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总论(一)项目背景项目名称:某县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项目承办单位:某县农业办公室项目法人:XX(二)编制依据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2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退耕还林条例 (2003年1月20日);(6)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999年1月1日);(7)贵州省实施办法(1992年12月10日);(8)贵州省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办法 (1995年6月16 日);(9)贵州省实施中华

2、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暂行规定(1987年3月1日);(10)贵州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7年7月21日修正)。2、主要技术规范、规程、标准(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2)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暂行规定 (水保2000187号文件);(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程(GB/T16453.1-16453.6-96);(4)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 (SL277-2002);(5)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 (SL/T246-1999);(6)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算定额 (水利电力部颁发的88);(7)贵州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估)算费用构成及标准; (8)水利水电工程

3、初步设计投资概算编制办法(能源部、水利部能源水规1990号527文件);(9)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量计算规定与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补充定额实施手册(增订版);(10)贵州省基本农田建设操作规程 (2003修订)。3、技术性文件和参考资料(1) 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 (1989 年10月15日);(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 (国办发200525号);(3) 国家发改委关于做好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发改农经20061781号);(4) 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

4、耕还林成果的通知 (黔党办发200522 号);(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改策的意见 (国办发200725 号);(6) 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关于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工作的通知 (毕署办通200544 号);(7)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编报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黔发改农经2008148 号)。(8)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请做好 2009 年基本口粮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9) 某县综合农业区划;(10) 某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11) 某县土地利用规划等其他资料。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实施

5、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 年 3 月 15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第四篇十五章第一节中明确指出:“加快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推进黔桂滇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 告中,在阐述2004 年政府工作主要任务中提到:“扎实搞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源和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贵州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通过天然林

6、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基本农田建设、生态农业建设、乡村道路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示范县建设等项目的实施,紧张的人地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得到了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由原来的“破坏阶段”转变到“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仍任重而道远,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问题仍很严重,整体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环境仍需大力改善,实现贵州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山川秀美和社会和谐的宏伟目标,还需要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某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中部,属于贵州生态建设、人口控制、扶贫开发的毕节综合实验区,同时也是贵州省水土保持生态

7、建设示范县和贵州省退耕还林试点县。2000 年2006 年间,某县共完成退耕还林 54.88 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 17.38 万亩,荒山造林 37.50 万亩。退耕地造林实施共涉及 36 个乡镇 182 个行政村。退耕还林工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全县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解决好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根据中央、省、地关于抓好“五个结合”的要求, 按照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请做好 2009 年基本口粮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精神。某县农办委托贵州省毕节地区工程咨询中心编制了某县 2009 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二)项目建设的必要

8、性1、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需要: 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高标准基本口粮田,确保退耕农户在钱粮补助到期后口粮能够自给,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某县尤其要切实提高粮食自给能力,减少边远山区粮食长距离调运。认真搞好规划, 进一步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开展逐乡、逐村、逐户调查,摸清情况,制定加强退耕农户口粮田建设计划,确保退耕农户人均耕地不少于 0.5 亩。项目实施中进行资金整合,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退耕还林相结合,主要用于水利灌溉排水设施和坡改梯改造工程建设,做到资金统筹使用。2、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民

9、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五项任务之一, 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点和切入点。加强基本农田建 设,建成稳产高产的基本口粮田,保障生态建设成果,用科学的发展观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环境保护融于开发建设之中,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保障国家生态安全。3、“生态立省”的需要:贵州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山 区省份,全省喀斯特出露面积大,占全省总面积的 73.8%,全省有 74 个县 (市、区)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分布,某县便是其中之一。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量珍稀

10、物种濒临灭绝,有的甚至已经绝种,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生存的环境,生态安全威胁大,生态建设被确定为贵州省各级政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2004 年,贵州省确定了“生态立省”的战略目标,某县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如何,是关系到贵州全省的生态规划建设能否实现,贵州能否建成“山川秀美”生态面貌的大事。4、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某县虽开发较早,自然资源丰富, 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工业基础薄弱,工农业收入不高,尤其是农业历来以种植业为主,是全国有名的边、山、少、穷地区,是贵州省 27 个贫困县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某县人口众多,人口密度远远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建设基本口粮田是走出“越穷越生,

11、越生越垦,越垦越穷”恶性循环的有效途径。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是提高土地承载力,缓解喀斯特地区紧张的人地矛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生存条件,加速农村脱贫致富, 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5、喀斯特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任务,建设喀斯特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困难不小,某县新农村建设目标能否实现,生态建设是关键,基本农田建设是重要保证。(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政策优势: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在西部

12、十二个省(市、区)规划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其中,实施“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重点规划在退耕还林地区改造和建设基本口粮田1500 万亩。将在贵州有条件的地区,启动“区域性商品粮建设工程”,解决区域性粮食供给,确保地区粮食基本自给,这是贵州生态环境建设又一难得的机遇。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改善生态环境, 消除贫困的攻坚战。以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为契机,将基本农田建设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山区经济综合开发结合起来,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实现某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科研成果丰硕、科技支撑体系有力,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近年来,国家和省级的

13、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就喀斯特地区土地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石漠化防治、生态环境建设、社区发展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无论在学术还是技术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如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项目、“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贵州石漠化形成与治理技术的研究”、“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一 GIS 典型研究”、“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等多项研究,取得了多项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且很多已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效果显著。系列科研工作与研究成果,为在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保证了技术上的可行性。人民积极性高涨,劳动力资源充

14、裕,便于工程的实施:由于退耕还林的政策优惠,农民积极性高,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争指标现象,在退耕还林地区开展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民从中将获得更大实惠。在退耕还林实施的工程中,农民对自己所处的喀斯特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某些方面有一些独到的见解,这些思想意思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对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某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劳动力比重大,乡村劳动力 190875 人,占乡村总人数的 58.4,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劳动力保障。喀斯特生境多样、水热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为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了可能:某县喀斯特地区的水热条件优越,有利于植被的自然恢复,在土壤中贮存有丰富的植物种子,具备植被自然恢复的可能性。许多

15、试验表明,在喀斯特水土流失山区,实行严格的封山育林,并辅以人促更新,一般在封山12 年后可见草坡,5 年见灌木,1530 年可形成喀斯特森林植被,这些丰富的适宜物种为退耕还林提供了物种选择的可能。生态建设项目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技术储备:国家、省、地在某县相继实施了农业、生态、水利、农村能源建设和扶贫开发等科研与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加大山、水、林、田、路、草、沼综合治理力度,生态环境状况有较大的改善,当地群众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也获得了较大的改善,而且为国家进一步治理水土流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技术储备。三、项目县基本情况1、自然概况某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中部,乌江支流六仲河北岸。地

16、理位臵为东经 10515471060804,北纬 26 5002273604,全县东西长 86.1 公里,南北宽 85.2 公里,东与黔西县毗邻,东北与金沙县接壤,南靠六仲河与织金县分隔,西南以瓜仲河与纳雍县为界,西部和西北部同毕节市相连,全境属长江流域,国土面积 3505.21km2。某县地貌类型复杂多变,地面零星破碎,山地、丘陵、盆地, 洼地交错分布,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切割较深,最高海拔 2325m, 最低海拔 720m,相对高差1605m。由于相对海拔悬殊。积温差异大,土壤类型多样,立体农业特点显著。全县地处高海拔低纬度地区,暖温带温润季风气候较为明 显,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数 133

17、5.5 小时,年平均气温 11.8, 最高 31.5,最低9.3,年平均降水量1180.8mm,无霜期254 天,年平均相对温度 84。由于水热同季,适宜多种树木生长。全县土壤分为黄棕壤、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等 6 个土类,各土类和亚类表现为地带性土壤、非地带土壤和耕作土壤交错分布。森林资源: 全县总面积 3505.21km2 , 其中林业用地109451.8hm2 , 在林业用地中, 有林地 38340.3hm2 , 疏林地7146.6hm2,灌木林地 14526.7hm2,未成林造林地 1540hm2,苗圃地 10hm2,其它林地 55888.2hm2,森林覆盖率 32.5。

18、2、社会经济情况某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江上游六冲河北岸,全县总面积3505.21km2,辖 36 个乡镇,367 个行政村,22 个社区居委会, 居住有汉、彝、白、仡佬等23 个民族,总人口 101.28 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3.02。农业人口94.63 万人,贫困人口 9.81 万人,粮食总产量 34.52 万吨,农民人均粮食产量 361kg,2007 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 36.2 亿元,财政收入 5.1866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275 元。县人民政府驻地在某镇。全县各乡镇均通公路、大纳公路北接四川泸州、清毕公路、贵毕高等级公路横贯东西,交通十分方便,经过努力,电力、交通、通讯

19、已实现村村通。四、项目区概况(一)项目乡概况理化乡位于某县南部,距某县城 15 公里。境内地质构造主要是二迭系和三迭系地层;地貌类型为高中山谷地地貌和高中山坡地地貌;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春秋相近,阴雨天气多,日照时数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 昼夜温差大,具有高海拔、低纬度的高原山地气候特点,多年平均降雨 1077 毫米,年平均气温 11.8,年平均日照数 1335.5 小时,无霜期 250 多天,年平均相对湿度 84%。土壤以黄壤为主, 石灰土次之;原生植被已破坏,植被以华山松为主的人工林次生植被取代。全乡辖 10 个行政村 142 个村民组,土地总面积 131.

20、1 平方公里,总人口 46279 人。2007 年粮食总产量 13190 吨,财 政收入 676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428 元,人均粮食 352 公斤。全乡退耕还林人口共 687 户 2600 人,退耕面积 1760.90 亩(其中:2002 年 1249.7 亩,2004 年 511.2 亩)。根据某县国土资源局 2006 年的某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理化乡土地总面积 196596.6 亩,其中:农用地 159565.1 亩,占全乡总面积的 81.16%;建设用地 8341.0 亩,占全乡总面积的 4.24%;未利用地28690.5 亩,占全乡总面积的14.59%。在农用地中,耕地

21、93784.7 亩,占农用地的 58.78%;园地 382.9 亩,占农用地的 0.24%;林地 29326.6 亩,占农用地的 18.38%; 牧草地 10266.6 亩,占农用地的6.43%。在耕地中,水田1408.6 亩;旱地 92376.1 亩,6 度以内旱地 7565 亩,占旱地的 8.19%; 615 度旱地 28684.9 亩,占旱地的 31.05%;1525 度旱地49552.6 亩,占旱地的 53.64%;25 度以上旱地 6573.6 亩,占旱地的 7.12%。在林地中,有林地 5824.9 亩,占林地的 19.86%; 灌木林地 22989 亩,占林地的 78.39%;疏

22、林地 315.2 亩,占林地的 1.07%;未成林造林地 197.5 亩,占林地的 0.67%。以上资料可以看出,理化乡土地垦殖率很高,林地面积相对较少且主要为灌木林地,植被较差,加之工程性缺水很严重,退耕还林区建设基本口粮田很有必要且任务十分艰巨。(二)项目村概况根据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请做好 2009 年基本口粮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某县将 2009 年度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布臵在理化乡的金鸡村、大塘村和偏坡村。项目村土地总面积 50068.6 亩,总户数 3335 户,总人口 12021 人,现有耕地总面积 21726 亩,其中水田 237.8 亩, 旱地 2

23、1488.2 亩(旱地中:6 度以内的耕地 1164.3 亩,615 度的耕地 4784.6 亩,1525 度的耕地 12411.7 亩,25 度以上的耕地 3127.6 亩),人均耕地1.81 亩,人均粮食308 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 2378 元。退耕还林人口共 687 户 2600 人(占 3 个村人口的 21.63%),退耕面积 1760.9 亩(其中:金鸡村 2002 年、2004 年退耕还林共 789.4 亩,大塘村 2002 年退耕还林 246 亩, 偏坡村 2002 年、2004 年退耕还林共 725.5 亩),分别占 3 个村现有耕地面积的 12.53%、2.45%和 11.

24、85%。1、金鸡村金鸡村位于理化乡西部,境内地形复杂,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土层薄,肥力差,土质为酸性(PH 值在 5.3-6.2 之间), 一般海拔在 13301450 米之间,村内无河流。全村土地总面积15277.7 亩,辖 22 个村民组,共 1361 户 4985 人,耕地总面积6302.5 亩,其中:水田 167.8 亩,旱地 6134.7 亩(6 度以内的耕地406.7 亩,615 度的耕地751.3 亩,1525 度的耕地 3441.5亩,25 度以上的耕地 1535.2 亩),人均耕地 1.26 亩,人均粮食 270 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 2473 元。退耕还林人口共 194 户

25、776 人,占全村人口的 15.57%,退耕面积 789.4 亩,其中: 2002 年 487.4 亩,2004 年退耕还林共 302 亩;退耕面积占全村现有耕地面积的 12.53%。2、大塘村大塘村位于理化乡东部,境内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地势相对平缓,土层较厚但肥力差,土质为酸性(PH 值在 5.3-6.2 之间), 大部分耕地为缓坡耕地和山间谷地,一般海拔在 13601500 米之间,村内无河流山塘。全村土地总面积 18470.7 亩,辖 10 个村民组,共 1011 户 3833 人,耕地总面积 9301.1 亩,其中:水田 50 亩,旱地 9251.1 亩(6 度以内的耕地 271.6

26、亩,615 度的耕地 2732 亩,1525 度的耕地 5892.9 亩,25 度以上的耕地354.6 亩),人均耕地 2.43 亩,人均粮食 355 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 2367 元。退耕还林人口共 101 户 404 人,占全村人口的10.54%,退耕面积 246 亩,其中: 2002 年 246 亩;退耕面积占全村现有耕地面积的 4.02%。3、偏坡村偏坡村位于理化乡西部,境内地形复杂,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土层薄,肥力差,土质为酸性(PH 值在 5.3-6.2 之间), 一般海拔在 13301605 米之间,村内无河流,有一座小(二) 型的大岩洞水库座落在该村浪坝组。全村土地总面积 1

27、6320.2 亩,辖10 个村民组,共963 户 3203 人,耕地总面积6122.4 亩, 其中:水田 20 亩,旱地 6102.4 亩(6 度以内的耕地 486 亩,6 15 度的耕地 1301.3 亩,1525 度的耕地 3077.3 亩,25 度以上的耕地 1237.8 亩),人均耕地1.91 亩,人均粮食310 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 2245 元。退耕还林人口共 392 户 1420 人,占全村人口的 44.33%,退耕面积725.5 亩,其中: 2002 年 1249.7 亩, 2004 年退耕还林共 511.2 亩;退耕面积占全村现有耕地面积的11.85%。(三)项目中心区概况某

28、县将 2009 年度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涉及理化乡的 3 个村 7 个村民组,其中:金鸡村3 个村民组、大塘村 2 个村民组和偏坡村 2 个村民组。项目区总户数 950 户,总人口 3800 人,现有耕地总面积 5384 亩,其中:615 度的耕地1545 亩,1525 度的耕地 3839 亩;人均耕地 1.42 亩,人均粮食 309 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 2264 元。项目核心区域面积 4442 亩,其中:林地及其它用地 1386 亩,交通用地 56 亩,耕地 3000 亩;退耕还林人口共 687 户 2600 人,占项目区人口的 68.42%; 退耕面积 1760.9 亩,

29、占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的 32.71%,其中: 金鸡村 2002 年、2004 年退耕还林共 789.4 亩,大塘村 2002 年退耕还林 246 亩,偏坡村 2002 年、2004 年退耕还林共 725.5 亩; 退耕面积分别占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的 39.69%、23.88%和30.68%。退耕户现有耕地 3638 亩,退耕户人均现有耕地 1.40 亩, 占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的 71.30%。1、金鸡村项目区金鸡村项目区位于理化乡西部,境内地形复杂,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土层薄,肥力差,土质为酸性(PH 值在 5.3-6.2 之间),一般海拔在14251600 米之间。项目区涉及该村的金鸡、丫口

30、和庆丰 3 个村民组,共 314 户 1255 人,现有耕地总面积 1989 亩,其中:615 度的耕地 500 亩,1525 度的耕地 1489 亩; 人均耕地 1.58 亩,人均粮食 336 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 2315 元。项目核心区域面积 1706 亩,其中:林地及其它用地 338 亩,交通用地 18 亩,耕地1350 亩;退耕还林人口共194 户 776 人,占项目区人口的 61.83%;退耕面积 789.4 亩,占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的 39.69%,其中: 2002 年 487.2 亩,2004 年 302 亩;退 耕户现有耕地 1226 亩,退耕户人均现有耕地 1.58 亩,占

31、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的 61.64%。2、大塘村项目区大塘村项目区位于理化乡东部,境内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地势相对平缓,土层较厚但肥力差,土质为酸性(PH 值在 5.3-6.2 之间),大部分耕地为缓坡耕地和山间谷地,一般海拔在 1367 1480 米之间。项目区涉及该村的法戛和陇卧 2 个村民组,共 167户 668 人,现有耕地总面积1030 亩,其中:615 度的耕地 100 亩,1525 度的耕地 930 亩;人均耕地 1.54 亩,人均粮食 295 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362 元。项目核心区域面积1250 亩,其中:林地及其它用地 528 亩,交通用地 17 亩,耕地 705 亩;退耕

32、还林人口共 101 户 404 人,占项目区人口的 60.48%;退耕面积 246 亩,占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的 23.88%,其中: 2002 年246 亩;退耕户现有耕地 622 亩,退耕户人均现有耕地 1.54 亩, 占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的 60.38%。3、偏坡村项目区偏坡村项目区位于理化乡西部,境内地形复杂,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土层薄,肥力差,土质为酸性(PH 值在 5.3-6.2 之间),一般海拔在 12801420 米之间。项目区涉及该村的中心和座落 2 个村民组,共 469 户 1877 人,现有耕地总面积 2365 亩, 其中:615 度的耕地 945 亩,1525 度的耕地

33、1420 亩;人均耕地 1.26 亩,人均粮食298 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208 元。项目核心区域面积 1486 亩,其中:林地及其它用地 520 亩,交通用地 21 亩,耕地945 亩;退耕还林人口共392 户 1420 人,占项目区人口的 75.65%;退耕面积 725.5 亩,占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的 30.68%,其中: 2002 年 516.3 亩,2004 年 209.2 亩;退耕户现有耕地 1790 亩,退耕户人均现有耕地 1.26 亩,占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的 75.69%。(四)项目区选择的理由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某县的实际和项目实施的要求,通过比选,最终确定了理化乡的两个行政村

34、作为本项目的实施区,其理由可以简略归纳如下:1、代表性强。理化是某县退耕还林的主要实施地区之一, 而本项目区的两个行政村是理化乡的退耕还林核心区,退耕还林所产生的后续问题在该区域表现强烈,在全县及贵州省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2、示范性好。由于本项目是试点项目,项目实施后有具有示范带动效应和推广效应。本区域离某县城较近,且交通方便, 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接受各方面的监督,使工程得到认真的实施;3、群众积极性高。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农民培养了积极主 动的参与意识,也得到了实惠,而基本口粮田建设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在退耕还林工程中树立起来的积极性,可以很好地转移到本工程上来,这是

35、项目取得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同时该区域的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使得农民的投工投劳有一定的资金保障。五、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臶,以“三个代表”为指针,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关于“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止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的精神为指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 紧紧围绕某县退耕还林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建设基本口粮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结合水利水保设施建设和小流域治理,以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36、的思路,以生态恢复、农村生态能源开发、小型水利工程及生态移民搬迁等工程措施的合理配臵为手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依靠某县的资源优势,把基本农田建设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建设退耕还林地区稳产、高产的基本口粮田,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使广大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 康,建设喀斯特山区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最终实现某县的生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二)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五个统筹”的原则: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37、下,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努力把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坚持“五个结合”的原则:建设基本口粮田,巩固退耕还林 成果。在继续推进重点区域退耕还林的同时认真搞好“五个结 合”,解决好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上来。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确保退耕农户口粮基本自给;继续搞好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有效保护林草植被;积极推进生态移民,改善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发展后续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推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扩大林草保护面积,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坚持全面规划

38、,因地制宜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在退耕还林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建设规划的等已有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考察和科学分析,科学规划,将工程措施、经济措施、管理措施结合起来,采用坡改梯、改良土地、农田水利、小型蓄水保土工程等综合措施,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统一规划,科学配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来研究和协调退耕还林地区的人地关系,坚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优化为原则,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长期对抗,生态效益

39、与经济效益相背离的局面,做到预防、治理、保护三结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兼顾,行政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三到位。(三)项目建设的目标通过在退耕还林区实施坡改梯、土壤改良、农田水利土保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结合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喀斯特水资源开发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等配套工程,配合开展“山、水、林、田、路、草、沼”综合治理,提高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的生产能力、生活能力和科技能力,保证退耕地农户粮食基本自给,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实现基本口粮田建设与退耕还林相统一,生态保护与富民增收相协调。具体建设目标为:在已退耕还林地区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选择理化乡的金鸡村、大塘村

40、和偏坡村为项目实施区域, 通过一年的项目实施,基本建成 3000 亩规模的稳产高产的基本口粮田,保证 3800 人的人均达到 0.5 亩以上基本口粮田的需求, 从而确保退耕农户口粮基本自给,使退耕还林的效果持续、稳定地发挥出来,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切实做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六、项目建设的基本内容及总体布置(一)项目总体布臵原则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多、难度大,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复杂的跨部门、跨行业的自然-社会、技术-经济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单靠某一项技术、某一种方法、某一项措施,难以成效,必须按照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原则,

41、把工程措施、经济措施、管理措施结合起来,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统一规划设计、合理布臵。综合性原则:在布局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措施之前,要综合项目区内农业发展条件、经济结构类型、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趋势等因子,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综合考虑,综合布臵工程措施;可持续发展原则:布臵工程措施要考虑区内社会经济发展及各种产业发展的持续性,使之成为一项长期的、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工程;因地制宜原则: 布臵工程措施必须与建设区实际情况相符合,保证所布臵工程对基本口粮田建设有效;系统性与科学性原则:所布臵工程措施和各种措施之间的搭配要具有科学性,使布臵工程措施之间形成一个合理系统工程;

42、实用性与前瞻性原则:要考虑工程措施的实用性和超前性,使其布臵的工程措施既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起到立竿见影作用,又不至于几年后感到过时。同时,在分析防治区原有规划及实施工程项目的基础上,与相关规划相结合,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措施进行布臵。(二)项目建设的基本内容及规模根据各项措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考 虑,合理确定建设措施的总体布局,按照轻重缓急,优先安排钱粮补助年限已到期和即将到期,面临缺钱缺粮的退耕农户,工程集中连片,措施综合配套。主要措施安排: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 3000 亩。结合某县的实际情况,拟实施坡耕地治理(坡改梯)120 亩,土壤改良30

43、00 亩(其中,石灰改土800 亩,绿肥综合利用2200 亩),配套相应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小型蓄水保土工程 (附图、表 6-1)。1、农业工程(1)坡耕地治理工程:石土埂坡改梯 220 亩。在金鸡村实施 120 亩,在大塘村实施 100 亩。(2)土壤改良工程:共 3000 亩。在金鸡村实施 1350 亩, 大塘村实施 705 亩,偏坡村实施 945 亩。石灰改土 800 亩,其中金鸡村实施 400 亩,大塘村实施100 亩,偏坡村实施 300 亩;绿肥综合利用 2200 亩,其中金鸡村实施 950 亩,大塘村实施 605 亩,偏坡村实施 645 亩。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拦山沟:修建拦

44、山沟 5 公里。金鸡村 3 公里,大塘村2 公里;(2)小型蓄水工程:修建小水池 92 口。金鸡村修建45 口, 大塘村修建 25 口,偏坡村修建 22 口;(3)供水管网工程:在偏坡村实施供水管网 7.046 公里。3、田间道路工程:修建田间道路 6 公里。其中金鸡村修建2.5 公里,大塘村修建 1.5 公里,偏坡村修建 2 公里。工程量工程类型单位数量工程布局备注表 61工程规模及布局石埂坡改梯亩220金鸡村 120 亩,大塘村 100 亩石灰改土亩800金鸡村 400 亩,大塘村 100 亩,偏坡村 300 亩绿肥综合利用亩2200金鸡村 950 亩,大塘村 605 亩,偏坡村 645

45、亩拦山沟公里5金鸡村 3 公里,大塘村 2 公里小水池口92金鸡村 45 口,大塘村 25 口,偏坡村 22 口供水管网公里7.046偏坡村 7.046 公里作业便道公里6金鸡村 2.5 公里,大塘村 1.5 公理,偏坡村 2 公里坡耕地治理土壤改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新建田间道路(三)项目建设总体布局根据项目区的工程建设内容总体情况进行布局,具体布臵见总平面图。金鸡村项目区:位于理化乡西面,海拔 14251600m,相对高差 175m,以山间谷地为主,多为旱地,靠自然降雨灌溉。该项目村为酸性土壤, 土层较薄,肥力较差。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实施工程方案为: 1、坡耕地治理;2、土壤改良;3、修

46、建拦山沟;4、蓄水保土工程;5、修建田间道路。具体建设内容包括:1、坡耕地治理 120 亩;2、土壤改良1350 亩;3、修建拦山沟 5 公里;4、修建小水池 45 口;5、修建田间道路 2.5 公里。大塘村项目区:大塘村项目区,地势东高西低,地势相对平缓,一般海拔在13671480m 之间,相对高差113m,以丘陵和山间谷地为主;基本上为酸性土壤,土层较厚,肥力较差。结合当地的雨水情况,提出实施工程方案为: 1、坡耕地治理;2、土壤改良;3、修建拦山沟;4、蓄水保土工程;5、修建田间道路。具体建设内容包括:1、坡耕地治理 100 亩;2、土壤改良705 亩;3、修建拦山沟 3 公里;4、修建

47、小水池 25 口;5、修建田间道路 1.5 公里。偏坡村项目区:大塘村项目区位于理化乡西部,地势东高西低,地势相对平缓,一般海拔在 12801420m 之间,相对高差 60m,以丘陵和山间谷地为主;基本上为酸性土壤,土层较厚,肥力较差。结合当地的雨水情况,提出实施工程方案为:1、土壤改良;2、供水管网工程;3、蓄水保土工程;4、修建田间道路。具体建设内容包括:1、土壤改良 945 亩;2、供水管网 6.47公里;3、修建小水池 22 口;5、修建田间道路 2 公里。七、项目工程设计技术方案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植被状况,以水、耕地、道路综合建设为前提,合理安排工程布局,技术方案科

48、学可行。(一)坡改梯技术方案设计坡耕地治理:设计和布局在 1525 度缓坡耕地上,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就地取石,相对集中边片,沿等高线布设,不打破土地承包界限,大湾就势,小湾取直,碎块取整,小块改大块,石坎高一般小于 2m,顶宽 0.30.4m,边坡 1:0.2,基础开挖在耕作层以下 0.2m,土壤平整采用半挖半填,不打断土层,还原肥土,平整后的土面残留坡度小于 5 度,并配套作业便道和小水池。(二)土壤改良技术方案设计1、石灰改土:据调查及县农业局提供,项目区土壤肥力差, 土质为酸性,PH 值在 5.3-6.2 之间,在强酸性土壤中,作物生长发育不良,病害严重,效益下降。因此,对土壤酸化进行

49、改良, 是获得农作物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1)石灰改土作用中和酸性,消除 Al+3、Fe+2、Mn+2 等的毒害。PH5 以下的酸性土壤溶液,含有大量的能抑制植物生长的铝和锰,要使植物能正常生长,就需要施生石灰以中和有毒的 Al+3 和 Mn+2; 石灰改良土壤酸性,可以提高 PH 值一个单位。增加土壤有效养分:酸性土壤由于施用生石灰而提高土壤PH 值,从而可以提高某些养料的有效性,增加土壤有效氮。酸性土壤 PH 值提高以后,常能加强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纤维分解细菌等的活动,从而增加土壤的有效氮。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促使土壤胶体凝聚,有利于土壤形成良好的结构。减少病害:作物病害多数是由真

50、菌引起的。酸性土壤有利真菌滋生,施生石灰,提高 PH 值,减少真菌的发生而增加有益微生物活动,可以减少病害。如施生石灰可以减轻番茄枯萎病、大白菜根肿病等。(2)石灰的施用方法和用量施用方法:以撒施为好。具体做法:在农作物秋收后,翻耕前将生石灰和有机肥分别撒施于田板,然后通过耕耙使生石灰和有机肥与土壤尽可能混匀。施用量: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一般每亩用施用 500-700 公斤石灰改良土壤酸化为宜,调节 15cm 酸性耕层土壤。施石灰注意:不宜施用过量,避免降低肥力,破坏土壤结构; 应均匀施用,避免局部碱性过大,影响作物生长;避免与种子或根系接触;石灰残效期 23 年,不需年年施用。2、绿肥综合

51、利用:选用良种余江大叶籽紫云英,种子采取一晒、二选、三泡、四拌、五裹的程序处理,紫云英播前需先晒种 12 天,然后用23%盐水选种、擦种,再用清水或 3040%的人尿浸种 1012 小时后捞起晾干,随后再拌根瘤菌,最后用普钙或草木灰裹种, 亩播种量 15 公斤不等,视土的肥力而定。紫云英鲜草既可以直接过腹 (加米糠或麦麸)还田,又可以作青储饲料,还可以压青作绿肥,压青绿肥必须在水稻移栽前半月以上,使其充分腐烂。亩压青量 6001500 公斤为宜。基本技术要求为:(1)种用绿肥:包括分带种植绿肥和就地免耕压茬施用两个部分。头年 89 月分带套种撒播绿肥,幅宽 80100 厘米;第二年玉米播种时,

52、对绿肥实行就地免耕压茬施用。(2)横坡聚垄:按等高线方向起垄,一般垄底宽 83100 厘米, 垄面宽 5067 厘米,沟宽83100 厘米,垄高2027 厘米。在起垄前先进行绿肥免耕压茬,施好有机肥和化肥后,再用牛工翻犁起垄,人工整细填平,并在沟中按一定距离设梯形幅,把沟变成若干个“小水窖 ”。(三)拦山沟工程技术方案设计根据当地实际需要,设臵拦山沟,起到蓄水保水作用。利用天然山坡作为集雨坪,拦蓄地表径流,根据集雨面积和小水池位臵进行布臵,将丰水期多余雨水引入小水池中。设计中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4)进行设计。暴雨径流设计防御暴雨标准采用年一遇 24 小时最大降雨,

53、拦截的集雨面积按经验公式: F=1.5V/W 计算确定;拦山沟的过水断面,根据过水流量计算确定。拟建新修拦山沟 10 条 5 公里,设计水深 0.35m,超高为 0.25m,沟底宽 0.40m,渠道断面 0.40m0.60m;拦山沟比降根据地形设定,一般为 1/600,拦山沟设计流量 0.08m3/秒,平均流速:0.3m/秒V6m/秒。沟底夯填厚 0.10m 碎石后,用 C15 砼浇筑沟底沟墙,厚 0.10m。详见设计图。(1)金鸡村项目区:拟建新修拦山沟 7 条共 3 公里,设计水深 0.35m,超高为 0.25m,沟底宽 0.40m,渠道断面 0.40m0.60m;拦山沟比降根据地形设定,

54、一般为1/600,拦山沟设计流量0.08m3/秒,平均流速:0.3m/秒V6m/秒。沟底夯填厚 0.10m 碎石后,用 C15 砼浇筑沟底沟墙,厚 0.10m。(2)大塘村项目区:拟建新修拦山沟 3 条共 2 公里,设计水深 0.35m,超高为 0.25m,沟底宽 0.40m,渠道断面 0.40m0.60m;拦山沟比降根据地形设定,一般为1/600,拦山沟设计流量0.08m3/秒,平均流速:0.3m/秒V6m/秒。沟底夯填厚 0.10m碎石后,用 C15 砼浇筑沟底沟墙,厚 0.10m。(四)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方案设计根据供水分布及水源情况,采用自流管引方式分片解决的方案进行设计;即水库放水设施

55、-安装输水管引水兴建高位水池-安装配水管引水-小水池至旱地浇灌田间地块。本次在偏坡村的中心组和座落组实施旱地浇灌控制面积 945 亩。根据现有水资源情况,对于旱地灌溉每亩毛需水量按 6m3 考虑, 每一次浇灌 5 天,灌溉水利用系数为 0.7,旱地浇灌总引用流量12.27L/S,总日供水量 1163.52m3,总年供水量 42.47 万 m3。水源及供水管网:采用座落在偏坡村浪坝组的小(二)型大岩洞水库作为供水水源,水库坝顶高程 1509.80m,兴利库容高程 1505.80m,集雨面积 1.15km2,总库容 31.24 万 m3,兴利库容24.64 万 m3,供水能力12.60 万 m3,

56、实测流量为32.95L/S,调查最枯流量 25L/S,设计引用流量12.27L/S,水源稳定,水质、水量、水位满足供水需求。供水采用自流引水,水库放水设施至隧洞进口长 265m,隧洞进口至隧洞出口长 835m,总长 1100m。按供水范围至主供水池设定位臵布臵配水管道线。经实测,输配水管道总长 7.046km。输水管道的设计流量按需水量计算( 考虑 10%的输水损耗),输水管道流量按24 小时连续输水。输水管道中的管径、流速、水损及管材按水力学计算公式确定,各管段的水力计算根据流速修正系数后的管流通用公式:hf=KLV2/(C2R)计算流速修正系数 K=0.852(1+0.867/V)0.3糙率系数的取值为:(PE 管)N =0.013。1局部水损按沿程水损 hf 的 10%计算。主输水管道水力计算情况见水力计算表:累计管长管内径流量流速水损管段水损(m) (mm) (L/S) (m/s) (m)(m)输水管道水力计算起算柱号或余水高程(m)池顶高程(m)头(m)管型备注A主输水管道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