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课程与现代课程改革_第1页
第七章 课程与现代课程改革_第2页
第七章 课程与现代课程改革_第3页
第七章 课程与现代课程改革_第4页
第七章 课程与现代课程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概念一、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二、课程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 三、课程的类型三、课程的类型 课 程 的 概 念课 程 的 概 念 在我国,在我国,“课程课程”一词始见于唐朝时期。一词始见于唐朝时期。 唐朝孔颍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 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 “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据考,这 是“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的最早显露。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 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 大作功夫”等。 中国古代课程大多指“学程”而非“教程”, 即学业及其进程。 课 程 的 概 念课 程 的

2、概 念 英语世界英语世界“课程课程”概念的词源概念的词源 在西方,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在西方,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 1859 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中最早提出中最早提出“ curriculum ”(课程)一词,意指(课程)一词,意指 “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英语。英语“课程课程” 源于拉源于拉 丁语丁语“currere”,意为,意为“跑道跑道”(race-course)、)、 “学习的进程学习的进程” ,这一点和中国古代对课程的理,这一点和中国古代对课程的理 解很相似,指学程。解很相似,指学程。 课 程

3、的 概 念课 程 的 概 念 国外学者康纳利(国外学者康纳利(f. m.connellyf. m.connelly)和兰茨()和兰茨(o. lantzo. lantz) 归纳出了归纳出了 9 9 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 1 1课程是在学校建立的一系列具有潜力的经课程是在学校建立的一系列具有潜力的经 验,目的是训练儿童和青年以群体方式思验,目的是训练儿童和青年以群体方式思 考与行动(史密斯等考与行动(史密斯等 smith et alsmith et al)。)。 2 2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的指导下所学得的全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的指导下所学得的全 部经验(福谢伊部经验(福谢伊 f

4、oshayfoshay)。)。 课 程 的 概 念课 程 的 概 念 3 3课程是学校传授给学生的,旨在使他们取得课程是学校传授给学生的,旨在使他们取得 毕业、获得证书或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格的教毕业、获得证书或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格的教 学内容和具体教材的总计划(古德学内容和具体教材的总计划(古德 goodgood)。)。 4 4课程是一种对教师、学生、学科和环境等教课程是一种对教师、学生、学科和环境等教 材组成部分的范围的方法论的探究(韦斯特材组成部分的范围的方法论的探究(韦斯特 伯里和斯泰默伯里和斯泰默 westbury and steimerwestbury and steimer)。)。 课

5、 程 的 概 念课 程 的 概 念 5 5课程是学校的生活和计划,一种指导生活的事业,课程是学校的生活和计划,一种指导生活的事业, 是构成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生气勃勃的活动流是构成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生气勃勃的活动流 (鲁格(鲁格 ruggrugg)。)。 6 6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塔巴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塔巴 tabataba)。)。 7 7课程是通过有组织地重建知识与经验而得到系统课程是通过有组织地重建知识与经验而得到系统 阐述的有计划、有指导的学习经验和预期的学习阐述的有计划、有指导的学习经验和预期的学习 结果,在学校的帮助下,推动学习者个人的社会结果,在学校的帮助下,推动学习者个人的社会

6、能力不断地、有目的的向前发展(坦纳能力不断地、有目的的向前发展(坦纳tannertanner)。)。 课 程 的 概 念课 程 的 概 念 8 8课程必须由课程必须由 5 5 种大范围的学科学习组成:掌种大范围的学科学习组成:掌 握母语,系统地学习语法、文学和写作;数学;握母语,系统地学习语法、文学和写作;数学; 科学;历史;外国语(贝斯特科学;历史;外国语(贝斯特 bestorbestor)。)。 9 9课程被看作是有关人类经验的范畴,而不是结课程被看作是有关人类经验的范畴,而不是结 论的可能思维模式的不断扩大的范畴(贝尔思论的可能思维模式的不断扩大的范畴(贝尔思 belthbelth) 课

7、 程 的 概 念课 程 的 概 念 第一,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第一,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 第二,课程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第二,课程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1 1王策三在王策三在教学论稿教学论稿中谈到:中谈到: 课 程 的 概 念课 程 的 概 念 课程一词为我国所固有课程一词为我国所固有。 课,指课业,就是现在说的教育内容课,指课业,就是现在说的教育内容; 程,有程度、程序、程限、进程的意思。程,有程度、程序、程限、进程的意思。 课程就是指课业的进程课程就是指课业的进程。 2 2陈侠在陈侠在课程论课程论里曾谈到里曾谈到: 课 程 的 概 念课 程 的 概 念

8、课程是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内容,是一系列课程是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内容,是一系列 教学科目的集合。具体讲,就是指教学计划、教教学科目的集合。具体讲,就是指教学计划、教 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和表述的那些教学内容。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和表述的那些教学内容。 3 3李秉德在李秉德在教学论教学论中认为:中认为: 课 程 的 概 念课 程 的 概 念 1 1课程包含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进程。课程包含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进程。 2 2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所规定的各门学科,也包括课外的各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所规定的各门学科,也包括课外的各 种活动的内容,如:劳动、实习、参观等。种活动的内容,如:劳动、实习、

9、参观等。 我们可以尝试将我们可以尝试将“课程课程”定义为:广义的课程就是按照一定的培定义为:广义的课程就是按照一定的培 养目标,在国家要求、学校安排和教育者指导下使学习者身心得养目标,在国家要求、学校安排和教育者指导下使学习者身心得 到发展的一切活动。这种活动包括了学校设置的所有学科内容及到发展的一切活动。这种活动包括了学校设置的所有学科内容及 学科的时间、进程的安排,也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学科以外的学校学科的时间、进程的安排,也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学科以外的学校 活动。狭义的课程,即我们生活中常理解的课程,即学校为实现活动。狭义的课程,即我们生活中常理解的课程,即学校为实现 一定的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所

10、有学科的总和及学科的进程安排。一定的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及学科的进程安排。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课程的共识主要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课程的共识主要 有两点:有两点: 课程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课程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认为学科课程是课程组织的最有效方式。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认为学科课程是课程组织的最有效方式。 1.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布鲁纳(b.s.bruner)和施瓦布(j.j.schwab) 2. 基本观点基本观点: (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3)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4)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

11、标; (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3. 评价:评价: 学科中心主义看到了学科知识的发展价值,看到了现代社会知识剧增所带 来的社会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个体知识增长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试图通过学科 结构的掌握来解决这一问题,有其积极意义。 不足之处在于重知识轻经验、重学科逻辑轻心理逻辑、重学术性轻实用性, 且具有浓厚的精英主义色彩。 1.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c.rogers)等; 2. 基本观点:基本观点: (1)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3)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4)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3.评价:评价:

12、学生中心主义看到了学科中心主义的不足,看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对于现 代课程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不足之处在于重经验轻知识、重心理逻辑轻学科逻辑、重实用性轻学术性,具有 浓厚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 课程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课程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 课 程 的 类 型课 程 的 类 型 从课程的呈现形态角度,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从课程的呈现形态角度,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从课程的呈现方式角度,课程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呈现方式角度,课程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从课程的开发过程角度,课程可以分为理想的课程、官方课从课程的开发过程角度,课程可

13、以分为理想的课程、官方课 程、教育者头脑中的课程、教育者实践的课程和学习者体验程、教育者头脑中的课程、教育者实践的课程和学习者体验 到的课程到的课程 。 从课程的管理角度,课程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课程的管理角度,课程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 。 从课程的设置形式角度,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从课程的设置形式角度,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 二、课程的实施二、课程的实施 一、一、 课程的设计课程的设计 课 程 的 设 计课 程 的 设 计 它从整体上规定着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它从整体上规定着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 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学科设置、各阶级的

14、教学进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学科设置、各阶级的教学进度、 课时安排、教学效果的评价及课程管理办法。课时安排、教学效果的评价及课程管理办法。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由以下几方面组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1 1)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2 2)培养目标。)培养目标。 (3 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 (4 4)考核办法。)考核办法。 (5 5)课程管理。)课程管理。 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的内容 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 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各门学科的知识能力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各门学科的知识能力 、

15、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的要、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的要 求。求。 课 程 的 设 计课 程 的 设 计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 程 的 设 计课 程 的 设 计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 源的总和。源的总和。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多种类型:根据来源,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多种类型:根据来源, 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和网络资源;根据性质,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和网络资源;根据性质, 可以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

16、社会课程资源;根据呈现方式,可以分可以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呈现方式,可以分 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根据存在方式,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根据存在方式, 可以分为显形资源和隐形资源等。可以分为显形资源和隐形资源等。 课 程 的 设 计课 程 的 设 计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主要有: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主要有: (1 1)需求导向策略)需求导向策略 (2 2)增强特性策略)增强特性策略 (3 3)因地制宜策略)因地制宜策略 (4 4)全员参与策略)全员参与策略 课 程 的 实 施课 程 的 实 施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

17、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 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者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者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 色。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计划最终都是通过教育者而色。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计划最终都是通过教育者而 得到实施的。得到实施的。 一、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一、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二、二、20世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年代以来国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影响基础教育

18、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政治因素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学习者因素学习者因素 20世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年代以来国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状况(一)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状况 美国美国英国英国 法国法国日本日本 20世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年代以来国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二)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1 1课程行政主体多元化发展课程行政主体多元化发展 2 2课程设置现代化发展课程设置现代化发展 3 3学习过程的个别化学习过程的个别化 4 4学科综合化发展学科综合化发展 5 5课程理念的整合

19、化发展课程理念的整合化发展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社会背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社会背景。 (1)知识经济的出现。 (2)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3)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 2、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 当前最为重要的教育背景就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当前最为重要的教育背景就是素质教育的实施。 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课程改革是60年代世界性的教育思潮,80年代以后, 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比较典型的有英国、韩国、 日本、美

20、国等国家实行的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准备、试验与推广(二)课程改革的准备、试验与推广 19961996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6 6所大学及中央教科所的所大学及中央教科所的 课程专家,对课程专家,对 19931993年以来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了年以来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了 一次全国性的调查,调查对象涉及个省市的一次全国性的调查,调查对象涉及个省市的1600016000名中名中 小学学生,小学学生,20002000多名教师和校长以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多名教师和校长

21、以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 员会的大部分委员。员会的大部分委员。 19971997年底,完成了年底,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状况调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状况调查 报告报告,初步梳理了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基,初步梳理了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基 本问题,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本问题,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准备、试验与推广(二)课程改革的准备、试验与推广 19971997年年9 9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烟台的素质教育会议上,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烟台的素质教育会议上,

22、提出了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的课程 体系。会后,组织专家转入基础教育课程前期研究工作。体系。会后,组织专家转入基础教育课程前期研究工作。 20012001年年1 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通过课题申报、评审、签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通过课题申报、评审、签 合同等程序,确立了合同等程序,确立了 11 11 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项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项 目,包括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各门课程的国家标目,包括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各门课程的国家标 准与指导纲要、教材,以及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学准与指导纲要、教材,以及地方

23、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学 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与教材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与教材 评价等综合类研究项目。评价等综合类研究项目。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准备、试验与推广(二)课程改革的准备、试验与推广 20012001年年5 5月月2929日,国务院颁布了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 革与发展的决定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12001年年7 7月,月,18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公布,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公布, 编写并审定通过了各科实验教材。编写并审定通过了各

24、科实验教材。 20012001年年9 9月,新课程在全国月,新课程在全国38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 20022002年年9 9月,有月,有500500多个县作为省级试验区进入实验。多个县作为省级试验区进入实验。 20032003年年9 9月,高中新课程开始实验。月,高中新课程开始实验。 20042004年和年和20052005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分别全面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分别全面 推行新课程。推行新课程。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 1改变课程过于

25、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 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 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 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习者发展的需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习者发展的需 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