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献中的姓氏与郡望_第1页
敦煌文献中的姓氏与郡望_第2页
敦煌文献中的姓氏与郡望_第3页
敦煌文献中的姓氏与郡望_第4页
敦煌文献中的姓氏与郡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敦煌文献中的姓氏与郡望 我们一般所认为的“百家姓”中的诸姓,如赵、钱、孙、 李等姓,实质上按姓的本意来说只能叫作“氏”,而不能称为 “姓”。 姓的成因只有一种, 即“女生为姓” (郑樵通志 )。 真正意义上的姓(古姓)是不多的,见于春秋的有22 个, 顾炎武说:“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 但相传最初的古姓只有 12 个,国语卷十二段注曰:“许书 自女部姬、姜等十二字而外,未有云姓者。”不管是12 姓还是 22 姓,总之古姓是极少的。“氏”, 左传隐公八年云:“胙 之土而命之氏。”可见“氏”以所居之地为名,无土则无氏,有 土才能有氏。郑樵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

2、妇子称姓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 姓实质上已是姓氏合一的姓了,是已被氏所吞并的姓了。 古姓实是图腾(主要是动物)的化身,图腾也就是古姓的原 形。现在我们所说的 12 生肖也许就是古人所崇拜的 12 个图腾的 遗痕。 三代以后各族人民交往日益加深, 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加上 族际通婚的影响,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进而也导致了血统的同 化,此外历史上尚存在“改姓”、 “受姓”、“赐姓”、“避讳”、 “避仇”、“音近”、“音讹”、“冒姓”等情况。一些少数民 族汉化后,也把本姓改为汉姓,年世久远以后,汉姓与非汉姓杂 合以致难以区分,因而我们不能把某一姓氏的人,如李氏、杨氏 等,就

3、称作是汉族后裔或少数民族后裔。 如此姓氏就变得纷繁复 杂,使人难以窥其真相。正如王命新在奇姓通序上所说:“或 亲而收之,或乱而更之,或养而冒之,则姓其姓,不姓其姓,又 奚辨欤?” 有鉴于姓氏的乱杂,汉王符潜夫论说:“有同祖而异姓, 有同姓而异祖。”的确如此,随着姓氏的发展、演变、散布的空 间日益扩大,所谓一源的姓已如凤毛麟角,普遍的姓总是多源的。 许多人仍认为“同姓即同宗”,现实中所说的“五百年前是一 家”就是这个意思。其实,即使同姓,五百年前也可能是风马牛 不相及的分支。郑樵通志 ?氏族略所载“同姓异实”和古 今图书集成所引“同姓异派”认为:( 1)同姓异实有二者有 110姓。( 2)同姓异

4、实有三者有 36姓。( 3)同姓异实有四者 有 7 姓。( 4)同姓异实有五者有 4 姓。( 5)同姓异实有六者有 2 姓。所以说姓同而源异是有理由的。(参见董家遵:中国古 代婚姻史研究) 随着人口的繁衍和迁徙,同一姓氏的人也出现了不同的分 支,但并不是说每一个分支都是平等的, 其中必有某一支或几支 分支在政治活动中获得了收益, 提高了社会地位,从而形成了郡 望。所谓郡望就是晋唐特定历史时期士族这一政治社会运动的产 物,一般在某族某家因仕宦等原因迁出本地, 进入仕宦地或某政 治文化中心城市,对外仍称某地人的情况下才出现。 郡望的形成, 般有一个由造成社会影响到获得政治承认的过程。晋唐时期, 由

5、于士族政治社会运动的作用,约从东晋太元年间(376396 年)和稍早一些的十六国后赵石勒时期( 319332年)开始, 历南朝宋齐梁、北朝魏、周及隋、唐,各统治阶级都曾先后举行 划分士、庶,定郡姓及其等级的活动,从法律意义上判定本集团 内部高级官员的郡望族姓。(参见郭锋:唐代士族个案研究一一 以吴郡、清河、范阳、敦煌张氏为中心)由于某一姓氏中可能 有多支分支都发达了,某一分支中可能又有多个家族发达了, 以 及在诸国纷争时期可能为不同的政权服务等等原因, 就造成了某 一姓氏多个郡望的存在。由于郡望显示着本望主体家族的政治等 级和社会地位,是该家族进入士族与否的标志, 所以拥有郡望就 代表着出身高

6、贵,特别是在汉唐重视门第的时代, 拥有郡望不仅 能受人尊敬,而且能获得许多政治利益,于是就发生了冒认郡望 的现象,如唐朝皇室冒称陇西李氏,以表示本就出身高贵。 现在把敦煌文献中涉及到的姓氏、 郡望材料摘录如下,并稍 作分析以对其有更好的理解(录文均据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 及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李氏: P.2551 号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序载:“李氏之先,出 自帝颛顼高阳氏之苗裔。” P.3608 号大唐陇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记云:“时有住 信士朝散大夫郑王府咨议参军陇西李大宾, 其先指树命氏,紫气 度流沙之西;刺山腾芳,鸿名感悬泉之下。” P.4615 号、 P.4010 号李端公讳明振墓志

7、铭载:“其先 即武昭王之苗裔也。” S.289 号李存惠墓志铭并序说:“其先著姓殷王武丁之 派,陇西伯阳之苗。” 阴氏: P.4640 号阴处士碑曰:“公姓阴,字嘉政,其先源南 阳新野人也。” P.4640 号敦煌阴处士邈真赞并序载:“风云秀士,望 重始平。” P.3421 号氏族志残卷载:“始平郡出四姓,雍州:冯、 庞、宣、阴。”“阴氏,承帝喾之苗裔,商武丁封为阴氏,遂有 阴氏兴焉。” S.2052 号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载:“第一关 内道八 郡/ 雍州始平郡,出四姓:冯、庞、宣、阴。第二陇右 道四郡 / 凉州武威郡,出六姓:索、石、贾、安、廖、阴。” P.4660 号阴文通邈真赞载:

8、“门承都护(指阴嗣监), 阀阅晖联。” P.4660号(P.3720号同)都毗尼藏主阴律伯真仪赞载: “始平起义,随官敦煌。” P.2970 号阴善雄邈真赞并序中说阴善雄为武威阴氏。 P.2482 号阴善雄墓志铭并序载:“其先著姓,帝喾之 苗裔,殷王武丁之后,因号阴氏焉。” 索氏: P.4640 号( P.2021 号、 S.530 号大致同)沙州释门索法 律窟铭说:“其先商王帝甲之后,封子丹于京索间,因而氏焉 远祖前汉太中大夫抚,直谏飞龙,既犯逆鳞之势,赵周下狱,抚 恐被诛,以元鼎六年,自巨鹿南和徙居于流沙,子孙因家焉,遂 为敦煌人也。” P.2625 号敦煌名族志载:“右其先商王帝甲封子丹

9、于 京索,因而氏焉凡有二祖号南索、北索。” 宋氏: P.4660 号宋志贞律伯彩真赞说:“颛顼之苗,姬周之 派。” S.2052 号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中宋氏望出州 广平郡、雍州京兆郡、汾州西河郡、宋州梁国郡、怀州河内郡、 徐州彭城郡。 北 8418 号姓氏录冀州广平郡出四姓,宋氏其一也。又 河内、梁国皆有宋氏。 P.3191 号姓望郡望载广平郡出宋氏。 S.5861 号姓氏书载:“宋氏三望,京兆郡宋、河内郡 宋、广平郡宋。” 张氏: P.3556 号张氏墓志铭并序载:“厥娘子者,其先著姓, 张罗之后,因而氏焉 张怀寂墓志铭载:“昔轩后诞孕,手文疏得姓之源 襄避霍难,西宅敦煌,余裔迁波,

10、奄居浦渚,遂为高昌人也。” S.5405张福庆和尚邈真赞并序:“先苗著姓,望在清河, 后嗣兴宗,传名沙府矣。” P.3792号、P.2482号、P.3390号都称敦煌张氏望出南阳, 此外还有 P.3556 号清河张氏及 S.2052 号贝州清河张氏说。 马氏: S.2052 号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说岐州扶风郡 出十一姓,马氏在内。 P.3421 号氏族志残卷说岐州扶风郡出六姓,第一为马 氏:“马氏,承颛顼之苗裔,绪伯益之后。” P.2659类书马字条:“马亦姓,扶风人,本自伯益 之裔,赵奢封马服君,后遂氏焉。” 罗氏: P.2482 号罗盈达墓志铭并序载:“其先著姓,本自颛 顼末胤,受封

11、于房州罗国,故号罗氏。” S.2052 号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说江南道洪州 豫章郡出八姓、北 8418姓氏录说洪州豫章郡出五姓,皆有 罗氏。 贾氏: S.2052 号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说陇右道凉州 武威郡出六姓,第三为贾氏。 S.5861 号姓氏书载:“贾姓三望:河东郡贾、平阳郡 贾、武威 郡贾 。” 曹氏: S.2052 号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说亳州谯郡出 十姓,第一曹氏。北 8418 号姓氏录说亳州谯郡出七姓,有 曹氏。 翟氏: P.4640 号翟家碑载:“本起自陶唐之后,封子丹仲为 翟城侯,因而氏焉。其后枝分叶散,璧去珠移,一支徙官流沙, 子孙因家,遂为敦煌人也。”

12、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姓氏、 郡望之纷繁复杂,如李氏 之起源,一说“出自帝颛顼高阳氏之苗裔”, 一说“指树命氏”, 又有“殷王武丁之派,陇西伯阳之苗”说,使人弄不清到底因何 称李氏。郡望又何尝不是如此,单拿敦煌阴氏来说,在敦煌文献 中就提到三处:武威望、始平望、南阳望,到底敦煌阴氏是哪一 望,必得下一翻考订功夫才可。敦煌文献中的姓氏、郡望材料还 可以跟其他史书互证,如 S.2052 号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 并序说:“马氏,承颛顼之苗裔,绪伯益之后。”而古今姓 氏书辨证卷二十六言:“马,出自嬴姓,伯益之后。”并且通 过互证我们还知道了嬴为姓、马为氏,马出自嬴姓。此外还可以 补诸氏书之阙,如敦煌索氏诸史书均未言其得姓之由, 虽然郑樵 姓氏略 据左传 说商人七族, 索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