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_第1页
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_第2页
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_第3页
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_第4页
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关于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 作者: 日期: 关于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信鸽,信猴传信) 在尼日利亚贝喀萨地区 , 人们用猴子送信。人们将母猴和子猴分 别关在两地,并时常将母猴带去寻找子猴 , 使母猴认得路线。当人们 需要通信时 ,将信装在竹筒里绑在母猴身上, 放它出去寻找子猴 , 母猴 总能将信送到目的地。 ?信鸽从古至今 , 一直是有效的信息传送工具。 在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鸽仍有用武之地。在战争中,通信联 络至关紧要。 然而一旦爆发核战争, 核爆炸产生的强烈电磁辐射将使 现有的各种电子通信系统陷于瘫痪 , 但信鸽仍能自由飞翔。瑞士军队 训练培育出了能双向投书的信鸽。这些信鸽不

2、再传送传统的文字书 信,而是携带着装在胶囊里的计算机芯片, 内中的密码情报也只能在 专门的装置上阅读 , 保密性极高。信鸽甚至有可能成为特种通信兵。 第二个小故事(鸿雁传书) ?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 100 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 ( 匈奴君主)扣留,他不 肯就范,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 (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 9 年 后,汉昭帝继位 , 汉匈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匈,要求放苏武 回去,但单于不肯 , 却又说不出口 , 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 帝又派使节到匈奴 ,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 , 通过 禁卒的帮助 ,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 , 把

3、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 , 并想出一计 ,让汉使对单于讲: “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 , 射到一只 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 , 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 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 , 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 后大为惊奇 ,却又无法抵赖 , 只好把苏武放回。苏武因此被誉为中国历 史上最有气节的外交官, 而“鸿雁传书”一时亦被传为美谈, 这只虚 拟的大雁就从此成为了中国邮政翩翩展翅的象征的雏形 关于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关于通信 , 古代流传着许多生动的故事和传说 , 其中最有名的是 “鸿雁传书”的典故。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天汉元年 ( 公元前 100年), 中郎将苏武出 使匈

4、奴,被长期拘留,关押在北海 (今贝加尔湖 )苦寒地带多年。后来, 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 匈奴单于却谎称苏武已死。 与苏武一 同出使匈奴的常惠秘密地见到了汉使者 ,告诉苏武并没有死 , 并让他 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 , 射到一只鸿雁,雁足上系着一块帛 书, 上面说苏武在一大泽中。 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诡称苏武已死, 只得把他放归汉朝。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是 : 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 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 , 忽闻空中 鸿雁连声呼唤 ,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 ,然一时难寻笔墨 , 情急之 下,撕下罗裙 , 咬破指尖 , 写下血泪书信, 倾诉对爱情忠贞

5、和盼望夫妻 团圆的心情。由于这些故事的流传并成为千古佳话 ,因此, 鸿雁也就成 了邮使的美称。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 “青鸟传书”的神话。据说西方女神西王母曾 给汉武帝写信, 而传书的使者是一只青鸟。 它把信一直送到汉宫承华 殿前。从此,青鸟也成为通信使者的另一代称。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 的无题诗, 后两句就借“青鸟传书”的典故 , 寄托自己希望与亲人 通信和见面的心情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 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 , 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 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还有一个“鲤鱼传书”的故事,也发生在汉朝。有一首汉乐府诗 是这样写的:“客从远方来,

6、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 , 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 , 书中竟何如 ?上言长相思 , 下言加餐饭。”意思是说 , 有远 方来客,送给诗人一对鲤鱼,叫儿子剖开鲤鱼烹食 , 却发现鱼腹中有 一尺长的帛书。 书信上讲的是劝对方多加餐饭,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长久思念之情。这就是“鲤鱼传书”的典故。其实 , 这故事的源流还更 久远。早在商朝末年,当姜太公在渭水边垂钓的时候,他就曾捕获一 条鲤鱼,鱼肚里有一封信, 信中预告他以后将被封在某地。后来他辅 助周武王打天下成功,果真被封在那里。 此外, 古代还有过家犬传递书信的记载,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 “黄耳传书”。 据晋书陆机传载 : 晋初大诗人陆机养了一只

7、狗,名叫黄耳, 甚受主人喜爱。陆机久寓京师洛阳 ,十分想念江南的家乡 , 有一天便对 黄耳开玩笑说 :我很久不能和家里通信 , 你能帮忙传递消息吗?不想 这只狗竟摇着尾巴,连连发出声音,似乎表示答应。陆机大为惊诧 , 立即写了一封信 , 装入竹筒,绑在黄耳的颈上,放它出门。黄耳不仅 把信送到了陆机的家里 , 还把家人的回信带了回来。后来,黄耳就经 常在南北两地奔跑,为陆机传递书信 , 成了狗信使。 关于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风筝通信】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 , 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 , 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 ( 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 型“削竹木以为

8、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 会飞的“木鹊” , 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 。五代时人们在做 纸鸢时, 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 “风筝”这个 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 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 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 到了唐代以后 , 风筝才逐渐 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 , 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通信塔】 世纪 ,法国工程师克劳德 . 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个加快信息 传递速度的实用通信系统。 该系统由建立在巴黎和里尔 230 千米间的 若干个通信塔组成。 在

9、这些塔顶上竖起一根木柱, 木柱上安装一根水 平横杆,人们可以使木杆转动 , 并能在绳索的操作下摆动形成各种角 度。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安有两个垂直臂 , 也可以转动。这样, 每个塔通 过木杆可以构成 92 种不同的构形,附近的塔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 表示 19种含义的信息。这样依次传下去 , 在 230 千米的距离内仅用 2 分钟便可完成一次信息传递。该系统在 1世纪法国革命战争中立 下了汗马功劳。 【信号旗】 船上使用信号旗通信至今已有 0多年的历史。旗号通信的优 点是十分简便 ,因此, 即使当今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 这种简易的通 信方式仍被保留下来, 成为近程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进行旗号通

10、 信时, 可以把信号旗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表示不同的意义。通常悬 挂单面旗表示最紧急、 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内容。 例如,悬挂 A字母旗, 表示我船下面有潜水员,请慢速远离我船 ; 悬挂 O字母旗, 表示有 人落水 ;悬挂 W字母旗,表示 我船需要医疗援助 等等。 【旗语】 在 15-1世纪的 00年间,舰队司令靠发炮或扬帆作训令 , 指挥 属下的舰只。 1777 年,英国的美洲舰队司令豪上将印了一本信号手 册,成为第一个编写信号书的人。 后来海军上将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 子作速记字母,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语字母。 185 年,纳尔逊勋 爵指挥特拉法加之役时,在阵亡前发出的最后信号是波帕姆旗语第 1

11、号: 驶近敌人,近距离作战。 181年,英国海军马利埃特上校编出第一本国际承认的信号码。 舫海信号旗共有 40面,包括 26面字母旗 , 0面数字旗, 3 面代用旗 和面回答旗。旗的形状各异 : 有燕尾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等。 旗的颜色和图案也各不相同。 关于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1烽火通信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 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 声光通信手段 , 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 , 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 内储柴草 ,当敌人入侵时 , 便一个接 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 , 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 人。 西周时期 ,为了防备敌人入侵 ,

12、 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 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 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 , 台上有桔槔, 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 ,敌人入侵时 , 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 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 , 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 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 , 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 以烟示急 , 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 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 诸侯必须马上带 兵前去救援 ,共同抵抗敌人。 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 , 意味着 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

13、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2竹简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 , 我们的祖先也使用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竹 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 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 再破为一定 的宽度,削光整平后 , 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 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刻写或书写文字。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 中就有 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 典字则 表示册 在桌几上。 相传在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 , 用了 300 多片竹简,派了两个大力士才抬进宫,所以竹简使用起来非常麻烦 , 而且时间长了会受虫蛀、腐烂 , 不能长时间保存。 3. 旗

14、报 旗报、牌报、揭帖旗报源于我国古代的“露布” ,通常由专人扛 着,骑在马上,奔驰传送 , 供沿途军民阅览,鼓舞士气。牌报则是写 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而揭帖则是类似传单的一些印刷品 , 可供 四处散发。 . 报房 报房起于清代, 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内就有 以私人名义从事抄报活动的人 , 多为低层文吏,以刊刻抄邸报为自己 的副业, 到清代中、晚期演变成私营报纸。 5. 快马传书 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 “递”, 并出现了“急递铺”。 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 ,白天鸣铃,夜间举火 ,撞 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 , 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 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 这类金牌 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 , 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古时候。人们修筑高高的烽火台。当发现敌人入侵时 , 便立即点 燃烽火台上的柴草 , 利用冒火的烽烟,来传递敌情信息,召集军队前 来援助。后来, 人们又发现了骑马传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国各地设置 很多驿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