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下文是关于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第一篇:爱莲说原文和翻译 爱莲说原文和翻译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清涟(li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y)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菊之爱,陶后鲜(xi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草木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的陶渊明独爱菊花;自从李氏唐朝
2、以来,世上的人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艳,它的茎里面是中空的,外面则是笔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叶叶,越是离得远越觉得香气清幽,洁净地挺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随便地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第二篇:爱莲说原文及翻译(名师) 爱莲说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
3、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蕃(fn):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4、。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予,我。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濯(zhu)清涟而不妖:经过水播的。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亭亭:耸立的样子。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 亵(xi)玩: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 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
5、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噫(y):叹词,相当于“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鲜(xi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背景简介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 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
6、,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
7、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赏析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
8、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
9、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 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
10、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已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
11、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已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
12、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
13、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已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
14、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锒锒上口,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
15、吧。第三篇: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_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 注释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 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蕃(fn):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365-427), 一名潜, 字元亮, 东晋浔阳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现 在江
16、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 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 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 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 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 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欢莲花, 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 却不被沾染。予,我。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濯(zhu)清涟而不妖:经过水播的。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 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17、。 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亭亭:耸立的样子。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 亵(xi)玩: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 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 污,便隐居避世。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噫(y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叹词,相当于“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鲜(xi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背景简介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 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8、。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 在家乡颇有名 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 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 颐、程颢 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 学, 收徒育人。 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 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 “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 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
19、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 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 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 加清香, 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 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 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 爱好,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 人数当然就很 多了。
20、 赏析 莲花, 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 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 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 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 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 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1、”,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 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
22、,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
23、怀。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已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已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
24、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第四篇: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5、”的赞赏。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
26、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盛:特别,十分。【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 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洗涤。 清涟(li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
27、,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文章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出自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亵(xi):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
28、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默认分类 (亭亭净植)植: 古义: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29、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第五篇:周敦颐爱莲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翻译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
30、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 时著名的哲学家 家. “元公”是他的谥号。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 和牡丹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
31、句子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32、。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可爱者甚蕃 多亭亭净植树立或立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2分)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c中通
33、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分)人该是很多了。【周敦颐爱莲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翻译】周敦颐爱莲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翻译。14、解释“之”水陆草木之花 之: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无丝竹之乱耳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何陋之有 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
34、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17、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18、“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19、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二:按课文填空。1、爱莲
35、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 北宋 时著名的 哲学家 家.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爱莲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草木之花 为莲的总陪衬,以 菊花 和 牡丹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36、nbsp; 隐逸者 、 富贵者 、 君子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
37、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8、(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原因是: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n
38、bsp; 9、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10、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_。三理解课文,回答问题。1. 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n
39、bsp; &n
40、bsp; 3、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周敦颐爱莲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翻译】文章周敦颐爱莲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翻译出自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不蔓不枝 枝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协议书范本针对离婚后子女医疗问题的协议
- 婚姻解除协议书范本:共同子女抚养及监护权分配
- 金融控股公司债权债务三方转让与集团化运营协议
- 创意离婚协议书:财产分割与子女抚养权纠纷处理方案
- 精准对接个人对个人直升机租赁及观光服务协议
- 物流行业生产经营信息保密与物流服务质量协议
- 离婚协议书范本:子女教育及监护问题
- 公共停车场物业经营权及收益分成合作协议
- 班组级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 第四版 练习与答案 朱崇娴 第6-11章
- 小学二年级上册体育教案
- 别墅装修施工工艺
- 《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专项测试题附答案
- 医务科依法执业自查表
- 部编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教案
- 综合实践活动(2年级下册)第3课时 自动浇水器的设计与制作-课件
- 2023年江苏省盐城公证处招聘公证人员5人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保密室及保密要害部位搬迁发案
- 恐龙灭绝介绍课件
- 核赔经典疑难案例解析
- 尿道损伤的分类与治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