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湿热病篇 选讲 一、作者及版本一、作者及版本 【概说】 (一)生平、著作 作者薛雪,字生白,号一瓢,(1681 1770年)清初江苏吴县人,博学多才,曾 举鸿博未遇,乃致力于医。其人性情孤傲, 多才多艺,精于医、诗、画,著有吾以 吾集、一瓢诗话,工(擅长)画兰, 善拳勇,于医更有卓见。 作者 薛雪,字生白,号 一瓢,清初江苏吴 县人 著有湿热 病篇 医经原旨,被 后世誉 为“医之不朽者 也”。 (二)版本介绍 主要有三种。 135条文(舒本、章本、宋本) 首载本篇的舒松摩重刻医师秘籍(类 似医学期刊),篇名湿热条辨,章虚 谷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从此 本释之。宋佑甫南医别鉴源此。 1892年道
2、光九年,李清俊将本篇单独刻印, 取名湿热论35条,为最早的单行本, 但未见流传。 版本 231条本(江本,吴本)采20条,后增补 11条。 江白仙本,1809年经江白仙鉴定的温热 病指南集。 吴子音本,温热赘言名“温热证条 例”,与同时收入的“风热证条例”(即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统称为温热病 大意但未标明何人所著,只言为江左寄 瓢子述,由此世人对何人为著者,争论至 今尚存 446条本(王本) 王孟英温热经纬改名为湿热病篇。 以上三种类型传本,条文数量及次第上有 明显不同,文字由内容上也有一定差异。 本篇还见于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 王旭高医书六种、中西医劝读十二 种、关纯厚湿温篇,可见已被列为
3、传世之作,医家必读之书。 二、全篇主要学术思想二、全篇主要学术思想 中医典籍中论述湿热病的第一篇专著. 1较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湿温的病因、病理、 主证、变证及治疗,总结了湿温的辨治规 律(共33条) 2有关湿热性质的病变,夏月常见外感病, 包括暑病,寒湿、下利共13条。 主要学术思想及贡献 湿热病发病多先内伤而生湿,内外合邪而致病. 阐明湿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正局和变局) 精辟地概括湿热病邪“蒙上、流下、上闭、下 壅”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治疗当立足分解湿热, 分利三焦。 创造了湿热病瘥后调理的辨治方法,使湿热病 的辨治体系更臻完善。 5用药颇具特点,有独到之处. 三学习方法三学习方法 1明确概
4、念明确概念 2明确条文结构,抓住主要环节明确条文结构,抓住主要环节 症状症状分析分析 病机病机概括概括 治法治法提炼提炼 (据药物病机提出,掌握立法规律据药物病机提出,掌握立法规律) 选讲原文 选讲:选讲:1、2、3、8、9、10、13 一、湿热病大纲 1 二、邪在卫表 2、3 三、邪在气分 邪在中焦8、10、13 四、善后调理 9 原文选讲 一、湿热病提纲一、湿热病提纲 【原文1条】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 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提要】本条为湿热病的提纲。 论述湿热病初起的典型症状, 自注深入分析了湿温病的病机、发生发展 规律及病变特点及正局、变局。 湿热证含义 即湿热病-湿热
5、类温病。 广义:包括湿温、暑湿、伏暑等多种湿热 类温病。 狭义:湿温。 从全篇的内容来讲,包括湿温、暑湿、湿 疫、痢疾、霍乱等多种湿热类温病。但主 要指湿热病的典型病种湿温病 一、湿热证初起典型症状及分析一、湿热证初起典型症状及分析 (正局)(正局) 始恶寒卫阳被湿邪所遏, 后但热不寒湿郁化热 汗出热炽阳明,迫津外泄 胸痞湿阻气机 舌白(或白腻)湿邪内盛 口渴不引饮湿阻气机,气不布津则口渴,湿 邪内停故不引饮。 脉象自注:“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 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 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 根据临床脉多见濡或濡缓或濡数。 不同阶段 初起-卫气同病 (必见恶寒)
6、 继则-湿(热)蕴气分 (必见但热不寒) 二、湿热病的病机演变特点二、湿热病的病机演变特点 1湿热病的病因与感邪途径湿热病的病因与感邪途径 病因湿热病邪 感邪途径口鼻(多见)、肌表 自注:“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 者十之八九”。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 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口鼻而入者为多,也有从肌表而入者。 这较传统认为外邪都是先犯皮毛肌表的认 识大大前进了一步,与吴又可邪从口鼻而 入,叶天士“温邪上受”之说相合 . 2湿热病的发病特点湿热病的发病特点-内外之邪相引内外之邪相引 自注:“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
7、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 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 示意:示意: 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太阴内伤太阴内伤 外感时令之湿外感时令之湿- - 客邪再至客邪再至 内外相引内外相引 湿饮停聚湿饮停聚 湿热病湿热病 湿热病的发生多有内外之邪相引,此亦叶 天士“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之意。 3湿热病的病变中心及病机演变特点湿热病的病变中心及病机演变特点: (1)病变中心 自注: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 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 湿热病邪湿热病邪 阳明阳明太阴太阴 病在二经之表 多兼少阳三焦 病在二经之里 每兼厥阴风木
8、中气实中气实病 在阳明 中气虚病 在太阴 阳明太阴居多阳明太阴居多 正局正局 变局变局 注 章虚谷: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 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 终归脾胃也。外邪伤人,必随人身之气而 变,如风寒在太阳则恶寒,传阳明即变为 热而不恶寒。今以火湿所合之邪,故人身人身 阳气旺即随火化而归阳明,阳气虚即随湿阳气旺即随火化而归阳明,阳气虚即随湿 化而归太阴也。化而归太阴也。 (2) 病多归于膜原: 自注:“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 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直 趋中道,病多归膜原。” 邪阻膜原可作为湿热病初起的一种形式。 从膜原和阳明生理关系来看,当理解膜 原
9、是湿温的一个特殊证型。当湿浊偏甚, 郁遏阳气于内则出现相应的证候。如寒甚 热微,有汗,身痛,手足沉重,呕逆胀满, 特别是出现苔白厚腻,甚至白腻如积粉舌 边尖红赤,甚紫绛,脉濡时当疏利透达以 治。 (2)湿温病的正局、变局(知常达变) 自注: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 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以少阳 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热内郁,郁甚则 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 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耳聋、干呕、发痉、发厥 正局指湿热病邪郁蒸气分的证候,病变中 心在阳明太阴,即原文1所概括的六大主症。 变局湿热化燥化火,深入营血,表里上下 充斥肆逆,出现手厥阴心包和足厥阴肝经的病
10、变,即自注所说的耳聋、干呕、发厥、发痉耳聋、干呕、发厥、发痉是 变局的见证 . 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 者,每兼厥阴风木,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 太阴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 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 按六经表里概念解释:阳明之表为少阳,太阴 之里为厥阴,少阳厥阴同司相火,相火之根发自 命门,寄于三焦、肝、胆、心包、相火既为元气 之本,又为元气之贼。 正常时相火主动,温煦激发脏腑,维持正 常的生理活动,“少火生气”。 失其常而妄动,则相火变为邪火,郁甚少 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虐。 二经之表 手少阳三焦,经脉循行过耳 耳聋 足少阳胆
11、,胆火上冲 干呕 二经之里 手厥阴心包,火郁心包 发痉 足厥阴肝,引动肝风 发厥 (3)伤寒、温病、湿热区别寒、温、湿辨异 “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 伤寒寒邪必从表而入,太阳为寒水之腑, 风寒之气同气相求太阳表太阳表证 温病由口鼻而入,少阴不藏,木火内燔, 风邪外袭,表里相应太阳兼少阴太阳兼少阴 湿热病的表证乃太阴阳明之表太阴阳明之表,即四肢、肌肉 与胸中,初起必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胸痞等 脾胃病变。 湿温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表伤者十 之一二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 至,内外相引阳明必兼太阴 联系 湿温-太阴内伤(客邪再至) 春温-少阴不藏(风邪外袭太阳之表) 湿热病的
12、预后 “如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 必微”。 劳倦伤脾为不足饥伤、劳伤而致脾馁、 脾乏表现脾气不足而少健运。 湿饮停聚为有余太饱、太逸而致脾困、 脾滞表现脾气实滞而少健运。 “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 时权衡矣。” 为湿热病之辨证关键。如素体脾胃较健而 里湿不盛者,也可患湿温,然而病情一般 较轻而且易愈; 脾胃内伤较甚而又兼有湿邪停聚者,为标 本同病,虚实相兼,病情相对就重一些。 总之,第1条通过初起六个主证及自注进一 步剖析、论述了湿热病病因、感邪途径、 病变部位,病机、证候(包括正局、变 局),鉴别诊断及预后,纲领性地概括了 湿热病的全过程,从排列上以正局为主干、 变证
13、为旁支,为以下条文的纲目-湿热湿热 病提纲病提纲。 二、邪在卫表(二、邪在卫表(2、3条)条) 【原文2条】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 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 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提要】此条论述湿邪伤表尚未化热的证 治。【证候分析】 恶寒无汗湿困卫表,卫阳郁闭 身重湿阻气机 头痛湿郁清阳不升,头痛如裹,紧束 感。 结合1条,还应见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治疗:藿香、香薷、苍术皮芳香辛散 (皮治表湿) 薄荷、牛蒡子宣透卫表 羌活祛风胜湿 讨论 1如何辨别湿未化热(即自注中阴湿) 恶寒无汗,湿困卫表. 以药测证,无清热药。 2关于“头痛”及“风能胜湿” 薛氏认
14、为头痛必挟风邪,故提出头痛而未 提出头重如裹。且治疗加羌活,祛风且能 胜湿,头不痛者去羌活。 “风能胜湿” 风药能升阳,从而鼓动中焦,使脾气周 旋灵活,促进脾胃转输运化以清除湿邪, 如李东垣升阳益胃汤. 风药能使湿邪得以托化而去。 大凡形成内湿,肺脾虚即气虚当以温补 之,加上用药,可以补而不滞,如羌活、 独活。 章虚谷:以其恶寒而不发热,故为阴湿。 王孟英:阴湿故可用蒂、术、羌活以发其 表,设暑胜者,三味皆为禁药。 杨照藜:“头痛属热,不必牵涉及风”。 本证属湿在表未化热,非属热。 又云:“湿宜淡渗,不宜专用燥药。”湿 在表虽宜芳化辛散,亦可稍佐淡渗。 【原文3条】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
15、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 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 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 术皮。 (一)提要:湿邪伤表,湿已化热证治。 (二)证候方药分析 恶寒湿遏卫阳 发热湿渐化热 突出发热 身重湿阻气分 关节疼痛湿留关节 苍术皮、藿香叶芳化燥湿 不恶寒去苍 术皮,已化热去辛温之香薷,羌活,加淡 渗泄热利湿之品。 桔梗宣肺开上 鲜荷叶辛凉透解 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白通草淡 渗利湿、泄热达下 1湿在肌肉 是对病机的概括,以药测证 不仅有湿而且 有热,故解释为湿热留着肌肉。 证候多见关节疼痛,又有“汗出”,湿郁 化热,初犯阳明之表,郁于肌肉,则关节 疼痛,热郁蒸液外达
16、则汗出,此亦为湿邪 化热的标志。 “不为汗解”的含义。 针对伤寒初起太阳表证需汗出而解,而 湿热病初起禁汗,故不为汗解。 湿已化热郁于里,病已深入,且湿邪本 身粘腻,不能用汗解法 2阴湿与阳湿 自注中提出阴湿伤表,阳湿伤表之候。章 虚谷医门棒喝中释为:“恶寒而不发 热,故为阴湿,以其恶寒少而发热多,故 为阳湿。” 阴湿:即湿伤肌表,尚未化热。 阳湿:即湿伤肌表,已化热 。 阴湿与阳湿辨证关键在于有汗无汗阴湿与阳湿辨证关键在于有汗无汗。 3“头不疼者,去羌活”作者认为“头疼必加 风邪,故加羌活”头不疼故去掉羌活。 “不恶寒者去苍术皮”因苍术皮有去表湿 的作用。故卫表郁闭不甚可去 三、邪在气分三、
17、邪在气分 【原文8条】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 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 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8) 【提要】湿热阻遏膜原证治。 【证候特点】 寒热如疟(不似疟疾寒热有定期) 舌苔白腻甚或满布垢浊,苔如积粉,舌边 尖红赤,甚则紫绛 (补)脘腹胀闷湿浊内盛 【用药特点】 柴胡和解少阳 厚朴、槟榔、草果、半夏理脾燥湿 藿香、干菖蒲芳香化浊 六一散清利湿热 自注中言此仿又可达原饮,温燥药多,用 于湿重于热,如热重用达原饮()湿重用 雷氏透达膜原法。 【讨论】 1为什么膜原归属中焦? 膜原是特殊部位,接近中焦,就近归类。 2对“膜原为半表半里”的理解 (1)“膜原为半表半里
18、”指湿遏热伏,而近于中 焦 (2)湿热半表半里湿遏热伏于寄于中 焦是上下概念的转枢 伤寒半表半里寒邪传里化热,郁于 足少阳从表里划分界限 【原文10条】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 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 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 草果、半夏、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 味。 【选注】自注:浊邪上干则胸闷,胃液不 升则口渴。病在中焦气分。故多开中焦气 分之药。此条多有挟食者。 【提要】本条阐明湿伏中焦,始见化热, 湿重于热者治宜辛开化湿为主少佐清热。 【证候特点】 基本同于提纲的典型证候 发热汗出(有汗热不减)湿热入里 口渴(不欲饮)胸闷自注:浊邪上干 则胸闷,胃液不升则
19、口渴 舌白(腻)湿邪内盛 【用药特点】 化湿为主,佐以清利 宣气宣气 化湿化湿-杏仁、枳壳、桔梗 芳香化湿芳香化湿-藿香、佩兰、菖蒲、蔻仁、郁金 苦温燥湿-苍术、厚朴、草果、半夏 淡渗清热利湿-六一散 开上 畅中 渗下集各种化湿法为一炉 立法依据: 湿邪弥漫之性 湿性阻滞气机 【讨论】 1薛氏治湿五法 宣气利湿 芳香化湿 苦温燥湿 淡渗利湿 风能胜湿 2关于胃液不升之口渴 自注:“浊邪上干则胸闷,胃液不升则口渴”。 鉴别: 胃津不足,必见舌干燥,而渴不引饮,治 宜益胃生津。 胃液不升:必苔腻而不欲饮,治宜化湿为主,湿 化 则津升。 【原文13条】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 湿渐化热,余湿犹滞,宜
20、辛泄佐清热,如 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 绿豆衣,六一散等味 【选注】 自注:此湿热参半之证。而燥湿之中,即 佐清热者,亦所以存阳明之液也。上二条 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 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提要】中焦湿渐化热证治。 【证候特点】 舌根白(腻),舌尖红湿渐化热 (薛氏虽称为“湿热参半”,实仍属湿重热轻之证) 补:或白腻转黄腻,或苔白腻舌尖红,此 外还常见胸痞、口渴、口苦或发热汗出不 解甚或小便短赤、脉濡数 【用药特点】 治法:辛泄佐清热 蔻仁、半夏、菖蒲辛泄 大豆黄卷、连翘清热 六一散、绿豆衣淡渗清热利湿 【讨论】 1辨舌对于辨湿热轻重至关重要 薛
21、氏:“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 10条、11条,舌白或舌遍体为湿重(湿邪 极盛) 本条 舌根白,舌尖红为湿已化热 讨论 2以药测证,辛开佐清热。 自注:“即佐清热者,亦所以存阳明之液 也。” 湿已化热易伤阴液,佐清热达到保津液目 的。 辛开佐清热,一说明湿已化热,一说明热 病救阴非生津养液这一途径。凡能确保津 液不受耗损之法,均含救阴之意。 讨论 湿虽渐化热,但薛氏未用苦寒之品,而是 采用轻清宣透,渗湿泄热而又不伤阴的豆 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主要基于 防止苦寒化燥,伤阴的治疗思想 薛氏主张“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 诀。”以上三条均为湿热在中焦而湿重于 热,主要以舌诊来辨别,即分
22、别为舌遍体 白,舌白及舌根腻、舌尖红,足见验舌对 于湿热病的重要性,但如同条文同时列举 了口渴,发热汗出等其它临床表现一样, 还当四诊合参,全面分析。 四、后期调理(四、后期调理(206页)页) 【原文9条】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 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宜藿香叶、薄荷 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 瓜仁等味 【选注】 自注:此湿热已解,余邪蒙蔽清阳,胃气 不舒。宜用极轻清之品,以宣上焦阳气。 若投味重之剂,是与病情不相涉矣。 【提要】余湿蒙绕上中焦的证治。 【证候分析】 脘中微闷湿邪困阻气机不畅,余邪未 净 知饥不食胃气未健 一般还见身热已退(或热不甚),舌苔薄 腻。 【用药特点】 藿香叶、佩兰叶芳香化浊醒胃 薄荷叶、鲜荷叶清解余热 枇杷叶清肃肺气以开上 芦尖、冬瓜仁透表渗湿 芦尖即芦笋穿出的嫩芽,取其轻清透解 【讨论】 瘥后调理: 自注:此湿热已解,余邪蒙蔽清阳,胃气 不舒。宜用极轻清之品,以宣上焦阳气。 若投味重之剂,是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务业务工作目标设定计划
- 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试题及答案
- 2025届深圳市重点中学七下数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预测2025年VB考试题型及试题与答案
- 工作重心和优先级排列计划
- 语言能力提升活动计划
- 水务行业安保工作总结与建议计划
- 提升班级文化品位的具体方法计划
- 法官职业的基本素养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西藏自治区财政厅下属事业单位真题
-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练习题
- 系统云迁移方案
- 山东省医院护理服务质量评价细则
- HSK六级真题与答案下载(第一套)
- 工程量确认单
- CISP-PTE认证培训考试复习题库(附答案)
- 无机化学之锡铅重要化合物介绍课件
- 分析色觉检查图让色弱色盲不再痛苦
- 初三综合素质评价自我陈述报告(16篇)
- 酒店住宿水单模板1
- 互联网深海鱼的结合辣鱼酷商业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