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试卷》带答案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试卷》带答案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试卷》带答案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试卷》带答案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试卷》带答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期末测试卷部 编 版 语 文 七 年 级 下 学 期期 末 测 试 卷学校_ 班级_ 姓名_ 成绩_一、古诗文积累(30分)(一)(12分)1. 1经典诗文积累。(1)请将杜牧的泊秦淮一诗,默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2)依据课文填空。独坐幽篁里,_。(王维竹里馆) 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中通外直。(周敦颐爱莲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_?(纪昀河中石兽)(3)根据提示默写。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

2、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献身精神的句子是:_,_。(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折杨柳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注释】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2. 全诗写了哪些意象(景物)?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3. 诗歌的最后两句耐人寻味,请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

3、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论语)4.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1)有仙则名(2)惟吾德馨(3)谈笑有鸿儒(4)人不堪其忧5.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6. 题目“陋室铭”,文中最后又说“何陋之有”,这样说法矛盾吗?7. 在陋室铭中,文章一开头却没有写“陋室”,而是先写水和山,然后再引出陋室,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8. 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居“陋巷”,面对这样的环境,他们泰

4、然处之,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二、现代文阅读(40分)(一)阅读台阶选段,完成小题。“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

5、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 刀”快,活做得去。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然后就匆忙地下田去。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

6、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9. 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台阶低”?10. “父亲准备是十分漫长的”,“漫长”有多长?他都做了哪些准备?11. “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中“父亲那专注的目光”中流露出他怎样的心理

7、?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把父亲当时的想法写下来。12. “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个句子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13.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这一刻的疼,温暖你一生王香深冬,厚雪,无风。炊烟袅袅地飘,弥散在粉红的朝霞里,亦如诗经里飘出的那一缕缕情思。踏雪而行的人们,穿着厚重而温暖,心态安然。呼着热气,小心慢行,怕踩疼了雪。老爷爷推着自行车,也慢慢地走,是怕摔疼了小孙女。穿红羽绒服的孙女,坐在车后座上,红线帽捂得她只露着双亮亮的眼睛,却举着戴了厚而俏皮白兔手套的手,边拍边喊:“大雪!白雪!白雪!大雪”双脚还踢着车子,震得枝头的雪团儿

8、,闪着凛凛的光泽,无声地纷落。喜鹊也从枝头“呀”地一声打着弧线飞走了。昨天化了一部分又被冻了一宿的雪地,格外打滑。爷爷握紧有点抖动的车把手,脚下迈得更仔细,不敢回头,嘴里轻呵着:“坐好,坐好!别摔了。手套戴好,别冻着。冻坏了可怎么上学哟。”“爷爷,我戴着呢。你怎么忘戴了呢?冻坏了可怎么送我上学哟!”女孩学着爷爷的腔调,稍稍安静了下来。“我不冷。爷爷抗冻,不用手套。”“冻得疼吗,爷爷?”“不疼。你坐好!戴好手套啊”女孩的红,爷爷的灰蓝,慢慢消失在白皑皑的雪里校门口的女孩,举起手,用毛茸茸的小兔子和爷爷说:“拜拜!”爷爷疼爱地注视着,久久没有离去。女孩,你可知道,这疼将温暖你一生。因为,这温暖,一

9、直在我心里。也是儿时,也是隆冬早晨的雪地里。只是那时,没有小手套捂住我的小小手。脚下穿的,是那个年代里最享受不过的黄帮鞋。这鞋伴我走过了春秋夏天是要打赤脚的,现在又踏在冬天的坚冰利雪上。要快跑啊,到爷爷家的热炕头上。不然鞋都冻透了,脚能不疼吗?手已经是猫咬了。一冬里的白天,爷爷家的炕头上,总是捂着一床小被子,等待着哪个冒了风雪扑进来的孩子,好伸进手脚去取暖。我家的热炕头儿,白天是不太热的,冬天也是忙在队上的爸妈,舍不得也没时间让那炕头儿像个热炕头儿。于是吃过早饭,奔往爷爷家。在奶奶打理灶底的忙碌中,在爷爷笑眯眯的目光中,我如一条敏捷的鱼儿,倏地爬上炕头儿。脚丫子捂在被底下,冰冷的小手儿捂在爷爷

10、满握的手心里,如雪凉的小脸儿贴在爷爷温暖的脸颊上。我暖了,爷爷却疼了。“噢,凉死我了,你这小淘气”我傻傻地笑着,知道呵呵笑着的爷爷,心疼着我呢。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爷爷的笑依然清晰,我的一双早已长大了的手,却抓握不到爷爷那粗糙的双手,只留下满握的温暖,是爷爷曾经给我的疼。女儿,远在异地的南方求学。瑞雪纷披北国时,南方的枝头上,依然有繁的花,硕的果。女儿想家了,想家乡的雪。电话里,偏要找姥爷,问的是雪,撒的是娇。接电话的父亲,笑语盈盈,说的都是孩子话。我知道,一份可以穿越时空的疼和历久弥新的爱,已跨过千里,飞临女儿的身边。一句念,一握手,那一刻,那份疼,要温暖,你一生。14.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

11、中所叙写的“温暖一生”的三件事。15. 文中画横线句子“震得枝头的雪团儿,闪着凛凛的光泽,无声地纷落。喜鹊也从枝头“呀”地一声打着弧线飞走了。”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16. 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在奶奶打理灶底的忙碌中,在爷爷笑眯眯的目光中,我如一条敏捷的鱼儿,倏地爬上炕头儿。(提示: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17. 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文章题目“这一刻的疼,温暖你一生”的理解。18.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三)拾荒万吉星深秋的凌晨,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

12、那个破旧编织袋。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操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孩子抱起来,孩子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内心涌起一丝悲凉。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13、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那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本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

14、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在

15、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还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按揭买一套60平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19.

16、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凌晨拾荒,捡养弃婴_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_20. 小说第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21. 阅读第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22. 小说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 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3. 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

17、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三、写作表达(50分)24. 2020年春节前后,新冠病毒肺炎来势汹汹,从武汉开始,蔓延全国。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科学施策,开始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现在,疫情得到控制,人们开始逐渐恢复平静的生活,但是,疫情中令我们难忘的人和事太多太多,有勇敢逆行的白衣天使,有年至耄耋的科学家,有千里驰援的人民军队,有日夜坚守的人民警察,有线上教学默默付出的人民教师在宅在家里的这些日子里,你一定有很多感触,有很多话想说,有很多事想写请以“宅在家里的日子”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参考答案

18、一、古诗文积累(30分)(一)(12分)1. 1经典诗文积累。(1)请将杜牧的泊秦淮一诗,默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2)依据课文填空。独坐幽篁里,_。(王维竹里馆) 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中通外直。(周敦颐爱莲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_?(纪昀河中石兽)(3)根据提示默写。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献身精神的句子是:_,_。【答案】 (1). 烟笼寒水月笼沙, (2). 夜泊

19、秦淮近酒家。 (3). 商女不知亡国恨, (4). 隔江犹唱后庭花。 (5). 弹琴复长啸 (6). 杨花榆荚无才思 (7). 濯清涟而不妖 (8). 可据理臆断欤 (9). 会当凌绝顶 (10). 一览众山小 (11). 落红不是无情物 (12). 化作春泥更护花【解析】【分析】【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笼、秦淮、后庭花、长啸、榆荚、濯清涟、臆断欤、凌绝顶、众山小、化作。(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折杨柳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注释】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

20、。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2. 全诗写了哪些意象(景物)?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3. 诗歌的最后两句耐人寻味,请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答案】2. 写了杨柳、春风等意象。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意思相近便可) 3. 拟人:作者将“春风”当做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也变得有情了,更好地表达了情感。比喻: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更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表达了情感。【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主题。(1)诗歌大意: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

21、一枝杨柳吧。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故意象有:杨柳,春风。(2)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此情此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可谓深情款款。故这首诗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3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1)尾联翻

22、译: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杨柳枝吹拂。(2)修辞判断。结合“殷勤”“相惜”这些形容人的词语可知,这里把“春风”拟人化,作者将“春风”当做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也变得有情了,更好地表达了情感。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可谓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发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山不在

23、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论语)4.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有仙则名(2)惟吾德馨(3)谈笑有鸿儒(4)人不堪其忧5.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6. 题目为“陋室铭”,文中最后又说“何陋之有”,这样说法矛盾吗?7. 在

24、陋室铭中,文章一开头却没有写“陋室”,而是先写水和山,然后再引出陋室,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8. 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居“陋巷”,面对这样的环境,他们泰然处之,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答案】4. (1)名,出名,有名。(2)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3)鸿,大(4)堪,忍受。 5. (1)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 6.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7. 运用了比兴的写

25、法。以山水起兴,运用人们熟知的道理自然而然的引出本文的中心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水山为类比,引出陋室,以山不高水不深,衬托“陋”,以“仙”“龙”衬托“徳”,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 运用类比推理,由此及彼,化抽象为具体,通俗易懂,突出文章中心。 8. 刘禹锡: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他们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有仙则名: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名,出名,有名。(2)惟吾德馨:只是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3)谈笑有鸿儒: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鸿,大(4)人不堪其忧:别人

26、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堪,忍受。【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苔痕,苔藓的痕迹。上,长到。入,映入。(2)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忍受。忧,忧愁。乐,快乐。【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不矛盾。(1)结合“斯是陋室”可知,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2)尾句引用典故。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九夷”是对泛指东边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称呼,故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不陋”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3)故不矛盾。【7题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手法。(1)运用

27、了比兴、类比的写法。“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2)以山水起兴,运用人们熟知的道理自然而然的引出本文的中心句,用山因为有神仙闻名,水因为有龙神异的通俗道理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中心句。(3)以山水为类比,引出陋室。以山不高水不深类比“陋室”,衬托“陋”,以“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类比“德馨”,用“仙”“龙”衬托“徳”,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4

28、)运用类比推理,由此及彼,化抽象为具体,通俗易懂,突出文章中心。【8题详解】本题考查主题。(1)结合“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知,刘禹锡面对陋室,赞美其清新幽雅的环境,和有学问的人交往,弹琴读佛经,过着高雅脱俗的生活,表现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2)结合“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知,颜回面对简陋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仍然感到快乐,追求自己的道,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点睛】译文:(甲)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只是我品德

29、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耳朵被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乙)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二、现代文阅读(40分)(一)阅读台阶选段,完成小题。“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

30、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

31、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 刀”快,活做得去。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然后就匆忙地下田去。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

32、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9. 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10. “父亲准备是十分漫长的”,“漫长”有多长?他都做了哪些准备?11. “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中“父亲那专注的目光”中流露出他怎样的心理?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把父亲当时的想法写下来。12. “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个句子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13.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答案】9. 因为台阶是地

33、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10. 漫长指他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从建房需要的经济与物质即建材上进行了准备。 11. 表现了父亲对高台阶的向往与执着的心理。父亲想:总有一天我家也会有这高高的台阶。我得再加把劲,早点把这高台阶造起来。(语句流畅,符合人物心理即可。) 12. “一个冬天”表明时间之短,“堆得超过了台阶”表明穿破的草鞋之多,从侧面烘托了父亲造高台阶新屋的艰辛与不易。 13.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

34、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是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又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意思对即可)【解析】【9题详解】这道题考查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回答这类题,先要学会定位,找到问题的答案大致在哪些段落,然后进行筛选概括。从“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可以看出,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从“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可以看出,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而“我们家的台阶低!”被人小看。从“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

35、的新屋”可以看出,尽管“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父亲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10题详解】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从“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可以得知,“漫长”指的是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从“他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等语句可以看出,父亲在物质上进行了准备;从“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等语句可以看出,父亲还在经济上进行了准备。【11题详

36、解】这道题考查补写人物心理的能力。要符合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结合相关环境,扣住文章主题。本题根据“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可知,要扣住“父亲对高台阶的向往与执着的心理”来补写。比如父亲心里想:有高台阶就有地位,我也要尽快造好高台阶,给自己长脸,也给子孙后代长脸。【12题详解】这道题考查对语句作用的理解。“一个冬天”表明时间之短,“堆得超过了台阶”表明父亲穿破的草鞋数量之多。根据“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可知,整个冬天父亲都到山里去砍柴

37、,再担到城里去卖;从“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可以看出父亲进城卖柴的辛苦。因此,这句话通过父亲穿坏的草鞋,侧面表现了父亲为造高台阶不辞辛苦,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从侧面说明建造一座新屋的难度之大。【13题详解】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我们家的台阶低!”“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从“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可以看出,父亲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38、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从“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可以看出,父亲是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从“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可以看出,父亲身上又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这一刻的疼,温暖你一生王香深冬,厚雪,无风。炊烟袅袅地飘,弥散在粉红的朝霞里,亦如诗经里飘出的那一缕缕情思。踏雪而行的人们,穿着厚重而温暖,心态安然。呼着热气,小心慢行,

39、怕踩疼了雪。老爷爷推着自行车,也慢慢地走,是怕摔疼了小孙女。穿红羽绒服的孙女,坐在车后座上,红线帽捂得她只露着双亮亮的眼睛,却举着戴了厚而俏皮白兔手套的手,边拍边喊:“大雪!白雪!白雪!大雪”双脚还踢着车子,震得枝头的雪团儿,闪着凛凛的光泽,无声地纷落。喜鹊也从枝头“呀”地一声打着弧线飞走了。昨天化了一部分又被冻了一宿的雪地,格外打滑。爷爷握紧有点抖动的车把手,脚下迈得更仔细,不敢回头,嘴里轻呵着:“坐好,坐好!别摔了。手套戴好,别冻着。冻坏了可怎么上学哟。”“爷爷,我戴着呢。你怎么忘戴了呢?冻坏了可怎么送我上学哟!”女孩学着爷爷的腔调,稍稍安静了下来。“我不冷。爷爷抗冻,不用手套。”“冻得疼

40、吗,爷爷?”“不疼。你坐好!戴好手套啊”女孩的红,爷爷的灰蓝,慢慢消失在白皑皑的雪里校门口的女孩,举起手,用毛茸茸的小兔子和爷爷说:“拜拜!”爷爷疼爱地注视着,久久没有离去。女孩,你可知道,这疼将温暖你一生。因为,这温暖,一直在我心里。也是儿时,也是隆冬早晨的雪地里。只是那时,没有小手套捂住我的小小手。脚下穿的,是那个年代里最享受不过的黄帮鞋。这鞋伴我走过了春秋夏天是要打赤脚的,现在又踏在冬天的坚冰利雪上。要快跑啊,到爷爷家的热炕头上。不然鞋都冻透了,脚能不疼吗?手已经是猫咬了。一冬里的白天,爷爷家的炕头上,总是捂着一床小被子,等待着哪个冒了风雪扑进来的孩子,好伸进手脚去取暖。我家的热炕头儿,

41、白天是不太热的,冬天也是忙在队上的爸妈,舍不得也没时间让那炕头儿像个热炕头儿。于是吃过早饭,奔往爷爷家。在奶奶打理灶底的忙碌中,在爷爷笑眯眯的目光中,我如一条敏捷的鱼儿,倏地爬上炕头儿。脚丫子捂在被底下,冰冷的小手儿捂在爷爷满握的手心里,如雪凉的小脸儿贴在爷爷温暖的脸颊上。我暖了,爷爷却疼了。“噢,凉死我了,你这小淘气”我傻傻地笑着,知道呵呵笑着的爷爷,心疼着我呢。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爷爷的笑依然清晰,我的一双早已长大了的手,却抓握不到爷爷那粗糙的双手,只留下满握的温暖,是爷爷曾经给我的疼。女儿,远在异地的南方求学。瑞雪纷披北国时,南方的枝头上,依然有繁的花,硕的果。女儿想家了,想家乡的雪。电

42、话里,偏要找姥爷,问的是雪,撒的是娇。接电话的父亲,笑语盈盈,说的都是孩子话。我知道,一份可以穿越时空的疼和历久弥新的爱,已跨过千里,飞临女儿的身边。一句念,一握手,那一刻,那份疼,要温暖,你一生。14.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叙写的“温暖一生”的三件事。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震得枝头的雪团儿,闪着凛凛的光泽,无声地纷落。喜鹊也从枝头“呀”地一声打着弧线飞走了。”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16. 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在奶奶打理灶底的忙碌中,在爷爷笑眯眯的目光中,我如一条敏捷的鱼儿,倏地爬上炕头儿。(提示: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17. 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文章题目“这一刻的疼,温暖你一生”

43、的理解。18.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答案】14. 爷爷送小孙女上学 “我”小时候去爷爷的热炕头暖脚 异地求学的女儿想家电话里找姥爷(三件事的顺序可调换) 15. 景物描写。写出了阳光照耀下雪景的美丽,衬托出孩子的调皮可爱。渲染了安静纯洁的气氛,为下文写小女孩和爷爷的美好故事作铺垫。 16.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爬上炕头的速度之快,表现“我”对温暖的渴求。 17. 三件事都是围绕祖孙情来写的,表达了爷爷(姥爷)对孙女的疼爱以及孙女在这份爱中的幸福感受,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疼”字,一语双关,既可以理解为爷爷的手冻得疼,更包含了爷爷对小孙女的心疼和关爱;题目

44、别致新颖,以此为题设下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8. 人生匆匆,唯有爱亘古不变!文章中,不管是爷爷送小孙女上学,还是“我”小时候去爷爷的热炕头暖脚,抑或是异地求学的女儿想家,电话里找姥爷,这些温暖的情节都是因为爱而使人泪目。人生的天空,难免阴晴圆缺,只有用爱来装点,才会显得绚丽多彩。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一句念,一握手,那一刻,温暖满身心!【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本题要求梳理出“温暖一生”的三件事,要从文中找出具体的时间、人物,然后归纳概括出事件即可。根据“老爷爷推着自行车,也慢慢地走,是怕摔疼了小孙女”“校门口的女孩,举起手,用毛茸茸的小兔子和爷爷说:拜拜!

45、”可以概括出第一件事:爷爷送孙女上学;根据“于是吃过早饭,奔往爷爷家脚丫子捂在被底下,冰冷的小手儿捂在爷爷满握的手心里,如雪凉的小脸儿贴在爷爷温暖的脸颊上”可以概括出第二件事:“我”小时候去爷爷的热炕头暖脚;根据“女儿,远在异地的南方求学女儿想家了,想家乡的雪。电话里,偏要找姥爷”可以概括出第三件事:异地求学的女儿想家电话里找姥爷。【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景物描写的作用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等。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枝头的雪团儿,闪着凛凛的光泽,无声地纷落”写出了阳光照耀下雪景的美丽;根据“穿红羽绒服的孙女,坐在车后座上边拍边喊双脚还踢着车

46、子”可知,是因为女孩的又踢又喊才震落了枝头的雪团儿,衬托出孩子的活泼天真;从“校门口的女孩,举起手,用毛茸茸的小兔子和爷爷说:拜拜!爷爷疼爱地注视着,久久没有离去”可以看出,这里的景物描写渲染了静谧温馨的气氛,为后文写小女孩和爷爷的美好故事作铺垫。【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对重要句子进行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词语运用等角度入手。本题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从“我如一条敏捷的鱼儿”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然后具体说明(将“我”比作“鱼儿”);最后指出表达作用:“我如一条敏捷的鱼儿,倏地爬上炕头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爬上炕头的速度之快;结合“要快跑啊,到爷

47、爷家的热炕头上。不然鞋都冻透了,脚能不疼吗?手已经是猫咬了”可知,突出“我”对温暖的渴望。【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文章题目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线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仔细阅读文章,文中讲了三个祖孙之间的故事,体现出“温暖一生”的主题。从内容上看:“疼”字,一语双关,“我暖了,爷爷却疼了”“我傻傻地笑着,知道呵呵笑着的爷爷,心疼着我呢”等语句,既是写爷爷的手冻得疼,更包含了爷爷对小孙女的心疼与关爱,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从结构上看:“这一刻的疼,温暖你一生”这一题目新颖别致,设置了悬念,为什么这一刻

48、的疼,会温暖一个人的一生,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和作者的观点理解。本文记叙了三件祖孙之间的温暖故事,表达了对祖孙深情的歌颂。学生能联系实际,围绕家庭、亲情等“爱”的话题来谈,语言表述通顺即可。示例:爱是亲情中最永恒、最温馨的主题。送小孙女上学的爷爷,为了能更好地握住自行车的车把,不让孙女摔倒,居然不戴手套;为了让上学的孙女回家后能有个温暖的炕头驱除寒冷,爷爷家的炕头整天都是热着的,并且总是捂着一床小被子;远在异地求学的女儿想家了,电话里找姥爷。三幅温馨的画面,三个爱的场景,无不让我们感动。爱,不因时间而淡化,不因距离而改变。珍惜这份爱,让它温暖我们的一生。(

49、三)拾荒万吉星深秋的凌晨,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个破旧编织袋。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操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孩子抱起来,孩子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

50、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内心涌起一丝悲凉。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那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本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

51、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

52、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还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按揭买一套60平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

53、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19. 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凌晨拾荒,捡养弃婴_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_20. 小说第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21. 阅读第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22. 小说段王婆

54、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 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3. 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答案】19. (1). 婆媳争吵,妥协寄居 (2). 捐建学校,拾荒依旧 20. 示例: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扰,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这笔钱,我要用它来回报社会。 21. 示例一:动作描写。通过对拿钱的系列动作的描绘(答成“运用动词咬、撕、揭”也可),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对

55、这笔钱的不舍,王婆婆的善良仁爱(答到两点即可)。示例二:细节描写。对存钱位置的描述,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之不易和对钱的珍视。(也可答“动作细节”表现王婆婆的决心和不舍)。示例三:比喻。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做“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 22. 段详细描绘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更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 23. 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或:“正确的金钱观”、“纯真”);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解析】【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