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试题》有答案_第1页
【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试题》有答案_第2页
【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试题》有答案_第3页
【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试题》有答案_第4页
【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试题》有答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试题学校_ 班级_ 姓名_ 成绩_一、积累与运用(22分)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u( )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大放异c i( )。l( )书庄重典雅,蚕头燕尾,厚重拙( )朴;草书z( )意奔放,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 )不断;楷书简爽端庄,形体方正,笔画笔直,可作楷模( )。书法可以【甲】审美情趣,【乙】情操、【丙】文化修养,继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精神。1. 下列根据文中拼音所写的汉字和给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 瑰宝 拙朴(zhu)b . 异采 端庄 (d n)c . 恣意 楷模(m)d .

2、棣书 血脉(mi)2.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合适的一组是( )a . 提升 陶冶 培养b . 陶冶 培养 提升c . 提高 培养 陶冶d . 培养 陶冶 提升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孙权劝学节选自该书。b . 普希金,俄国诗人,代表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等。茨威格,英国著名作家,伟大的悲剧节选自他的夺取南极的斗争。c .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小说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d . 卖油翁登飞来峰的作者欧阳修、王安石,都是北宋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4.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复工复学后

3、仍然要做好个人防护,才能避免不被病毒感染。b . 中国国家馆将科技与艺术巧妙结合,带给参观者新颖刺激的多维体验。c . 由于青少年缺乏分辨力,容易被不良信息诱导,产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d . 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结束了,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5. 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 。 。 。 。 。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选自骆驼祥子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他忽然想起来

4、,今年是二十二岁。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a . b . c . d . 6. 综合性学习七(1)班开展“做好防护,远离病毒”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1)王思远小组收集到几则标语。如何评价疫情期间的这类硬核标语? 请你代王思远同学写一段50字左右的交流发言稿。今天到处串门,明天肺炎上门。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东逛西逛不孝儿郎,传染爹娘丧尽天良。_(2)李强小组负责校园大

5、扫除。下面是李强以班委会的名义给学校总务处写的一张借条,请提出两点修改建议。借条今借到校总务处扫帚36把,铁锹12把,水桶8个。此致敬礼七(1)班班委会2020年6月18日不妥当一(只填序号)_;修改建议:_不妥当二(只填序号)_;修改建议:_7. 古诗文默写。(1)谁家玉笛暗飞声,_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2)念天地之悠悠,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_,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4)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5)陋室铭中,表现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句子是:_,_。 (6)李玉同学期中考试取得佳绩后,学习有些放松。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_, _。二、阅

6、读(48分)(一)(4分)古诗赏析晚 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8. 全诗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9. 有人认为本诗主旨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二)(10分)文言文阅读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

7、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阅十余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 . 如是再啮/斯是陋室c . 果得于数里外/尝射于家圃d . 当求之于上流/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1. 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b .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c 渐激渐深

8、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d .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1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b . 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c . 文中两次写到“笑”。讲学家的“笑”,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嘲笑寺僧主观臆断;老河兵的“笑”,对象则变成了讲学家,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d .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深思熟虑,盲目行动;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唯有老河

9、兵能综合考虑,实事求是。13.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三)(9分)阅读海底两万里片段,完成题目。“轰”的一声炮响了,这时船员们的欢呼声混杂在一起。炮弹打中了,正打在动物身上,但是并没有给它致命的打击,而是从它圆圆的身上滑过去落在两海里远的海中。“真怪!”老炮手暴跳如雷,“这混蛋的身上一定有一层六英寸厚的铁甲!”“该死的东西!”法拉古舰长喊。追逐又开始了,法拉古舰长弯身对我说道:“我要一直追到我们的船爆炸为止!”“对,您对!”我答。人们只指望这动物筋疲力尽,它总不能跟蒸汽机一样,永远不感到疲倦。然而它一点也不疲倦。这么多

10、时间过去了,它并没有显出一点疲劳的样子。再说,我们是应该表扬林肯号的,它用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了这次恶斗。我估计,在11月6日这倒霉的一天里,它所跑的路程不下五百公里!黑夜降临了,阴影笼罩了波涛汹涌的海洋。这时候,我以为我们的远征结束了,我们永远不能再见到这个古怪的动物了。可是我错了。晚上十点五十分,电光又在战舰前面三海里的海面上亮起来,还是跟昨天夜里一样辉煌,一样强烈。那条独角鲸好像是停着不动。也许白天跑得累了。它睡着了,它随着海水荡漾。这是一个好机会,法拉古舰长决定利用这次机会。他发出命令。为了不至把敌方惊醒,林肯号减低速度,小心谨慎地前进。在大海中碰到睡着了的鲸鱼,因而胜利地攻击它们,这并

11、不是稀奇的事情,尼德兰也不止一次在鲸鱼昏睡的时候叉中了它们。加拿大人又到了船头斜桅下,走上了他原来的岗位。战舰慢慢地前进着,一点声息也没有,离这动物三百七十米左右的时候关了气门,船现在只凭本身余下的气力走动。船上连呼吸声也听不到。甲板上绝对沉寂。人们距白热的焦点不到一百英尺了,光度更强起来,照得我们的眼睛发昏。这时候,我伏在船头前面的栏杆上,看见尼德兰在我下面,一手拉着帆索,一手挥动他锋利的鱼叉。就和这睡着的动物距离不过二十英尺了。忽然,他的胳膊使劲地一伸,鱼叉投了出去。我听到鱼叉发出响亮的声音,像是碰上了坚硬壳。上面的电突然熄灭,两团巨大的水猛扑到战舰甲板上来,像急流一般从船头冲至船尾,冲倒

12、船上的人,打断了护樯桅的绳索。接着船被狠狠撞了一下,我没来得及站稳,从船栏杆被抛掷到海中去了。14. 选段极力描写人们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搜寻怪物,有什么作用? 15. 画线句中“我”被抛到大海后能够获救的原因是什么? 请联系作品简要概述。16. 科幻小说不是凭空的胡思乱想,而是作者基于当时科技水平的创作,是对科学研究的推理和预言。海底两万里堪称科幻小说的经典,请列举一下,书中十九世纪的哪些科学幻想如今已变成现实? (四)(10分)阅读下文,完成题目会思想的芦苇赵丽宏最近回到我曾经“插队落户”的故乡,一下船,就看到了在江堤上迎风摇曳的芦苇。久违了,朋友!芦苇,曾经被人认为是荒凉的象征。然而在我

13、的心目中,这些随处可见的植物,却代表着美丽自由的生命,它们伴随我度过了艰辛的岁月。从前,芦苇是崇明岛上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芦苇的一身都有经济价值。埋在地下的嫩芦根可解渴充饥,也可入药。芦叶可以包粽子,芦叶和糯米合成的气味,就是粽子的清香。芦花能扎成芦花扫帚,这样的扫帚,城里人至今还在用。用途最广的,是芦苇秆,农民用灵巧的手,将它们编织成苇帘、苇席、芦篚、箩筐、簸箕,盖房子的时候,芦苇可以编苇墙,织屋顶。很多乡民曾经以编织芦苇为生,生生不息的芦苇使故乡人多了一条活路。我在崇明“插队”时,曾经和农民一起研究利用地下的沼气来做饭。打沼气灶,也用得上芦苇。在艰苦的“插队”生涯中,芦苇给我的抚慰旁人难以

14、想象。我是一个迷恋自然的人,而芦苇,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美妙礼物。在被人类精心耕作的田野中,几乎很少有野生的植物连片成块,只有芦苇例外。没有人播种栽培,它们自生自长,繁衍生息,哪里有泥土,有流水,它们就在哪里传播绿色,描绘生命的多姿多彩和坚韧。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和农民一起挑着担子从它们中间走过时,青青的芦叶掸我衣,拂我脸,那是自然对人的亲近。最难忘的是它们开花的景象,酷暑过去,金秋来临,风一天凉似一天,这时,江边的芦苇纷纷开花了,那是一大片皎洁的银色,在风中,芦苇摇动着它们银色的脑袋,在江堤两边发出深沉的

15、喧哗,远远看去,犹如起伏的浪涛,也像浮动的积雪。使我难忘的是夕照中的景象,在绚烂的晚霞里,银色的芦花变成了金红色的一片,仿佛随风蔓延的火苗,在大地和江海的交界地带熊熊燃烧。冬天,没有被收割的芦苇身枯叶焦,在风雪中显得颓败,使大地平添几分萧瑟之气。然而我知道,芦苇还活着,它们不会死,在冰封的土下,有冻不僵的芦根,有割不断的芦笋。只要春风一吹,它们就以粉红的嫩芽,以翠绿的新叶为人类报告春天的消息。冬天的尾巴还在大地上扫动,芦笋却倔强地顶破被严霜覆盖的土地,在凛冽寒风中骄傲地伸展开它们那柔嫩的肢体,宣告冬天的失败,也宣告生命又一次战胜自然强加于它们的严酷。我曾经在日记中写诗,诗中以芦苇自比。帕斯卡说

16、:“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这比喻使我感到亲切。以芦苇比人,喻示人的渺小和脆弱,其实,可以作另义理解,人性中的忍耐和坚毅,恰恰如芦苇。在我的诗中,芦苇是有思想的,它们面对荒滩,面对流水,面对南来北往的候鸟,舒展开思想之翼,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中。我当年在乡下所有的悲欢和憧憬,都通过芦苇倾吐了出来。我曾经担心,随着崇明岛的发展和进步,岛上的芦苇会渐渐消失。这次去崇明,我专门到堤岸上去看了芦苇。芦苇还和当年一样,在秋风中摇晃着银色的花朵。那天黄昏,我凝视着落霞渐渐映红那一大片芦花,它们在天地之间波浪起伏,像涌动的火光,重又点燃我青春的梦想(选自赵丽宏散文精选,有删改)17. 如何理解文章标题中的“会思

17、想”? 18. 第段写芦苇层次井然,试梳理其描写顺序。19. 帕斯卡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试仿写一句,表达你对人(人生)的看法。20.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请结合选文简析其妙处。(五)(15分)阅读下文,完成题目一夜之间,田野山间的野菜被微风吹绿了几次探头探脑后,终于在黎明到来之前晕出活泼泼的一片。在人们的翘首盼望中,春天终于如约而来。在往年那些很忙的日常,没有人顾得上这些入微的细节,大家都在各自生活的轨道上行色匆匆。今年,因着一场疫情,生活顿时静止了一般,时间突然长出了一截。惊蛰,万物萌动的季节,我忍不住戴上口罩,走进暌违多日的大自然。在扑面而来的春风里,灿烂的阳光穿透了我的

18、行走,我愈发贪婪地想要把周遭所有的景致尽收眼底。路边的大树开始褪去了枯黄,和田间的桃枝一起绽出新叶。我也受到了感染,心情顿时明媚了许多。路上行人明显多了起来,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不时看到戴着口罩、装备齐全的骑行者,他们塌下身子,双手稳稳地攥住把手,如一尾尾灵活的鱼儿,在车流的汪洋中穿行。第一批被春天唤醒的,总是乡间的农人。在乡村,春风是人们最好的朋友。它把山坡吹绿,把枝头的新芽催绽,与田野上每一个守护着土地的人不期而遇,带来花的清香与叶的肥嫩。疫情逐渐缓解,卡口渐次开放。农民陆续走入田中,土豆已经种上了。麦子地里,农业站的技术管理员在查看麦苗长势,指导农民除草施肥、喷洒农药。苹果地里,果农们

19、在为果树剪枝、开沟、追肥。度过了这一个多月焦灼的日子,农民们终于回到那片一生难以割舍的土地,扑向那地毯般铺张开来的田野,不错过惊蛰前后的每一个日子。郊外田畦都齐齐整整,荠菜花满坡满地,不时能看见三五个人戴着口罩在麦地里挖野菜。那些肥嫩的荠菜、苦菜子被人们摘下,收进随身带来的布袋、提篮中。在挟裹着乡土气息的清风里,他们带着满心的喜悦回家,品尝这大自然恩赐的美味。姜地里,一家家姜农戴着口罩,扛犁带锨,拉着竹竿和塑料薄膜,提着推着正月里在土炕上生的姜芽,开始下地种姜了。干活干得起了兴,他们脱掉了羽绒服外套,忙得满头大汗。很快,白花花的塑料膜包上地畦,一大块黄土地就这样落了一层亮亮的白雪。村庄路口,一

20、个穿深绿棉衣的老太太正拉着一个穿暗红外衣的老太太的手,隔着彼此的口罩,絮絮地嘱咐着什么。两位老太太都是70多岁的年纪,干瘦矮小的身体,核桃般沟壑纵横的面孔,灰白的头发。两人拉扯了一会儿,红衣老太终于离开绿衣老太,走向马路对面,步子缓慢,但是很沉着,稳稳的,没有回头。春天的风依然凛冽,吹着老人灰白的头发、瘦小的身子。绿衣老太一直站在那里,目光始终追随着红衣老太。终于走到了路南侧的人行道上,红衣老太默契地回首,仰起菊花般的笑脸,挥舞着胜利的手势,向对面的老太太大声喊着什么。隔着一条路的距离,只能看到口罩在动。绿衣老太也挥起了手,大声地喊着什么,那笑容也如菊花般,层层叠叠。然后,红衣老太转过身,步子

21、似乎轻盈了很多,继续向前方走去。路北侧的绿衣老太突然意识到了寒冷,肩膀缩了起来,搓着两只手,缓缓转身离去。她们应该是一对老友吧。疫情阻隔多日不见,红衣老太一定是惦记着闺蜜,于是穿过村庄路口去看望。离别时,绿衣老太不放心,执意要送老友,红衣老太摆脱了她拉扯的手,安慰说自己能走。老人过马路时故意走得镇静而从容,因为她知道,老友温暖的目光正陪伴着她前行。(节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3月20日第15版)21. 通读全文,试给文章拟一个短语式标题。22. 选文第、段能否删去? 请谈谈你理由。23. 品赏语言。(1)第一批被春天唤醒的,总是乡间的农人。(简析“总”字的表达效果)(2)终于走到了路南侧的人行道

22、上,红衣老太默契地回首,仰起菊花般的笑脸,挥舞着胜利的手势,向对面的老太太大声喊着什么。隔着一条路的距离,只能看到口罩在动。绿衣老太也挥起了手,大声地喊着什么,那笑容也如菊花般,层层叠叠。(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予以赏析)24. 怎样理解第段画线句的含义? 25. 这次疫情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请结合生活经历简述。三、写作(50分)26. 请以“ ,想说爱你不容易”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温馨提示:(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2)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校名、地名(可用化名代替);(4)文章不得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20行);(5)请不要套作,不

23、要抄袭。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2分)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u( )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大放异c i( )。l( )书庄重典雅,蚕头燕尾,厚重拙( )朴;草书z( )意奔放,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 )不断;楷书简爽端庄,形体方正,笔画笔直,可作楷模( )。书法可以【甲】审美情趣,【乙】情操、【丙】文化修养,继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精神。1. 下列根据文中拼音所写的汉字和给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 瑰宝 拙朴(zhu)b . 异采 端庄 (d n)c . 恣意 楷模(m)d . 棣书 血脉(mi)2.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合适的

24、一组是( )a . 提升 陶冶 培养b . 陶冶 培养 提升c . 提高 培养 陶冶d . 培养 陶冶 提升【答案】1. c 2. d 【解析】【分析】1题详解】a .“拙”读作zhu;b .“采”写作“彩”,“端”读作d un;d .“棣”写作“隶”;故选c 。【2题详解】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解答本题,需理解词语的意思并注意习惯的搭配。提升: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培养:指以适宜的条件促使其发生、成长和繁殖,也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审美情趣”习惯用“培养”与之搭配。“情操”习惯用“陶冶

25、”与之搭配。“文化修养”习惯用“提高”与之搭配。故选d 。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孙权劝学节选自该书。b . 普希金,俄国诗人,代表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等。茨威格,英国著名作家,伟大的悲剧节选自他的夺取南极的斗争。c .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小说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d . 卖油翁登飞来峰的作者欧阳修、王安石,都是北宋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把握。a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b . 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c .朝花夕拾是散文集;故选d 。4.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

26、一项是( )a . 复工复学后仍然要做好个人防护,才能避免不被病毒感染。b . 中国国家馆将科技与艺术巧妙结合,带给参观者新颖刺激的多维体验。c . 由于青少年缺乏分辨力,容易被不良信息诱导,产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d . 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结束了,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a 否定不当,删掉“不”;c 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由于”;d 前后矛盾,“能否考上”两面对“充满信心”一面,去掉“否”;故选b 。5. 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 。 。 。 。 。好吧,今

27、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选自骆驼祥子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句中的“拉到个僻静地方”紧承上文“拉起车”,应为首句;句中的“越看越可爱”紧承句中的“细

28、细端详”,应为第二句;句中的“把车看得”紧承句中的“越看越可爱”,应为第三句;句是祥子看自己车时想到了自己的生日,应为第四句;句承句解释了他不记得生日的原因,应为第五句;句为末句。故排序应为:。故选c 。6. 综合性学习。七(1)班开展“做好防护,远离病毒”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1)王思远小组收集到几则标语。如何评价疫情期间的这类硬核标语? 请你代王思远同学写一段50字左右的交流发言稿。今天到处串门,明天肺炎上门。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东逛西逛不孝儿郎,传染爹娘丧尽天良。_(2)李强小组负责校园大扫除。下面是李强以班委会的名义给学校总务处写的一张借条,请提出两点修

29、改建议。借条今借到校总务处扫帚36把,铁锹12把,水桶8个。此致敬礼七(1)班班委会2020年6月18日不妥当一(只填序号)_;修改建议:_不妥当二(只填序号)_;修改建议:_【答案】 (1). 言之有理、表达通畅即可 (2). (3). 数字应大写; (4). (5). 删去致敬语;【解析】【分析】【详解】(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言之成理即可。如:这类标语非常晓畅明白,从不同侧面道出了战“疫”的重要性,达到了醒目的教育效果。当然,这些标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显得不太友好,让人感觉生硬、冷漠,内涵不够。(2) 本题考查借条修改。借条的数字需要大写,以防止改动

30、,因此处的数字都需要大写。另外,借条不需要“此致敬礼”之类的套语,将处删除即可。7. 古诗文默写。(1)谁家玉笛暗飞声,_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2)念天地之悠悠,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_,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4)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5)陋室铭中,表现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句子是:_,_。 (6)李玉同学期中考试取得佳绩后,学习有些放松。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_, _。【答案】 (1). 散入春风满洛城 (2). 独怆然而涕下 (3). 浩荡离愁白日斜 (4). 烟笼寒水月笼沙 (5). 谈笑有鸿儒 (6). 往来无白丁 (7). 政入

31、万山围子里 (8). 一山放出一山拦【解析】【分析】【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洛、怆、愁、笼、鸿、政。二、阅读(48分)(一)(4分)古诗赏析晚 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8. 全诗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9. 有人认为本诗的主旨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案】8. 草木留春,万紫千红,柳絮朵朵,轻若白雪,漫天飞舞。 9. 示例一: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白首无成;示例二: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花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

32、天增光彩。示例三: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注意不能翻译诗句。诗中“杨花”指的是柳絮。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说草木亦知春将不久,因而花木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本色。凑热闹的还有朴实无华的柳絮,也都在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据此分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即可。【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

33、主旨的理解与把握。题干已列出其他人对本诗主旨的一种看法,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即“同意”还是“不同意”,再具体说明原因。如:同意。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无才思”的柳絮、榆荚也不甘示弱,纷纷飘落,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从这个角度来看,全诗表达了诗人的惜春之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与劝人珍惜光阴的看法相近。如:不同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飞雪”,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也可以从其他角度理解,最终只要

34、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即可。(二)(10分)文言文阅读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

35、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阅十余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 . 如是再啮/斯是陋室c . 果得于数里外/尝射于家圃d . 当求之于上流/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1. 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b .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c .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d .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1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

36、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b . 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c . 文中两次写到“笑”。讲学家的“笑”,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嘲笑寺僧主观臆断;老河兵的“笑”,对象则变成了讲学家,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d .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深思熟虑,盲目行动;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实事求是。13.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不停地翻转,于是(

37、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2)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 .动词,经过,经历动词,阅读;b .代词,这样表判断;c .介词,在介词,在;d .代词,指石兽结构助词,不译;故选c 【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故断句为: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故选b 。【12题详解】c 根据文本中的“尔辈不能究物理”和“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可知讲学家的“

38、笑”是因为他觉得寺僧等人不能探究物理,所作所为是颠倒错乱的。这体现了他的自信。根据第三段中老河兵的分析可知,他有着丰富的经验。根据“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可知他的“笑”是对寺僧和讲学家的嘲笑。故选c 。【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已,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2)谓,认为。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点睛】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

39、,(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

40、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三)(9分)阅读海底两万里片段,完成题目。“轰”的一声炮响了,这时船员们的欢呼声混杂在一起。炮弹打中了,正打在动物身上,但是并没有给它致命的打击,而是从它圆圆的身上滑过去落在两海里远的海中。“真怪!”老炮手暴跳如雷,“这混蛋的身上一定有一层六英寸厚的铁甲!”“该死的东

41、西!”法拉古舰长喊。追逐又开始了,法拉古舰长弯身对我说道:“我要一直追到我们的船爆炸为止!”“对,您对!”我答。人们只指望这动物筋疲力尽,它总不能跟蒸汽机一样,永远不感到疲倦。然而它一点也不疲倦。这么多时间过去了,它并没有显出一点疲劳的样子。再说,我们是应该表扬林肯号的,它用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了这次恶斗。我估计,在11月6日这倒霉的一天里,它所跑的路程不下五百公里!黑夜降临了,阴影笼罩了波涛汹涌的海洋。这时候,我以为我们的远征结束了,我们永远不能再见到这个古怪的动物了。可是我错了。晚上十点五十分,电光又在战舰前面三海里的海面上亮起来,还是跟昨天夜里一样辉煌,一样强烈。那条独角鲸好像是停着不动。

42、也许白天跑得累了。它睡着了,它随着海水荡漾。这是一个好机会,法拉古舰长决定利用这次机会。他发出命令。为了不至把敌方惊醒,林肯号减低速度,小心谨慎地前进。在大海中碰到睡着了的鲸鱼,因而胜利地攻击它们,这并不是稀奇的事情,尼德兰也不止一次在鲸鱼昏睡的时候叉中了它们。加拿大人又到了船头斜桅下,走上了他原来的岗位。战舰慢慢地前进着,一点声息也没有,离这动物三百七十米左右的时候关了气门,船现在只凭本身余下的气力走动。船上连呼吸声也听不到。甲板上绝对沉寂。人们距白热的焦点不到一百英尺了,光度更强起来,照得我们的眼睛发昏。这时候,我伏在船头前面的栏杆上,看见尼德兰在我下面,一手拉着帆索,一手挥动他锋利的鱼叉

43、。就和这睡着的动物距离不过二十英尺了。忽然,他的胳膊使劲地一伸,鱼叉投了出去。我听到鱼叉发出响亮的声音,像是碰上了坚硬壳。上面的电突然熄灭,两团巨大的水猛扑到战舰甲板上来,像急流一般从船头冲至船尾,冲倒船上的人,打断了护樯桅的绳索。接着船被狠狠撞了一下,我没来得及站稳,从船栏杆被抛掷到海中去了。14. 选段极力描写人们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搜寻怪物,有什么作用? 15. 画线句中“我”被抛到大海后能够获救的原因是什么? 请联系作品简要概述。16. 科幻小说不是凭空的胡思乱想,而是作者基于当时科技水平的创作,是对科学研究的推理和预言。海底两万里堪称科幻小说的经典,请列举一下,书中十九世纪的哪些科学

44、幻想如今已变成现实? 【答案】14. 从侧面烘托怪物的神秘特点,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神奇的海底之旅埋下伏笔。 15. (1)“我”始终保持着求生的欲望;(2)仆人康塞尔陪伴 “我”,帮助“我”,给“我”信心;(3)我们节省体力,为获救赢得时间;(4)尼德兰把 “我”拉到了潜水艇的背上;(5)八个壮汉将我们拉至潜水艇里面。 16. 示例:电报、有声传真、直升飞机、海底潜艇、人类登月、太空飞行等幻想都已成为现实。【解析】【14题详解】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理解。选段中描写了人们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搜寻怪物,这是对这一海上怪物的侧面描写,通过对人们搜寻过程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怪物的神秘,从而

45、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人们为了搜寻这个怪物,导致“我”被抛掷到海中去了,从而为下文“我”被鹦鹉螺号潜艇俘获,跟随着尼摩船长周游海底世界埋下了伏笔。【15题详解】本题考查名著情节。根据下文中的“救命!救命!我喊着,两手拼命划着向林肯号泅去。”“我极力挣扎”可得:“我”始终保持着求生的欲望。根据“我一手抓住我忠实的康塞尔的胳膊”“康塞尔这样坚定和冷静,鼓舞了我的力量”“他在我的衣服下面放入一把刀子,很快的一下,从上至下把衣服割开。然后,他敏捷地替我脱衣服,我就抓住他泅水”可得:仆人康塞尔陪伴 “我”,帮助“我”,给“我”信心。根据“所以我们应该想办法,尽力支持,时间愈久愈好,等待小艇到来。我于是决

46、定节约使用我们的力量”可得:我们节省体力,为获救赢得时间。根据“随后,我觉得有人拉我,把我拉到水面上来,我的胸部不胀了,我晕过去了”可得:尼德兰把 “我”拉到了潜水艇的背上。根据“不久,八个又高又大的壮汉,蒙着脸,一声不响地走出来,把我们拉进了他们的可怕机器中”可得:八个壮汉将我们拉至潜水艇里面。【16题详解】海底两万里中有很大多科学幻想已经变成了现实,如:潜水和行速都获得质的提高的深海潜水艇,核能的利用,潜艇专用的船坞(小说中解释为海岛潜艇基地),压缩食物(小说中提到过船员的用餐,一是为海底种植的食物,二是“特殊保存”的食物),声纳海底定位(小说中鹦鹉罗号的深海海峡穿越)等。(四)(10分)

47、阅读下文,完成题目会思想的芦苇赵丽宏最近回到我曾经“插队落户”的故乡,一下船,就看到了在江堤上迎风摇曳的芦苇。久违了,朋友!芦苇,曾经被人认为是荒凉的象征。然而在我的心目中,这些随处可见的植物,却代表着美丽自由的生命,它们伴随我度过了艰辛的岁月。从前,芦苇是崇明岛上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芦苇的一身都有经济价值。埋在地下的嫩芦根可解渴充饥,也可入药。芦叶可以包粽子,芦叶和糯米合成的气味,就是粽子的清香。芦花能扎成芦花扫帚,这样的扫帚,城里人至今还在用。用途最广的,是芦苇秆,农民用灵巧的手,将它们编织成苇帘、苇席、芦篚、箩筐、簸箕,盖房子的时候,芦苇可以编苇墙,织屋顶。很多乡民曾经以编织芦苇为生,生

48、生不息的芦苇使故乡人多了一条活路。我在崇明“插队”时,曾经和农民一起研究利用地下的沼气来做饭。打沼气灶,也用得上芦苇。在艰苦的“插队”生涯中,芦苇给我的抚慰旁人难以想象。我是一个迷恋自然的人,而芦苇,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美妙礼物。在被人类精心耕作的田野中,几乎很少有野生的植物连片成块,只有芦苇例外。没有人播种栽培,它们自生自长,繁衍生息,哪里有泥土,有流水,它们就在哪里传播绿色,描绘生命的多姿多彩和坚韧。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和农民一起挑着担子从它们中间走过时,青青的芦叶掸我衣,拂我脸,那是自然对人的亲近。最

49、难忘的是它们开花的景象,酷暑过去,金秋来临,风一天凉似一天,这时,江边的芦苇纷纷开花了,那是一大片皎洁的银色,在风中,芦苇摇动着它们银色的脑袋,在江堤两边发出深沉的喧哗,远远看去,犹如起伏的浪涛,也像浮动的积雪。使我难忘的是夕照中的景象,在绚烂的晚霞里,银色的芦花变成了金红色的一片,仿佛随风蔓延的火苗,在大地和江海的交界地带熊熊燃烧。冬天,没有被收割的芦苇身枯叶焦,在风雪中显得颓败,使大地平添几分萧瑟之气。然而我知道,芦苇还活着,它们不会死,在冰封的土下,有冻不僵的芦根,有割不断的芦笋。只要春风一吹,它们就以粉红的嫩芽,以翠绿的新叶为人类报告春天的消息。冬天的尾巴还在大地上扫动,芦笋却倔强地顶

50、破被严霜覆盖的土地,在凛冽寒风中骄傲地伸展开它们那柔嫩的肢体,宣告冬天的失败,也宣告生命又一次战胜自然强加于它们的严酷。我曾经在日记中写诗,诗中以芦苇自比。帕斯卡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这比喻使我感到亲切。以芦苇比人,喻示人的渺小和脆弱,其实,可以作另义理解,人性中的忍耐和坚毅,恰恰如芦苇。在我的诗中,芦苇是有思想的,它们面对荒滩,面对流水,面对南来北往的候鸟,舒展开思想之翼,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中。我当年在乡下所有的悲欢和憧憬,都通过芦苇倾吐了出来。我曾经担心,随着崇明岛的发展和进步,岛上的芦苇会渐渐消失。这次去崇明,我专门到堤岸上去看了芦苇。芦苇还和当年一样,在秋风中摇晃着银色的花朵。那

51、天黄昏,我凝视着落霞渐渐映红那一大片芦花,它们在天地之间波浪起伏,像涌动的火光,重又点燃我青春的梦想(选自赵丽宏散文精选,有删改)17. 如何理解文章标题中的“会思想”? 18. 第段写芦苇层次井然,试梳理其描写顺序19. 帕斯卡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试仿写一句,表达你对人(人生)的看法。20.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请结合选文简析其妙处。【答案】17. “会思想”在作者的笔下,是指芦苇面对荒滩、面对寒冷,保持坚韧、倔强,自由自在地绽放生命的美丽的品质。 18. 以时间为序,依次描写了芦苇四季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芦苇的喜爱和赞美。 19. 示例:人是一片懂生活的绿叶;人是一朵爱唱歌

52、的浪花; 20. 选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赞美芦苇的美丽、忍耐和倔强,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志趣和追求,避免了直白、空洞的表达,增加了艺术性和感染力。【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标题的理解。“会思想”一般会来形容人,这里用来形容芦苇,这是拟人化的写法,联系第六段中的“们面对荒滩,面对流水,面对南来北往的候鸟,舒展开思想之翼,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中”可知,这里的“会思想”指的是芦苇如同人一样,面对着艰苦的环境,始终保持着“忍耐和坚毅”,自由自在地绽放着自己美丽的生命。题目中的“会思想”是作者对芦苇的高度评价,表现了作者对芦苇的赞美之意。【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描写顺序的分析。根据第五段

53、中的“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金秋来临,风一天凉似一天,这时,江边的芦苇纷纷开花了”“冬天,没有被收割的芦苇身枯叶焦,在风雪中显得颓败,使大地平添几分萧瑟之气”可知作者是以时间为序,依次描写了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芦苇的美好姿态。从而表现了作者对芦苇的赞美之情。【19题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开放类试题,与例句语义相关,格式一致即可。如:人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人是一座会行走的山等。【20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写作手法。读文可知,作者以芦苇为描写与抒情的对象,前五段描写芦苇,表现自己对于芦苇的赞美与情感,后两段由物及人,借对芦苇的赞美表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自己

54、要像芦苇一样“忍耐和坚毅”,最终获得真正的自由,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陋室铭采用的就是这种手法。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避免了文章表达过于直白空洞,显得委婉含蕴,又深刻隽永,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点睛】文章标题可能有的作用: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五)(15分)阅读下文,完成题目一夜之间,田野山间的野菜被微风吹绿了几次探头探脑后,终于在黎明到来之前晕出活泼泼的一片。在人们的翘首盼望中,春天终于如约而来。在往年那些很忙的日常,没有人顾得上这些入微的细节,大家都在各自生活的轨道上行色匆匆。今年,因着一场疫情,生活顿时静止了一般,时间突然长出了一截。惊蛰,万物萌动的季节,我忍不住戴上口罩,走进暌违多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