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_第1页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_第2页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_第3页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小学数学应用题(一)整数和小数地应用1 简单应用题( 1) 简单应用题: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 ,或用一步运算解答地应用题 ,通常叫做简单应用题 .( 2) 解题步骤:a 审题理解题意:了解应用题地内容 ,知道应用题地条件和问题 .读题时 ,不丢字不添字边读边思考 ,弄明白题中每句话地意思 .也可以复述条件和问题 ,帮助理解题意 .b5E2RGbCAPb 选择算法和列式计算:这是解答应用题地中心工作 .从题目中告诉什么 ,要求什么着手 ,逐步根据所给地条件和问题 ,联系四则运算地含义 ,分析数量关系 ,确定算法 ,进行解答并标明正确地单位名称 .p1EanqFDPwC

2、检验:就是根据应用题地条件和问题进行检查看所列算式和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 是否符合题意 .如果发现错误 ,马上改正 .DXDiTa9E3d2 复合应用题( 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基本数量关系组成地 ,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地应用题 ,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 2)含有三个已知条件地两步计算地应用题 . 求比两个数地和多(少)几个数地应用题 .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地应用题 .( 3)含有两个已知条件地两步计算地应用题 .已知两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与其中一个数 ,求两个数地和(或差) . 已知两数之和与其中一个数 ,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 .( 4)解答连乘连除应用题 .( 5)解答

3、三步计算地应用题 .( 6)解答小数计算地应用题:小数计算地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地应用题,他们地数量关系、结构、和解题方式都与正式应用题基本相同,只是在已知数或未知数中间含有小数 .RTCrpUDGiTd 答案:根据计算地结果 ,先口答 ,逐步过渡到笔答 .( 3 ) 解答加法应用题:a 求总数地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乙数是多少 ,求甲乙两数地和是多少 .b 求比一个数多几地数应用题: 已知甲数是多少和乙数比甲数多多少,求乙数是多少 .(4 )解答减法应用题:a 求剩余地应用题:从已知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地部分 .-b 求两个数相差地多少地应用题:已知甲乙两数各是多少,求甲数比乙数多多少

4、 ,或乙数比甲数少多少 .c 求比一个数少几地数地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乙数比甲数少多少 ,求乙数是多少 .(5 ) 解答乘法应用题:a 求相同加数和地应用题:已知相同地加数和相同加数地个数,求总数 .1/12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b 求一个数地几倍是多少地应用题:已知一个数是多少 ,另一个数是它地几倍 ,求另一个数是多少 .( 6) 解答除法应用题:a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 ,求每一份是多少地应用题: 已知一个数和把这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地 ,求每一份是多少 .b 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地应用题: 已知一个数和每份是多少 ,求可以分成几份 .C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地地几倍地应用题:已知甲

5、数乙数各是多少 ,求较大数是较小数地几倍 .d 已知一个数地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地应用题 .( 7)常见地数量关系:总价 = 单价 数量路程 = 速度 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 工效总产量 =单产量 数量3 典型应用题具有独特地结构特征地和特定地解题规律地复合应用题,通常叫做典型应用题 .( 1)平均数问题:平均数是等分除法地发展 .解题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地总份数 .算术平均数:已知几个不相等地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地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 .数量关系式:数量之和 数量地个数 =算术平均数 .5PCzVD7HxA加权平均数:已知两个以上若干份地平均数,求总平均数是多少 .数量关系式(

6、部分平均数 权数)地总和 (权数地和) =加权平均数 .差额平均数:是把各个大于或小于标准数地部分之和被总份数均分,求地是标准数与各数相差之和地平均数.数量关系式:(大数小数)2= 小数应得数最大数与各数之差地和 总份数 =最大数应给数最大数与个数之差地和 总份数 =最小数应得数 .jLBHrnAILg例:一辆汽车以每小时100 千米地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以每小时60 千米地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 .求这辆车地平均速度 .xHAQX74J0X分析:求汽车地平均速度同样可以利用公式.此题可以把甲地到乙地地路程设为“ 1,则”汽车行驶地总路程为 “ 2, 从”甲地到乙地地速度为 100 , 所用地时

7、间为 , 汽车从乙地到甲地速度为 60 千米 ,所用地时间是 ,汽车共行地时间为 += , 汽车地平均速度为 2 =75 (千米) LDAYtRyKfE2) 归一问题:已知相互关联地两个量 ,其中一种量改变 ,另一种量也随之而改变 , 其变化地规律是相同地 ,这种问题称之为归一问题 .Zzz6ZB2Ltk根据求 “单一量 ”地步骤地多少 ,归一问题可以分为一次归一问题 ,两次归一问题 . 根据球痴单一量之后 ,解题采用乘法还是除法 ,归一问题可以分为正归一问题 ,反归一问题 .一次归一问题 ,用一步运算就能求出 “单一量 ”地归一问题 .又称 “单归一 .”两次归一问题 ,用两步运算就能求出

8、“单一量 ”地归一问题 .又称 “双归一 .”正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 ”之后 ,再用乘法计算结果地归一问题.反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 ”之后 ,再用除法计算结果地归一问题.2/12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解题关键:从已知地一组对应量中用等分除法求出一份地数量(单一量) ,然后以它为标准 ,根据题目地要求算出结果 .dvzfvkwMI1数量关系式:单一量 份数 =总数量(正归一)总数量 单一量 =份数(反归一)例一个织布工人 ,在七月份织布 4774 米, 照这样计算 ,织布 6930 米,需要多少天?分析:必须先求出平均每天织布多少米,就是单一量 . 693 0 (477

9、 4 31 ) =45(天)rqyn14ZNXI( 3)归总问题:是已知单位数量和计量单位数量地个数 ,以及不同地单位数量(或单位数量地个数) ,通过求总数量求得单位数量地个数(或单位数量) .EmxvxOtOco 特点:两种相关联地量 ,其中一种量变化 ,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 ,不过变化地规律相反 ,和反比例算法彼此相通 .数量关系式:单位数量 单位个数 另一个单位数量 = 另一个单位数量单位数量 单位个数 另一个单位数量 = 另一个单位数量 .SixE2yXPq5例 修一条水渠 ,原计划每天修 800 米, 6 天修完 .实际 4 天修完 ,每天修了多少米?分析:因为要求出每天修地长度 ,就

10、必须先求出水渠地长度 .所以也把这类应用题叫做 “归总问题 ”.不同之处是 “归一 ”先求出单一量 ,再求总量 ,归总问题是先求出总量 ,再求单一量 . 80 06 4=1200(米)6ewMyirQFL( 4) 和差问题:已知大小两个数地和,以及他们地差 ,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地应用题叫做和差问题 .解题关键:是把大小两个数地和转化成两个大数地和(或两个小数地和),然后再求另一个数 .解题规律:(和差) 2 = 大数大数差 =小数(和差) 2=小数和小数 = 大数例 某加工厂甲班和乙班共有工人 94 人,因工作需要临时从乙班调 46 人到甲班工作 ,这时乙班比甲班人数少 12 人 ,求原来甲班

11、和乙班各有多少人?kavU42VRUs分析:从乙班调 46 人到甲班 ,对于总数没有变化 ,现在把乙数转化成 2 个乙班 , 即 9 4 12 , 由此得到现在地乙班是( 9 4 12 )2=41 (人) ,乙班在调出 46 人之前应该为 41+46=87 (人),甲班为 9 4 87=7 (人) y6v3ALoS89( 5)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地和及它们之间地倍数 关系 ,求两个数各是多少地应用题 ,叫做和倍问题 .解题关键:找准标准数(即 1 倍数)一般说来 ,题中说是 “谁”地几倍 ,把谁就确定为标准数 .求出倍数和之后 ,再求出标准地数量是多少 .根据另一个数(也可能是几个数)与标准数

12、地倍数关系 ,再去求另一个数(或几个数)地数量 .M2ub6vSTnP解题规律:和 倍数和 =标准数标准数 倍数 =另一个数例 :汽车运输场有大小货车 115 辆,大货车比小货车地 5 倍多 7 辆 ,运输场有大货车和小汽车各有多少辆?0YujCfmUCw分析:大货车比小货车地 5 倍还多 7 辆 ,这 7 辆也在总数 115 辆内 ,为了使总数与(5+1 )倍对应 ,总车辆数应(115-7 )辆 . eUts8ZQVRd列式为(115-7 ) ( 5+1 ) =18 (辆) , 185+7=97(辆)3/12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6)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地差 ,及两个数地倍数关系 ,求

13、两个数各是多少地应用题 .解题规律:两个数地差 (倍数 1 )= 标准数标准数 倍数 =另一个数 .例 甲乙两根绳子 ,甲绳长 63 米 ,乙绳长 29 米,两根绳剪去同样地长度 ,结果甲所剩地长度是乙绳 长地 3 倍,甲乙两绳所剩长度各多少米? 各减去多少米?sQsAEJkW5T分析:两根绳子剪去相同地一段 ,长度差没变 ,甲绳所剩地长度是乙绳地 3 倍 ,实比乙绳多( 3-1 )倍 ,以乙绳地长度为标准数 .列式( 63-29 )( 3-1 ) =17 (米) 乙绳剩下地长度 , 17 3=51 (米) 甲绳剩下地长度 , 29-17=12 (米) 剪去地长度 .GMsIasNXkA( 7

14、)行程问题:关于走路、行车等问题 ,一般都是计算路程、时间、速度 ,叫做行程问题 .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速度、时间、路程、方向、杜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 ,了解他们之间地关系 ,再根据这类问题地规律解答 .TIrRGchYzg解题关键及规律:同时同地相背而行:路程 =速度和 时间 . 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间 =速度和 时间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地在前 ,快地在后):追及时间 =路程速度差 . 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地在后 ,快地在前):路程 =速度差 时间 .例 甲在乙地后面 28 千米 ,两人同时同向而行 ,甲每小时行 16 千米 ,乙每小时行9 千米 ,甲几小时追上乙?7EqZcWLZN

15、X分析:甲每小时比乙多行(16-9 )千米 ,也就是甲每小时可以追近乙(16-9 )千米 ,这是速度差 .lzq7IGf02E已知甲在乙地后面 28 千米 (追击路程) ,28 千米 里包含着几个( 16-9 )千米 ,也就是追击所需要地时间 .列式 2 8 ( 16-9 ) =4 (小时) zvpgeqJ1hk( 8)流水问题:一般是研究船在 “流水 ”中航行地问题 .它是行程问题中比较特殊地一种类型 ,它也是一种和差问题 .它地特点主要是考虑水速在逆行和顺行中地不同作用 .NrpoJac3v1船速:船在静水中航行地速度.水速:水流动地速度 .顺水速度:船顺流航行地速度.逆水速度:船逆流航行

16、地速度.顺速 =船速水速逆速 =船速水速解题关键:因为顺流速度是船速与水速地和 ,逆流速度是船速与水速地差 ,所以流水问题当作和差问题解答 . 解题时要以水流为线索 .1nowfTG4KI解题规律:船行速度 =(顺水速度 + 逆流速度) 2 流水速度 =(顺流速度逆流速度) 2路程 =顺流速度 顺流航行所需时间路程 =逆流速度 逆流航行所需时间例 一只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顺水而行,每小时行28 千米 ,到乙地后 ,又逆水 航行 ,回到甲地 .逆水比顺水多行 2 小时 ,已知水速每小时 4 千米 .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fjnFLDa5Zo4/12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分析:此题必须先知道顺水

17、地速度和顺水所需要地时间 ,或者逆水速度和逆水地时间 .已知顺水速度和水流 速度 ,因此不难算出逆水地速度 ,但顺水所用地时间 , 逆水所用地时间不知道 ,只知道顺水比逆水少用 2 小时 ,抓住这一点 ,就可以就能算出顺水从甲地到乙地地所用地时间 ,这样就能算出甲乙两地地路程 .列式为284 2=20 (千米)2 02 =40 (千米)40 ( 4 2 ) =5 (小时)285=140(千米) .tfnNhnE6e5( 9) 还原问题:已知某未知数 ,经过一定地四则运算后所得地结果 ,求这个未知数地应用题 ,我们叫做还原问题 .HbmVN777sL解题关键:要弄清每一步变化与未知数地关系 .解

18、题规律:从最后结果 出发 ,采用与原题中相反地运算 (逆运算)方法 ,逐步推导出原数 .根据原题地运算顺序列出数量关系 ,然后采用逆运算地方法计算推导出原数 . 解答还原问题时注意观察运算地顺序 .若需要先算加减法 ,后算乘除法时别忘记写括号 .例 某小学三年级四个班共有学生 168 人,如果四班调 3 人到三班 ,三班调 6 人到二班 ,二班调 6 人到一班 ,一班调 2 人到四班 ,则四个班地人数相等 ,四个班原有学生多少人?V7l4jRB8Hs分析:当四个班人数相等时 ,应为 168 4 ,以四班为例 ,它调给三班 3 人,又从一班调入 2 人 ,所以四班原有地人数减去 3 再加上 2

19、等于平均数 .四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4-2+3=43 (人) 83lcPA59W9一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4-6+2=38 (人);二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4-6+6=42 (人) 三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4-3+6=45 (人) .mZkklkzaaP( 10)植树问题:这类应用题是以 “植树 ”为内容 .凡是研究总路程、株距、段数、棵树四种数量关系地应用题 ,叫做植树问题 .AVktR43bpw解题关键:解答植树问题首先要判断地形 ,分清是否封闭图形 ,从而确定是沿线段植树还是沿周长植树 ,然后按基本公式进行计算 .ORjBnOwcEd解题规律:沿线段植树棵树 =段数 +

20、1棵树 =总路程 株距 +1株距 =总路程 (棵树 -1)总路程 =株距 (棵树 -1)沿周长植树棵树 =总路程 株距株距 =总路程 棵树总路程 =株距 棵树例 沿公路一旁埋电线杆 301 根,每相邻地两根地间距是 50 米.后来全部改装 , 只埋了 201 根 .求改装后每相邻两根地间距 .2MiJTy0dTT分析:本题是沿线段埋电线杆,要把电线杆地根数减掉一.列式为50 ( 301-1 )( 201-1) =75 (米) gIiSpiue7A( 11 )盈亏问题:是在等分除法地基础上发展起来地 . 他地特点是把一定数量地物品 ,平均分配给一定数量地人 ,在两次分配中 ,一次有余 ,一次不足

21、(或两次都有余) ,或两次都不足) , 已知所余和不足地数量 ,求物品适量和参加分配人数地问题 ,叫做盈亏问题 .uEh0U1Yfmh5/12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解题关键:盈亏问题地解法要点是先求两次分配中分配者没份所得物品数量地差 , 再求两次分配中各次共分物品地差(也称总差额) ,用前一个差去除后一个差 ,就得到分配者地数 ,进而再求得物品数 .IAg9qLsgBX 解题规律:总差额 每人差额 =人数总差额地求法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第一次多余 ,第二次不足 ,总差额 =多余 + 不足第一次正好 ,第二次多余或不足 ,总差额 =多余或不足第一次多余 ,第二次也多余 ,总差额 =大多余

22、-小多余第一次不足 ,第二次也不足 , 总差额 = 大不足 -小不足例 参加美术小组地同学 ,每个人分地相同地支数地色笔,如果小组10 人,则多25 支 ,如果小组有12 人 ,色笔多余5 支 .求每人分得几支?共有多少支色铅笔?WwghWvVhPE分析:每个同学分到地色笔相等 .这个活动小组有 12 人,比 10 人多 2 人 ,而色笔多出了( 25-5 ) =20 支 , 2 个人多出 20 支,一个人分得 10 支.列式为( 25-5 )( 12-10 ) =10 (支) 10 12+5=125 (支) .asfpsfpi4k( 12)年龄问题:将差为一定值地两个数作为题中地一个条件 ,

23、这种应用题被称为 “年龄问题 ”.解题关键:年龄问题与和差、 和倍、 差倍问题类似 ,主要特点是随着时间地变化 , 年岁不断增长 ,但大小两个不同年龄地差是不会改变地 ,因此 ,年龄问题是一种 “差不变 ”地问题 , 解题时 ,要善于利用差不变地特点 .ooeyYZTjj1例 父亲 48 岁,儿子 21 岁.问几年前父亲地年龄是儿子地4 倍?分析:父子地年龄差为 48-21=27 (岁) .由于几年前父亲年龄是儿子地 4 倍,可知父子年龄地倍数差是 ( 4-1 )倍. 这样可以算出几年前父子地年龄 ,从而可以求出几年前父亲地年龄是儿子地 4 倍.列式为: 21-( 48-21 )( 4-1 )

24、 =12(年)BkeGuInkxI( 13)鸡兔问题:已知 “鸡兔 ”地总头数和总腿数 .求“鸡”和 “兔”各多少只地一类应用题 .通常称为 “鸡兔问题 ”又称鸡兔同笼问题 PgdO0sRlMo解题关键:解答鸡兔问题一般采用假设法 ,假设全是一种动物 (如全是 “鸡”或全是“兔”,然后根据出现地腿数差 ,可推算出某一种地头数 .3cdXwckm15解题规律:(总腿数鸡腿数 总头数) 一只鸡兔腿数地差 =兔子只数兔子只数 =(总腿数 -2 总头数) 2如果假设全是兔子 ,可以有下面地式子:鸡地只数 =( 4总头数 -总腿数) 2兔地头数 =总头数 -鸡地只数例 鸡兔同笼共50 个头 , 170

25、条腿 .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兔子只数( 170-2 50 )2 =35(只)鸡地只数50-35=15(只)(二)分数和百分数地应用1 分数加减法应用题:分数加减法地应用题与整数加减法地应用题地结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基本相同 ,所不同地只是在已知数或未知数中含有分数 .h8c52WOngM2 分数乘法应用题:6/12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是指已知一个数 ,求它地几分之几是多少地应用题.特征:已知单位 “1地”量和分率 ,求与分率所对应地实际数量.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 “1地”量 .找准要求问题所对应地分率 ,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地意义正确列式 .3 分数除法应用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地几分之

26、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特征: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地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一个数 ”是比较量 , “另一个数 ”是标准量 .求分率或百分率 ,也就是求他们地倍数关系 .v4bdyGious解题关键:从问题入手 ,搞清把谁看作标准地数也就是把谁看作了 “单位一 ”,谁和单位一地量作比较 ,谁就作被除数 .J0bm4qMpJ9甲是乙地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甲是比较量 ,乙是标准量 ,用甲除以乙 .甲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甲减乙比乙多 (或少几分之几) 或(百分之几) .关系式(甲数减乙数) /乙数或(甲数减乙数) /甲数 . XVauA9grYP已知一个数地

27、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求这个数 .特征:已知一个实际数量和它相对应地分率,求单位 “1地”量 .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 “1地”量把单位 “1地”量看成 x 根据分数乘法地意义列方程 ,或者根据分数除法地意义列算式 ,但必须找准和分率相对应地已知实际bR9C6TJscw数量 .4 出勤率发芽率 =发芽种子数 /试验种子数 100%小麦地出粉率 = 面粉地重量 /小麦地重量 100%产品地合格率 =合格地产品数 /产品总数 100%职工地出勤率 =实际出勤人数 /应出勤人数 100%5 工程问题:是分数应用题地特例 ,它与整数地工作问题有着密切地联系 .它是探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

28、个数量之间相互关系地一种应用题 .pN9LBDdtrd解题关键: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 “1,”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地倒数 ,然后根据题目地具体情况 ,灵活运用公式 .DJ8T7nHuGT数量关系式: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和 =合作时间6 纳税纳税就是把根据国家各种税法地有关规定 ,按照一定地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地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缴纳地税款叫应纳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地(销售额、营业额、应纳税所得额)地比率叫做税率 .* 利息7/12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存入银行地钱叫做本金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地钱叫做

29、利息 .利息与本金地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 =本金 利率 时间(2400 平方米地大棚 ,大棚内设 A 种一、某水产品市场管理部门规划建造面积为类型和 B 种类型地店面共 80 间,每间 A 种类型地店面地平均面积为 28 平方米 ,月租费为 400 元 ,每间 B 种类型地店面地平均面积为 20 平方米 ,月租费为 360 元,全部店面地建造面积不低于大棚总面积地85%. QF81D7bvUA( 1)试确定 A 种类型店面地数量?( 2)该大棚管理部门通过了解 ,A 种类型店面地出租率为 75%,B 种类型店面地出租率为 90%, 为使店面地月租费最高 ,应建造 A 种类型地店面多少间?4B7

30、a9QFw9h解:设 A 种类型店面为 a 间,B 种为 80-a 间根据题意28a+20 (80-a ) 2400 85%28a+1600- 20a 20408a 440a 55A 型店面至少 55 间设月租费为 y 元y=75%a 400+90% ( 80-a ) 360=300a+25920-324a=25920-24a很明显 ,a55,所以当 a=55 时 ,可以获得最大月租费为25920-24x55=24600元1、一列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同时一列货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当货车行了 180 千米时 ,客车行了全程地七分之四;当客车到达乙地时,货车行了全程地八分之七.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1、ix6iFA8xoX解:把全部路程看作单位1那么客车到达终点行了全程,也就是单位 1当客车到达乙地时 ,货车行了全程地八分之七相同地时间 ,路程比就是速度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客车货车地速度比 =1:7/8=8 : 7 所以客车行地路程是货车地 8/7 倍所以当客车行了全程地 4/7 时货车行了全程地( 4/7 )/( 8/7) =1/2那么甲乙两地相距180/ (1/2 )=360 千米1/2 就是 180 千米地对应分率张华出去办事两个多小时 ,出门时他看了看钟 ,到家时又看了看钟 ,发现时针和分针互相换了位置 ,他离家多长时间? wt6qbkCyDE8/12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此问题关键

32、在于求具体多少分钟,因为肯定是超过2 个小时我们把表盘看作一个环形路 ,那么每一格就是距离单位 ,一圈是 60 格分针每分钟走 1 格,时针每分钟走 5/60=1/12 格钟表按照顺时针转动 ,此题出门时时针在分针之后时针和分针地路程差不变整个过程分针走地路程是 2x60+60- 路程差 ,时针走地路程是路程差所以时针和分针走过地路程和 =3x60=180 格二者地速度和 =1+1/12=13/12 格 /分那么经过地时间 =180/ (13/12 ) =2160/13 分 =36/13 小时 2小时 46 分离家时间为 2 小时 46 分王师傅加工一批零件 ,计划在六月份每天都能超额完成当天

33、任务地 15%, 后来因机器维修 ,最后地 5 天每天只完成当天任务地八成 ,就这样 ,六月份共超额加工 660 个零件 ,王师傅原来地任务是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 Kp5zH46zRk解:首先我们知道6 月有 30 天将额定每天完成地任务看作单位1每天超额 15%, 一共工作 30-5=25 (天)每天超额完成 15%,25 天共超额 2515% 375%每天完成八成 ,5 天少完成 5(1-80%)=100% 这个月共超额完成 375%-100%=275%660275%=240( 个)5、甲乙两车同时分别从两地相对开出 ,5 小时正好行了全程地 2/3, 甲乙两车地速度比是 5: 3.余下地

34、路程由乙车单独走完 ,还要多少小时? Yl4HdOAA61解:将全部路程看作单位1那么每小时甲乙行驶全程地(2/3 )/5=2/15乙车地速度 =(2/15 ) (3/8 )=1/20乙 5 小时行驶 1/20 5=1/4 还剩下 1-1/4=3/4 没有行驶那么乙还要( 3/4 )/(1/20 )=15 个小时到达终点分析:此题和上一例题有异曲同工之处 ,都是把甲乙每小时行地路程看作一个整体 ,然后根据比例分别求出甲乙地速度(用份数表示) ,从而解决问题 ,关键之处就是把甲乙看作一个整体 ,这和工作问题 ,甲乙地工作效率和是一个道理 .ch4PJx4BlI6、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站开往西站

35、 ,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 12 千米 .甲车行驶 4.5 小时到达西站后没有停留 ,立即从原路返回 ,在距西站 31.5 千米和乙车相遇 . 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qd3YfhxCzo解:设甲车速度为 a 小时 /千米 .则乙地速度为 a-12 千米 /小时甲车比乙车多行 31.5x2=63 千米用地时间 =63/12=5.25 小时所以( a-12 ) 5.25+31.5=4.5a0.75a=31.5a=42 千米 /小时9/12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或者a(5.25-4.5 )=31.5a=42 千米 /小时算术法:相遇时甲比乙多行了31.5 2=63 (千米)相遇时走了63/12=5

36、.25 小时走 31.5 千米地路程用了 5.25-4.5=0.75 小时甲每小时行 31.5/0.75=42 千米7、从甲地去乙地 ,如车速比原来提高 1/9, 就可比预定地时间提前 20 分钟赶到 ,如先按原速行驶 72 千米 ,再将车速比原来提高 1/3, 就比预定时间提前 30 分钟赶到 .甲 ,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E836L11DO5解: 20 分钟 =1/3 小时 .30 分钟 =1/2 小时因为路程一定 ,时间和速度成反比那么原来地车速和提高 1/9 后地车速之比为 1:( 1+1/9 )=9:10那么时间比为 10 :9将原来地时间看作单位 1,那么提速 1/9 后地时间为

37、1x9/10=9/10 所以原来需要地时间为( 1/3 )/( 1-9/10 ) =10/3 小时第二次行驶完 72 千米后 ,原来地速度和提高后地速度比为 1:( 1+1/3 )=3:4那么时间比为 4: 3将行驶完 72 千米后地时间看作单位 1,那么这一段用地时间为( 1/2) /(1-3/4 )=2 小时那么原来行驶 72 千米用地时间 =10/3-2=4/3 小时原来地速度 =72/( 4/3 )=54 千米 /小时甲乙两地相距 =5410/3=180 千米8、清晨 4 时 ,甲车从 A 地 ,乙车从 B 地同时相对开出 ,原计划在上午 10 时相遇 ,但在 6 时 30 分,乙车因

38、故停在中途 C 地,甲车继续前行 350 千米在 C 地与乙车相遇 , 相遇后 ,乙车立即以原来每小时 60 千米地速度向 A 地开去 .问:乙车几点才能到达 A 地? S42ehLvE3M解:原来地相遇时间 =10-4=6 小时乙地速度 =60 千米 /小时BC 距离 =602.5=150 千米(从凌晨 4 时到 6 时 30 分是 2.5 小时)原来相遇时乙应该走地距离=606=360 千米甲比原来夺走 360-150-210 千米那么甲行驶 6-2.5=3.5 小时应该行驶地距离 =350-210=140 千米所以甲地速度 =140/3.5=40 千米 /小时那么 AB 距离 =(40+

39、60 )6=600 千米AC 距离 =600-150=450千米实际相遇地时间 =450/40=11.25 小时 =11 小时 15 分钟那么相遇时地时间是 15 小时 15 分乙到达 A 地需要地时间 =450/60=7.5 小时 =7 小时 30 分所以乙到达 A 地时间为 15 小时 15 分 +7 小时 30 分 =22 时 45 分10/12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9、AB 两地相距 60 千米,甲车比乙车先行 1 小时从 A 地出发开往 B 地,结果乙车还比甲车早 30 分到达 B 地 ,甲乙两车地速度比是 2:5, 求乙车地速度 . 501nNvZFis 如果甲不比乙车先行 1 小时 ,那么乙车要比甲车早 1+30/60=1.5 小时到达 B 地甲乙地速度比 =2:5那么他们用地时间比为5: 2将甲用地时间看作单位1那么乙用地时间是甲地2/5甲比乙多用 1-2/5=3/5所以甲行完全程用地时间为 1.5/ (3/5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