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入网技术课后习题雷维礼编写教材_第1页
接入网技术课后习题雷维礼编写教材_第2页
接入网技术课后习题雷维礼编写教材_第3页
接入网技术课后习题雷维礼编写教材_第4页
接入网技术课后习题雷维礼编写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3. 对于 G.902 标准,请回答以下问题:(1)是基于何种网络的接入网标准? 答:电信网络(2)结构怎么样?接口名称及接口的功能有哪些? 答:用户网络接口 UNI :连接用户与接入网之间的接口 业务节点接口 SNI :连接接入网与业务节点之间的接口 业务节点( SN )是提供业务的实体电信管理接口 Q3:连接电信管理网与电信网其他部分的标准接口(3)有哪些功能?有哪些特点?用户口功能 UPF :将特定的 UNI 的要求适配到 CF 和 AN-SMF 业务口功能 SPF :将特定的 SNI 的要求与公共承载相适配以便 CF 处理 核心功能 CF :将用户或业务端口的承载要求与公共传送承

2、载适配 传送功能 TF :在 AN 的不同位置之间为传送提供通道和传输介质 AN 系统管理功能 AN-SMF :协调各功能的指配、操作和维护(4)UNI 与 SN 之间是何种关系?UNI 与 SN 的关联是静态的;(5)核心网与业务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电信接入网是用户到电信核心网的承载电信业务的一系列实体(6)如何评价 G.902 建议?1. 是接入网发展的里程碑:历史上第一个接入网总体标准框架;接入网作为一个独立网络形式出现;;是接入网发展 ;重要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 束缚于电信网的体制: 只具有连接、复用、运送功能,不具备交换功能;只能静态关联: UNI 和 SNI 只能静态指派

3、,SN 必须与核心网绑定;不解释用户信令:用户不能通过信令选择不同的业务提供者;由特 定接口界定; 核心网与业务绑定, 不利于其他业务提供者参与; 不具备独立的用户管理功能 (取消了记帐管理 功能,不支持 SNMP)4. 对于 Y.1231 标准,请回答以下问题:(1)是基于何种网络的接入网标准?IP 网络(2)结构怎么样?接口名称及接口的功能有哪些? 用户驻地网 CPN :位于用户驻地、可以是小型办公网络,也可以是家庭网络,可能是运营 网络或非运营网络IP 服务提供商的网络,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 IP 服务提供商。(3)有哪些功能?有哪些特点?1. 用户可以动态选择不同的 IP 服务提供者 :

4、千万 IP 用户与众多 IP 服务提供者之间的选择 ;IP 接入网解释用户信令,用户可以通过呼叫选择不同的 IP 服务提供者2. 为接入用户动态分配 IP 地址3. 实现网络地址转换 (NAT)4. 数据加密5. 用户接入管理 :认证、授权、记账(4)IP使用者与 IP 服务提供者之间是何种关系? 展有何影响?接入网、核心网、业务提供者完全独立 更多的业务提供者参与用户可以通过接入网获得更多的 IP 服务(5)IP 接入网、 IP 核心网和 IP 服务提供者三者之间是何种关系?这种关系对接入网的发 5Y.1231 与 G.902 建议相比有哪些优势( P17) 答: IP 接入网包含有交换功能

5、和 IP 接入控制功能。 IP 接入网提供传送功能,可以独立于业务,从而使接入网的传送、业务、控制三者相对 独立,符合现代电信网络的封装趋势。 IP 接入网每种接口有多种业务,给用户动态选择ISP 的权利。 IP 接入网实现了接入网和核心网的分离。第三章4.工作组以太网作为接入网使用面临哪些问题?有哪些解决措施? 答:作为接入是一个公共网络,需要面临并解决:1. 用户的接入控制与管理问题 用户的身份认证(用户合法?) 用户接入与提供服务授权记帐与计费流控问题2. 安全性问题网络的安全性用户隔离3. 接入设备的供电问题5.IEEE 802.3ah 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 规定以太接入网相关技术的标

6、准7 IEEE802.3ah 标准规定了哪几种物理接口,各自的特点(P31)答:单模光纤 P2P 模式:运行在电信营运商的点到点接入光纤上,数据传输速率 可为 100Mb/s 或 1Gb/s,传输距离要大于 10km 。 单模光纤 P2MP 模式:运行在电信运营商的点到多点接入光纤上,数据传输速率为 1Gb/s ,传输距离可达 10km 或 20km 。 市话铜缆模式:运行在电信运营商的市话接入铜缆上,数据传输速率为2Mb/s ,传输距离小于 2.7km 。 驻地网铜缆模式:运行在驻地网运营商的接入铜缆上,数据传输速率为10Mb/s ,传输距离为 750m ,可以数话同传。第四章2. FTTC

7、 、 FTTB 、 FTTO 、 FTTH 分别代表何种含义?各自合适哪些应用场合?答: FTTC :光纤到路边,适用于 ONU (光网络单元)设置在路边交换箱或配线盒的场合。FTTB :光纤到大楼,适用于 ONU 直接放置在居民住宅公寓或单位办公楼的某个公共 地方的情况。FTTO :光纤到办公室,适用于 ONU 放置在办公室的情况。FTTH :光纤到家,适用于 ONU 直接放置在用户家庭。 3光接入网的组成和结构是怎样的,各部分的功能有哪些(P41 图 4-3 )答:光接入网一般是一个点到多点的结构,包括光线路终端(OLT )、光分配网( ODN )、光网单元( ONU )和适配功能( AF

8、 )。OLT :面向网络侧为 OAN 提供与中心局设备的接口,完成光电交换,同时提供 ODN 的 光接口。ODN :位于 OLT和ONU 之间,提供光传输技术。 ONU :在用户侧提供用户到接入网的接口,完成光电交换,同时连接ODN 。AF :为 ONU 和用户设备提供适配功能。4.AON 和 PON 有何异同?接入网通常采用哪种接入网?为什么? 无源光网络( PON)区别与有源光网络( AON ),是指在 OLT(光线路终端 )和 ONU( 光 网络单元 )之间的光分配网络 (ODN) 没有任何有源电子设备,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需要经 过“光电光”的有源变换6. 在 PON 中,为什么需要采

9、用测距技术?测距技术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原因: 1采用 TDMA ,必须保证每个时隙的数据彼此独立,互不干扰2 APON 结构中, 各 ONU 到 OLT 的物理距离不等, 则各 ONU 到 OLT 的传输时延不同, 如 不进行时延补偿,会出现时隙的重叠,造成数据干扰3 为确保多个 ONU 到 OLT 间的正确传输, 必须引入测距机制, 使各 ONU 到 OLT 的逻辑距 离相等思想: 测距技术基本策略: 1 单独测距 +传输数据时测距相结合 (粗测精测) 单独测距在 ONU 初装联网时必须进行 传输数据时测距可根据 OLT 的配置而定2 测距的基本原理 OLT 向 ONU 发送测距允许消

10、息,消息中指明 ONU 的上行应答的时隙 ONU 在指定的上行时隙中用测距 PLOAM 信元应答 OLT 计算往返时延,并与理想时延比较,计算出差值,发送一个测距时间给 ONU ONU 根据测距时间调整均衡时延第五章3. 话带 modem 拨号接入的组成与结构是怎样的?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工作原理 : PC机装有 TCP/IP 和 PPP协议,拨号接入 服务器具有一定数量的 IP地址(IP地址池 ); 用户需事先从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处 得到拨叫的特服号、登陆用户名和口令 ; PC 机通过拨号上网时, 会动态得到一个 IP 地址,成为 Internet 上的

11、一台主机 ; PC机下网时, IP 地址被释放,以备分配 特点 :Modem 带宽为 3003400Hz 范围; 最高下行速率 56Kb/s;上网时一直占用话路, 一对 双绞线上数话不能同传; 一种最简单、最便宜的接入方式;广泛用于家庭用户、部分用于小 型办公室局域网的 Internet 接入10.ADSL 接入的组成与结构是怎样的?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答:接入复用器;局端传输单元;远端传输单元;ADSLAM:ADSLATU-C : ADSLATU-R : ADSL TE:终端设备。功能:ATU-C 和 ATU-R 都属于 ADSLmodem 设备。 ADSL 通过 ATU-C 和 ATU-

12、R 之间占用的不用 频带发送数据;ADSLAM 是一个复用器,相当于多个 ATU-C ;6.ADSL 接入的特点有哪些 ?与话带 modem 接入相比 ,有哪些优势 ? 答:、频谱划分为三个信道,承载信道分为双向低速信道和下行高速信道。、有 ATU-C 、 ATU-R 的功能参考模型。 、运用复用、前向纠错输出和星座编码输入三种数据帧。、采用 CRC 校验、扰码和前向纠错和交织技术三种差错检测和纠错技术。 、采用 QAM 、 CAP 和 DMT 三种编码调制技术。 、有激活和回应、收发器训练、信道分析和参数交换四阶段的初始化过程。 (优势大概就是 TMD 特点吧!)11.在 DSL 体系中 ,

13、STM 转移模式 /ATM 转移模式和 PTM 转移模式分别是什么含义 ?第六章PC 机CMCMTSHFC 网络后端广域网CMIP 路由器PC 机CMPC 机中心服务器? (重点 ) CM 系统组成:CM 系统工作在 双 向 HFC 网 络 上,成为 HFC 网 络的一部分, 有两 部分组成:电缆调制调解器端接系统( CMTS )和电缆调制调解器( CM)。 CMTS :安装在 HFC 网络的头端, 其功能是将 HFC 网络与互联网或本地业务网络连接起来, 并为 CATV 用户分配带宽。CM :安装在用户端,将计算机等设备接入HFC 网络。1.HFC 的组成和结构是怎样的 ?HFC 网络面临哪

14、些问题?答: P99;上行信道噪声问题,可靠性问题,安全性,以及操作、管理和维护等方面问题。2.CM 接入网的组成和系统结构是怎样的 ?各部分功能是什么 ?CM: 电缆调解器连接用户的 PC与 HFC 网络 对网络和用户数据进行调制 / 解调,并传输 实现网络与用户数据的双向交互CMTS: 头端设备CM 的接入进行控制(认证许可)连接数据网与 HFC 对数据的调制 /解调与传输,对所有 给 CM 分配带宽并进行管理3. CM 接入采用什么带宽分配机制?如何进行带宽分配?答:发送器使用 5MHz42MHz 上行信道,将用户发向头端信息调制到该频段的某个 6MHz 宽的频道内发送,而其接收器除了能

15、调谐出模拟电视信号,还要在 450MHz750MHz 频带 范围内解调出数字信息。 ,一般在上行信道使用正交相移键控,在下行信道使用正交振幅调 制。4. 一个 CM 开机后要做哪些操作 ,才能为用户提供数据传送功能 ? 加电初始化,与头端 CMTS 同步:扫描所有下行频道,寻找有效控制信息(广播信息) , 一般 CM 首选对上次使用过的频道进行搜索(内存保存) 获取上行信道参数并请求注册: 收到头端发来的上行信道传输参数, 根据参数中指点的上 行通路向头端发送注册请求消息 测距和自动调整:建立 IP 连接: 建立时间: CM 与 CMTS 之间建立统一的日期时间CM 从 CMTS 处获取工作参

16、数:使用 TFTP 协议下载配置参数 注册: CM 安全性初始化5. CM 的标准有哪些 ?各自的特点及发展情况如何 ? IEEE 802.14 :1994 年 5 月成立, 2000 年 3 月停止活动 制定了标准草案: 802.14a物理层采用 ITU-T J.83 建议MAC 层基于 ATM 信元,协议机制相当精致 DOCSIS :MCNS ,1995 年 11月由 4个主要 HFC运营商发起成立DOCSIS 1.0 :1998年 3月发布, ITU 接受DOCSIS 1.1, DOCSIS 1.2, DOCSIS 2.0吸取了 802.14 的很多协议机制 物理层采用 ITU-T J.

17、83 建议 承载的高层数据为 LLC PDU 802.14 与 DOCSIS 之争:802.14 工作组已于 2000 年停止工作 标准已从现行的标准中拆下DOCSIS 虽然占了上风 但技术本身发展缓慢第八章1.无限局域网标准中规定了哪几种网络结构?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基础设施架构:对应于基于 AP 的组网方式; 对等结构:没有中心点,组网设施相对简单,健壮性很强,对应于 Ad_Hoc 组网方式。 2.如何理解下列概念 ?BSS:基站子系统( BSS)又称基站设备,它是 GSM 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IBSS: 独立基本服务集,是一种无线拓扑结构,IEEE802.11 标准的模式ESS:

18、 是综合了各种信息报告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而构成的专为组织中的高层领导使用的信 息系统。关联:建立 STA 和 AP 之间的对应关系 ,每个 STA 在 ESS 中传递 MSDU 前,必须与一个 AP 关联 ,建立关联后 ,AP 才会为其提供接入服务 .解除关联 :可以终止一个可能不正确的关联关系.重新关联 :当站点准备从一个 AP 下移动到另一个 AP 下时 ,他可以采用重新关联的方式 ,先关 联到新的 AP 上,再由新属 AP 通知原属 AP 已经发生改变的关联 .隐藏站点 :不该隐藏的站被隐藏了暴露站点 :不该暴露的站暴露了3.IEEE 802.11 标准中定义了哪两种访问方式?各自的访问

19、机制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分布式协调功能 DCF:基于分布式控制的竞争式共享介质方法,采用 CSMA/CA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冲突避免技术。点协调功能 PCF:集中式的控制方法, 在基础设施架构网络中, 设置一个协调点采用轮询机 制控制所有站点对信道的访问。6. 无限局域网的 MAC 层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为在共享介质上的对等实体之间交换 MAC 协议数据单元)(1)无线介质访问控制(2)关联:站点之间相互确定网络参数,建立通信关系(3)认证和保密(4)分段(5)多速率支持7. CSMA/CA 协议是如何实现对站点进行访问控制 ?答:采用 CSMA/CA 技术后, 信道由忙转闲时是最

20、容易发生冲突的时刻, 该技术使需要访问 信道的多个站点在时间上分散开, 将降低冲突概率, 即通过随机延时的机制 (又称随机回退) 让一个站先发送, 其他站随后常数发送, 它们会因为侦听信道载波为忙而等待, 从而避免冲 突。8.IEEE802.1a 、 IEEE802.11b 、 IEEE802.11g 各自使用的技术及特点有哪些? 答:802.11a802.11b802.11g发布时间99年 7 月99 年 7 月03 年 6 月工作频段5GHz2.4GHz2.4GHz传输速率54Mb/s11Mb/s54Mb/s不重叠子信道数1233调制方式技术OFDMDSSS/CCKOFDM/CCK9.无限

21、局域网的安全协议有哪些?各自有哪些特点?(P154-157)答: CSMA/CA 协议:以竞争方式共享信道,具有成本低、灵活性强的特点,能够很好的适 应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EAP 协议:封装协议,通过 EAP ,认证系统不去解读认证信息,从而隔离在客户和认证服 务系统之外,成为“透明”信道。第九章1.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有何特点?2.LMDS 的技术特点有哪些?可能的应用场合有哪些?技术特点: 1 集中控制; 2 上、下行不对称; 3 提供 QoS 保证; 4 全双工通信与带宽按需分 配; 5 系统容量大; 6 可扩容性强;服务:(1)话音业务LMDS 系统可提供高质量的话音

22、服务,而且没有时延。系统可提供标准接口,如RJ 11。(2)数据业务LMDS 的数据业务包括低速数据业务、 中速数据业务和高速数据业务。 具体数据速率可支持 1.2kbit/s 155Mbit/s ,并支持多种协议,包括帧中继、 ATM 、TCP/IP 等。(3)图像业务LMDS 可支持模拟和数字图像业务,可提供的图像信道包括 150 条远程节目、 10 条本地节 目,还可提供最少 10条 PPV 节目信道。系统的信号可以从卫星来,也可以是本地制作的; 可以是加密的,也可以未加密。(4)Internet 业务:包括 Web 业务、电子邮件等(5)VoIP 业务:可提供 IP 电话业务4.IEE

23、E802.16 定义了哪两种系统结构,各自的组成及特点,各部分功能是什么? 答:一)PMP 接入结构组成:一个或多个 BS,若干 SS,可选的 RS(中继站) ,还包括系统内部 BS 之间的链路。 特点: SS只能直接接入 BS或通过 RS接入 BS,而 SS之间没有直接互连接口, SS之间不 能通过无线链路直接通信,所有 SS 发送的信息都必须通过 BS(或 RS)进行转发, SS 也只 接收来自 BS (或 RS)的信息。功能:BS 和 SS,基站和用户站。 RS,用于对 BS 与 SS 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F 接口, FBWA 与核心网络的接口。 G 接口, FBWA 与用户端系统的接口

24、。 核心网络,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互连多个BS,并负责实现多个 BS 之间的路由。二) mesh 接入结构 组成:如 PMP 结构 特点:一部分 SS 具有中继转发功能;增强了网络的鲁棒性,有效地避免了PMP 中有是可能出现的 SS 孤点情况。功能:如 PMP 结构,另 SS 增加了中继转发功能。 6.IEEE802.16 定义哪几种物理层?各自采用的技术与特点是什么? 四种不同的 PHY :SC PHY;SCa PHY;OFDM PHY;OFDMA PHY7.IEEE 802.16 的 MAC 层分为哪几个子层?各子层的功能有哪些? 答:业务汇聚子层:通过 MAC SAP 使用 MAC 公共子

25、层提供的服务。同时通过 CS SAP 向高层 提供服务;MAC 公共子层:解决一个基站或用户站如何和何时开始在信道中发送信息如何向上层 提供有质量保证的服务如何对上行方向的传输提供带宽请求、 带宽分配以及竞争分解机制 等问题; 加密子层:提供加密和认证功能,以保证通信的安全性。8.IEEE802.16 的 MAC 层采用面向连接的协议,请问有什么好处?802.16 具有一个灵活的 MAC 层,而且它是连接导向的,所有业务包括一些无连接业 务也要映射到一个连接上进行传输。每个连接具有一个 16bit 的连接标识符( CID ), SS 在 进入网络以后,每个方向上都会分配三个管理连接,它们分别是

26、: 基本连接:用来传输较短的对时间要求严格的 M A C 控制消息和 R L C 消息等; 主要管理连接 : 用来传输鉴权和连接建立等消息 ; 辅助管理连接:用来传输 DHCP 或 SNMP 管理消息等。除了这些管理连接以外, BS 还会为 SS 分配传输连接,用于数据的传输 ,传输连接通常是成 对进行分配的。 MAC 层还要保留一些连接用于其它目的,用于系统的初始接入,下行链路 广播消息的发送,或是用于下行链路多播消息的发送等。9.IEEE802.16 采用何种带宽分配机制?是怎样进行带宽分配的? 采用多种带宽分配机制在上行方向上,多个 SS 共享到 BSd 无线信道。这就存在 SS 如何和

27、何时使用信道的问题。 根据业务类型的不同,采用了几种灵活的带宽机制分配: 非申请授予、 非竞争申请授予、竞 争申请授予等。对于恒比特率业务采用非申请授予服务并提供固定带宽, 其他业务都可以有增加或减少带宽 的要求,可以通过 非竞争和竞争方式申请带宽。第十章常用 3G 标准:1 W-CDMA也称为 WCDMA ,全称为 Wideband CDMA ,也称为 CDMA Direct Spread ,意为宽频分码多重存取,这是基于 GSM 网发展出来的 3G 技术规范,是欧洲提出的宽带 CDMA 技术,它与日本提出的宽带 CDMA 技术基本相同,目前正在进一步融合。其支持者 主要是以 GSM 系统为

28、主的欧洲厂商,日本公司也或多或少参与其中,包括欧美的爱立信、 阿尔卡特、诺基亚、朗讯、北电,以及日本的 NTT 、富士通、夏普等厂商。 该标准提出了 GSM(2G)-GPRS-EDGE-WCDMA(3G) 的演进策略。 这套系统能够架设在现有的 GSM 网络上, 对于系统提供商而言可以较轻易地过渡,而 GSM 系统相当普及的亚洲对这套新技术的接受 度预料会相当高。因此 W-CDMA 具有先天的市场优势。2 CDMA2000CDMA2000 是由窄带 CDMA(CDMA IS95)技术发展而来的宽带 CDMA 技术,也称为 CDMA Multi-Carrier ,由美国高通北美公司为主导提出,摩

29、托罗拉、 Lucent 和后 来加入的韩国三星都有参与, 韩国现在成为该标准的主导者。 这套系统是从窄频 CDMAOne 数字标准衍生出来的,可以从原有的 CDMAOne 结构直接升级到 3G,建设成本低廉。但目 前使用 CDMA 的地区只有日、韩和北美,所以 CDMA2000 的支持者不如 W-CDMA 多。不 过 CDMA2000 的研发技术却是目前各标准中进度最快的,许多 3G 手机已经率先面世。该 标准提出了从 CDMA IS95(2G)-CDMA20001x-CDMA20003x(3G) 的演进策略。 CDMA20001x 被称为 2.5 代移动通信技术。 CDMA20003x 与

30、CDMA20001x 的主要区别在于应用了多路载 波技术,通过采用三载波使带宽提高。3 TD-SCDMA该标准是由中国大陆独自制定的 3G 标准, 1999 年 6 月 29 日,中国原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向 ITU 提出。该标准将智能无线、同步 CDMA 和软 件无线电等当今国际领先技术融于其中, 在频谱利用率、 对业务支持具有灵活性、 频率灵活 性及成本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另外, 由于中国内的庞大的市场, 该标准受到各大主要电信设 备厂商的重视, 全球一半以上的设备厂商都宣布可以支持TD SCDMA 标准。 该标准提出不经过 2.5代的中间环节,直接向 3G过渡,非常适用于

31、 GSM系统向 3G 升级。 1.无线广域网接入有哪些特点? 答:服务范围宽至全球、 基于现有的基础网络实现的;接入速率受限于基础网络, 实现技术 复杂;无线广域接入是最灵活、最自由的接入方式。2.无线广域网数据业务分为哪几种?通常如何实现这些业务? 电路交换数据业务和分组交换数据业务9.3G 系统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答: 1、传输速率高。 2、系统容量大。 3、提供业务多。 4、全双工通信。 5、安全可靠。 6、 与多网络互联。 7、全球漫游。 8、收费合理。第十一章3.AAA 的含义是什么?AAA 主要对移动用户的身份合法性进行认证,对合法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并对其使用网 络的情况进行记录,而拒绝非法用户的接入。4. 涉及用户接入管理的协议通常有那几种,各自的作用(P230)答:RADIUS 协议,通过 NAS 和 RADIUS 服务器的交互执行认证,授权,记账等功能。 PPPoE等 PPP协议族,对以太网用户而言是 IEEE802.1X 协议,其承载有用户信 息,接入界面信息,交互认证信息等,在用户与 NAS 之间传送是一种链路级协议。PAP、 CHAP 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