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_第1页
2021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_第2页
2021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_第3页
2021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_第4页
2021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 (唐代文学批评) 第一讲 唐代文学在魏晋南北朝之积累上产生。 一,文与质的关系: 文:有天文(日,月)地文(山川)人文(人的因素) 儒家:讲求文质并重。“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儒家针对修养来说。 老子: _文,认为文损害了质,糢糊人们对质的认识。要求保持质的纯正性。 墨家:认为文妨碍了生产。 韩非子:认为外在的文没有作用。不如法的效果好。 文学的发展,主观条件:作家的独特性,客观条件:文学样式的变化 2,文与质在文学中的交错变化 楚辞时代:文风肆丽,不按常人思想,不按情感逻辑,导致文章主旨模糊。脱离文质并重

2、的理论。以抒情为写志。(当文超过质的时候,文章之主旨就不够明确,意思表达不清楚。) 汉后变化:A,是文学重组的时代,辞赋发达,前面大量铺陈,但总是“劝百讽一,曲终奏雅”, 主旨同样表达不清。脱离了文质并重的儒家文学理论。 B,辞赋中写儿女之事,实际上是为了止欲,闲情,解决灵与肉的问题。 C,诗的创作,1,有一条线是模仿民歌:以模仿为创作。增大了文学演变的脚步。江淹以模仿见长,为转折性人物,学六朝民歌,重理性不重铺陈。宫体诗学习民歌,如吴歌西曲,神弦曲。代表人物萧纲,萧绎,使民歌进入宫廷。 2,还有一条线是文人创作:当文人诗大量创作之后,就不再模仿民歌,开始模仿铺陈,一直到曹植,谢灵运,陆机(铺

3、陈,对偶,具有一种均衡美,到了魏晋形成骈文,骈赋,四六文)。(曹植以赋法写诗。)但后来在文学发展中,铺陈不断减少。 D,对偶,有中和之美,节奏之美。后来形成骈文、骈赋,形式华美。 E,齐梁宫体诗:重文而轻质,从“文”上作文章,为唐代提供了“质”的命题。唐代急需解决。 E, 淫:风格 _,主旨不能做到“止于礼” F,楚辞:情志合一。以抒情为写志。汉书。艺文志:从理揭示诗。 移情养志; 毛诗序到魏晋:情开始 _。“明教出于情”张华,潘岳,都是情高于志,当“情高于志:”时,情不受到约束而变得放荡。唐编五经,认为六朝最缺少是就是寄托,文学没有教化作用。 3,质:有枝干(内容)。质朴(与外在形式之华美、

4、艳丽相对),刚健。 唐形成了“文道说”,以北方刚健文风纠江南萎靡之气。 二,情志说 三说:诗言志, 诗缘情,诗缘事 “志”:是符合群体意志,群体规范的志。(止于礼) “情”:在心为情,是指个人之情。 应该是:在心为情,发而符合群体之志的才是诗。不然只能说是情。 情、志、事之辩 楚辞之情,是个人之情; 汉代的“志”,以理揭示诗,移情养志; 魏晋时期,情开始 _(张华、傅玄、潘岳:情高于志); 唐注五经,以之节欲,强调寄托,没有教化作用。若情高于志,无所节制,不加约束,就会纵情纵欲。变得放荡。便为浅薄。所以“志”便被提出来。唐代文学,初是重志,后来发展到情志并重。 事:中国诗歌叙事诗一直存在,不过

5、在文人诗中不多,俗文学中多。如西洲曲、三吏、三别、长恨歌、圆圆曲,乐府诗是句无限制,杂言。 三,言与意的关系(言意说) 言:圣人之言,征圣,征经,言尽意。儒家:用言明意,大量表达意思,“言以尽意”,汉代是今言表今义,古言表古义,是儒家言意学说的分化。 意:道家是得意忘言,言不尽意 东汉,追求个人价值,重庄弃老,热门庄学。庄子的重要特点是“全天性”,即讲人之真性情,不受后天影响。后才合称老庄。儒家从外到内叫人约束自己。不讲自然。 玄学是儒与道的合流,。重体味情思,古代制音乐是严肃的事,不能随便创作的。重意轻言者,陶渊明是榜样。但讲究表达。“立言”成为主要创作,但是礼说创作重于注意自然。玄学影响的

6、主要是民歌,音乐的形限制了诗歌的形式,重意轻言。 “意”要如何表达?用象表达意,用物象表达情感。(意)唐代意象结合得很好,有“意象说”,“意境说”。 四,诗味说。文学的审美 “味”:是中国人最初形容美感的词。是诗美感的表达。 钟嵘诗品:“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中国诗歌区别于西方在于中国诗歌讲意味,讲韵致,讲涵咏。含蓄蕴藉,意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二讲 唐代的文质问题 一,隋唐对六朝文与质的问题的讨论: 1, 隋朝从六朝中体会到了文质的冲突,北方军事发达,南方文化发达(重词藻对偶) 2, 2,隋文帝认为,重情之人,易轻薄,他 _轻艳文风。“公私文瀚,并宜实录”。李愕“文学重道,(质),

7、文风宗经(实)。认为真正的道非常简约。 3, 六朝人重情,多表私情,易纵情,轻艳,出现了宫体诗,必须以质来约束。“实录”:一为内容符实,二为文风朴实, _华艳。; 4, 隋唐批判六朝绮靡文风不出风花雪月之文字,提倡宗经,重道。“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 5, 求文质并重,以文表达质,以质制约文。而南北朝之“情”, 有伤风败俗之实,无益于社会治理。求“情志一也”,唐人是情志合一,从而形成唐人气象阔大,兴象玲珑的创作诗风。 6, 儒学是治学,是太平之学,每立新朝,必通过人心教化,使人心归一。走向儒家正统。 7, 王通文仲子是唐思想的前作。认为文学应当“置乎道,济乎义,合乎雅” 8, 置即是担负,

8、道则有益于人生社会健康。认为文章应该表现人类的关怀,而不是写一已之情。这些是对六朝文风的反叛,非从文学解说,从 _上说,有说教之意味。如表三纲五常。王通在文学上提出“约达典则”:约为简约, 达是畅达。忌粘滞。典为可合唱的,则为正。达”:不滞不隔。“约”:简约。“典”:典雅(千人唱,万人合如国歌) 王通的思想显得过于狭隘,过于表现三纲五常,忽略了文学创作的个性化,没有看到文学创作与当时社会的真正的关系。 9, 文心雕龙提出了八种文风: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隔”:意象散碎,缺乏 _。 10, 唐太宗“节之以中和“不求华”。不要放弃本质而以外在的东西来表达。 产生史臣。增

9、长了见识,魏征隋书:倡南方之仟佻与北方之刚健结全合起。增加了骨鲠之气,少儿女之情。调远旨深,理当辞巧。 10孟浩然心中有利禄,山水诗不如王维,加之经历平淡,只写心中所见之物,只一层境( 眼中自然),而王维淡泊功名,境有多层。(心中自然) 11, 王昌龄“格调说”,中唐时由“辞巧”变而为“辞妙”, 12, 汉乐府向文人诗过渡的诗有“歌”,长恨歌“行”琵琶行,还有介于两者之间*古意将进.酒。 13, 好的诗歌应该有几种意象。皎然认为好诗以思力来写,深思熟虑,又要达到天工,无雕琢痕迹。 14, 隋,初唐试图以质约文,史臣(魏征)站出来,调和两者,文质并重,但不阐述其义。 二,兴寄说: 辞赋取士,高昂

10、,有风骨兴寄。兴比德,与景物无 _,人文与道德相 _,“君子温如玉”。比物,类比,咏物,另有所指,“卒章显志”。天人感应,分类说之,进行类比。古人制乐,以共鸣为基础。感兴,物感,以情入景物。找出物象之间的必然 _。“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5, “寄”:由“兴”所成之情。 16, 唐代讲情志合一。六朝讲的是一心一情。 三,风骨说: “风骨”:追求浑厚之美。“雅”:符合社会道德,社会风尚。如唱黄河大合唱。符合大众要求。大雅为 _之颂,小雅有哀怨成分。 风骨说:风骨,是流荡于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感人力量,风则是饱满的大的气象。骨则为梗(坚毅)概(慷慨)之气。陈子昂以志趣,道德,理想,“光英朗练,骨

11、气端翔,音情顿挫。“纠之。 四,散文理论中文质关系的讨论问题: 1, 独孤及:1,肯定了陈子昂的主张,以雅易郑,浸而向方。2,认为好文学是明经,宗经。古人认为文学之正宗,是赋与散文,唐之前,“文不足言,言不足志”。 2, 梁肃:结合初盛唐之气论:以气为师,以经为师,经为典籍。讲求“文章合乎道,本乎道,气大而言为宇宙。小而言之为人感物之气息,讲求内容 。 五“气”说: 1,“气“是流动于作品中的事象,生机,气息。是一种生命力。始于管子,后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强力而致”。 2再后是中唐的古文运动。周书“文以气为主”“以文传意,”而意又是情与志的结合体 。 3,“气说”在唐得到了

12、完善,“气”是天地大格局。大气象。是道的表现形式,画中之气,为画中之生机。一种流动不止的生命力。“气”又以动与静为形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 “文不言道则气衰”,到韩柳时形成文学理论。文以明道,“师其意,不师其辞”。“气盛言宜”,又回到“风雅比兴”上来。柳宗元:文学反映深刻,主张:高壮广厚,词正理正。文以行为主,先诚其中,杜牧时:理论完善,理辞达到统一。以意为主,气为辅。 2, 中唐时,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倡诗之 _性,是诗歌发展的湾路。唐代是文质并重的时代,关于文质的争论比较少。 3, 元白:风韵诗派; 张,王:乐府诗派; 皮日休:批判诗派。 4, 梁肃还认为唐文学风气

13、改变有三1,陈子昂,2张说,3李华,独孤及。 第三讲。唐史臣的文学观 一,史书编纂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 A, 私人修史魏晋达到 _。称为“秽史”,任个人好恶修之。 B, 武德四年,令孤德棻上书请修隋,周史书,5年颁诏修史,但是资料不共享受,各收其资料, C, 太宗修史,放在门下省,总监为被褚遂良。后改为房玄龄,魏征。开宰相修史之先河。 1, 修史之用意: A,统一思想,肯定历代功劳,暗示百初川归海,承认新朝的正统性。 B,修史签照:隋30年振兴,威加海内,却一朝倾覆,举世震惊,以求之。论得失,究竟变通。1.,裁人分类,劝善去恶,惩恶劝善。2,读史书,“知风化之体,见理政之源。” C,存史料,

14、 D,史官神圣职责“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上勤王道,下示人伦。 问题:是致用?(隋后的 _干预,美化新 _)还是求真(隋前的情志) 2, 唐史官的观点: A, 肯定文学价值,承文心雕龙观点,隋书充分肯*朝君臣创作。(陆机。潘岳。萧统,萧绎。)文学:“小则小章小诰,大则国之诰命”。 B, 认为文学的目的是服务于政教。强调文学之致用观。承认美人伦,厚教化之风。 “崇尚典雅, _华艳”,“师古”,与宗经,征圣,一脉相承。凡是合乎古雅的就推崇。认为炀帝之作有“浮荡之气”。 C, 魏征评北朝文学“例皆淳古”。齐:“雅致”。六朝:“风流文雅”。王通则认为谢灵运是小人,文章太傲; 沈约是小人,文章太艳;

15、从而否定了南朝的文学。认为南朝文学:雕琢,“词尚轻险,情多哀思”。北朝则是刚正典雅。 D, 李百药认为文章应该该哭就哭,该笑则笑。 陈书: _之君多才艺。是为文人,多“轻薄”。 梁萧纲:华而不实,体穷淫丽,义罕疏通 廋信,除陵:意少言杂。 E, 认为文学必须归于雅正,肯定了文学之“变”。 F, 注重文学的形变,注重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南朝:诗缘情 北朝:典雅,诗言志。 唐朝:情志合一。(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台。) G, 魏征在总结文学分类时提出:言志类作品,是表大道的,缘情类作品,表私情要合乎家国大道。“达幽显之情,(一已之私情),明天人之际(家国之情)”,两种感情都要表达。 H,南北文风并

16、重。隋书。文学传序扭转了王通和李谔的以北朝变南朝文风的观点。“文质因其宜,繁约适其变”为中庸之论。 和而能壮是北朝文学,讲究散化; 丽而能典为南朝文学,讲究偶对与骈偶/ 古文运动使古文从史官姚始散化。(论周秦至唐古文理论的发展,曹老师考 _题) 3, 刘知己史通对唐代史官文学的总结。 1, 中宗景隆元年到三年共3年时间写成。影响着史传散文。 2, 唐代文风的变化,一为初唐修史,(高宗期)二,有燕许大手笔,三,有韩愈的出现。 3, 史通之前的中国的史书: 史制:是关于制度的。 史家论:思想方面 史评论:史家,史书评。史书论:流别,体例。 4史书标准:求鉴 A,求实录:即求真,目的是扬名教。是为叙

17、事。南朝骈文不适于叙事,只是适于抒情。南朝史书出于骈文,所以不传颂。 B,写史书的态度是:1,与夺,选材2,褒贬3,鉴戒4,讽刺 但其价值不如文心雕龙。 C,史书叙事要求:求省句,省字,达到“文约而事丰”的标准。求实录的主张并不否定文学的作用。 D, 彰目:目的、 E, 用晦:简约 F, 求新:反典故 G, 求真:真语,俗语,方言。 4, 文的5个过失。 A虚设,B,厚言(抄袭)C,假设(过分引用他人)D,自戾,显才。E,古板 四,史通对小说的影响: A, _分小说为十类,认为其有史料价值。 1, 偏记小说,2小录小说,3琐言,4峻书,5家史,6别传,7,杂记,8地理,9都邑,10逸事 B ,

18、影响: 1 ,促使传奇体的产生,以别传体来写。 2, 小说在虚构中求真实。(虚构中增加真实线索) 3 ,唐传奇用史家(散文)笔法来写。(作为史料来写。以增强其史学特点。)削弱文学性,以求真实。 第四讲:唐经学对文学文论的影响 一唐代之前六朝经学的发展 A汉光武帝时期,经学达到高峰,以班固的白虎通义为标志。到灵帝时,好辞赋,形成浮华尚丽风气,经学衰微。东汉后期,士风下降,儒风寂寥。郑学出,泛学衰,郑玄合古今文,王肃出,经学衰。玄学出,不讲考据,讲义理,经学衰落。 B, 西晋,经学 _19人,东晋经学 _12人,试图兴儒学,然未能如愿。此期为玄学压制儒学。玄学思潮:讲义理,不讲考究。 南北朝时,经

19、学前行,不再作为国家的 _指导。辛弃疾:沉雄 杜甫:沉郁。 二,六朝经学对唐朝经学影响的几个倾向: 汉代时利用国家机器倡导儒学,六朝时,经学作为个人兴致与爱好来研究,其影响唐朝经学倾向为:1,章句义理发展。即在对经书的解释中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思想,以此作为哲学研究的方法。如:何晏论语集解。*子注讲究析句。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当作写作方法研究。王弼,何晏都是把经书当作史书来研究。韩康伯以王弼的观点为义理化。2.经学由分而合。分:学术分派。合:郑玄合古今文经学,分歧消亡。干宝周易注兼顾象数与义理。雷次宗,研究礼学,与郑玄齐名。何承天,以郑学解释礼。为说明而说明,为争议而争议。 3,六朝经学,三教为一

20、。皇侃论语义,承王弼,郭象,学术倾向三教合一。4,南北文风差异。北:质朴,面向百姓,学问“渊宗广博”重细节。意思清楚。如高原望月。南朝:贵族化,名士,学问“清通简要”。具有含蓄之美,是为窗中望日。 三,唐朝儒学的复兴。 A,太宗贞观年间,认为隋文学“质尚浮华”,建弘文馆,罢周公,崇孔子为先生。 B,褒扬前代经师,祭祀左丘明,郑玄。开文学馆,备问儒生。立儒学为官学,兴儒学。勘定经书,统一经学。孔颖达有五经正义。天下经无异。“五经出,天下经籍无异文; 五经正义出,经义无异文。” C, 进士考试,杂文,经书,(贴经,即填空)。诗赋。进士科的考试,培养人的才气,写诗有一套,但少有治国者。 D, 明经科

21、,考治国方略,治国有一套。 四, 唐文学的特点: A, 由圣典解经(固定的,以经为圣,讲究章句手法)发展为历史解经。(以经为史,和章句而闲释)。徐彦的公羊传,“据周史而立”“新经作春秋,以改乱制”。讲义例。以春秋作为假托之作,总结义例。唐朝将经书作为历史之作进行解答。以“注不批著,疏不驳注”为宗旨。正如孔颖达专宗一家。五经正义原名五经义赞。 五 ,唐初经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A重诗教,“温柔敦厚”,孔颖达提出“诗缘政”,“无为而自发,有益于生灵。”“感物而动,情志合一。”“志”为天下人的共同理想,暗合了孟子的性善说。 B, 有助于复古文风的形成。 幼学经书,利于复古的形成,目的是“改乱制”,以

22、复古为宗, C, 唐文风的转变,引梁肃语:一为陈子昂,二,为张说,三为独孤及(古文运动先声) 6, 文法影响。 1, 文体:典,谟,誓,诰。唐人重“法”(法度),魏晋重“韵”。 皎然:诗势。 司空图:诗品。 上官仪:诗对。 王昌龄:诗格。 他们都是从法的角度来阅释。 2, 文理,讲疏通,从审美角度。文法,构思与逻辑,如诗的格律。 7, 经学术语成为唐文论的新视角。 孔颖达的“象”,有兴象,有喻象。比:比喻。兴:感悟,通过物象来表达。王昌龄的兴象。皎然“比全取外象兴之”。如“柳”之义:一为官道种杨柳。二为柳具有家国的情怀。三,折柳送别,喻别离。有思乡离别之情。“烟波江上(象)使人愁(情)。 第五

23、讲 兴象论与唐诗美学的确立 一,兴象 1,比兴说: A, 中国传统的 比兴: 如春江花月夜由比而兴象。“象” B, 佛教:造象说法,佛理可体物。“拈花一笑”,神道设教。高僧传为义解论,“托形象而传真”。佛在中国的发展:一,翻译阶段:二,造象阶段。佛像。三,变文,故事。(中唐时期),借之传播佛理。 C,佛理在 _中的传播:造象 象者,理之所假。十注经有“抚玄节以希声,畅微言之象外”。“象”的概念,在唐初已经形成。 D,中国的绘画。 谢赫古画品录“若拘于体物,则未见精髓,若取之象外,方厌膏牌,可谓高妙也。” 六朝象外的追求是一种自觉的追求。 二,唐初诗论对兴象的理解。 兴: 是比兴,要有所感动。然

24、后是起兴,感兴。唐人写诗首先强调感发,写到中间须有兴寄,有情志,有家国情怀,认为好诗四要素是:情,景,事,理。此四要素并无一定的顺序。 象:,首先是物象,中国诗以物象传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物象传意是中国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很多句子因“象”成名。“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玄学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象的发展 最初的“境”是诗歌铺陈的产物。物象首先按类区别, 曹植,陆机:以赋法作诗,物象无规律,“繁音累词。”(七步诗) 陶渊明:也有“拙”,意象过多,不与境谐。 孟浩然:无论兴象,兼复故实。 陶翰诗:既多兴象,复备风骨。 3, 评价诗的标准:

25、 兴象,即有形象感。 感情充*,可以不以物象,取代物象,声律。 诗在贞观末,标准渐高。景云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备。 常建诗:其旨远,其兴僻。有佳句而无佳篇。 高适诗:作胸臆语,有气骨。 岑参:意造奇。王昌龄谓之:文用精思,未契意象,探彼意象。兴:是偶然。意:是寄之结果,是诗人有意识追求的情感,思想,情趣。 三,唐诗境的形成. 王昌龄的三境与三格 三境:1,物境:写物构成的意境 2,情境:写情思,情感构成的意境。 3,意境。写物构的意境,写情构成的意境,写意念构成的意境三者的结合。)诗可写成物,也可写成情,都合为意境。为“三境”; “三格:”1,生思:是灵感涌动时所自然出现的意境

26、。(早上见阳光而欣喜。) 2,感思:研读前人作品中得到启发,而获得一种新的诗歌意境(感时花溅泪,移情入景。、), 3,取思。观察客观物象所形成的意境。(因情造景。景是心中之景。) 意境的形成:,追求“意”,“意高则格高,声辩则律清”。 作文章,但须立意。须苦思,达意会。无诗思则放情,则可来思。但可作文, 搜求于象,凡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是感思 的过程。求是求感思。(宋人取思,唐人感思。) ,心发气,以感为诗。(宋人则为写诗可以造境,查书可写诗)意会。 ,以意为目标,求意。 皎然语“:缘境不尽日情,诗境缘情发”,着眼在情,借景抒之。是盛唐到中唐转折的人物。求取境,以思力取境。须有重意,多

27、重意、 刘禹锡:董氏*集记“境生于象外”。 宋人写诗,取他境,而王国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初盛唐重自然,盛唐后转向构思,重思力。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已露思力。李贺说:“绎虑于险中,(韩愈),采奇于象外。(李贺) 第六讲 论初盛唐格律 一,唐初对诗歌格律的思考 1,沈约:“四声八病”,使诗的创作有规则,有方向。在民歌的基础上出现不自觉的要求,符合格律。平仄与对仗,是古体与今体的两项指标。先秦已 有对仗,但只是偶对而已,南朝有自学的追求。 2,唐朝上官仪首先思考对仗。有笔札华梁,凡为文章 ,必为配偶。称之为对属。 二,文笔式,有13种对偶。 A,得名对:“青圃青梅发,南园绿草开”。“砌下花徐去

28、,门前絮还来”。 B,隔句对:一对三,二对四。四句中的两句对。“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 C,双逆对:一句之中,上联的一,三字,与下联的一,三字相对。 夏暑夏不衰,秋阴秋未归。 炎至炎难却,凉消凉易追。 D,连绵对:声韵相同,2,3字相对。 E,护成对:天寺对日月。“天地心间静,日月眼中明。天清白云外,山峻紫微中。 F,双声对, G叠音对: H,回文对: I,意对:岁暮临客房,凉风起坐隅。 J¥头尾对: K不讲对偶: 这是对南北朝对偶手法的总结。 4,唐元兢的诗髓脑: A正对: B,意对:残月对初霞 C,平对:,青山对绿水。 H,膝对:孙行者对胡适之 I,同对: J,字

29、对: K,声对: L,侧对: 二,关于调声之术 1, 元兢:宫商 平上去入 A, 换头:头两句讲究,今日又园中,桃花数树红。欣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 2,护腰:上腰,下腰不同音。第3字。“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歇。 3,相成:上联仄声多。下联多平声。(仄声多压抑)谢灵运: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8, 初盛唐圣诗格的思考。 诗格:格为格调。方法,规则。(崔融之女,是杜甫的妈)。 1, 形似,形貌相似,故粗浅,无寄托。“风花无定影,露竹有余情” 2, 质气体,有力量感。有风骨。 3, 情理体。抒情入理。四邻不相识,自然成掩扉。 4, 直置体。隐隐山分地,苍苍海接天。 5, 雕藻体。诗之华美。暗鱼开

30、河流。池雨造海流。 6, 映带体。意思相近,连在一起。舒桃临远骑,垂柳映连营。 7, 飞动体。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具有动感。 8, 婉转体。曲折。歌前日照梁,舞处尘生袜。 9, 菁花体。精致 (杜审言:沉着。崔融:华婉) 王昌龄:诗格17种。 1, 直把入作势:开门见山、 2, 都商量入作势。由事入诗。 3, 直树一句: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写事。 4, 直树二句。1,2句写景,3句入事。 5, 直树3句。123写景,4句点题。 6, 比兴入作,比兴起势 7, 迷比势。典故。 8, 下句拂上句。微雨随云收,濛濛傍山去。 9, 感兴 10,含思落句势。每到落句总有一种思索在其中。 10, 相分明

31、势:一眼洞穿有一种鲜明的形象感。“云归白壁尽,月照霜林青”。 11, 一句中分势:一句之中有转折。 12, 一句直比势:一句之中有比喻、“相思河水流” 13, 14,生杀回薄势,前半句之谜后半句解开。“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5,理入景势。理入景,与景相融。题*壁。 16,则景入理势。为理而造景。苏轼。 17,心期落句势。心中有期待。“青桂花未吐,江中独鸣琴”。 第七讲 皎然诗式 1, 概: 式:为诗之表现技法。皎然认为:诗应该“天真秀拔,可以意冥。难以言状。”“诗之好坏,托于取境,有高,有逸。”他在辩体 _字中提出了诗的美之极致。从德,体。风。味入手。 1, 高:丰韵朗畅,开朗

32、。将进酒 2, 逸:体格闲放,飘逸,闲逸、 3, 贞:放词正直,有一种不可侵犯之气。 4, 忠:临危不变。满江红 5, 节:特操不改。鲍照行路难 6, 志:立性不改。 7, 气:风情耿介。 8, 情:缘境不尽 9, 思:气多含蓄,无一览无遗之势,令人深思。 意象的发展:1,眼中之象 ,2,心中之象。3,典故 10 德:词温而正。(温柔而雅正) 10, 诫:检束防闲。劝勉 11, 闲:闲中高雅的意味。(王维)闲淡自然。孟浩然 12, 达:心迹旷诞。嵇,阮, 13, 悲:伤甚日悲。屈原,曹植。压抑之悲,是英雄失路之悲。鲍照是自我 之悲。 14, 怨:词调凄切,玉阶怨。 15, 意:立意盤泊,回肠荡

33、气。气在胸中,压住了,是盤泊; 压不住的是顿 挫。释放出来。 16, 力:体裁劲健。英雄之气,如杜,辛。有时气失于粗直。 17, 静:闲静,宁静。“非如抽风不动。意中之静。是发自内心的超脱,心中自宁静。 18, 远:意中之远,心中之远。 皎然的诗式是盛唐诗的总结,又是中唐诗的开创者。是由“天工”转向“思力”的过渡者。李白,不经科举,玄宗爱之。而杜甫多次科举,肃宗不理,转而以“血泪作诗”,转向格律。写沉痛,有家国之痛,有沉郁之气。每句话都有构思在里面。“律动鬼神惊”。人赞之“横波遗留,腾薄万古”之势。 总结:中唐诗的开派,。讲中和之美,是作出来的,靠的是构思。盛唐诗 ,喊出来的,是靠感兴。靠天工

34、 皎然诗的美感讨论: 一,讲究的是中和之美(四不) 1, 气高而不怒:要含 2, 力尽不露:力回环 3, 情多而不暗:过度之情不动人,要有“含泪的微笑”。 4, 才瞻而不束(疏):有才不必尽。陆游,谢灵运。 二,要: 1, 力全而不苦涩,气足而不怒张。 2, 意度盤薄。意气,法度有磅礴之气。北征 用力不滞,有隔与不隔。隔:不说透。过于委婉,如“二窗”不隔。是情感直白,意象在目,过于直露。王国维提出好诗在隔与不隔之间。 三,用韵要求:熟 与 滑 讲轻快。 用事不直,典故要化用,不能照抄。有两废: 1,废巧尚直:不讲技巧。杜甫有法可依,可以当作学习的榜样、江西诗派从杜诗中学得。宋诗都是有法可依的。

35、宗宋派诗人成就比宗唐派诗人成就高。唐诗之李白,靠的是才气,不可学,宗唐派成就不如宗宋派高。 2,废言尚意:“丽则不可遣” 中唐以典故,思力,构思作诗,避免六种不同的倾向: 1, 以怪诞虚诞为高。 2, 要澹泊不要懒散。 3, 以怪诞为新奇。以烂熟为委约。 四,怎么评诗? 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若而无迹。至迈而意远。至分文而迁。至难而状易,含而不露。 第八讲 中唐诗歌理论 1, 尚奇与尚俗的形成。 1, 历史背景: 对安史之乱的反思,肃宗至大历,反思 _,永贞革新,以求中兴,把原因归结为“王道不兴”,1,排斥佛老,(*法难)。2,朝廷用小人而不用君子,是社会动荡的原因。兴起社会思

36、潮:回归儒道。中唐的“诗缘政”从元结开始。 2, 元结箧中集。 “诗好取决于雅正。认为李白诗为流易,应求方直之士,大牙雅君子。其雅在于诗歌应干预 _。 “二风”诗: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谏之流。 文编序:好文章合乎温柔敦厚,“劝之忠孝,诱以仁惠,急于公直,守其节义。” 认为当时文章为繁杂之事。应当树规范,求 _现实。杜甫赞元结 的春陵行:“复见比兴之制,委婉顿挫之辞。中唐复提诗归于现实,认为盛唐诗过于理想化,不 _现实。 3,中唐诗对盛唐的态度有二:1,接盛唐之法,十才子,情调萧瑟。2.,追溯乐府诗。求建安风骨,创作*府。 4, 乐府的演变 汉乐府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到魏晋乐府是用其形

37、式,南北朝是用其题目,唐朝是用乐府之精神。如杜甫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顾况是补亡诗,是补元结亡逸诗篇。 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这事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为君,为民,为臣,为事。其题咏一事,“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学习张,王乐府。元稹为杜甫作墓志铭。颂其乐府精神。中唐的讽谕诗派有近体与乐府诗。白居易用的是乐府的精神,而不用其形态。 元稹:太显露,以为诗作为奏折写,丧失了文学性,写过程中,恐人读不懂,故尚俗,韩愈:尚奇,险,怪。 5,贵族的演变: A, 血统贵族:在战国被消灭殆尽。来国而存廟,但始皇不立。 B, 军功贵族:刘邦。建国之初。 C, 文化贵族:东汉。 D, 经济贵族:魏

38、晋庄园经济引起。 田制的发展: 1,均田制,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了土地,从事商业,庶族形成。“坊”,按类分坊,中唐管理削弱,田民自管,不依官府,是为庶族。唐之前,贵族为中心的文化。初唐,实行霄禁,中唐解除霄禁,文人的娱乐方式如下: A, 歌舞, B,说书,,促进唐传奇的繁荣。C,戏曲如踏摇娘。到了宋代出现了大量的勾栏瓦肆,唐传奇具有庶民情节。 2.,尚俗含有:1,语言尚俗,口语化。2趣味俗。 3.,盛唐:求生境,求陌生化效果。杜甫:写熟境,日常可感觉到的。唐人看什么都好奇,而宋人则是看什么都有一种理智,显得平淡。 4,尚奇:趣味与俗相对, A, 意象奇。以文为诗,顺序散文手法。盛

39、唐则与汉同,大而美。中唐尚萧瑟意象。显得悲凉用意象,是奇特的意象。 B, 李贺则写下雨墓碑。色用泣红,老红,残红。写“老鱼”“瘦蛟” C, 构景奇特,用奇韵,用律奇。杜甫韵律严整,有时显得有游戏成分。但其有章法,可以写连章体,排律。 第九讲 散文理论新变 一,散文理论新变 1散文变化:姚铉唐文粹序 梁肃认为唐文风变化有三:一为陈子昂,二为张说,(雄辞逸气。),三为萧颖士,李华。(归于雅正。)至韩愈则为“独高”。以“六经四教”为宗师。后有柳宗元,李翱,皇甫湜。贾至。元结,李翰,独孤及。后有李德裕,刘禹锡。白居易。加上皮日休,和陆龟蒙。 2,散文运动的原因: A, 唐中兴,拨乱反正,形成思潮。以理

40、论复道统与文统的问题。 B, 散文发展的原因是骈文发展,但是次原因,韩愈柳宗元并不意识到以古文取代骈文。 C, 古文,以复古为革新,是复古情结的楷模。儒家认为三代,尧到周公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道家则认为最好的时代在于尧之前,汉朝则认为最好的时代在黄帝时代。 2,文与道 A ,刘勰之前,表现为文与质之区别。道。为伦理,纲常,社会秩序。也表现为品行规律。道家求真。文心雕龙是儒与道的合一。圣因文而明道。讲的是文道并重。修身贵文。讲道的外化。五经是文府渊源。南北朝,有美文,“理”理体现了儒与文学的分途发展。唐代,重道,韩愈,文以明道、讲文道合一。 3关于制举 A, 考试贴经(填空)。问义(解释经义)。

41、时务(贵族为源)。而进士则是庶族,形成贵族与庶族相对的两派。 B, 德宗时,口试是笔试、笔论促进散文的发展。 C, 礼部考试,只取做官的资格,不管做官。由吏部选后制举,关系起作用,唐朝大行行卷之风,和温卷之风。到了永贞革新,起用干吏,弃无用之文人。求关心现实 _,而不关心才情。制举前三名为吏,其他人则可当幕僚。制举辩现实中的问题。白居易论农民的破产问题,。元稹则兴农桑 ,军队裁减、是为策论。 总的来说,是考试制度引起了散文的变化。影响是:文章简洁直观,蕴含道于其中。所以中唐古文运动目的是使文合乎道,由此要排斥佛老。因为佛是夷道。是外来之道。道的统一是正统的问题。佛讲的是众生平等,君臣平等。易使

42、部下生反叛之心。儒讲的是君臣等级。道统是血脉的追崇。如尧舜禹,汤。周武,周公。所以韩愈古文运动求道统。 4 ,文统可以上溯到汉朝,周秦散文。以文统论道统。复古倾向:以五经兴儒学,作为兴国依据。“周秦下之文不敢观”。韩愈答李翊书。:“非两汉三代之书不敢观。”陈寅格“以三代两汉之文,改时文。”“名为复古,实为通今。” 5,韩愈的古文理论: A, 文以明道 两种观点1,文以明道。 _骈文之华美,合乎道之标准。道为心中之气。 2,文道合一。苏轼(文以道具,后世儒家,多空文而少实用。),欧阳修。 B,理学家:文以害道,道是文之根本,文是道之枝叶。文便是道。(朱熹) 重道轻文(二程) C,韩愈之道:包含有

43、儒家之道,和人道 1,尚正。文学家应求气,认为自己善接孟子之气,以气自求。“气盛言宜”是孟子之气,闳中肆外,有诸其中,行竣而言厉,心醇而气和。 2 尚真:大凡物不得其平而鸣。(不平则鸣)。道鸣,术鸣。 3,尚新: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不循常。培养浩然之气。必尚其能。 4,尚奇:缺点是迂回 _。韩“失之于险怪”如海。柳:失之于小气,如泉。 5, 韩柳之别: 韩:A,重儒之道,说教式。玄奥。粉红骇绿(大红大绿)敢为天下师。 B,从尚书中学得到聱牙,奥玄,学诗经之华艳。 C,韩文以气势压人。让人有心不服口服的感觉。从大到小写,有气势感。 D,韩愈尚奇,为 _作,以文为戏,以文为奇。玩弄技巧

44、,弄险。 法度森严, E,不骈不散,破坏骈文之美。由于韩文尚奇与险,目的是明道,却因为文章写得奇险而不能明道,倒不如柳之平实。决定了其古文运动的失败、。 F,讲究参差错落,欲出新,以粗鄙之言,浮浅之言.。若村妇之言 G,奇手法造奇意象,讲究“笔补造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中,“心源”为主观,“造化”为客观。讲究物我为一。 H,六经四教为常师。 柳:A立足现实,自然之势,缺乏大气势。若水流淌。萦青缭白。 _迂回 _。苛贿刻,认为道应有“及物”精神。应该“月印山川”。道在事中,物中,理中,不应怪,奇。 B,文章应平实,忌好奇,对韩愈文论进行纠正,本来文章为明道,但因为奇,写灵奇,失去其本义

45、。正因为有人将道复杂化了,所以道不为人所掌握,应该是“大道至简”。 C,认为文章应少用典故,“文从字不顺”又说现在多“渔猎前人,” 应从平易处入手。常识中出学问。不敢为天下师。 D,胸是有东西,方写,学优点不学缺点,把“四书五经”中的道,以通俗化写出。其口号:“帝推交通而为文。 E,柳学尚书诗经,从平实处学,不华艳。雅俗共赏,更学周易万物变化的道理。(谷梁适合百姓看。公羊写得高雅旁征。给贵族看的。他文不求高深。只求能说明道说行。“以行文本,在先诚其中”。具有春风化雨之感。 E,讲道理,从细处入手,从小到大写,有亲切感。 F,柳宗元认为“道假辞而明”,要明道,要靠辞来说明,对辞的要求是平易,发展

46、韩文的“文从字顺”“道点到为止”“道之及,及于物”。 _“粉泽为工,遒密为能。”(人一生中的写作特点是早年藻饰。中年宏肆,老年归于平淡),论散文极致在于平实。古人散文多为书信,决定其平实而不华艳。 G,认为道虽奥,但须用平易语写出。 韦应物:空山无人,水流花放。 6,刘禹锡文论 a) 心源为发端,笔端为碳。(天才有思致,思力,又有心源,作诗三境) b) 纠韩理论。“气为干,文为支,跨跞古今,鼓行乘空,附亲丽不以,凿枘咀嚼,不以文字,端而曼,苦若膄,佬然生癯, 在以清。”提倡清淡之美。(宋人论气,认为气道心)。 c) 认为辞采自然而发而不应构思,不要让人看了只读文字而不能悟出其中之道。认为诗到西

47、昆体,词到南宋。只有形象而无耐品之空间。文章要靠“气”,即真性情,不可看其端庄而实曼妙。 4,认为道即人心,在人心中。(道学家认为道在空中,高; 心学家认为道在心,心即是道,道即是心,从宋朝开始,发现以心写文章,改变了中国的文风。明朝心学兴,重新写散文,写心中之文,宋代重意,以意写文。对于文有1,以心写文,2以意写文,3以道为文。文章的发展轨迹:道,气,意,心)。 7,裴度文论 A意随文而可见,事随意而可行。刘,裴之道,是圣人之道。认为文章须表明道。无须花俏,表明道即可。 B,对法度不以为然、 8,杜牧文论:答庄充书 A“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铺,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未有主强盛而辅为飘逸者,兵

48、卫不华赫而庄整者。”、 B,认为诗在于“俊爽。”在于以意为主,应有玲珑之气,优雅之感。文章理性,可读性强。(我们读书要读明白人的书,何为明白人,即是当上大官的人,如刺史,宰相之类的,他们见识广,识大体。不像孟浩然般不做过官,凡事不经过,无见识。) C,本于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D,认为意与言:言是立言之言,是人类的表达力,如合乎于情,景,事,理,则为意。意是情景事理的融合。他写意,是情事理的合一。(宋人:写事 加上情或理。韩:讲道。柳:讲的是生活中的道,常见之道。) 10, 王*: A, 认为“诗先意气而后辞句。”考证出:有学人之文,(讲理,明理,说明性质的,讲的是理

49、。); 文人之文,(讲心, _,感动人,)。“意则是介于心与理之间的”。 B, 本于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11,韩愈的两个学生: A,李翱:求怪,词必已出,勾章棘句。求“奇” B,皇甫湜:打破文从字顺的“顺” 他们求奇求怪,气力卑弱。打破文从字顺。直到北宋的柳开,穆修才打破这一家。 第十讲 骈文理论 1, 骈文特点: 1, 四六, 2, 辞采 3, 对偶,典故 南朝骈文讲究藻饰。 赋:是种讲究讽谏的文体。虽然有时不一定达到讽谏的目的。但他的出发点是讽谏。 骈文:讲华美,艺术化,藻饰过多,文学美文化,不知所云。 散文:源头于尚书史记,是一种实用的文体。 2, 骈文批评

50、1,绣绘雕琢.。唐中期宏道,应复兴孔孟,骈文不能担这一责任。故而批评之。唐朝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初唐四杰”写作也以骈文。 2,唐中后期,以白居易,元稹文章为宗,“元之制策,白奏议。极文章之常奥,尽治乱之根荄。(礼部:考试; 吏部:选官)。文学向通俗方向发展。 3,文章有三个层面:1,艳 2,雅俗 3,俗 (最好的是处在雅俗之间)白派诗人则是有骈文句式,不用骈文格调,目的是望唐中兴。韩是骈文的 _者,而白是骈文的改良者。 4, 唐代的古文运动对骈文影响很大,但不能阻止之。唐一代两头骈文较活。元结提出“改变文风”。中唐兴起一种唯美思潮。 3, 骈文与小说的关系 1,行卷之风。小说起作用,以散文写出

51、。小说不能以骈文写,骈文不能表达小说的意思,所以以散文写小说。序与跋可以用骈文,正文用的是散文。总的来说,叙事则用散文,抒情则用骈文。 2,唐代小说,承南北朝散文写法:拟代拟托,男子作闺音。替人说话。(李白写诗让其妻寄与自身) .佛经是先古奥,后俗讲。主要是传述模式的转变。 5, 传奇大量出现,带动散文,中唐俗,晚唐受骈文影响,又藻饰。如沈亚之的*中怨受到韩之影响,以散文写传奇。 6, 陈寅格“小说兴古文, 以散文后法写小说。” 7, 韩愈有毛颖传张中丞后叙传答李翊书。“奥衍闳深” 总结:散文的发展,与其说是韩愈的功劳,倒不如说是白居易以骈文通俗化和小说的写作之功。初唐认为骈文气格卑下,华靡。

52、过于骈偶,不易表达内容。诗赋与骈文不同。但指的是文风而言。后由白居易改良之。即:骈文之骈偶,由韩愈破之,从句式上; 骈文之华靡文风,是白居易破之,从文风上。“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古人认为:意说了来了,是语言。不是文,而文必须有修饰。“意”要按照文学的要求来表达,方为文。文是文学语言,不是话。“言”与“意”是不同概念。(现在白话文是在破坏文学的美感)文学必须有美感。如“愁”,文学语言则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恨”则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商隐认为“好好文章若好是四六”。 第十一讲 晚唐唯美诗风 1, 概: 1, 中唐:“险”在用韵上,“奇”在形象上。(散文笔法)。承杜甫晚年诗风。中唐打破“

53、物我”和谐,达到了因情造景的境界。中唐人认为好景写完,无景可写,用“笔补造化”,补景之不足。为情造景。 2, 宋代:一切情语皆景语。物我融合。. 3, 写物的发展轨迹:1,物态,2,物韵3,物理 A, 物态:外状。晋陶渊明。 B,物韵:飞流直下三千尺。盛唐 C,物理:不识*真面目,宋代。 4,“笔补造化。”“搜求心源”靠笔力写诗,趋于写理。A写物天地运行之道理。B,写心源来造化。想象写诗。(李贺:心境不开阔; 李白:想象博大; 杜甫:思想博大; 苏轼:性情,胸襟博大。) 5,李贺:“农”:调和多种色调形成。色彩饱满。(爱情也如此,如苏小小墓燕台诗四首,以主想象,主观情感造物象。) “艳”:多种

54、色彩放在一起,反差极大 “峭涩”狠,重之词。(盛唐用的都是洒脱之词) 6,李商隐:A写骨子里的伤感。盛唐讲究“物”与“心”的平等,中晚唐,“心”盖过了“物。” B, 讲笔补造化。求心造之象。是由心出发,主观形成的物象。而与之相配的是荒诞与虚无。(意象组合无规律,无必然 _。) “自明无月夜,强笑欲风天”。写蝉则为:“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一切情语皆景语。 8, 六朝与盛唐: A, 是“我注六经”,由景生情,触景生情,先写景,然后生情,情与景是平等的关系; 中晚唐后,是由情造景。景随情变,景成为为情服务的工具。(8写为捌,是极阴之数。9是极阳之数。天子九五之尊,求其阳气。) B, 晚唐诗人唯

55、恐平庸,总是求奇僻,讲拗峭。无平正语,翻案诗作。 C,唐人重情,情到出诗,只是停留在感发的层次上,缺乏深层感; 宋人立意,通过构思表达对情景事理的理解。 8.李贺集序: “离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李长吉师心”。不具有理性。“告心为师,不务奇丽,本字高崛”,“不涉其俗,不古不今,处于中间。” 第十二讲 唐代文论 一,司空图: 1,唐重法度。魏晋重的优雅。晚唐又回到中和(华艳,冲和,中和)。司空图是唐代诗法的总结者,其总结为诗品。其“品”指的是“品味。”品风神。而钟韵致。钟嵘之诗品之品是“品评”,品诗之高下。 2,唐诗:风骨神气情致韵味兼备 宋诗:讲思致,讲思力所激发的情感 所以情致与思致是诗歌发展的两条线索。 意味: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