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论烦躁证治方药_第1页
仲景论烦躁证治方药_第2页
仲景论烦躁证治方药_第3页
仲景论烦躁证治方药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仲景论烦躁证治方药张仲景对烦躁虽无专篇论述,但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颇多 涉论。除辨脉法、平脉法计 3 条外,伤寒论计 73 条、金匮要 略计 15篇 30条(处)。较完整地阐述了烦躁一病的理法方药和证治规律。 (一)表邪烦躁 1.风寒外束,阻于经脉麻黄汤证。 46 条:“太阳病, 脉浮紧,无寒,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者,此当发其汗,服药 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 汤主之。”历来注家认为,本条系倒装句,即“麻黄汤主之”应在“当发其 汗”之后。笔者以为当接于“目瞑”之后。临床常见病例,辛温发汗后,证似 有轻,也即“微除”,但烦乱、欲睡、头目不

2、清等始终不去,非再投辛温而难 愈。原因即缘“阳气重”之故。特别是“衄乃解”句,自行衄血者有之,然并 不多见。而服麻黄汤后,类似烦、瞑者,常因辛温发汗而自衄方愈。可见“衄 乃解”应在“主之”之后较恰。2. 风寒伤卫,经隧失宣桂枝汤证。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即 愈。”57 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 枝汤。”太阳病见烦,陈修园释为经脉之邪未解;喻嘉言认为未加粥以助药 力,药不如法;徐灵胎以为“风邪凝结于太阳要路”。难衷一是。笔者认为, 风寒在表,伤及卫气,气阳俱虚。正不胜邪、阴阳舛乱,经络气机失于宣畅, 刺风池、风府后,经

3、气得通,再投桂枝汤以调和荣卫,使经络气顺,邪去正 安,烦亦自蠲。 3. 风湿遏表,经气痹阻麻黄加术汤证。痉湿暍 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湿邪伤人阳气,挟寒 而凝闭淹滞,肌表经气痹阻,故见疼烦,中风附有“三黄汤”,千金 方偏风称:“仲景三黄汤”,治“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 寒,经日不欲食”,堪为补充。4. 风湿相搏,阳气被郁桂枝汤证。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 涩者,桂枝汤主之。”风寒湿气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阻碍阳气通达,故致疼 烦。若表里之阳俱虚,风湿之邪并重, 180 条谓:“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 痛不得屈伸,近

4、之则痛剧,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汤主之。”5. 表邪外闭,郁热内伏大青龙汤证。 38 条: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表,热郁于里,故即有风寒外束之形证,又有烦躁之里热扰动征象。 外散表寒,内清里热。喻嘉言谓:“天地郁蒸,得雨则和;人身烦躁,得汗则 解。”龙升雨降,郁蒸可除。本证要点在于表里俱实、表寒里热。若气虚、阳 衰而见恶寒烦躁者,切忌浪投。方后强调:“取微似汗”、“一服汗者,停后 服。”若正虚“脉微弱,寒出恶风者,不可投之。” (二)里实烦躁1. 实热结聚,内阻胃肠大承气汤证。 243 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 解,腹满痛者,此有

5、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53 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屎定硬,乃可 攻之,宜大承气汤。”宿食停聚,与热互结,燥而成实,胃气不能承顺,痞、 满、燥、实俱全,且因邪热阻结,内燥蒸迫,扰动心神,故而烦躁,当速以大 承气汤荡涤腑滞,则烦躁自宁。252 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 气汤和之愈。”几经误治,津伤而热不除,积未去而气已滞,热实互结,内扰2420179甘草附子 “太阳中风, 邪实于 大青龙汤2. 热阻里实,津伤气滞小承气汤证。为烦,痞、满、实诸证同见,当以小承气汤清解热实、宣气除滞。 3. 燥热 成实,

6、腑气不降调胃承气汤证。 127 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 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 承气汤。”腹满便溏乃热结旁流。胃热津伤,中气被阻,升降失司。以调胃承 气汤和降之,则燥热泄而烦自止。 4. 气化逆乱,水湿不去五苓散证。 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若脉浮,小便不 利,微热消渴”, 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 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61 条:“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 利者,五苓散主之。”气化不行,水郁于内,扰乱致烦。五苓散化气行水,水 去烦除。 5.水热结实,升降被阻大陷胸汤

7、证。 138条: “膈内剧 痛”、“短气烦躁,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邪热与水互结,停贮胸脘,气失升降,烦躁乃发。芒硝、大黄、甘 遂逐水破结,气顺则烦躁自除。6. 饮痰留宿,阻碍气机。 ( 1 )寒饮夹热小青龙加石膏汤证。肺痿 14 条:“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 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外寒内饮,郁久化热,气阻而为肺 胀、热扰而为烦躁。小青龙温化宣散,加石膏以清热疏透,水去热解而烦躁可 除。(2)水饮结实十枣汤证。痰饮 23 条:“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宜十枣汤。”饮阻胸阳,气失流展,十枣汤攻逐水饮,使气 畅则烦解。 7. 气滞血瘀,络道

8、不和枳实芍药散证。产后 5 条:“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据方测证,产后腹痛,当为气 滞血瘀、阻于络道。盖枳实烧黑,能行血中之气,芍药和血而缓急,大麦粥和 调胃气,使聚血宣通则烦、痛可愈。(三)少阳烦躁1.邪留少阳,心胸被扰小柴胡汤证。 98条: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心烦喜呕, 或胸中烦而不呕小柴胡汤主之”、“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 加栝楼实一枚。”产后三物黄芩汤下云:“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 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外邪内客,少阳枢机被阻,扰于胃心则烦 乱,扰于胸膈则躁惕。虽产辱之时,亦为常见。小柴胡汤和少阳、启枢机,俾 阴阳和则烦躁去。 2.

9、太少兼夹,外证未去柴胡桂枝汤证。 151 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 胡桂枝汤主之。”外证不解,太阳与少阳互为相兼,既有表证,复有里证,故 以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合方治之。3. 少阳未解,里热成实大柴胡汤证。 1 06条: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 、 “呕不止, 心下急,郁郁为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邪气入里,积留不 去,以大柴胡和解少阳而清里热,其烦乃解。4. 少阳兼饮,结于胸胁柴桂干姜汤证。 152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 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

10、桂枝汤主 之。”少阳病不解,水饮阻结于胸胁,郁热上蒸,故以柴、芩和解少阳;栝楼 根、牡蛎逐饮开结;桂枝、甘草、干姜温化水饮。5. 热邪内陷,心神被乱柴胡加龙牡汤证。 110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 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少阳误下,热邪内 陷,扰乱心神,故见烦躁。柴胡配桂枝,使内陷之邪由外而解;加龙骨、牡 蛎、铅丹镇静止烦;大黄、茯苓使邪由二便而出;黄芩、半夏、人参、大枣, 主在和解。 (四)阴寒烦躁 1.寒邪内犯,胃中虚冷 - 吴茱萸汤证。 309 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寒客中土,阳不能温,吐利剧作,中阳更伤。

11、吴茱萸汤驱寒温胃,使逆降利收,则烦躁得 止。 2.真寒内拒,假热外格 - 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315条:“少阴病,下 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 之。”下利欲厥乃真寒,干呕而烦为真热。葱白、干姜、附子回阳散寒,人 尿、猪胆引阳达阴。俾上下之阴阳和,则寒热之格拒调。3. 血寒凝聚,瘀结少腹 ?温经汤证。妇人杂病 9 条:“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足 烦热,唇口干燥”,“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当以温经汤主之。”寒 凝则阴阳失调,瘀阻则气机失和。吴茱萸、生姜、桂枝温经暖宫;阿胶、牡丹 皮、当归、川芎、芍药和营去瘀;麦门冬、半夏润燥降逆;人参、甘草益气扶

12、 正。使寒散瘀通,留者去而新者生,则诸症悉安。(五)热郁烦燥 1.无形热邪,内扰胸膈 ?栀子豉汤证。 78 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 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 79条: “烦热,胸中窒” , 呕吐 45 条:“下 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栀子豉汤主之。”热扰胸膈,烦而不宁。 栀子清热除烦,香豉宣散余邪,使热散邪除则烦解。如兼中气有伤, 78 条: “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兼胃气上逆, 78 条:“呕者,栀子生姜豉汤 主之”;兼腹中气滞, 81 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 汤主之”;兼中寒郁结, 82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 者,栀

13、子干姜汤主之。”2.阳明热炽,灼伤津气 - 白虎加人参汤证。 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174 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阳明四大症”而兼 见气津伤损之“背微恶寒”,则当一以白虎清解,一以人参益气。3. 热湿蕴郁,毒聚酿脓 - 赤豆当归散证。百合 13条: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 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 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狐 病酿脓,颇类西医“白塞氏病”,蚀 肛、蚀目,均可成脓。赤小豆清热渗湿,当归养血活血,浆水清凉解毒,共奏 攻毒排脓之功。 4. 湿热酿痰,蒸烁肺金

14、 - 苇茎汤证。肺痿附方: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痰热迫肺, 烁血腐肉,因发肺痈。苇茎汤清热解毒排脓,使清肃之令得行。5. 血虚火旺,肝胃气逆 - 竹皮大丸证。妇人产后 10 条:“妇人乳中虚,烦乱,呕 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新产伤及阴血,虚火扰动,引致肝热胃逆。 竹茹、石膏、白薇清胃降逆;桂枝、甘草、大枣建中生血。若火邪盛而刑金, “烦喘者,加柏实”,以宁心润肺。(六)虚损烦燥1. 中气不健,生养告化不足 - 小建中汤证。 105 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 之。”血痹 13 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 足烦热

15、、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中虚阳弱,气血阴阳生化不足,脏腑充 乏,不荣于心神则烦,不布于四肢则燥。小建中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共 健中气。土气健则生化无穷,气血充则阴阳得复。2. 中虚气逆,寒热不调 -化, 虚, 肠, 客、- 甘草泻心汤证。 163 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 腹中雷鸣,心下痞 ?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此非结热,但以胃中 客气上逆,故使 ?也,甘草泻心汤主之。”误治伤正,邪气内陷,阻于胃 升降失司,寒热失调。既可因生化不足、血不荣心而烦,又可因邪气入 内侵扰乱而烦。甘草泻心汤缓中补虚、寒温并调,使升降复、清浊分,正 复邪除而烦燥亦愈。3.肝虚血燥,

16、神魂不宁 - 酸枣仁汤证。血痹 17条:“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阴血不濡,肝魂不潜,心神受扰,烦乱乃见。酸枣仁汤酸甘化阴,直入肝经,养阴敛阳,滋燥宁心,使魂归 府、神守舍则烦燥宁。 4.心肾不交,水火失济 - 黄连阿胶汤证。 303条: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心肾不 足,水不上滋,火不下煦,坎离不交,故烦乱不宁。黄芩、黄连清心热而助 坎;芍药、阿胶、鸡子黄滋阴血而通离。使水火相济、坎离交泰,心肾既济而 烦扰得止。 5.阴液不充,筋脉失濡 - 芍药甘草汤证。 29条:“伤寒,脉 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足挛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 作

17、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阴液亏损,血不荣筋而拘挛躁扰。芍药甘草 汤甘酸益阴,“足得血而能步”,所以“尔乃胫伸”( 30条)。6. 阴虚阳sa则烦满自除。 9.肾阳不振,命火衰弱 - 肾气丸证。妇 “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宜肾气丸。”本条以述 据药测证,虚劳谓“虚劳腰疼,少腹拘急,小便不10. 心阳伤损,心气外浮 - 桂甘龙牡汤证。 122条:“火 ?伤心阳,真亢,水热互结 - 猪苓汤证。 319 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 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少阴热化,火扰水乱,心肾失交,故烦乱不宁。猪 苓、茯苓、泽泻利水湿,滑石清湿热,阿胶滋阴血,使水归渠、火顺位,则阴 阳调而心

18、烦安。 7. 阴阳两伤,热湿互扰 - 茯苓四逆汤证。 69条:“发汗, 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成无己称:“发汗外虚阳 气,下之内虚阴气,阴阳俱虚,邪毒不解,故生烦躁。”四逆汤温复其阳,茯 苓、甘草、人参等甘以养正,且能于顾正中分利湿热,标本兼顾,尤在泾谓 “强主弱客”治法。 8. 阴损及阳,虚火上焚 - 猪肤汤证。 310 条:“少阴 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少阴虚寒,转为阴虚火炎,熏 肺灼心,故心烦胸满而咽疼。猪肤甘寒润燥而退虚热、白蜜清虚火、白粉和 中。俾龙雷火伏, 人杂病 19 条:“转胞”而及烦。 利”,可作互参。 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