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青雷隶书三经_第1页
品读青雷隶书三经_第2页
品读青雷隶书三经_第3页
品读青雷隶书三经_第4页
品读青雷隶书三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品读青雷隶书三经济南市博物馆珍藏有青雷隶书三经一册,纸本,册页式线装。册体高 20 厘米,宽 13.5 厘米,共 100 页,无页 码。红色双线版框通高 12 厘米,宽 10 厘米,半页 6行,有红色行线,行多为 8 字。册首下方钤白文印“静侯” 、朱文印“宜子孙” ;册尾钤收藏印有三:朱文方印“皇六子质王”,白文长条斋室印“自怡悦斋主人所藏书画” 。册有蓝色封皮,题签为“青雷隶书三经,朱文震书” 。册外配有 蓝布函套。朱文震,字青雷。号去羡,又号青荔,别署平陵外史、去羡道人。山东历城今济南)人,是活跃在清代乾嘉书画艺坛上一位知名人物他少孤家贫,好学不倦。早岁究心篆隶,不屑作科举文字精篆刻,喜

2、藏砚及搜集古印。工诗善画,“肆力翰墨花卉,擅没骨派山水,几夺娄东、虞山之席”续修历城县志 )。他曾以太学生充方略馆誊录。初任广 西西隆州同知,有政声。后开四库全书馆,授詹事府主簿, 充篆隶校对官。朱文震不但书画、篆刻和诗文有成,而且还 是一位善讲鬼怪仙狐故事的寓言家。他性豪迈,仗节气,喜 游历,好交友。与乾隆帝的皇叔慎郡王允禧及“扬州八怪” 等文人墨客,相洽以亲交情甚笃。每逢相遇,或研讨艺事,相互砥砺;或诗词酬唱,互相品题。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中,就记有关于朱氏的轶闻趣事八则并传为佳话。朱文震著有雪堂诗稿等,还曾仿吴伟业作画中篇为时所称。卒年六。此册青雷隶书三经系朱文震用隶书字体抄录的阴符经、孝

3、经和忠经,故简称之 为“三经”。阴符经全称为黄帝阴符经。旧题黄帝撰唐代李筌所伪托。分上、中、下三篇,合为一卷。有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等六家注。内容多谈道 家政治哲学思想,亦涉及纵横、兵家言和修养、丹术。提出“阴阳相胜之术”,并提出“心生于物,死于物 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等命题。历代史志将此书入道家。明代唐顺志把它归为兵家,编入兵垣四篇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 有人说是孔子自作。清代纪旳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即孔门后学所作。孝经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故有着不同的版本。孝经以孝为中心,以孔子与曾子问答的方式,

4、论述封建 孝道,宣传宗法思想,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孝经在汉代被列为七经之一。在唐代被尊为经书, 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 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 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忠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其成书年代直存在争议。清代学者丁晏根据避讳旧俗,认为忠经是 唐人马雄所写。清代四库馆臣认定忠经为宋代之书,并 在宋代宋史 ?艺文志 等书始见著录。 忠经以忠为中心, 论述封建忠君, 讲述观察民俗、 各司其责、 文武兼顾等内容。并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扩 延,“忠”由原来的儒家的伦理范畴,而一跃成为重要的政 治

5、道德范畴, 其含义主要是指对君主忠诚。 忠经 模仿孝 经的体例,章节亦为十八章。品读和鉴赏此册,如同与先哲共赏一轮春江花月,别有番感怀,确能令人体味和领略到一种推开历史与艺术之门 的沉重和喜悦。是,“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要以孝为先。由此,文士在儒家文 化的教诲熏陶下,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以“忠孝节义”为 核心的群体人格特征。从朱文震人生及治学轨迹来看,其身也明显烙下了时代的印迹。在整个清代尤其是乾嘉年间, 文士在文字狱和政治高压下,不敢接近时政、议论时文和针 砭时事,很多学人被迫走向金石考据或书法绘画之研究,从 而形成了这一时期诸多文士嗜金石,喜书画,

6、擅考证,精鉴 赏和倡导并实践碑学书风等特点。而朱文震诚笃“为往圣继绝学”,怀着“资治、学养、修身、教化”的持久梦想,于 三尺书案前,青灯黄卷旁,焚膏继畧,苦耕不辍。他不浮不 躁,一丝不苟,字径盈寸,精心抄录,直到五千余字工工整 整的隶书,跃然纸上。这其中甘苦,可想而知。此件册页, 不仅证明了朱文震悬肘挥毫的功夫,还能从中看出其静坐修 心的毅力及兼通融会的学养。同时,也足可以表明他将一瓣 心香献给书坛的心境,实属难能可贵。是,凝神册页上的法书,数百年光阴弹指一挥间,那墨迹仿佛还散发着幽香。朱文震此件作品虽然不是巨幢大 轴,但却精巧细致,令人爱不释手。朱氏少时习字,对楷行 魏碑心摹手追,尤对篆隶情

7、有独钟,曾“独游阙里,纵观孔庙中秦汉碑版,入太子摹石鼓文,归而艺大进”(续修历城 县志)他博览约取,刻苦临池,积学功深,求得汉隶之精 髓。传统隶书讲究用笔,捏笔要轻,着纸要重,行笔用力均匀,转折处要暗过,巧妙地调整笔锋,以令毫锥处于点画中央,成中锋无韵致可言。另外,书写册页在章法结构等方面对书法家往往也是一种挑战,若处理不当,轻则呆板乏味, 重则僵死若印刷体。相对传统书法而言,朱文震却从习书到 启悟,从创变到学养,从意韵到情致,由浅入深,注意多方 面汲取营养和不断提升自己作品的艺术品位。他以汉碑为体,融以篆书笔意,并试图在同中求异用笔。因而其所书隶书,笔力生辣灵动,结构别致,章法严谨,古意盎然

8、,不俗 熟时”。欣赏此册,怡神爽目,如入渔舟唱晚荡桨之境。其 字体雍容遒雅,寓圆于方,寓放于敛,能够从规矩中流露出 豪情,在儒雅中展现出气度, 通篇之中充盈着阳刚中和之气。不躁并流溢出朴拙之美,正所谓艺贵开新境,写到生时是细品其姿其势, 凝重自如, 势植其骨, 首尾顾盼, 妙发笔端, 势贯神足。重处显厚拙,轻处见鲜灵,同字不同书,字字有 出处,于严整中有变化,在平正处展奇峻。实为一册难得之 好字,堪称朱文震传世书法之佳品。三是,观方寸钤章,体惜册之心。细观此册上面所钤数方印章,足以令人心头一震,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件朱文 震与皇亲国戚交往的历史纪实。鉴藏印,是传世书画与图籍 的一道风景,它们或

9、记录了收藏主人展读时的欣喜,或承载 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大凡煊赫名迹和图籍多为“流传有 绪”,其依据之一即物件上有历代鉴赏家或收藏者留下的收 藏印鉴。其传世经过,或一望便知,或大致理出头绪。据考 证,此册尾所钤“皇六子” 、“质王”等印章的主人,应是清高宗乾隆帝弘历的第六子爱新觉罗?永。永(17431790年),号九思主人,封质庄亲王,母纯妃苏佳氏(后晋升为纯惠皇 贵妃)。永通晓天文历算,工诗能书善画。书法得徐浩笔意, 山水学王时敏,花木师陆治,并上窥宋元诸大家,其花卉画古淡苍逸, 兼有少谷、 沱江之胜。 据载乾隆帝对永颇为宠爱, 在四库全书 馆正式成立后, 为了加强对编纂工作的监控, 曾命

10、永与永璇、永,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于敏中为最 高执行官即总裁,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宜。那么,隶书三经 是怎样传承的?又为何由永收藏呢?据笔者分析,此册的原收藏主人似应是乾隆帝的皇叔允禧。因为,朱文震在游历京师时,结识了允禧并被其所赏识,故馆其邸最久” 并多有记载。 朱氏曾自镌小印称 “紫琼弟子” , 还因在允禧的推荐下曾一度在詹事府担任主簿之职,而篆称臣震”之印,并且多有所绘书画及镌印呈奉慎郡王府。因 而隶书三经似曾先由允禧收藏,并在册首钤盖“静侯”宜子孙”诸印。爱新觉罗 ?允禧为清圣祖康熙第子,雍正八年1730 年)受封贝子,并晋贝勒。雍正十三年( 1735 年)受封慎郡王。允禧能诗工画,有人誉为“远希董源,近接文徵明”,清代画史中列其画为“本朝宗藩第。据红学家们考证,允禧为小说红楼梦中“北静王”的原型之。乾三年( 1758 年)卒,谥靖。无子,故以皇六子永出为慎靖郡王之后,并继袭贝勒,后晋质郡王,再晋质亲王,故 慎郡王府后来亦称为质亲王府。 (据红学家们考证,永亦是北静王”的原型之一。 )由此,想必允禧之收藏也由永继承,于隶书三经而言,亦复如是,遂加钤“皇六子” 、“质王”等印以示收藏。其后,永与朱文震 亦多有交往,见于记载者有乾隆三十八年( 1773 年)他曾与 朱文震、王宸合作异苔同岭图等。另外,在传世为数不 多的永书画作品及最近在福建闽侯县发现的永手书摹刻楹 联上,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