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依恋建立的前提_第1页
完整版依恋建立的前提_第2页
完整版依恋建立的前提_第3页
完整版依恋建立的前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依恋建立的前提依恋是心理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儿童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依恋 的发生与建立有其特定的标志, 其前后相继的阶段性发展过程也是儿童心理逐渐趋向成熟的 过程。(1)识别记忆。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有一个从未分化到分化的过程。当儿童能够把作为 依恋对象的特定个体与其他人区分开来时, 就有可能形成对特定个体的集中依恋。 这种使知 觉对象从知觉背景中分化出来的认知技能,就是儿童的识别记忆。儿童识别记忆产生的时间可以因感觉器官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各种感觉器官的活动逐渐协调起来发挥作用, 通过对多通道信息的收集、加工、鉴别, 儿童 能更准确、更

2、生动、更完整地确认依恋对象。(2)客体永久性与“人物永久性” 。我们已经知道,在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客体永 久性的概念是一个重大成就。 正是这种认识能力使婴儿在头脑中始终保持着母亲的形象, 我 们称之为“人物永久性” 。于是,当母亲离开婴儿时,婴儿才会寻找。客体永久性的认知能 力,是儿童依恋形成的认知前提。两者具有发展上的相继性以及功能的相婴儿的识别记忆和客体永久性的出现并非彼此孤立,辅相成性6 周)。抓握、微笑、哭泣和凝视成人的眼睛 帮助婴儿开始与他人的亲密接触。 婴儿鼓励她留在附近, 因为亲密可便他们倍感舒适。 这一年龄的婴儿可 但是, 他们还没有形成对她的依恋, 因为他们不介意与不

3、熟依恋分四个阶段发展:1、前依恋阶段(出生到 固有的信号 一旦成人做出反应, 以识别自己母亲的气味和声音。悉的成人留在一起。周至 6-8 个月)。在这一阶段婴儿对熟悉的照料者和陌生人反 体验到忧伤可以缓解, 他们得知自己的行动可以影响周围人 当他们发出信号时照料者将做出反应的预期。但是,即使2、“形成中的依恋”阶段( 6 应不同。 随着婴儿与母亲交流, 的行为。他们开始发展信任感 他们可以识别母亲,当与她分开时,婴儿仍然不会抗议。3、“清晰的”依恋阶段( 6-8 个月至 18 个月 -2岁)。现在,对熟悉照料者的依恋很明显。婴儿表现出分离焦虑 (Separation anxiety),当他们开

4、始依赖的成人离开时变得难过。 焦虑的出现意味着婴儿已经清楚理解,当照料者不在视野范 围内时仍然存在。除了抗议父母的离开,大一些的婴儿和学步儿还努力尝试维持他的在场。他们更愿意接近、 跟随并爬到他身上。 并且,他们把熟悉的照料者当作安全基地(secure base将照料者当做探索环境的基地,并能从中获得情感支持)4、交互关系的形成( 18 个月至 2 岁和以后)。到第二年末,表征和语言的迅速发展使得学 步儿能够理解母亲的来去,以及预测她的返回。结果是,分离抗拒下降。现在,儿童与照料 者协商,使用请求和劝说来改变她的目的。(这时,婴儿开始考虑母亲的愿望、需要和情感,认识到母亲的离开是暂时的,并不是

5、抛弃 他,母亲是爱他的, 并与之建立起双边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婴儿在 1 岁左右 都能与抚养者形成某种依恋关系。 )根据鲍尔贝 (1980)的看法, 由于他们在这四个阶段的经验,儿童建立与照料者之间的持久 的感情联系, 当父母不在时这些照料者可以用做安全基地。 这种内部表征成为人格的关键部 分。它充当内部工作模型( internal working model ) ,或者一套关于依恋对象的效用、身处 压力时提供支持的可能性, 以及自己与这些对象交往的预期。 这种想象成为未来亲密关系的 原型或指南 贯穿儿童期和青春期,直到成年。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一)稳定的照看者稳定的照看者是儿童

6、依恋形成的必要条件。 通常, 这个人是母亲。 母亲在婴儿依恋的形 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照看者不稳定, 将对儿童依恋的形成起 到破坏性作用。安娜弗洛伊徳( A. Freud)曾研究过二战期间欧洲一些孤儿的依恋发展, 发现由于战时看护孤儿的护士不稳定, 导致这批儿童无法形成对照看者的正常依恋, 只能相 互抱成团,相依为命,对社会适应造成很大困难。斯皮茨(RSpitz )对孤儿院孩子进行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这些孩子都在 312 个月内被母亲抛弃,他们被放在一个大的病 房内, 至少七八个孩子都由一个护士照看。和与父母分离前的快乐、外向的行为相比,他们哭泣,对周围环境退

7、缩,体重减少,很难入睡。如果孩子所见到的照看者无法代替母亲,这 种伤心就更加严重。(二)父母的敏感性 尽管婴儿具备与一个或多个抚养者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和能力,但若父母的养育行为对儿童的需要不敏感仍然会导致不安全依恋。为了验证这个观点,Ainsworth 等研究者把母亲养育行为的各个方面与依恋关系的质量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的 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反应敏感迅速, 表现出更多的积极的情绪反应, 而且照顾婴儿温柔细 心。相反, 不安全依恋型的儿童的母亲不喜欢身体接触, 照顾婴儿显得笨拙无能, 当婴儿哭 闹烦躁时往往不知所措,而且对何时以及如何满足婴儿的需要缺乏敏感性。(

8、三)儿童的特点 依恋关系是亲子双方共同构筑的。因此婴儿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建立这种关系的程度。律性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难照料,异常活跃, 作用。 有研究表明, 发展中的意义在于,一些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 早期儿童的行为特性、 活动水平、 挫折耐受力与生活的节 一些儿童容易照料, 与母亲关系融洽,容易接受抚慰;一些儿童很拒绝母亲的亲近,不易抚慰。 这主要归因于儿童先天特性尤其是气质的 儿童的气质特点是母亲抚养困难的重要引发源之一。 气质在依恋形成与 它是影响儿童行为的动力特征的关键因素, 它在很大程度上赋予儿童依 恋行为以特定的速度和强度,制约着儿童的反应方式和活动水平。(四)家庭的因素在儿童的

9、生存条件中,家庭是第一要素。 失业、婚姻的失败、 经济困难和其他一些因素 都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照看的质量,从而破坏儿童的依恋安全。孩子在养育环境中是否得到关爱, 是否被精心抚养, 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依恋安全。 有 一项研究表明,第一个出生的孩子会因第二个孩子的出生而降低依恋安全性。正常家庭, 尤其是婚姻美满、成人之间充满温馨、 较少有家庭摩擦,那么会使儿童的依 恋的安全感增强。相反, 如果成人之间充满愤怒的交往, 对孩子不适宜的照看,将会直接影 响孩子的安全依恋。安全型:好奇探索、求助、遇困难不消极 信赖、自信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同伴关系 回避型:自控能力差、遇困难易放弃 敌对、愤怒、侵犯行为;不

10、能很好与人相处、怕游 戏 孤立或充满敌意抵抗型:缺乏独立性,过度依赖、退出情境 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有四类:(1)权威型对孩子热情,对良好行为高控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并坚定实施,对不良行为表示不快,积极肯定。(2)专断性 高控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并无条件实施, 对不良行为表示愤怒,甚至严厉惩罚,对孩子 缺乏热情。(3)放纵性 对孩子热情,对良好行为积极肯定。很少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对不良行为很少批评。针与偷金)缺乏自信 说谎 反抗行为 具有攻击性,自制力差。 缺乏爱心,容易出现不良行为。(4)忽视性 对孩子缺乏热情,很少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亲子交往很少。 对儿童( 1)权威型 :孩子独立性、

11、自制力、自信心较强,待人友好。(2)专断性 :胆小,不善与人交往,(3)放纵性 :缺乏责任感,好冲动,权威型 : 专断性 : 放纵性 : 忽视性 :孩子独立性、自制力、 胆小,不善与人交往,缺乏自信 缺乏责任感,好冲动,具有攻击性,自制力差。 好冲动,具有攻击性,缺乏爱心,容易出现不良行为。(4)忽视性 :好冲动,具有攻击性, 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自信心较强,待人友好。说谎 反抗行为(1) (2)(3)(4) 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1家庭结构 我国现有的家庭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核心家庭”即父母和孩子两代人组成的家庭; 另一种是 “三代人家庭” 即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 对于家庭结构

12、对亲子关系的 影响问题, 应作具体分析。比如,祖辈往往要避免对孩子采取娇惯的态度, 对孩子一切包办 代替, 无原则满足要求。 父辈则应注意教育子女尊重老人。 切忌在幼儿面前表现出育儿问题 上的矛盾和冲突。2父母的婚姻关系、教养方式和自身素质。但由于我圄目前多婚姻关系。 研究表明, 和谐的婚姻关系和配偶支持与父母亲对孩子的抚养方式相关。 经常争 吵、挑剔(不和) 对父母和孩子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父母之间的高度冲突与他们对孩子的消 极情感相关联。 离异家庭父母教育子女的适当性比完整家庭差, 父母往往采取放任自流、 管不问的方式。 ! 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还有家庭规模(家庭人口数)与出生顺序(排行)

13、为独生子女家庭,对这两个因素在此不做详细阐述。教养方式。 脾气暴躁的人容易成为专断型的父母, 而对孩子发展抱有极高期望的父母也往往 采用高控制的教养方式。 相反,脾气温和、性格平稳的父母比较容易接受孩子的行为和态度, 如果对子女发展抱有较高期望, 则很可能成为权威型父母, 而对子女将来不抱太高希望的父 母,则可能放任孩子,表现出过分宽容的态度。自身素质。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 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国外 一些研究表明, 母亲是否参加工作, 以及从事什么类型、 性质的工作, 对其与子女的交往关 系乃至儿童的身心发展, 都有相当程度的影响。有工作, 尤其从事知识性、 层次较

14、高工作的 母亲, 在亲子交往中多采用引导、说理和鼓励的抚养方式,亲子间关系比较融洽,儿童发展也比较顺利。 相反,母亲没有工作、 家庭经济比较紧张, 或者母亲从事层次较低的体力工作, 则母亲在与儿童交往中容易缺乏耐心, 多采用简单化的或者训斥、 拒绝的教养态度, 影响亲 子关系和儿童发展。3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每个孩子从新生儿期起就开始表现出其独特的“个性” ,有的安静,有的活跃;有的强壮, 有的弱小, 等等。这些气质、体质上的差异往往引起父母不同的抚养行为。 比如容易型的婴 儿,常常对父母“笑脸相迎” ,能对父母的抚爱作出积极响应,并少有哭泣,他们的父母一 般倾向于对他们充满喜爱, 反

15、应积极, 亲子之间交往机会较多, 父母对孩子给予更多的注意 和爱抚;另一种困难型的婴儿, 经常哭闹,且很难平静下来, 对父母的抚养行为缺乏积极的 响应,他们的父母也往往倾向于不满、抱怨,甚至责备、惩罚孩子,很少为他们提供积极、 耐心的指导,亲子关系更容易紧张,父母控制、拒绝较多。儿童经常性的行为表现,不仅决 定着其父母采取何种教养方式,而且可能使父母产生对儿童的某些“成见” ,从而影响父母 对子女将来发展的期望以及教育方法的运用。 幼儿在哪个年龄阶段开始与同伴交往?最初的同伴交往通过什么方式进行? 社会测量技术包括同伴提名法( peer nomination )和同伴评定法( peer rat

16、ing )。这是测 量同伴关系最典型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同伴提名法是指在一个社会群体 (比如一 个班) 中,让每个儿童根据所给定的名单或照片限定提名, 让每个儿童说出他们最喜欢的和 最不喜欢的同伴,如“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和谁一起玩(或一起学习) ”等。根据从每 个儿童那里获得的正负提名的数量多少, 对儿童进行分类。 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同伴地位的一 些重要差异, 但是方法本身又存在一些局限性: 在测量过程中, 有些儿童忽然忘记了最喜欢 谁,这样获得的结果也就不准确了;而且这种测量不能给出关于那些处于“最喜欢”和“最 不喜欢”中间段儿童的信息 ( Durkin ,1977)。基于这些

17、原因, 有些研究者( Bukowski Hoza, 1989)主张用同伴评定法, 即要求每个儿童根据具体化的量表对同伴群体内其他所有成员进 行评定,如让儿童回答有关同班内每个同学的问题: “你在多大程度上喜欢和这个同学一起 学习(或一起玩)?”并且给出一个“喜欢不喜欢”的评定量表。这种方法虽然涉及一些 道德伦理问题 (比如会遇到评价本班同学时感到不舒服的问题) ,但此方法比较可靠和有效, 而且利用此方法获得的结果与来自实际同伴交往情况和同伴偏好观察活动的数据有较高的 相关性。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 1被忽视型幼儿童 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太 活泼、胆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在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且不肯交往;孤独感较重, 对没有同伴与自己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2被排斥型幼儿 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会玩、 性格外向、脾气急躁、容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又很不善 于交往;对自己的社交地位缺乏正确评价,往往估计过高,对没有朋友一起玩不太在乎。 学龄前儿童在各种不同场合及不同活动中努力寻找着自己的游戏伙伴, 但是他们的这种能力 是有限的, 他们通常依靠父母来为自己建立与同龄人的伙伴关系。 父母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 面。其一, 为孩子彼此间的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