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8-2019高中地理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3.2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练习新人教版选修3_第1页
(通用版)2018-2019高中地理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3.2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练习新人教版选修3_第2页
(通用版)2018-2019高中地理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3.2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练习新人教版选修3_第3页
(通用版)2018-2019高中地理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3.2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练习新人教版选修3_第4页
(通用版)2018-2019高中地理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3.2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练习新人教版选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一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巩固1. 关于自然景观的观赏地点和时间的选择,不正确的是()A. 峰峦之雄伟峻秀,唯近观可得B. 泰山最宜夏季观赏C. 比较小的湖沼池塘,多低临水面修建亭、榭、廊等D. 观赏江河湖海应选择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解析?不同的景观选择不同的观赏位置,可获得不同的观赏效果。比如峰峦之雄伟峻秀,唯远观可得观赏江河湖海,应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俯览,兼收远眺之趣;面积较小的湖沼池塘,多低临水面建亭、榭、廊等,并在水边铺小路,以供游人欣赏和休憩;泰山在我国北方地区,风景在夏季最美, 若再选择晴天,还可看到著名的日出景观。2. 西湖美景名扬天下,观赏西

2、湖的最佳位置是()A. 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B.低临水面C.远距离仰视D.适当距离远眺解析:|西湖较小,观水景不宜太高太远,只有在低临水面的廊、榭、亭等观赏,才能观水中倒影,体会天地之美妙。答案:|B读“我国山水风景区最宜欣赏时间与纬度关系图”,完成第 34题。40* 30 20 103. 我国南北方山水风景区欣赏时机主要在()A. 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4. 按规律推理,处最宜欣赏时间较短的原因可能是()A. 纬度低B.地势高C.雨季长D.气温高解析:|第3题,一般来说,我国北方地区的山水风景最适宜夏季观赏,越往南山水风景的观赏时间越长,至华南地区,四季皆宜。第4题,处最宜欣赏时间短,这

3、可能是该地地势较高,使其高温期较短 的缘故。答案 :|3.B4.B旅游欣赏的重要原则是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达到以情观景的最高境界,据此完成第58题。5. 北方园林建筑与南方园林建筑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 地形、气候差异B. 地域文化差异C. 自然、人文综合差异D. 建筑水平、工艺差异6. 在自然风景名胜区建人文景观,其布局原则是()A. 自然与人文和谐,突出自然特征B. 自然与人文和谐,突出建筑景观C. 以人本为中心,发挥想象D. 突出人文景观,获得历史文化功能7. 要达到以情观景的最高境界,通过的途径是()A. 综合感受t发挥想象t移情于景t登山涉水,求质求真B. 移情于景t综合感受

4、t发挥想象t登山涉水,求质求真C. 登山涉水,求质求真T发挥想象T移情于景T综合感受D登山涉水,求质求真t综合感受t发挥想象t移情于景8. 清画家恽田云“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言,人能言之”,主要反映了旅游景观欣赏的要求是()A. 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B. 抓住景观特点C. 把握观赏时机D. 移情于景,情景交融解析7第5题,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特点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是相适应的,由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差异,北方园林建筑与南方园林建筑景观差异较大。第6题,在自然风景名胜区建人文景观,应本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突出自然特征的原则进行布局。第7题,以情观景首先要综合感受,其

5、次要发挥想象,第三要移情于景,最后要登山涉水,求质求真。第8题,描述山的季节表现,以“笑、怒、妆、 睡”突出了自然景观的不同形态 ,使自然人物化。答案:|5.C6.A7.A8.D9. 我国风景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人文景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生动地体现了()A. 自然风光为主体的自然观B. 人文景观为主体的自然观C. 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自然观 D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因人而异的自然观S 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是我国常见的构景手法。C10. 下面甲、乙、丙、丁四幅景观图分别是武夷山的“五马奔腾”、华山的南天门、庐山三叠泉瀑 布、漓江风光。读图,完成下列各题。甲丙T(1) 自然景观的美感包括形象美、色彩

6、美、动态美和朦胧美等。其中,既具有形象美又具有色彩美的是_。(2) 能够体现“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转”的景观是 。(3) 在四幅景观图中,属于断块山体形成的景观是 ,属于石灰岩形成的景观是。(4) 在四幅景观图中,有一处“近看不如远看,顺光不如逆光,绕以薄雾轻纱则最为盛景了”。你认为最符合这种观赏意境的应该是 。(5) 下面两句诗分别描写的是四幅景观图的两景,这两句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第一句描写的是 ,第二句描写的是 。解析:|第(1)题,桂林的山具有的形态美已是有目共睹,或孤立,或掩映,远远看去,形态万千,美不胜收,而且青山绿水相辅相成,相映成趣,

7、给人强烈、浓郁的色彩美感。第(2)题,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环水绕,互不相离,相映成趣,二者相得益彰,离开了哪一样都会感觉有很大的缺憾,失去灵性,失去美感,所以说“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转”。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是丙、丁。第(3)题,华山、庐山是断块山,桂林山水是石灰岩地区发育的喀斯特地貌。第(4)题,要达到“近看不如远看,顺光不如逆光,绕以薄雾轻纱则最为盛景了”的意境 ,必然是能体现出朦胧美的山水画卷。烟、雨、云、 雾,以及晨曦、暮霭,都使自然景观呈现出朦胧美。山景在云雾飘忽中若隐若现,水景在烟雨迷蒙中 与天浑然。丙是瀑布景观,瀑布的观赏位置受限比较大,不好过多地挑选位置,所以应该选桂林山 水。第

8、(5)题,只要知道诗句的来历也就知道了诗句描述的景点。答案 (1) 丁(2)丙、丁(3)乙、丙 丁丁(5)漓江风光(丁)庐山风光(丙)二、能力提升1. 以下景点和观赏位置对应正确的是()A三清山的“仙人指路”一一远眺B. 洞庭湖一一登岳阳楼C. 神女峰一一置身其中D. 杭州一线天俯瞰解析:| “仙人指路”这种地貌的酷似造型,只能在特定的观赏地点才会觉得天工之巧妙;远眺可得神女峰峰峦之雄伟峻秀;置身其中近观才知一线天的妙处;观赏洞庭湖应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 俯瞰远望,才能视野开阔,产生美感。答案:|B2. 北京香山游主要是观赏“香山红叶”,为此旅游者应 ()A. 选择春光明媚的季节去观赏B.

9、 选择雨后天晴去观赏C. 近观才能看出红叶满山、宛若彩霞的效果D. 远望和俯视方能体会“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的佳境解析7旅游景观欣赏有基本的要求:一是要选择观赏的位置,不同的距离、角度、俯视和仰视产生的 美感不一样。二是要把握恰当的观赏时机,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能展示出不同的自然美。自然景观的美感类型有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三是要抓住景观特色。北京“香山红 叶”的“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佳境只在秋高气爽的时节达到极致,霜打枫叶满山红,并且宜远望和俯视欣赏,才会视野开阔,产生美感。答案:|D3. 欣赏旅游景观应选择适当的位置和恰当的时机,下列语句体现这一道理的有 ()山重水复疑无路,

10、柳暗花明又一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水流船动山自移,恰似人在画中游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A. B.C. D.解析7 “落霞与孤鹜齐飞”说明旅游景观的欣赏应把握观赏的时机;“水流船动山自移,恰似人在画中游”说明旅游景观的欣赏应把握观赏的位置。答案:|B风景名胜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具有美学价值。我们应懂得如何欣赏旅游景 观的美。据此完成第 45题。4. 桂林山水的观赏应()A. 乘船游览B.适当距离仰观C.登高远望D.置身其中仰观5. 下列人文景观的布局,符合我国传统风景美学思想的是()A. 在人流密集的闹市修建佛寺,便于人们从事佛教活动B. 在山谷中筑塔,突出

11、山谷的曲线C. 在北方园林建筑中采用红墙碧瓦,与蓝天白云相辉映D. 海滨旅游建筑采用白墙青瓦,与其湿润的气候融为一体解析:|第4题,桂林山水属于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乘船游览方能体会“人在画中游”的佳境。第 5题,修建佛寺常在人少林多的深山之中。小山冈的脊线上或山麓湖边筑塔能突出地貌平缓的曲线。海滨旅游建筑采用黄墙红瓦,和蓝天白云相衬。答案 :|4.A5.C我国某镇位于河边,该河上游水深流急,北有高山,森林茂盛,?为工业区。读图,完成第67题。6. 该镇要兴建一个大型的园林公园,你认为在甲、乙、丙、丁四地中合适的地点为()A. 甲处B.乙处C.丙处D. 丁处7.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你认为在园林

12、布局上用什么构景手法更好?()A.障景法B.框景法C.借景法D.隔景法解析:|第6题,大型的园林公园应建设在河流的上游,靠近北面的高山和森林,并且远离工业区。第 7题,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园林布局上最好的构景手法是借景法,借园外的高山、森林来扩大园林的意境。答案:|6.A7.C8. 下面只在特定的时间出现的景象有()钱塘江大潮青海湖的候鸟桂林山水武陵源群峰A.B.C. D.答案:|A9. 下列诗词反映出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是()A.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B.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C.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D.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解析:A、C、D三项的诗词体现的

13、是大自然的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主要通过视觉来观赏,通过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综合感受;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畅旷景观与思接千载的情感相融而产生的审美境界。答案:|B“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这是唐代诗人王建在游 览长江三峡望夫石时写下的著名诗篇。据此完成第1011题。10. 对望夫石的观赏应()A.置身其中观赏B.在特定位置观赏C.在高处俯瞰D.适当距离仰观11. 诗人在游览景观时,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篇,说明他在欣赏旅游景观时()A. 领悟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B. 达到了以情观景的境界C. 登山涉水,求质求真D. 充分了解

14、了自然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解析:|第10题,望夫石的观赏应注意选择特定位置。第11题,以情观景、情景交融是欣赏的最高境界。答案 :| 10.B11.B12. 泰山日出是旭日东升的壮观景象,宋代文人梅尧臣有“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金熔。浴出车轮光,随天行无踪”的诗句描述这一奇观。该诗说明欣赏泰山日出应()A.移情于景,情景交融B.登山涉水,求质求真C.选择位置,把握时机D.人化自然,天人合一B 根据诗写作的意境可以看出,欣赏泰山日出要把握好时机。C13. 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和“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分别描写庐山和泰 山两大风景名胜区。两段诗句分别说明旅游资源欣赏的要

15、求不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前段说明要把握观赏时机,后段说明要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B. 前段说明要选择观赏位置,后段说明要移情于景C. 前段说明要抓住景观特点,后段说明要移情于景D. 前段说明要移情于景,后段说明要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解叼前段诗句说明在不同的观赏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对自然景观所产生的美感的差异;后段诗句说明观景时要登山涉水,求质求真,移情于景,才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和豁然。答案:B“断桥残雪”“平湖秋月”是西湖十景之,结合下面两幅图,完成第1415题。7 14.欣赏“断桥残雪”时最重要的是():A.选择观赏位置B.把握观赏时机C.以情观景D

16、.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15.欣赏图中“平湖秋月”中的“月”时应该 ()A.平视B.俯视C.远眺 D.仰视解析:第14题,“断桥残雪”景观只能在积雪半融时才能领略到,否则就不会看到一座完好的桥是怎么“断”的。第15题,欣赏远处的月亮应仰视。答案:| 14.B15.D16.中国的古典园林有“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之称,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右图为扬州瘦西湖公园一处著名景区一一吹台一景。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 图中景区主要的构景手法是 ()A. 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用障景法丰富景观层次B. 用隔景法将园景与塔隔成不同的景区C. 用圆形门框作为取景的画框,把秀丽风光限在框中,成为框景手法D. 借园

17、外的景物来衬托本园的景色,以扩大园境,这属于借景手法(2) 该园林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体现了()A. 主人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B. 自然景观的形象美、色彩美C. 当地的民族风情D. 豪华高贵的皇家风范(3) (双选)在游览时要想欣赏到这样独特绝佳的景致应()A.把握好时机B.选择观赏位置C.抓住景观特色D.发挥想象(4)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你觉得要欣赏体会扬 州瘦西湖之妙,最好何时去游览?(5) 扬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形成、发展与哪条河的通航有关?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把握不同景区构景手法的真正内涵,从景观特点出发,分析欣赏时要

18、注意的问题。湖心亭“吹台”是典型的用洞框作为取景的画框,将瘦西湖两处重要的景点一一五亭桥和白塔框限在从洞门中所能看到的范围内,故构景手法为框景。框景的观赏必须抓住景观特点,选择正确的观赏位置,才能将景观的美尽收眼底。“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是作者游览扬州瘦西湖后有感而发,是以情观景的结果,从词中可以判断,游览扬州瘦西湖最好选择在夏秋季节的农历十五明月夜。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形成有历史渊源,京杭运河在此附近与长江交汇,其发展与京杭运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答案CA(3) BC(4) 夏秋月圆之夜。(5) 京杭运河。17.2015年暑期,几个学生游览了以下几个地方 :桂林山水、洞庭湖、武夷山的一线天、黄果树瀑布 等。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 针对这几个景点,请你提出具体的欣赏建议,以便他们能运用正确的方法欣赏景观。在出行前,他们应做哪些准备工作 ?(3)这几个学生原本打算利用“十一黄金周”出游 ,但考虑到种种因素,还是将行程放在暑期,你认 为他们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答案(1)欣赏桂林山水时,最好乘船沿水路欣赏两岸的风景,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