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诊疗常规_第1页
中风诊疗常规_第2页
中风诊疗常规_第3页
中风诊疗常规_第4页
中风诊疗常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针灸科 2010年中风(急性脑血管病)诊疗常规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于脑,以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甚至突然昏仆为主要 临床表现。以其发病骤然,变证多端,变化迅速,犹如风之善行而数变,又如石矢之中的,若暴风之急 速,故类比而名“中风” ,又称“卒中” 。西医称为急性脑血管病或脑卒中。脑卒中分缺血性脑卒中和出 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80%,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出血性脑卒中占20%,以脑出血最为多见。一、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5 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脑出血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中医诊断标准: 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

2、的 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 ( 试 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9) 1: 55)二、中医治疗(一)中经络1、脉络空虚,风痰入中证候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 肢体酸楚、拘急等,舌苔白腻,脉浮滑。治法:疏表祛风,化痰通络方药:大秦艽汤秦艽 10g 生石膏 15(先煎) 当归 10g 白芍 10g 生地 10g 熟地 10g川芎 5g 白术 10g 茯苓 10g 黄芩 10g 防风 10g 羌活 5g 独活 10g 白芷 10g 细辛 3g 甘草 3g 水煎服, 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2. 肝肾阴虚,风痰上扰证候 头

3、痛眩晕,腰酸耳鸣,突发口眼喎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数或弦 滑。治法 滋阴潜阳 熄风通络代表方 镇肝熄风汤代赭石 30g 牡蛎 30g 龙骨 15g 龟板 15g 怀牛膝 15g 白芍 15g 玄参 15g 天冬 15g 川楝子 9g 茵陈 9g 生 麦芽 9g 甘草 6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二)中脏腑1. 闭证(1)阳闭证候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半身不遂,或对侧肢体拘急,抽搐,面红气粗,躁动不安,舌 质红,苔黄,脉弦滑有力。治法 辛凉开窍,清肝熄风。代表方 羚角钩藤方羚羊角5g (另煎冲服)桑叶10g川贝母12g鲜生地15g钩藤10g菊花10g茯

4、神10g白芍10g鲜竹茹15g 甘草 3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2)阴闭证候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噤不开,半身不遂,静而不烦,面白唇暗,四肢欠温,苔白滑腻,脉沉 滑。治法 辛温开窍,除痰熄风代表方 涤痰汤制南星 5g 制半夏 10g 石菖蒲 5g 茯苓 10g 炒枳实 5g 陈皮 5g 人参 3g 竹茹 5g 甘草 2g 生姜 3 片 水煎 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2. 脱证证候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肢体瘫软,目合口张,面色苍白,气息低微,或有鼾声,肢体冷汗,手撒 遗尿,脉细弱或细微欲绝。治法 益气回阳,救阴固脱。代表方 参附汤合生脉散人参 10g 制附子 10g 麦冬 10

5、g 五味子 10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三)后遗症1. 风痰瘀阻证候 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紫暗,苔白滑腻,脉弦滑。治法 搜风化痰,行瘀通络。代表方 解语丹制白附子 3g 石菖蒲 3g 远志 5g 天麻 10g 全蝎 3g 羌活 5g 胆星 5g 木香 3g 薄荷 3g 水煎服,一日一 剂,分两次口服2. 气虚络瘀证候 半身不遂,痿软无力,面色无华,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涩。治法 益气行血,化瘀通络代表方 补阳还五汤生黄芪 60-120g 当归尾 6g 赤芍 5g 桃仁 5g 红花 5g 地龙 5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3. 肝肾亏虚

6、证候 半身不遂,偏侧肢体僵硬拘挛变形或软瘫而肌肉日渐萎缩,言语不利,舌红或淡红,脉细数或沉细。治法 滋阴补阳代表方 地黄饮子熟地 10g 巴戟天 10g 山茱萸 10g 石斛 10g 肉苁蓉 10g 制附子 5g 五味子 3g 官桂 5g 茯苓 10g 麦冬 5g 菖 蒲 3g 远志 5g 生姜 3 片,薄荷 2g 大枣 3 枚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三、针灸治疗1. 选穴定位1)主穴: 头穴:百会穴,头部运动区(百会前一寸至悬厘穴的连线) 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昆仑。2)随证加减: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加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痹阻经络加丰隆、风池

7、;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气海,足三里、天枢; 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3)随症加减: 口眼歪斜加地仓透颊车、下关、 地仓;头痛加双风池; 尿便障碍病人加四神聪透百会; 吞咽困难加廉泉、金津、玉液、海泉; 失语加风府透哑门; 感觉障碍加络却透承灵透悬厘。2 针刺方法(1)头穴:百会穴,头部运动区。百会(定位) :同前取穴法:同前太阳(定位):同前取穴法:同前百会穴前一寸与透悬厘穴连线平均分五段,依次分别针五针,首先与皮肤呈 30 度角刺到皮下帽状腱 膜下,然后与皮肤呈 15 度角平头皮下刺入 1.0 寸。操作:百会前一寸 - 悬厘穴连线平均分五段,从百会前一寸向悬厘穴依次分别

8、针五针,首先针尖与头 皮呈 30 度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时,针尖向悬厘穴,使针与头皮平行快速 刺入 1.0 寸,(2)感觉障碍取穴: 感觉区。(3)失语病人取穴 : 风府透哑门风府(定位):在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中。取穴法:正坐,头稍仰,使项部斜方肌松弛,从项后发际正中上推至枕骨而止即是本穴。 哑门(定位 )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 0.5 寸取穴法:先定风府穴,再于风府下 0.5 寸取本穴。操作:于风府穴处,针尖与头皮呈 30 度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时,针 尖向哑门穴,使针尖与头皮呈 30 度夹角快速刺入 1

9、.0 寸。(4)面瘫病人取穴:地仓透颊车、下关地仓(定位 )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取穴法:两目直视,瞳孔垂线与口角平线的交点处,上直巨寥。或口角旁,当鼻唇沟延线上。 颊车(定位 ):在侧面部,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 。 取穴法:沿下颌角分角线上一横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处,放松时按 之有凹陷并有酸胀感。下关(定位 ) :在侧面部耳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取穴法:闭口,颧弓中点(约耳屏前一横指)下员缘凹陷处,上关直下。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 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操作: 于地仓穴处, 针与皮肤呈 30 度夹角, 快速将针刺入皮下, 当针尖

10、达到皮下时, 针尖向颊车穴, 使针于皮下平行快速刺入 1.0 寸。于颊车穴处,针与皮肤呈 30 度夹角,快速将针刺入皮下,当针尖达到 皮下时,针尖向地仓穴,使针于皮下平行快速刺入 1.0 寸。于下关处,直刺 1.0 寸。(5)吞咽困难病人取穴:廉泉、金津、玉液、海泉、风府、双风池、双翳风等廉泉(定位 ) :再颈部,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中。取穴法:微仰头,在喉结上方, 当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取穴。金津、玉液(定位 ) :在口腔内,当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为金津,右为玉液。取穴法:张口,舌上 卷,于舌下面系带两侧静脉上取之。海泉(定位 ) :在口腔内位于舌下面,舌系带中央点。取穴法:张口

11、,舌上卷,于舌下面系带中央点 取之。翳风(定位 )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凹陷中。取穴法:头稍旋向对侧,耳垂向前折叠,乳突尖前 方凹陷处取穴。操作:于廉泉穴处,针尖向风府穴方向快速将针刺入 0.8 寸,快速手法后出针不留针。于金津、玉 液、海泉穴处,实施点刺。于医风穴处,针尖平行于外耳道方向针刺 0.8 寸。风府、双风池穴操作同前。6、持针姿势: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持针须有力,不可以手指接触针身,以免污染。针灸科对中风诊疗常规的分析优化总结2010 年我科室自 2007年建科,并于 2008 年建立中风专科以来。制定了中风的诊 疗常规,在临床上运用两年时间,收到满意的疗效。 2010

12、年全年治疗中风患者 65例,总治疗有效率达85%,治愈率达70%,疗效较满意。经过一年的临床 实践,并派医师在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现就其诊疗常规进行分析优化总结。其优点为:采用 2010年中风诊疗常规治疗中风病人 65例。其中中风后单 纯存在肢体偏瘫的患者(无言语障碍、神志变化、尿便障碍的患者)运用上述 诊疗常规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疗效满意,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其缺点为: 1. 应注重西医治疗在中风急性期的作用。急性期可给与营养脑 细胞,保护脑组织及对症支持治疗; 2. 对肢体功能障碍伴随有言语障碍, 尿便 障碍,口眼歪斜的患者疗效欠佳。口眼歪斜在加地仓透颊车、下关、 地仓;等 治疗的基础上可

13、以加拔火罐,艾灸地仓、颊车等;尿便障碍病人除加四神聪透 百会外,可以加中极、关元、气海等穴。刺法:使针感传递到前阴或后阴为宜; 失语除加风府透哑门外,还可以廉泉齐刺,配合风府,哑门疗效更佳。我科室人员将积极发挥中风诊疗方案中的优点, 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 派送医师到上级医院进修针灸技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高临床治愈率。针灸科 2011年中风(急性脑血管病)诊疗常规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于脑,以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甚至突然昏仆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其发病骤然,变证多端,变化迅速,犹如风之善行而数变,又如石矢之中的,若暴风之急 速,故类比而名“中风” ,又称“卒中” 。西医称

14、为急性脑血管病或脑卒中。脑卒中分缺血性脑卒中和出 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80%,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出血性脑卒中占20%,以脑出血最为多见。一、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5 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脑出血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 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 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 ( 试 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9) 1: 55)二、中医治疗(一)中经络1、脉络空虚,风痰入中 证候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 肢体酸楚、拘急等,舌苔白腻,脉

15、浮滑。治法:疏表祛风,化痰通络方药:大秦艽汤秦艽 10g 生石膏 15(先煎) 当归 10g 白芍 10g 生地 10g 熟地 10g川芎 5g 白术 10g 茯苓 10g 黄芩 10g 防风 10g 羌活 5g 独活 10g 白芷 10g 细辛 3g 甘草 3g 水煎服, 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2. 肝肾阴虚,风痰上扰证候 头痛眩晕,腰酸耳鸣,突发口眼喎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数或弦滑。治法 滋阴潜阳 熄风通络代表方 镇肝熄风汤代赭石 30g 牡蛎 30g 龙骨 15g 龟板 15g 怀牛膝 15g 白芍 15g 玄参 15g 天冬 15g 川楝子 9g 茵陈 9g 生

16、 麦芽 9g 甘草 6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二)中脏腑1. 闭证(1)阳闭证候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半身不遂,或对侧肢体拘急,抽搐,面红气粗,躁动不安,舌 质红,苔黄,脉弦滑有力。治法 辛凉开窍,清肝熄风。代表方 羚角钩藤方羚羊角5g (另煎冲服)桑叶10g川贝母12g鲜生地15g钩藤10g菊花10g茯神10g白芍10g鲜竹茹15g 甘草 3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2)阴闭证候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噤不开,半身不遂,静而不烦,面白唇暗,四肢欠温,苔白滑腻,脉沉滑。治法 辛温开窍,除痰熄风代表方 涤痰汤制南星 5g 制半夏 10g 石菖蒲 5g 茯苓 10g

17、 炒枳实 5g 陈皮 5g 人参 3g 竹茹 5g 甘草 2g 生姜 3 片 水煎 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2. 脱证证候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肢体瘫软,目合口张,面色苍白,气息低微,或有鼾声,肢体冷汗,手撒 遗尿,脉细弱或细微欲绝。治法 益气回阳,救阴固脱。代表方 参附汤合生脉散人参 10g 制附子 10g 麦冬 10g 五味子 10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三)后遗症1. 风痰瘀阻证候 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紫暗,苔白滑腻,脉弦滑。治法 搜风化痰,行瘀通络。代表方 解语丹制白附子 3g 石菖蒲 3g 远志 5g 天麻 10g 全蝎 3g 羌活 5g 胆

18、星 5g 木香 3g 薄荷 3g 水煎服,一日一 剂,分两次口服2. 气虚络瘀证候 半身不遂,痿软无力,面色无华,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涩。治法 益气行血,化瘀通络代表方 补阳还五汤生黄芪 60-120g 当归尾 6g 赤芍 5g 桃仁 5g 红花 5g 地龙 5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3. 肝肾亏虚证候 半身不遂,偏侧肢体僵硬拘挛变形或软瘫而肌肉日渐萎缩,言语不利,舌红或淡红,脉细数或沉细。治法 滋阴补阳代表方 地黄饮子熟地 10g 巴戟天 10g 山茱萸 10g 石斛 10g 肉苁蓉 10g 制附子 5g 五味子 3g 官桂 5g 茯苓 10g 麦冬 5g 菖 蒲 3

19、g 远志 5g 生姜 3 片,薄荷 2g 大枣 3 枚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三、针灸治疗1. 选穴1)主穴: 头穴:百会穴,头针运动区。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 下肢: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昆仑。2)随证加减: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加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痹阻经络加丰隆、风池;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气海,足三里、天枢; 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3)随症加减: 口眼歪斜加地仓透颊车、下关、 地仓;可在地仓,颊车穴行刺络拔罐法。 头痛加双风池;病辨证循经取穴。尿便障碍病人加四神聪透百会;可以加中极、关元、气海等穴。刺法:使针感传递到前阴或后阴为宜;吞咽困难加廉

20、泉、金津、玉液、海泉; 失语加风府透哑门;配合廉泉穴齐刺法。 感觉障碍加络却透承灵透悬厘。2 针刺方法(1) 头穴:百会穴,头部运动区。百会穴透太阳穴连线平均分四段,依次分别针四针,首先与皮肤呈 30 度角刺到皮下帽状腱膜下,然 后与皮肤呈 15 度角平头皮下刺入 1.0 寸。操作:百会 - 太阳穴连线平均分四段,从百会向太阳穴依次分别针四针,首先针尖与头皮呈30 度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时,针尖向太阳穴,使针与头皮平行快速刺入1.0 寸,(2) 感觉障碍取穴: 感觉区。(3) 失语病人取穴 : 风府透哑门操作:于风府穴处,针尖与头皮呈 30 度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

21、,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时,针 尖向哑门穴,使针尖与头皮呈 30 度夹角快速刺入 1.0 寸。(4) 面瘫病人取穴:地仓透颊车、下关。加刺络拔罐法。操作:于地仓穴处, 针与皮肤呈 30度夹角, 快速将针刺入皮下, 当针尖达到皮下时, 针尖向颊车穴, 使针于皮下平行快速刺入 1.0 寸。于颊车穴处,针与皮肤呈 30 度夹角,快速将针刺入皮下,当针尖达到 皮下时,针尖向地仓穴,使针于皮下平行快速刺入 1.0 寸。于下关处,直刺 1.0 寸。(5) 吞咽困难病人取穴:廉泉、金津、玉液、海泉、风府、双风池、双翳风等 操作:于廉泉穴处,针尖向风府穴方向快速将针刺入 0.8 寸,快速手法后出针不留针。于金津

22、、玉 液、海泉穴处,实施点刺。于医风穴处,针尖平行于外耳道方向针刺 0.8 寸。风府、双风池穴操作同前。针灸科对中风诊疗常规的分析优化总结2011 年我科室自 2007年建科,并于 2008 年建立中风专科以来。制定了中风的诊疗常规,在临床上运用不断改进,收到满意的疗效。 2011 年全年治疗中风患者 86例,总治疗有效率达90%,治愈率达85%,疗效较满意。经过一年的临床 实践,并派医师在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现就其诊疗常规进行分析优化总结其优点为:采用 2011年中风诊疗常规治疗中风病人 86例。其中中风后存 在肢体偏瘫,伴有言语障碍、口眼歪斜、尿便障碍的患者,运用上述诊疗常规 治疗后病情明显

23、好转,疗效满意,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生活质量较前明显 提高。其缺点为: 1. 应注重西医治疗在中风急性期的作用。急性期可给与营养脑细胞,保护脑组织及对症支持治疗, 中药制剂改善脑循环的运用; 2. 针刺常规 针法疗效欠佳。采用上海岳阳医院东贵荣教授的百会穴透太阳穴兼醒脑开窍针 法优于传统针法。 3. 注重患者自身锻炼(包括自主运动,被动运动)及推拿疗 法的运用,物理疗法的运用。我科室人员将积极发挥中风诊疗方案中的优点, 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派送医师到上级医院进修针灸技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高临床治愈率。针灸科 2012年中风(急性脑血管病)诊疗常规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闭阻或

24、血溢于脑,以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甚至突然昏仆为主要 临床表现。以其发病骤然,变证多端,变化迅速,犹如风之善行而数变,又如石矢之中的,若暴风之急 速,故类比而名“中风” ,又称“卒中” 。西医称为急性脑血管病或脑卒中。脑卒中分缺血性脑卒中和出 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 80%,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出血性脑卒中占20%,以脑出血最为多见。一、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5 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脑出血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中医诊断标准: 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 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 ( 试 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

25、(19) 1: 55)二、中医治疗(一)中经络1、脉络空虚,风痰入中证候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 肢体酸楚、拘急等,舌苔白腻,脉浮滑。治法:疏表祛风,化痰通络方药:大秦艽汤秦艽 10g 生石膏 15(先煎) 当归 10g 白芍 10g 生地 10g 熟地 10g川芎 5g 白术 10g 茯苓 10g 黄芩 10g 防风 10g 羌活 5g 独活 10g 白芷 10g 细辛 3g 甘草 3g 水煎服, 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2. 肝肾阴虚,风痰上扰证候 头痛眩晕,腰酸耳鸣,突发口眼喎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数或

26、弦 滑。治法 滋阴潜阳 熄风通络代表方 镇肝熄风汤代赭石 30g 牡蛎 30g 龙骨 15g 龟板 15g 怀牛膝 15g 白芍 15g 玄参 15g 天冬 15g 川楝子 9g 茵陈 9g 生 麦芽 9g 甘草 6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二)中脏腑1. 闭证(1)阳闭证候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半身不遂,或对侧肢体拘急,抽搐,面红气粗,躁动不安,舌 质红,苔黄,脉弦滑有力。治法 辛凉开窍,清肝熄风。代表方 羚角钩藤方羚羊角5g (另煎冲服)桑叶10g川贝母12g鲜生地15g钩藤10g菊花10g茯神10g白芍10g鲜竹茹15g 甘草 3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 2

27、)阴闭证候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噤不开,半身不遂,静而不烦,面白唇暗,四肢欠温,苔白滑腻,脉沉滑。治法 辛温开窍,除痰熄风代表方 涤痰汤制南星 5g 制半夏 10g 石菖蒲 5g 茯苓 10g 炒枳实 5g 陈皮 5g 人参 3g 竹茹 5g 甘草 2g 生姜 3 片 水煎 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2. 脱证证候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肢体瘫软,目合口张,面色苍白,气息低微,或有鼾声,肢体冷汗,手撒 遗尿,脉细弱或细微欲绝。治法 益气回阳,救阴固脱。代表方 参附汤合生脉散人参 10g 制附子 10g 麦冬 10g 五味子 10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三)后遗症1. 风痰瘀阻证候

28、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紫暗,苔白滑腻,脉弦滑。治法 搜风化痰,行瘀通络。代表方 解语丹制白附子 3g 石菖蒲 3g 远志 5g 天麻 10g 全蝎 3g 羌活 5g 胆星 5g 木香 3g 薄荷 3g 水煎服,一日一 剂,分两次口服2. 气虚络瘀证候 半身不遂,痿软无力,面色无华,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涩。治法 益气行血,化瘀通络代表方 补阳还五汤生黄芪 60-120g 当归尾 6g 赤芍 5g 桃仁 5g 红花 5g 地龙 5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3. 肝肾亏虚证候 半身不遂,偏侧肢体僵硬拘挛变形或软瘫而肌肉日渐萎缩,言语不利,舌红或淡红,脉

29、细数或沉细。治法 滋阴补阳代表方 地黄饮子熟地10g巴戟天10g山茱萸10g石斛10g肉苁蓉10g制附子5g五味子3g官桂5g茯苓10g麦冬5g菖蒲 3g 远志 5g 生姜 3 片,薄荷 2g 大枣 3 枚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三、针灸治疗1. 取穴:1 )主穴:头穴:百会穴透太阳穴,随症状加减语言区等其他区。 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 下肢: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昆仑。2)随证加减: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加太冲、太溪; 风痰瘀血,痹阻经络加丰隆、风池;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加内庭,丰隆; 气血血瘀加气海,足三里、天枢; 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3)随症加减: 口眼歪斜加地仓透颊车、下关、 地仓; 头痛加双风池; 尿便障碍病人加四神聪透百会; 吞咽困难加廉泉、金津、玉液、海泉; 失语加风府透哑门; 感觉障碍加络却透承灵透悬厘。2 针刺方法(1)头穴:百会穴透太阳穴 百会穴透太阳穴连线平均分四段,依次分别针四针,首先与皮肤呈 30 度角刺到皮下帽状腱膜下,然 后与皮肤呈 15 度角平头皮下刺入 1.0 寸。操作:百会 - 太阳穴连线平均分四段,从百会向太阳穴依次分别针四针,首先针尖与头皮呈30 度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时,针尖向太阳穴,使针与头皮平行快速刺入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