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背景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紧紧围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重庆市关于“重庆市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在2012年把重庆建设成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的发展定位和目标,结合当前实施健康重庆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重大举措,以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学历偏低和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特申请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立项。拟通过2年建设,全面提高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整体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以及行业服务能力,为中西部地区培养更多更好的卫生和食品检验高端技能型
2、人才,提供更好的社会技术服务。二、专业建设基础1.办学历史悠久我校开办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有50多年历史,1995年由中职转向开办了高职卫生检验专业,2008年申办了专科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卫生检验专业是我校的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良,社会声誉极佳。卫生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均在95% 以上。我校是重庆地区最早开设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高职院校,填补了重庆地区该专业职业教育的空白,担负着培养大批基层卫生与食品检测行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我校与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相关的专业群有60多年办学历史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09年开设了专科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3、本专业群拥有众多优秀的毕业生校友,如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专家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专家和荣获“重庆市十佳大学生创业精英”者等。目前,西南地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检验技术骨干人员,大部分来自我校本专业毕业生。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见成效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本专业积极开展了“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邀请重庆市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中心、重庆市疾控中心、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研究院、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中心、重庆市肿瘤医院实验中心和重庆市一院等行业人员参与我校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剖析检验岗位能力,设置课程内容,形成了以检验技术为核心,以检验工作能力为本
4、位,以检验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鉴定为质量考核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满足行业需求。根据行业特点和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要求,从2008年起,我们推行了“学习与岗位融合、课程与考证融合”课程体系改革,淡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整合课程内容,精简理论课学时,强化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修订、校内教学以及技能大赛考评,使课堂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得到充分的融合。目前本专业教师参编出版的专业教改教材14本,主、副编10人次,与行业人员合作自编教材3本,获全国首届职教优秀教材1本,一门市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获重庆市教
5、学成果二等奖1项,重庆市多媒体教学软件大赛(高等教育组)三等奖2项,主持省市级教改课题4项、校级教改课题10项。3.师资力量较雄厚目前本专业的专任教师共27名,专任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10人,讲师9人,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46%,其中博士3人,硕士10人。5名专业实践指导教师中,副高职称2人,均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14人,占51.85%。1名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担任全国、市级学术委员会成员9人,其中副主任委员2人,常务理事2人。近两年,本专业聘请了校外行业兼职教师15人,担任本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讲座、技能考评、行业实践及顶岗实习指导,已基本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
6、团队。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5项、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3项、校级科研课题8项。在sci、eicscd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36篇。4.校内外实训基地功能较完善本专业目前拥有专业项目实验、实训室24间,3间显微镜室,5间多媒体实训室、2间数码互动显微室,以及卫生理化检验综合实训室、医学检验综合实训室,面积共达6600m2,能同时容纳1200名学生实作。实训设备初具规模,配备有全自动和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紫外分析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自动旋光仪、全自动五分类血球分析仪、血凝分析仪、尿液分析仪、荧光分光光度计、荧光显微镜、全自动洗板仪和酶标仪、显微摄像系统等先
7、进设备,价值约260多万元。基地的设施设备基本满足现有学生开展食品、水、空气的理化检测和生物材料检测,食品添加剂检测、食品安全测评、临床标本的生化、微生物、免疫、临床检验等方面的检测技术,专业实训项目开出率达93%。本专业与多所医院和行业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扎实基础。目前,可供检验专业教学见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的疾控中心、医院、行(企)业共有45所,通过学校与医院、行业的联动,有经验丰富的行业带教教师指导,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练就职业素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5.社会服务能力逐渐增强在上世纪80年代我校在全国同类专业中率先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办学
8、思路,以检验专业为依托,建立了“重庆检验试剂研究所”,现已发展成为“重庆明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和“重庆埃夫朗生物制品有限公司”2个校内生产实训基地,自行开发研制检验诊断试剂盒十余种,均获卫生部生产批文。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该专业的优良传统。近两年来,专业教师多次接受校内外单位委托进行食品、环境中空气等的安全指标检测,多次协助基层医院进行院内感染监控,带领学生到社区和农村,为当地居民、农村社员开展血常规、血型分析、健康咨询等“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教师多次被行业(企业)聘请进行“生产卫生”、“营养与膳食搭配”、“食品安全”等专题讲座,为食品质监基层单位进行“食品卫生检验技术”培训,为基层
9、疾控中心、环监部门、质检部门、医院等单位进行检验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等。三、专业建设目标(一)建设目标1、贯彻“政-校-企联合培养”的办学方针:依托学校即将成立的“医学-卫生职教集团”平台,在政府引领学校主办和行业参与下,全面开展校企联合办学、联合执教、联合育人。2、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335”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符合岗位要求的能力型课程体系,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3、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10、通过“培养、引进、交流、特聘、联合”等措施,搭建教师发展平台,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4、强化校内基地职业化建设,扩大社会服务:通过对实训室的改(扩或新)建和职业化打造,将校内实训基地建成集教学实训、培训、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为一体,充分体现仿真、实用、先进、开放多功能的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面向行业基层、三峡库区乃至西部地区,提供对口支援、各级各类培训以及卫生安全与评估检测等优质社会服务。5、优化和发展校外实训基地:推行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办学,通过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和良好、持久
11、的和作关系,形成紧密结合、良性互动、规范管理,融教学、实践和“顶岗实习”为一体的校外实践基地,实现育人的“共育,共管、共享”。6、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建立就业(用人)单位、学生及社会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改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建设思路1.围绕工学结合这一核心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以行业要求、检验技能设计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行业-学校-检测机构”多方位合作的途径开门办学;以检验项目、检验产品服务行业。2.依据职业能力进行课程设置调整,突出教学内容实用性,加大实践教学,转变培养方式,强化教中学,学中做,以现代信息技术、虚拟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间、
12、课堂与工作场地间信息数字传输、交流、共享平台,缩小校企合作时空距离,实现校企联合教学。3.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的质量保障,是教育效益的保障。学生的素质体现了教师的素质,在项目建设中,建立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建立平台“发展”教师潜能,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改能力的同时,重在培养教师的职业技能,专业社会服务能力。4.以真实的检验工作任务和检验产品为载体实施实践课程的整体设计,按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实现“教、学、做”一体。构建以“单项能力-岗位能力-综合能力”的“点、线、面”一体的技能训练系统。5.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依托行业支持,行业能手参与,形成共建共管,校企深度融合的运行模式。模拟检验行业工
13、作环境建设实训室,按检验真实岗位任务实施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实现基地职场化,实训岗位化。6.全面进行专业内涵建设,优化发展专业硬软件资源,建设合格的实训基地,搭建社会服务支撑平台,为各基层企业、社会劳动者开展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发挥专业服务于社会的职业培训及技术服务功能。四、专业建设内容与措施1.凝练专业特色,构建“335”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通过深入调研,认真分析常规卫生质量检验工作构成,进行检验能力剖析,在行业专家引领和指导下,探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专业建设围绕市场需求,课程设计围绕行业需求,能力结构围绕岗位需求”的思路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335”人才培养模式:即育
14、人环节实施“三统一”;育人过程体现“三要素”;育人途径实现“五联合”。育人环节的“三统一”:即基础课程与专业素质培养的统一,突出职业基础课的“专业性”。专业课程实现课堂与实际工作环境的统一,建立仿真实训室,应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由丰富经验的一线检验人员参与教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与职场工作环境的统一。见习、实习与未来就业岗位统一:根据专业培养和就业定位的需求,见习实习单位多样灵活化,包含各级疾控、环检、质检、第三方实验室、医院、生产、销售等部门,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育人过程的“三要素”: 行业要素:加强校企联建活动,拓宽合作方式,形成校企合作办学运行机制,做好育人“共建、共管、共享”,达到校企融合
15、。实践要素:在学习早、中期阶段接触临床(行业),一贯式进行学习、见习、实践交替教学,融合工学结合,做到“教学做”一体。职业要素:从学习过程、学习内容、技能培养方式和场所,将紧密衔接职业岗位任务,通过现场、仿真实训,任务训练,顶岗实习,完成“职业化”教学。育人途径的“五联合”:创造条件,吸纳行业、医院更多参与办学,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过程、教材开发、教学评价和教师聘用方面,做好校企合作育人“五联合”。通过学习培养,使学生完成专业体验行业塑造职业砺炼的过程,由大学生向医学生检验生职业人转变。2.优化课程内容,构建“采、检、判、控” 能力型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检验技术职业岗位的要求,
16、围绕“检验标本采集处理能力”、“检验项目检测操作能力”、“检验结果判断分析能力”、“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能力”,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采、检、判、控”能力型课程体系,将学科型课程转为职业起点的能力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围绕“检验常规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 “检验试剂制备、销售与管理能力”“医学相关检验技能”等培养学生发展能力;围绕“职业基本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围绕“职业观、诚信观、服务观、科学观”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通过构建人才能力培养和树人树德并重的课程体系,促进人才就业能力和优良品质的形成,从而达到人才综
17、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和人才质量的提升,满足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完成3门专业核心课程课标,校企合作开发1本具有“基层检验工作项目化”特色的实训教材,按校级精品课程要求建设1门核心课程,建立1门专业核心课程共享型教学资源。3. 强化实践育人,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实施“工作项目设计、理实一体教学、岗位实作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全程参与实践项目的方案制定、实践准备、样品采集处理样品检验、数据分析及报告等过程,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开展基层常规检验工作技能操作实训,体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达
18、到技能培养与检验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对接。积极推行早期接触行业,增加行业一线的见习、实习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形成循序渐进、学习-见习-实践交替、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点、线、面”一体实践技能训练系统,即 “点”:课程实训形成专业单项能力;“线”:综合实训+见习实习形成岗位能力;“面”:顶岗实习形成专业综合能力,从而构建学生的专业“单项能力-岗位能力-综合能力”。同时,建立“实训-考证”综合一体化,落实“双证制”。按照工作过程对专业实训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凸显基层卫生(行业)检验、卫生监测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的培养,并结合卫生检验实际工作岗位制定课程标准;按照行业标准
19、和职业资格考核,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和测评体系,制定职业技能基本操作考核与评价体系,开展学生技能竞赛等活动,突出考核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4.加强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形成专兼结合“双师”教学队伍通过建立“双师”教师培养制度,制定教师行业实践计划,定期到行业顶岗锻炼,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性活动,教师技能考评等措施来提高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具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行业工作经验,实现教师的教学与行业对接,促进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形成。建立激励机制,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考证,鼓励教师参加行业技术服务项目等活动,使其树立行业影响力。加
20、强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参与各级学术交流活动或职业教育学习,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参与课程与教材建设和教(科)研工作,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聘请检验检测、生产、经营等相关行(企)业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定,并承担一定学时的教学和指导实训、顶岗实习、技能考评等活动。建立校企教学联席制,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形成有效的行(企)业共建教学团队和合作教学机制,以保证专兼教学团队的稳定运行。在2年建设中,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3名,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占本专业教师的90%,80%以上教师取得职业资格相关证书,新聘
21、请、培养兼职教师10名,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5.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1)打造职场化的校内实训基地邀请相关行业人员,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方案、实训计划进行论证,按区县级疾控中心(质检中心)检测实验室规模、工作项目及要求,设计实训项目,布局实训基地,完成5个实训室的调整、扩(改)建、新建,即卫生理化检验综合实训室、食品安全检验室、卫生微生物检验室、生化检验及生物技术实训室、虚拟检验分析检测实训室。与行业共同制定“职业能力规范”和“卫生检验专业岗位技能实训考证项目”,按照岗位工作项目和检验项目操作规程,实施技能训练,使校内实训实现真实的岗位训练,基地的职场性、功能性得以体现。建立并
22、完善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吸引行(企)业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支持,建立校企合作组织实训、指导实训、参与技能考评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实施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职场文化等方面打造实训基地、增强课堂和学习楼道内的文化氛围,彰显职场氛围和行(企)业文化,使学生融入爱业、敬业、勤业之中,促进树人、树德教育深入人心。(2)优化实训条件拟投入24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17万元,市财政、卫生局和学校自筹配套127万元,主要用于实训基地仪器设备的购置。在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按照先进、实用和易管理维护的原则,新购或增加一批大型精密仪器,如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
23、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电泳扫描仪、全自动菌落计数仪等精密检测设备仪器,以扩充实训项目,增强实训检测手段,有利于教学、培训、科研、检测服务。(3)规范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校企对接积极探索与行业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共建、共管、共享”的教学与管理制度,“实训基地带教教师的工作规范”“行业联席会议制度”等,在人才培养实习实训方案制定、顶岗实习的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实习评价、技能考核方面,做好密切合作,共育共管,保障校企合作育人的质量,建立起融教学、实践和“顶岗”为一体的规范实习基地。积极
24、开展校企、院校双方师资、学术的交流与沟通,使基地与学校建立起良好、持久和作关系。在各级疾控中心和医院实训基地基础上,与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各级质检部门、农产品检测部门、以及食品、检验制剂和生物制品生产企业联合,拓展基地,满足专业及专业群发展和市场就业需要。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1)建立检验技能实训共享平台,开展社会培训充分利用实训基地良好的设备条件,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搭建卫生和食品检验技能实训共享平台,将为重庆和西南地区开展社会培训。通过与我市或周边职业院校的交流活动,共享平台。面向行业基层、三峡库区乃至西部地区,通过深入基层(对口支援)单位、“三下乡”活动或院内办班等途径,开展职业
25、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岗位培训、再就业培训、职业院校师资培训等活动,发挥示范优势和辐射作用。(2) 推进校院企合作,开展技术服务定期与经济发达地区院校、示范高职院校开展对口交流活动,相互学习,共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积极与行业、院校合作,参与行业的卫生检测工作,承担其委托检测任务,面向基层实际需要,开展卫生安全与评估检测等优质社会服务。7.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和行业共同制定学生技能考评办法,全面、发展地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完善专业教师行业实践和社会服务制度,建立教师职业能力考评指标体系。建立师生技能比赛与考核工作机制,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制订科学的技能大赛方案、评判标准、工作规则和操作程序
26、,聘请行业专家担当评委,形成系部组织、师生参加、第三方评委评判的运行机制。建立用人单位人才培养评价制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绩效考核指标1.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执行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导向”、“真实场景”“教学做一体”、“校企联合教学”等多形式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及实习过程、教材开发、教学评价和教师聘用方面,实行育人“五联合”,实现专业建设与企业(行业)要求对接;推行“课证融合、双证结合”制度,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对接。2.调整课程内容,突出岗位能力培养,实现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完成3门(水、空气、食品
27、理化检验)专业核心课程课标,校企合作开发1本具有“基层检验工作项目化”特色的实训教材(食品添加剂检测实训),按校级精品课程要求建设1门核心课程(食品理化检验),建立1门专业核心课程(食品理化检验)共享型教学资源。3.完善与行业、企业共建教学团队机制,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3名,“双师素质”教师10名,使90%的教师具有“双师素质”,80%以上专任教师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新聘请、培养兼职教师10名,使专兼教师比达1:1,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4. 建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形成良好合作关系。新增5个实习基地,完成5个校内实训室的新扩建工作,开展卫生检验常规检
28、测项目实训,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5.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接受行业(社会)的评价和检查。6.建立卫生和食品检验技能实训共享平台,开展社会培训;推进校院企合作,开展技术服务。六、专业建设预算建设内容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合计(万元)申请中央财政(万元)地方财政(来源25:市财政)(万元)行业企业(来源25:市卫生局)(万元)其他(来源25:自筹)(万元)总计(万元)5002342341616实训基地建设2441171175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8131311课程建设76353533师资队伍建设70333322校企合作及社会服务38161633第三方评价制度建立44202022
29、七、专业建设进度及验收指标建设专业名称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项目建设内容2011年11月2012年11月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一、硬件建设1、新建食品安全检验实训室和虚拟检验实训室。2、改扩建卫生理化检验实训室、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检验实训室、微生物检验实训室预期目标:新建食品安全检测和虚拟检验实训室,能进行食品营养、安全与卫生检测项目的实训。验收要点:1.配置食品检验分析用设备:增购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旋光测定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自动凯氏定氮仪、兽药和抗生素残留快速检测、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等设备,并完成安装调试。2.购置虚拟卫生理化分析检测(液-质、气-质
30、、液相、气相、原子吸收、原子荧光等大型检测仪器检测)、微生物发酵、食品加工工艺等数字化虚拟操作软件,用于学生真实仪器操作之前的模拟训练。3.开展食品营养与安全卫生等检验项目的技能实训,并提供学生实训记录。(负责人:胡雪琴、张宝勇、肖玉生)预期目标:完善卫生理化检验、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和微生物检验3个实训室,扩大水质、空气、生物材料的检测实训项目,满足卫检及其专业群学生实训需要。验收要点:1. 进一步提升营养检验实训室配置:离子色谱仪等设备。2. 扩大水质、生物材料及生物技术等项目的技能实训,并提供学生实训记录。3.进一步增加微生物检验和生物化物与生物技术检验项目。(负责人:段春燕、史沁红、肖玉
31、生)二、实习基地与内涵建设1.实习基地与制度文化建设预期目标:加强工学深度融合,完善“顶岗实习”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完善企业(行业)与学校间的互联共享管理机制。与市疾控中心、市农产品检验中心、璧山县医院、九龙坡区卫生监督所、金域医学检验中心等共建良性互动规范实习基地。验收要点:1重点建成1所深度合作的良性互动实习基地,并签署协议,实习基地挂牌。2双方互动活动、会议记录3完善实习管理制度,建立检验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考核办法和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实训考核办法和管理制度实习带教教师规范。4.开展校内基地文化建设:进行基地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文化标示建设。(负责人:唐宜
32、、景戎、丁环宇)预期目标:形成医院(行业)与学校间的互联共享管理机制,保障校外实训基地良性运行。与市环境监测中心、市计量质量检测中心、巴南区人民医院、沙坪坝区疾控中心等共建良性互动规范实习基地。验收要点:1重点建成1所深度合作的良性互动实习基地,并签署协议。2为实习基地挂牌;3双方互动活动、会议记录4提供“顶岗实习”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和院(行业)校双方共享管理有关文件。(负责人:唐宜、景戎、丁环宇)2.实训技能规范与考证预期目标:通过对行业检验常规技能操作项目考核认证要求进行调研,启动实训中心检验专业岗位技能考证工作。验收要点:1. 聘请行业检验专家,召开技能考证项目、训练规范专家论证会,提供
33、相应资料。2.编制卫生检验综合技能考核与评价体系3.根据检验技术职称(中级)考核要求,编制实训中心技能考证项目大纲4.编制技能考证项目试题库(负责人:甘晓玲、王易振、段巧玲、胡雪琴、刘怡)预期目标:开展实训中心技能考证项目。紧密结合岗位技能考证项目,改革实践技能考试、考核方法,建立考试与考证综合一体的考评机制,突出考核学生综合技能、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验收要点:1.进行技能考证项目,学生考证通过率达98%以上。2.建立技能考试与考证工作运行管理办法。3.完成职业能力训练规范(责任人:唐宜、丁环宇、景戎、黄忠平)3.校企(行业)教学共建预期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
34、过程、教材开发、教学评价和教师聘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做好育人“五联合”的合作,初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验收要点:1举行1次行业教学联席会议。2.开展与行业联系、合作活动。3.初步形成资源共享和院校合作框架。(负责人:万宗碧、丁环宇)预期目标:形成院校合作,“共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资源共享、院校合作长效机制。验收要点:1. 举行1次行业教学联席会议。2.形成行业教学联席会议制度。3.制定基地带教教师规范。4.建立资源共享和院校合作的长效机制。(负责人:万宗碧、丁环宇)三、师资队伍建设卫生检验与检疫、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师资建设预期目标:1.培养或引进专业带头人和双师素质骨干教师1名。2.聘请
35、行业专家和兼职教师各2名。验收要点:1.带头人培养: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在专业建设、科(教)研、课程与教材建设等方面起指导引领作用(承担市级课题、校级精品课程、教改课题、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握专业发展动态)。2.骨干教师培养:培养“双师素质”骨干教师1名,行业实践半年,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科(教)研、课程与教材建设等。2.聘请兼职教师:聘请理化检验岗位的兼职教师1名,指导并参与课程标准和实训大纲的制定,承担部分实践教学。3. 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选派1名教师到职教工作优异的地区或学校进修半年,1名教师到卫生或者食品质量检验岗位参与实践锻炼半年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供教师进修、培训、行业实践的
36、报告或相关资料。4.完成1项校级以上教改或科研项目。(负责人:甘晓玲、唐宜)预期目标:1.聘请兼职教师1名。2.选派1名教师到卫生或者食品质量检验岗位参与实践锻炼半年,提高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验收要点:1.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食品专业的兼职教师1名,承担部分专业的实践(实训、实习指导)教学任务;进行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活动。2. 教师行业实践能力培养:教师行业实践、培训、行业实践的报告或相关资料。 3. 完成1项校级以上教改或科研项目。(负责人:甘晓玲、唐宜)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卫生检验与检疫、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预期目标:联合行业专家及专业教师,结合培养方案,
37、探索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工作(生产)任务型”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形成特色。形成优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验收要点:1. 进行行业调研、与行业专家共同研讨,形成卫检专业职业和岗位能力调研报告2. 深入调研、论证,完成与区域发展、本校定位相适应的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改革方案。理论与实践比例达到1:1.5。实践时数占总课时数的60%以上3.形成卫检专业与“双证”考核、岗位技能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编制技能考核标准。(负责人:段春燕)预期目标:联合行业专家及专业教师,结合培养方案, 完善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工作(生产)任务型”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形成特色。形成优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验
38、收要点: 1.进行行业调研、与行业专家共同研讨,形成食检专业职业和岗位能力调研报告。2. 深入调研、论证,完成与区域发展、本校定位相适应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改革方案。3.形成食检专业与“双证”考核、岗位技能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编制技能考核标准。(负责人:胡雪琴)卫生检验与检疫、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设置预期目标:1.优化食品理化检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课程。2.建设食品理化检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优质课程。3.编写食品添加剂实训教材1本。4.结合“双证书”要求制定卫检专业核心技能考核大纲验收要点:1.与市级及区县疾控中心合作,优化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标准,编制技能实训
39、项目。2.完成校本教材食品添加剂检验实训指导的编写。3.完成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理化检验技能考核大纲及标准。4.建设食品理化检验校级精品课程。(负责人:胡雪琴、段春燕、史沁红、张宝勇)预期目标:1.完善食品理化检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2.结合“双证书”要求制定食检专业核心技能考核大纲。验收要点:1.完成食品理化检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课件(含习题集锦、考试题库)制作。2. 完成食检专业综合实训技能考核试题库、技能考核大纲、标准及考核方法。(负责人:胡雪琴、段春燕、史沁红、张宝勇)五、第三方评价体系卫生检验与检疫、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预期目标:行业企业参与从实训
40、教材开发到岗位能力测评的全过程,旨在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实用性和先进性。验收要点:1、和行(企)业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及考评模式,完善学生的能力评价体系。2、建立用人单位(包括实习单位)等第三方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并根据其评价结果反馈进一步改善人才培养模式。(负责人:万宗碧、张怡)预期目标:专业教师通过参与行业实践提高其专业技能;同时要参与或承担行业企业项目进行社会服务以及提高其社会影响力。验收要点:1、推行每年一次专业教师技能考核,聘请行业专家评委,促进专业教师技能提高。2、专业教师行业实践时间不少于30个工作日,促进其积累企业工作经历;3.鼓励专业教师从事社会
41、服务,参与各级各类培训,接受委托检测,或承担企业行业课题,以树立行业影响力。(负责人:万宗碧、张怡)六、社会服务卫生检验与检疫、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预期目标:通过对实训室的改(扩或新)建和职业化打造,建立卫生和食品检验技能实训共享平台,开展社会培训; 面向行业基层、三峡库区乃至西部地区,提供对口支援、各级各类培训。验收要点:1、结合市食品安全管理相关规定,主动对口联系三峡库区相关行业、企业,为其培训检验人员。2、与市劳动就业部门联合为下岗工和进城务工农民进行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成为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基地。(负责人:唐宜、丁环宇)预期目标:利用仿真、实用、先进、开放多功能的实训基地,推进
42、校院企合作,开展卫生安全与评估检测等优质社会服务。验收要点:1、与市内或西部相关企业合作,承担其委托检测任务。2、与行业合作,参与行业承担的检测工作和任务。(负责人:唐宜、丁环宇)八、专业建设保障1.组织保障成立以学校教学副校长牵头,相关行业和校职能部门参与,医学技术系具体负责的专业建设领导机构,全面指导与协调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建设,对建设进度和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和督促。成立由行业专家系部和教研室组成的建设工作小组,实行专人专项负责制,促进专业硬件和软件内涵建设按期完成。2.制度保障系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制订并认真实施项目建设绩效考评制度,定期对项目进行考评,保证建
43、设项目按期完成。对专业建设成绩显著、效益突出的项目参与人,予以奖励。对考评不合格的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自觉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与监督,确保本建设项目圆满完成。3.专项负责制 专业建设相关制度建立和完善。项目负责人:甘晓玲、万宗碧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项目负责人:胡雪琴、段春燕 师资队伍建设。项目负责人:甘晓玲、唐宜 社会服务。项目负责人:唐宜、丁环宇 学生与教师考核、第三方评价体系建立。项目负责人:万宗碧、张怡 实训基地建设l 卫生理化检验综合实训室改建。项目负责人:段春燕、史沁红、肖玉生本室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功能分区,建成4个岗位工作区,即水质理化检验检测工作区、空气理化检验检测工作区
44、、食品营养与理化检验检测工作区、生物材料理化检测工作区。在布局分工建设同时,增添部分设备如离子色谱仪、兽药和抗生素残留检测仪、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仪等。l 卫生微生物检验实训室改建。项目负责人:段巧玲 本实训室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建,新增细菌鉴定培养生物安全柜、全自动菌落计数仪等设备,以满足对水质、食品、空气中的细菌及病原微生物的检验。l 生物化学检验及生物技术实训室改建。项目负责人:王易振 本实训室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新增电泳扫描仪、自动凯氏定氮仪、自动脂肪测定仪等,用于对学生进行常规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训练。l 食品安全检测实训室建设。项目负责人:胡雪琴 本实训室为新增,将增添气相
45、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大型仪器设备。主要进行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化学污染物、霉菌毒素以及食物中毒、食品掺伪等的检测。l 卫生检验虚拟操作实训室。项目负责人:张宝勇、史沁红本实训室为新增,将配置50台计算机,配备液-质、气-质、液相、气相、原子吸收、原子荧光等大型检测仪器分析、微生物发酵生产流程、食品生产工艺流程等模拟操作软件(工作站),建立数字化虚拟训练操作平台,用于学生模拟训练,缩小与行业实际工作的差距。4.经费保障本次专业建设的申报得到市财政、市卫生局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并按1:1配套资金资助。学校财务状况良好,建立了专业建设经
46、费保障制度,编制了合理的财务预算,确保自筹资金足额到位。在学校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学校纪检审计和财务部门具体实施专款专用,帐目公开透明。拟购置设备坚持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公开招标的原则,做到设备购置公平、公开,保质、保量,符合专业建设要求。学校将按照有关政策保证资金高效运行,专款专用,不被侵占、挪用。系部将加强建设项目资金的二、三级管理,做好经费使用计划和登记。同时,积极引入行(企)业投入、捐赠等方式筹措和吸纳社会资金,保证项目建设资金投入。5.运行保障学校强化“校系”两级专业建设管理,管理机构健全,人员职责明确。学校负责宏观专业建设管理工作,系部具体负责专业建设规划制定和实施,使专业建
47、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序进行。附件:拟购主要专业设备清单设备仪器参数数量参考价实践技能自动凯氏定氮仪测量范围:0.1-240mgn(毫克氮) ;氮回收率优于99.5% 重复精度:0.5%(cv);测定样品重量:固体6g 液体16ml 蒸馏速度:5min/样品 ;蒸馏时间:可任意设置(1小时内) 冷凝水消耗:1.5 l/min;操作模式:自动/手动双模式 显示方式:5.1英寸液晶显示屏;可自动控制加碱、加硼酸、稀释和淋洗 电源:ac220 vac10% 50hz;额定功率:1300w外形尺寸(长x宽x高):400mmx385mmx735mm134000蛋白质测定旋转蒸发器主机:0-150转/分
48、温度:自动控制室温-99度数字显示加热锅:不锈钢特氟隆复合锅透明罩输入功率:1000w电压:-220v/50hz19000样品前处理兽药和抗生素残留检测仪品牌:华运安特 型号:ss-1010180000兽药残留测定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品牌:gdyn 型号:gdyn-301m,gdyn-300m 外形尺寸:重金属:0.0-15.0mg/kg(mm)137500农残、硝酸盐、重金属测定酸度计phs-25cwph测量范围0-14.00ph分辨率0.01ph精度0.01phmv测量范围1999精度 1温度范围()0-100.0温度补偿()自动/手动ph校准点最多3点校准14800ph测定氮吹仪型号:d
49、c12 112000样品前处理粗纤维测定仪型号:slq-615000粗纤维的测定气相色谱仪gc7900温控范围:室温 5-399 温控稳定性:0.5% 升温速率:200以内为39/分钟;200以上为20/分钟 程序升温重复性:2% 程序升温阶数:9阶 * 检测器:fid:温控范围:室温 5-399;检测限:510-12g/s;基线噪声:510-14a tcd:温控范围:室温 5-399;检测限:10000mvml/mg(正十六烷); 基线噪声:0.03mv(载气为99.999的氢气) ecd:温控范围:室温 5-350;检测限:310-14g/ml(-666); 基线噪声:15v; 放射源:6
50、3ni npd:温控范围:室温 5-399;检测限:510-12g/s(n)、510-13g/s(p); 基线噪声:210-12a fpd:温控范围:室温 5-399;检测限:110-11g/s(p)、110-10g/s(s); 基线噪声:810-11a175000农残、兽残、食品添加剂等检测高效液相色谱仪最大操作压力6000 psi(42mpa)可设定上下限,并能够自动报警压力波动1%(1 ml/ min,反压为1700 psi下的脱气甲醇)流量重复性0.3% rsd流量准确度1%二元高压梯度重复性0.2% rsd噪声70db紫外检测器的指标项目指标光源氘灯、钨灯波长范围190nm-800nm光谱带宽6 nm波长准确度1nm波长重复性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书完整的课件
- 偶像的力量课件
- 保健品业内知识培训课件
- 伤寒论中药课件
- GB∕T 35770-2022《 合规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之8:“5领导作用-5.1.1治理机构和最高管理者”专业深度解读和应用指导材料(雷泽佳编写2025D0)
- 2025-2026学年云南省屏边县民族中学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
- 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2021-2022学年九上期末数学试卷(解析版)
- 疫情期间用工管理办法
- 潍坊热线管理办法细则
- 社区档案存档管理办法
- 百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化学试卷
- 2025贵阳市菜篮子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1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2026学年冀教版(202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2年妇科三基考试题库(导出版)
-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指导手册(20130703)
- 钢筋加工机械技术状况常检查记录表
- 《全国建筑设计行业收费标准》(2022年编制)的通知
-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课ppt课件
- DIN1725-1-5 铝合金化学成分_图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