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分布规律对策的研究资料_第1页
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分布规律对策的研究资料_第2页
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分布规律对策的研究资料_第3页
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分布规律对策的研究资料_第4页
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分布规律对策的研究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分布规律、对策的研究10地理二班谢泳龙 100204089一、查询文献资料目录1黄润秋,李为乐“ 5.12 ”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 27( 12).2张永双等.四川5 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J.地质力学学报,2008,14(2).3殷跃平,等.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16(4). 4韩用顺,等.四川省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趋势 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 3(4).5程思,易加强,汶川县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7,

2、 (3).6谢洪,王士革,孔纪名,5 1 2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与特点J.山地 学报,2008, 26( 4).7施斌,王宝军,张巍,徐洁,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与灾后调查J.高校地质学报,2008,14( 3).8程强,吴事贵,苏玉杰,映秀至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9黄润秋,李为乐,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9,17( 1).二、相关的有价值资料的摘抄“5.12 ”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黄润秋,李为乐岩 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摘要:“5.12 ”汶川大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通 过灾后对地震地

3、质灾害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11 308处,对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了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距发震断裂距离坡度、高程、岩性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1)地震地质灾害在区域上具有沿发震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和沿河流水系成线状分布的特点;(2)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发震断裂上盘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明显大于下盘,且上盘强发育带宽度约为10 km ; (3)地形坡度是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性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的灾害集中在坡度2050的范围内;(4)地震地质灾害与高程和微地貌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部分灾害发生在高程1 5002 000

4、m以下的河谷峡谷段,尤其是峡谷段的上部(即宽谷向峡谷的转折部位),单薄的山脊以及孤立或多面临空的山体对地震波最为敏感,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这些部位崩塌滑坡最为发育;(5)不同的岩性与地质灾害的发育虽然没有显著的对应 关系,但却决定了地质灾害的类型,通常情况下,滑坡多发生在软岩中,而硬岩中多发生的是崩塌。四川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张永双等地质力学学报摘要:2008年5月12 日 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8 0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 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特别是山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人们始 料未及的。本文主要报道了四川境内震中附近几个重灾山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

5、初步调查成果,简要论述了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和沙土液化等 次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危害,提出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某些发育规律方面一些 认识和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于灾后重建和高烈度区城镇规划具有一定的 指导意义。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殷跃平等工程地质学报摘要:汶川地震触发了 15000多处滑坡、崩塌、泥石流,估计直接造成2万人死亡。地质灾 害隐患点达10000余多处,以崩塌体增加最为显著,反映出地震对山区高陡斜坡的影响差异 性非常大,在山顶上的放大作用非常显著。通过综合分析堰塞湖库容、滑坡坝高以及坝体物质组成和结构,对地震形成的33处坝高大于10 m的滑坡堰塞湖进行了评估

6、 ,划分出 极高、高、中和低4种溃决危险。汶川地震滑坡滑床往往不具连续平整的滑面,“尖点撞击”是极震区滑坡的一大共性,可以分为勺型滑床、凸型滑床和阶型滑床等类型。据实地调查,滑坡附近震毁建筑物垂向震动非常明显,具有“地震抛掷”一“撞击崩裂”一“高速滑流”三阶段特征。在高速滑流中,发生3种效应:(1 ) 高速气 垫效应,滑坡体由较大块石和土构成 ,具有一定厚度,飞行行程可达13 k m; ( 2) 碎屑 流效应,撞击粉碎的土石呈流动状态 ,特别是含水丰富时,形成长程流滑;(3 ) 铲刮效 应,巨大撞击力导致下部岩体崩裂 ,形成新滑坡、崩塌,但是,其厚度不大,滑床起伏 不平。本文以北川城西滑坡和青

7、川东河口滑坡为例,分析了地震滑坡高速远程滑动及成灾机理。北川县城城西滑坡导致 1600人被埋死亡,数百间房屋被毁,是汶川地震触发的最 严重的滑坡灾难,举世罕见。青川东河口滑坡 一碎屑流是汶川地震触发的较为典型的高 速远程复合型滑坡,滑程约2400 m,高速碎屑流冲抵清江河左岸,形成滑坡坝,致使7个村庄被埋,约400人死亡。四川省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趋势韩用顺等中 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摘要:通过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的实地考察遥感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次生山地灾害类型与特征,分析了次生山地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结合灾害活动特性,探讨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发育趋势,提出了灾

8、区防灾减灾和恢复重建的对策与建议研究 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在极重灾区诱发次生山地灾害逾万处,其分布具有点多面广类型多样成灾迅速危害严重监测预报困难等特点;()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受地震烈度地质构造地形地 貌地层 岩 性 的 制 约,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延续性;()利 用 和遥感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动态监测与灾情评估,从而为防灾减灾管 理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参考。汶川县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程思,易加强山西水土保持科技摘要: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山高谷深,地表切割强烈,地层 岩性和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发生频繁,造成的损失巨大,成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重

9、要障碍。在分析汶川县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地质灾害隐患 的基础上,划分 出了地 质灾害易发 区,阐述 了地质 灾害的成因,提 出了地 质 灾害防治的初步规划建议,同时提 出了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 专结合、群测群防的防灾减灾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为有计划地开展地 质 灾 害防治和合理 安排 生产 建设提供 了科学依据。5 12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与特点谢洪,王士革,孔纪名山地学 报摘要:“ 5 .1 2”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主要分布在龙门山高山峡谷区和四川盆地深丘区等地,行政区划上涉及四川省的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 广元市、阿坝藏族羌族 自治州,甘肃省 的陇南市,陕西省 的汉

10、中市等 的山 区, 面积大 于1 0 x 1 0 k m。强烈地震 除直接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和各种设施被毁外,还在 山区引发 了大量次生 山地 灾害,形成 灾害叠加,导致灾情更 加严 重。次生 山地灾害主要沿龙门山地震断裂带集中分布和沿河谷两岸山坡分布,具有下 列特点:I .类型多样,包括崩塌、滑坡、滚石、堰塞湖、泥石流等;2 .数 量上以滚石、崩塌、滑坡为主;3 .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4 堰塞湖主要 由地震滑坡、崩塌形成;5 .泥石流活动具滞发性,地震直接激发的泥石流仅 一处;6 .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7 .加剧了防洪形势的严峻性 ;8,主要沿龙 门山断裂带活动;9 .活动强弱与地震烈度大小关

11、系密切 。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与灾后调查施斌等高校地质学报摘要:在实地考察和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工程地质角度,分析了汶川地震灾情及其 次生地质灾害的成因,阐述了灾后重建中丁程地质调查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映秀至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程强,吴事贵,苏玉杰摘要:映秀至卧龙公路是汶川地震灾区距震中最近,震害最为严重的一条公路。 本文研究中对沿线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实测了大量地质剖面,从研究斜坡动力失稳的角度,将沿线斜坡划分为基岩一土层及强风化层斜坡地质结构,不利外倾结构面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状构造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碎石土层斜坡地质结构

12、等几种地质结构模型, 分析论述了各种地质结构相应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分析论述了一处特殊的水压力致远程滑坡灾害基本特征及机理。在茂汶断裂两侧,地震地质灾害显著差异, 主要是由深大断裂的消震隔震效应,地貌放大效应,地质结构等三方面因素决定的。通过134条实测剖面分析,研究了地震失稳斜坡坡度和失稳部位。地震诱发失稳斜坡坡度在33 84之间,主要分布在46 65之间,可以认为地震诱发斜坡失稳灾害主要发生在45。以上的斜坡。斜坡失稳部位主要分布在斜坡中上部以及地貌突出部位,失稳位置在0.12坡高至0.91坡高之间,主要失稳部位在0.4坡高以上。在影响斜坡地震地质灾害发生的多个因素中,地震动和斜坡地

13、质结构是两个基本的决定因素。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黄润秋,李为乐工程地质学报摘要:5 12汶川大地震(M s = 8.0 )触发了数以万计的 崩滑地质灾 害,分 布范围约10万k m2 这些地质 灾害的 空间分布固然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人类工程 活动等 因素 的影响,然 而主 要还是 受到 发震 断层的 控制,沿 发震断 裂呈 带状分 布。 通过都(江堰)汶(川)路、北川)安县、马公)红光3个地质灾害集中发 育区的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具有以下断层效应:(1 )由于属逆断型发震,地质灾害的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上/下盘效应”,发震断层上盘较下盘地质灾害分 布密度 高、 范围广

14、、 规模大;(2 ) 断层上盘0 7km 范围为地质灾害强发育区,断层 上盘7 11 k m 范 围和下 盘0 5k m 范围为 地质灾 害中等发育区;绝大多数的大型滑坡都分布在距断层 5km 范围内;(3 )断裂的转折和错列部位是地质灾害集中发育部位,大 型地质灾害也往往发生在这些部位;(4 )滑坡滑动的优势方向为 N W - SE ,与映秀)北川断裂的空间展布方向基本垂直 ,这与地震波垂直于断层方向传播有密切的关系;(5 ) 地震地质灾害主要集 中发育在 u度及其以上烈 度的区 域。其中,?度区 发育密度与u度区的基本相当,u度区灾害密度只有前两者的 1 / 3 ,而?度区发育密度只有 ?

15、度区或u度区的1 / 1 0。三、文献资料的成果分析1、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高程的关系标题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高程的关系作者黄润秋,李为乐观占八、在GIS平台上,对灾害点分布与高程进行空间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和图7所示。可见,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分布高程为6502 000 m,这个范围的面积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但却分布有74. 8%的地震地质灾害点,其中又以高程1 0001 500 m范围密度最高,达0. 63个瓜m2高程2 500 m以上地质灾害发育稀少,分布密度仅为0. 05个瓜m2实际调查发现,研究区高程 1 500 m附近,恰好与区域上河流从宽谷进入峡谷的部 位相对应,这一部位地形坡度较

16、陡,岩体卸荷最为强烈,地震响应最为突出,因而地 震地质灾害也最为发育。实际调查还表明,地震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峡谷段的上部,而 峡谷段的下部往往构成崩塌、滑坡体的碎屑物质堆积区表3灾害点分布与高程的关系Table 3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geohazards and elevation高程An而积/kn?灾寓点个数 密度个* km1)2 50030097.9614380*052、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标题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作者程思易加强观占八、汶川县地质 灾害 防治 工作应本 着尊重 科学 的原则,从地质灾害 的分布特 征和发

17、育情况 出发,结合国民经 济和社会 发展 的总体规划及 生态建 设、水 土保持等 相关专题 规划,按 照“以人 为本”和“以防为 主,防治 结合” 的基本 思想,在建立健 全群测 群防的地质 灾害监测 系统和预警 预报系统基 础上,采用工程 治理、生物 防治、搬 迁避让 等多 种手段,对 区内发育 的地 质灾 害按 轻重缓 急分 期分批 进行 防治。提纲1、群测群 防网络 的建设是地质灾害防治 的基础在国土行 政主管部 门进一步 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 中,应特别加强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层层落实 责任,加强 宣传教 育和 培训,落实 地质灾 害的防治预案,加强 地质 灾害 的预警预报,做到县、乡

18、、村、户四级联防。2、加强矿业管理汶川县矿产资源丰富,矿业经济较为发达。采矿活动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遗留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对人们的生 命财 产安全 构成了一 定 的威胁。因此,宜加 大矿业 秩序整 顿力度,加 强矿山地质环境管理,避免因采矿诱发地质灾害。3、加强水 土保持,合理利用 土地汶川 县农业较发达,开垦耕地破坏森林 植被、陡坡耕作改变斜坡形态和结构等是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重要因 素。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生物治理措施,选择合适的树种或草种,起 到生物固土,减少大气降水入渗滑体和滑带的数量,辅以坡改梯、水改旱、地表排水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面积,降低水 土流失强度,增 强斜坡稳定性。4、以人

19、为本,移民搬迁对危险性较大,但危害程度相对较小的地 质灾害威胁范围内的住户,遵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宜尽快实施搬迁。 对目前相对稳定,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将来仍有复活的可能,但 危害程度相对较小的地质灾害威胁 范围内的住户也应分期分批实施搬迁。5、建立组织,制定规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在 进行 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应注意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配备相应 的技 术力量和设备,建立地 质灾害专项防治资金并 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多层次多渠道 筹集资金,加强资金的管理,确保地质灾害防 治工作顺 利进行。3、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特点标题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特点作者谢洪王士革孔

20、纪名观占八、通过对地震重灾区 的初步考察和卫片、航片观察,在 山区,由 于强烈地震的激发,地震次生山地灾害普遍强烈活动,大大加 剧了地 震灾害的危害性。由地震 直接激发的次生山地灾害类型 主要有朋塌、滑坡、滚石及由滑坡、朋塌体堵塞河道形成的 堰塞湖;地震后,因降雨 作用 于沟 道内堆积 的大量 松散泥沙石 块, 导 致了大规 模 泥石流 灾害;而 堰塞湖 内大量积水后,除淹 没湖 区各种 设 施外,突然溃 决在 山 区可产生 巨大 的山洪 灾害,进入山前平坝 地 区则 可形成超常规 洪水,产生严重 的淹没 和 冲刷灾 害通过 对地 震 重灾区的初步考察和卫片、航片观察,在山区,由于强烈地震 的

21、激发,地震次生山地灾害普遍 强烈活动,大大加剧了地震灾 害的危害性。由地震直接激发的次生山地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 滑坡、滚石及由滑坡、崩塌体堵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地震 后,因降雨 作用 于沟 道内堆积 的大量 松散泥沙石 块,导致了大规 模 泥石流灾害;而堰塞湖内大量积水后,除淹没湖区各种设施外,突然 溃决在山区可产生 巨大 的山洪 灾害,进入山前平坝地 区则 可形成超常规 洪水, 产生严重的淹没 和冲刷灾 害。崩塌、滑坡、滚石 等次生 山地灾 害造 成了大量 人员伤 亡和财 产损 失。 青川县位于龙门山北段,据报道,该县石坝乡青龙、八一、五一和中心4个村的大部分地方被 8个地震滑坡掩埋,8

22、0 0余名群众被深埋在滑坡下。据作者在 安县山区调查,晓坝镇五福村处于龙门山南段茶坪山东南坡,在“ 5.1 2”地震发生时死亡9人,其中6人是因崩塌、滚石而亡,即该村因次生山地灾害死亡的人数占到 “ 5 .1 2”地震死亡人数的2 / 3 ;“ 5 .1 2”地震以后,处于茶坪山深山区茶坪镇双电村的受灾群众,在自发向山外转移的过程中,有8人(其中4名 儿童)死于崩塌(滚石);睢水镇至高川I镇公路的“老虎嘴” 段,在“ 5 . 1 2”地震时发生的崩塌、滚石与滑坡,仅规模较大的就有3 4处,方量约8 0 0 X 1 0 m ,砸毁、淤埋汽车近 百辆(包括三辆客运班车),造成1 5 0 余人伤亡(

23、照片1 ),并形成3个 堰塞湖;“ 5 . 1 2”地震时,安昌镇一块巨石由山坡落下,横过四川省S 1 0 5线公路,致死4人。次生山地灾害的严重性,由此 可见一斑。次生山地灾害除直接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外,还严重摧 毁和阻塞道路,使灾区与外界联系中断,成为“孤岛”,救援人 员不能及时对灾区实施救援,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灾民长 时间被困山中,加重了灾情。4、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标题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作者黄润秋李为乐1、上/下盘效应观2、距离效应3、拐点及错列部位效应4、方向效应占八、5、烈度效应提纲1、 断层/上/下盘效应0在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上表现尤为明 显,/上/ 下盘效应0不仅表现

24、为发震断层上盘较下盘地质 火害分布密度大,分布范围更广, 还现为上盘地质灾害的规模也远较下盘大。2、 大型滑坡的分布冋样受发震断层的控制,地震波对坡体的强烈冲击是触发大型滑 坡的决定性因素。距发震断层越近,地震波对坡体的作用越为强烈,就越容易触发大 型滑坡;反之,滑坡崩塌规模也就相对较小。3、 断裂的转折和错列部位是断层的局 部/锁固段0 ,它们在地震过程中,由于 断层整体的错动而被进一步的剪断、 破裂,从而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产生局部更为强 烈的震动,形成次级/震源0和地质灾害的集中发育部位。4、 在强震作用下,地形条件对滑坡的滑动方向不再起到绝对的控制作用,起控制作 用的是强震地震 波在垂直断层方 向的传播,正是由于地震波在垂直断层方向具有最大的强度,从而将坡体在这个方向上震裂、抛出,出现一系列”抛射型”的大型滑坡崩塌。这冋时也表明,地震波和地面运动的强度具有显著的方向性,在垂直断层方向最强。5、 地震烈度是根据房屋建筑的损毁情况来确定的,因此,地质灾害的频度与规模与 烈度区可能存在不完全对应的现象。四、体验与反思老师刚布置完作业的时候以为很简单, 所以没多大在意,等到下载作业看过以后,真有点惊 讶了,作业量很大,而且过程比较繁琐,应该说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的作业, 原本以为交电子 稿应该不会很难,这次真的得好好做这份作业了。首先是查询文献资料目录,一开始做作业就遇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