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_第1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_第2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_第3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_第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一、说教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 761 年秋天,一场大风把他的茅屋茅草给卷走了, 穷困的他屋漏偏逢连夜 雨,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 景,使杜甫感慨万千, 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 这首诗最能 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也是杜甫诗歌 中情感特征最为炽烈、 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 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 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九年级的学生对古代诗词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知识与 诵读经历。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提高学生鉴 赏能

2、力和文学素养。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基于教材与学情的特点, 根据新课标 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反复吟咏,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把握诗歌意象、意境。2会赏析重点句子。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根据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感特点。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特点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理解二、说教法话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情、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3、 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选择书读百遍, 其义 自见诵读指导法、 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节 奏、韵律,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体会诗歌所蕴藉的 感情内涵,培养学生的的能力。三、说学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面对的学习群体是 14 岁左右的少男少女, 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 20 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和知识积累水平所 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 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的理解必然有一 定难度。 在这种情况, 我觉得适当降低情感体验的难度, 才能让学生 自然而然地接受。在制订教法的依据上,考虑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能 力水平的不平衡性。我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采用诵

4、读品味、讨 论探究、圈点勾画、活动迁移等方法,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通过诵 读和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细节、品味语言与意象的鉴赏能力。 如果仍然停留在流畅、节奏、韵脚等方面,学生会感到枯燥无趣。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郭沫若先生在我国当时发行的杜甫纪念邮票上题写了一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这一评价,十分中肯,深 服众心。想一想,郭老为什么这样评价呢?二、解题。1、题目。2、背景。安史之乱时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 在亲友的帮 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 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 活。可不幸的是

5、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 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 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三、诗歌朗读1、范读(多媒体配乐朗读)。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2、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3、个别朗读。4、朗读指导(1)节拍正确,不读破句: 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 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 “南村群童 欺我 老无力”“大 庇 天下寒士 俱欢颜” “何时 眼前突兀 见此屋” “吾庐独破 受 冻 死亦足”(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前直连) 。(2)韵脚要响亮 。这样读诗歌,层

6、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琅琅上口,情趣盎然。(3)语调和停顿: 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 长。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后一节用 升调,语速适中。(4)重音要合理:如 卷、飞、洒 、挂 、飘、转、沉这一系列 动词,细致地描绘出风吹茅草, 漫天飞舞,四处飘散的惨状。 须重读, 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四、自主学习。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三重茅 挂罥 俄顷 突兀 恶卧 丧乱2、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 并尝试给每一小节加一个小标题。3、小组合作,圈点勾画: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 什么情怀?概括三幅画面

7、:秋风破屋图,群童抱茅图,长夜沾湿图,引导学生明 确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一环节旨在分析细节,读出情感的能力。五、合作探究:读了这首诗歌, 挑出你们喜欢的诗句, 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哪些 词语或句子用得好,好在哪里,找出来赏析一下。四人一组合作交流 从以下三个方面陈述喜欢的原因,边赏析边读。1、 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如:(1) 、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 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 ,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 动态。“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 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2) 、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8、“铁”表示 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2、 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多方面理解。 如:(1)、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 ,“叹息”的含义是什么? 叹息天公无情毁屋。b、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c、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2)、“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 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 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民不聊生的时局。3、朗读体会语言的美。如:急 -叹- 忧-愿”的情感脉胳,可见思想感情的逐步升华, 越来越激动,越来越强烈。如果第一节,可

9、以通过重读关键词,表现 狂风的猛烈, 那么第二节就可以在叹息中, 把最能突出诗人心情的词 句拉长气息来读, 以体现诗人无奈、 痛惜的感受。 第三节作者在一层 层渲染着不幸,就象天空布满墨色云朵一样, 心也压上了厚重的石块, 语调低沉、 压抑,而到最后突然语调上扬, 发出了“长夜沾湿何由彻” 的哀号。可贵的是,作者没有一味的停留在自悲自怜中, 为天下寒士、 为天下黎民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 ,朗朗书声中,有焦急、有 叹息、有沉重、有激昂。 “因此,我希望学生采用重音式、叹息式、 低沉式和激情式四种不同的朗读形式来处理这四段内容。最后一节, 怎样读出情和意?语调高昂, 还有悲哀、 愤怒的语 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 。其中: “千万、大庇”重读; “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 “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 “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找生读后,评析,再读, 最后齐读。六、延伸像这首诗一样心怀天下, 忧国忧民的诗文还有很多, 请看大屏 幕。(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 (学生齐读)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七、练习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罥怒号三重茅长林梢塘坳 布衾大庇突兀2、描绘茅屋为秋风摧残的惨状的诗句是: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兼济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