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一中新校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第一章概述 . 11.1项目业主、名称及地点 . 11.2编制依据及范围 . 11.2.1编制依据 . 11.2.2编制范围 . 11.3可行性研究概况 . 21.3.1项目背景 . 21.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31.3.3建设内容 . 41.3.4工程建设与管理 . 51.3.5建设周期 . 51.3.6工程投资 . 5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 72.1项目建设的背景情况 . 72.1.1仁寿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72.1.2项目建设的背景 . 8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102.2.1全县学校布局调整的需要 . 102.2
2、.2教育灾后重建调整的需要 . 112.2.3改善仁寿一中办学条件的需要 . 11第三章仁寿县县城总体规划 . 123.1城市性质 . 123.2城市规模 . 123.3城市用地发展战略 . 131 3.4空间布局结构与功能分区 . 143.4.1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形态“二心两轴、三环四射、两楔一片”143.4.2城市总体功能分区 . 14第四章建设条件 . 164.1项目位置 . 164.2自然条件 . 164.2.1地形地貌 . 164.2.2水文 . 164.2.3地质(甲方未提供资料 ) . 174.2.4气候 . 174.2.5地震 . 174.3交通 . 174.4倾斜性政策 . 1
3、74.5支持性资金 . 184.6项目周边市政配套设施规划 . 18第五章建设方案 . 205.1项目设计导则 . 205.1.1建筑形体 . 205.1.2建筑形式 . 205.1.3建筑色彩 . 205.1.4建筑材料选择 . 205.1.5地震设防 . 205.2建筑标准 . 215.3室内环境与建筑设备标准 . 215.4建设内容 . 225.5项目建设期 . 232 5.5.1建设工期安排 . 235.5.2工程进度计划 . 235.6工程建设管理方案 . 23第六章环境保护、安全卫生 . 286.1环境保护 . 286.1.1设计依据 . 286.1.2环境保护措施 . 286.2
4、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 30第七章节能、节水 . 317.1节能、节水原则 . 317.2项目设计依据 . 317.3节能措施 . 317.4节水措施 . 32第八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338.1投资估算 . 338.2编制依据 . 338.3资金筹措 . 348.4投资估算表 . 34第九章工程招标方案 . 379.1招标范围 . 379.2招标组织形式 . 379.3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程序 . 379.4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资质要求 . 389.5招标方式 . 389.6项目招标事项表 . 39第十章社会效益评价与财务分析 . 403 10.1社会效益评价 . 4010.2财务分
5、析 . 40第十一章结论和建议 . 4211.1结论 . 4211.2建议 . 424 第一章 概述1.1项目业主、名称及地点项目业主:四川省 *第一中学校、四川省 *县文化体育局项目名称: *一中新校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地点:四川省 *县1.2编制依据及范围1.2.1编制依据(1)*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同意 *县第一中学开展新校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函(仁发改 2009123号)(2)*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 *第一中学新校区灾后重建的立项批复(仁发改 2009232号)(3)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4)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5)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
6、后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6)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川仁建规地字第 5111421200900174号)(7)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川仁建规地字第 5111421200900174号)(8)*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9)四川省 *第一中学校总体规划方案(10)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GBJ99-86)(11)四川省 *第一中学校提供的用地范围地形图(12)委托方提供的基础资料和国家相关的技术规范1.2.2编制范围本报告在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及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范等,就 *一中新校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阐述项目背景,论证其必要性,分析研究建设条件,确定建设内容和规模,
7、提出工程建设1 方案,研究确定合理的建设进度和组织管理措施,进行投资估算分析供建设单位及有关部门决策参考。1.3可行性研究概况1.3.1项目背景受“5 12地”震影响, *县 44780户 142332间民房受损, 7826户 28587间房屋垮塌; 592所学校 8273间校舍受损, 287间垮塌, 130所需要重建;31所医院 1311间房屋受损, 110间垮塌,18所需要重建;部分水、电、气、道、桥梁、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和企业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 40多亿元,是全省 51个重灾县之一。省政府批复该县的 606个灾后重建项目,截至 2009年 4月底,全县灾后重建项目共启动 341个,占
8、灾后重建项目总数的 56.3%;完成投资 24.6亿元,占批复投资任务的 39.6%,其中完工项目 248个。省政府已批复的 *学校灾后恢复实施重建规划项目有 206个,项目总投资 7.1亿多元,目前已经竣工项目 194个。*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丘陵地貌,辖 60个乡镇,幅员面积 2606.36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在 2005年为 163.12 万人,是四川第一人口大县,全国第三人口大县,也是国家农业大县,同时还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省 51个重灾县之一。*一中校已有 245年的发展历史。史源于 1764年的鳌峰书院, 1904年发展为鳌峰中学, 1925年改名为 *县立初级中学。
9、1939年改名为 *县立中学。1953年校址迁至南坛坳, 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定为现名“四川省 *第一中学校”,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普通完全中学。 2003年经省教厅专家组验收被评为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目前全省仅有 60来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一中是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省级校风示范学校,省级卫生单位,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全国培养体育后备2 人才试点学校,全国绿色学校,中国百强中学,她以历史悠久、治校严谨、学风浓厚、人才辈出而享誉省内外。2003年的*县县城总体规划的总体发展目标是把 *建成眉山市东部中心城市,以发展轻加工和旅游服务为主的生态型城市。
10、1.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使 *县直接经济损失达 11亿多元。地震使*68.79万间民房、130所学校共 12万平方米校舍和医院以及大量水电气设施被毁损,受灾群众达 70余万人之多,灾后重建,百废待举。*县全县中小学校舍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根据县政府对教育灾后重建的调整,拟将分散在全县各地待建项目的资金集中使用,以教育资源替换的方式解决不再修复重建项目学校的学生就读问题,即高中教育基本集中到县城,原有乡镇高中改制为初中,原有个别初中改制为九年制中心校。省政府已批复 *学校灾后恢复实施重建规划项目 206个,项目总投资 7.1亿多元,目前已经竣工项目 194个。由
11、此,在县城新建一所高级中学有了大部分资金保证。*县学校布局点多面广,原区所在地均建有高中阶段学校,原乡镇所在地也都建有初中和小学,而城区学校多数集中在老城区,无法进一步发展。根据全国逐步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省教厅关于“普通高中要在县城所在地兴办”的要求,县上已经做出“逐步收缩乡镇高中,将高中教育向县城集中,初中教育向建制乡镇集中,原有乡镇高中改为寄宿制初中的规划,从而达到整合全县教育资源,优化全县学校布局的目的。结合全县高中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必须在 *新城区新建一所规模在 6000人的高级中学。为了进一步发挥 *一中的品牌效应,真正实现“教育强县”的目标,打造万人级高级中学,以 *一
12、中的名牌效应做支撑,在县城新区新建 *一中新校区,可以加快 *新城区建设的步伐,拉动 *经济发展的增长;可以彻”3 底改变 *城区没有一所纯高中的现状,以适应学校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一中现有的土地和建筑已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规模,必须新建校区,满足国家对办学条件的基本规定和各地学子追求优质教育的愿望。现在高中部有学生 4800余人,占地面积仅为 103.6亩(含职工宿舍占地约 10亩),教育教学实际用地约 93亩,生均占地面积仅 12.9平方米,比国家示范高中评估细则中规定的“校园占地面积,城市生均不少于 25平方米,农村生均不少于 30平方米 (不含教职工住房占地 )”相距甚远,生均只达到标准
13、的 43%(以生均 30平米计)。现有教育教学用房 36900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 7.7平方米,与国家示范高中评估细则要求的 “校舍建筑面积,城市生均不少于 10平方米,农村生均不少于 12平方米”相差 4.3平方米(以农村标准计)。如此众多的学生拥挤在老城区的狭小地盘,也给交通、城市管理带来了诸多压力,而且学校的发展已严重受到占地面积的制约,所以,唯有修建新校区,才能使 *一中进一步发扬光大,真正发挥优质教育的作用。1.3.3建设内容*一中新校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建设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项目用房包括教学及教辅用房、办公用房、生活服务用房。(2)运动场地设施包括 400米环形跑道田
14、径场和主席台、看台、体育馆、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台、游泳池。(3)教学办公设备包括学生课桌凳、教师办公桌椅、行政教师办公设备、教室多媒体设备、教仪教具、计算机室设备等。(4)生活设施设备4 包括公寓家具、供热锅炉、厨房设备、食堂桌凳等。(5)校园环境建设部分包括场平、围墙、道路、绿化和基础设施等。(6)土地部分*第一中学校新校区建设项目项目用房部分组成表序号名称建筑面积(平方米)建筑形态12345678913400101002200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公共教学用房办公用房学生宿舍教工宿舍食堂四层建筑五层建筑图书馆和体育馆由文体中心建设六层建筑4200167001200六层建筑9000三层
15、建筑配套服务用房合计2200单层三层建筑590001.3.4工程建设与管理*第一中学校为本项目的建设单位。 *第一中学校有完善的管理机构,人员来源和培训计划落实,有能力完成本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建设单位将严格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管理办法进行本项目的建设管理;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工程招标;切实实行工程监理制度。1.3.5建设周期项目建设期从 2009年开始,至 2011年完成,建设期 18个月。2009年7月底前,完成可行性研究、建设资金筹集等前期准备工作; 2009年 12月底前,完成项目施工图设计和工程招投标工作; 2010年 8月底前,完成项目建设。1.3.6工程投资本工程总投资 1
16、.8亿元,其中 1亿元来自于灾后恢复重建专项基金,另5 由政府融资 0.8亿元,资金由政府全额承担。6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建设的背景情况2.1.1蒲江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总面积 2606.36平方公里。*县隶属眉山市,下辖 23个建制镇、 87个乡,2001年总人口为 159.9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18万人,全县人口密度 614人/平方公里。县域交通主要有 213国道及106省道呈“十”字型穿越全境。 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 45.87亿元(当年价,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占 37.26%,第二产业占 27.10%,第三产业占35.64%,人均
17、国内生产总值 2938元。*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景观独特。 *县城治所文林镇历来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南北朝普通年间( 500 526)已是郡县治所,至今已有 1400多年历史。*县农副产品丰富,是四川省典型农业大县。“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国下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指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城市重点在农村。这对拥有无疑是极大的鼓舞。16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 *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旧城奎星街、南街、文林街一带建筑拥挤、人口密集、街道狭窄、内部绿地及开敞空间缺乏。主要建设用地为三隅之间一狭窄地带,两侧背景山林清雅俊秀,但由于建筑见缝插针,城区与两侧自然生态的山体
18、林地缺乏有机沟通,位于山林的合抱之中却不能看到和接近自然,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被林立的建筑所隔绝。城西北街、西街、顺河街一带多为老街和年代已久的低层简易建筑,由于建筑简陋加之年久失修,虽然古街、老树、小河尺度亲切恬人,但居民生活不便,消防隐患突出,卫生条件差。(2)城区建设路、电信街、广场街、 *大道一带为近年来新建起来的城市新区,街道宽敞,但建设密度较大,集中绿地、空地缺乏,沿街多为7 底商住宅,缺乏自身风格特色,景观形象有待提升。(3)城市广场及绿地建设初俱规模,已建成体育广场、中心广场、人民广场及天梯、天街、天河游憩区,飞泉山森林公园建设已俱雏形,但城市广场、公园绿地建设较为零散,缺乏整体
19、构思,与城市其它建设、城市整体景观营造及城市生态环境缺乏有机联系。(4)城市文物古迹保护不足,县城文物古迹仅存省级文物奎星阁、市级文物天主堂及县级文物文幼章故居、华英中学旧址等。奎星阁四周已是高楼林立,仅东侧有一狭窄豁口,昔日“楼阁翳嘶应两阡”的景致已难见到。天主堂自身建筑完整,但位于北街简陋破旧的建筑丛中,具有一定消防隐患。(5)金马河为县城唯一河流,水源为北门水库下泄水及两侧山体自然径流,水质清洌,天然条件极佳,但由于城市排水系统雨污合流,污水直接排入水体,水体污染严重,部分地段发黑、发臭。(6)城市工矿企业如棉纺厂、油脂公司、食品厂、针织厂、塑料厂、糖果厂、面粉厂等散杂于城市居住区中,缺
20、乏成片的工业小区,企业间协作性差,加之现状企业普遍市场竞争力不足,经济效益差,厂区及厂房建筑简陋陈旧,同时存在噪声、废气、废水污染,不同程度影响城市整体形象面貌及居民生活。(7)社会公共停车场缺乏,以街代市、占道经营现象存在。2.1.2项目建设的背景城市发展建设面临的新形势。(1)“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国下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指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城市重点在农村。这对拥有16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 *无疑是极大的鼓舞。(2)城市化步伐加快。国家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中,8 首次把城市化发展战略作为第一战略层次列入五大重点规划内容之一。四川省在“十五”计划中也明确提
21、出调整城乡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力争年均提高 1个百分点,在优化强化成都特大城市,加快培育大城市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包括 *在内的 47个中小城市, 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 35-38%。9(3)在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措施和思路上发生重大突破。四川省委(2003)4号文明确提出经营城市的新理念,在随后的全省建设工作会议上围绕经营城市的发展理念,提出实现城市土地资源、民间资金、技术资源向城市经营资本转变的要求。经营城市要求以更经济学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研究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城市整体的升值。(4)国家对城市规划监督管理工作加强。 2002年国务院 13号
22、文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及国务院九部委落实通知精神的文件相继出台,指出当前城市建设重点是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坚持走内涵为主,内外函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注重并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并将加强与政府任期相吻合的近期建设规划作为落实精神的首要措施。(5)城市生态观念的普及。世界性的资源、能源、生态危机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逐步深入人心,城市发展建设的人居观和生态观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世界范围的生态城市建设浪潮开始出现。(6)* 95总规后的主要城市建设基本集中在 213国道旧城一侧, 95总规构建的组团格局以及各组团间的大片生态绿地均未进入实质性实
23、施。2003年*工业园区大型招商引资项目在城南 213国道东侧定点征地、华强中学新校区建成使用,以及其它众多的建设意向使原总规构建的城市形态和格局开始受到冲击。另外省道 106线已按一级公路改道城市西北建成通9 车,*县城对外交通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城北的建设热度正在升温。从 2004年*总体规划修编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关于 *县的发展思路已经非常明显:城市用地发展选择为调整、疏散旧城,南北延伸,重点向东发展,并构建以龙水河为核心两条楔形生态廊道 ,营造山林城市旷野的通透联系。城市布局结构形态为分片集中的开放式布局结构。确立*县城东北区内环以东、金马河以北及 106线以南区域,为城市商贸及文体
24、中心区。确立*县城城东区两大楔形绿地之间的区域,为行政及文教综合区。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全县学校布局调整的需要*县学校布局点多面广,原区所在地均建有高中阶段学校,原乡镇所在地也都建有初中和小学,而城区学校多数集中在老城区,无法进一步发展。根据全国逐步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省教厅关于“普通高中要在县城所在地兴办”的要求,县上已经做出“逐步收缩乡镇高中,将高中教育向县城集中,初中教育向建制乡镇集中,原有乡镇高中改为寄宿制初中规划,从而达到整合全县教育资源,优化全县学校布局的目的。结合全县”的高中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必须在 *新城区新建一所规模在 6000人的高级中学。为了进一步发
25、挥 *一中的品牌效应,真正实现“教育强县”的目标,打造万人级高级中学,以 *一中的名牌效应做支撑,在县城新区新建 *一中新校区,可以加快 *新城区建设的步伐,拉动 *经济发展的增长;可以彻底改变*城区没有一所纯高中的现状,以适应学校新课程改革的需要。10 2.2.2教育灾后重建调整的需要*县是全国 5.12地震重灾县之一,全县中小学校舍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全县灾后修复重建 178个项目中,现有 144个项目已经完成,有 22个项目正在修复重建中,尚有 12个项目正待修复重建,根据县政府对教育灾后重建的调整,拟将分散在全县各地待建项目的资金集中使用,以教育资源替换的方式解决不再修复重建项目学校的
26、学生就读问题,即高中教育基本集中到县城,原有乡镇高中改制为初中,原有个别初中改制为九年制中心校。由此,在县城新建一所高级中学有了大部分资金保证。2.2.3改善*一中办学条件的需要*一中现有的土地和建筑已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规模,必须新建校区,满足国家对办学条件的基本规定和各地学子追求优质教育的愿望。现在高中部有学生 4800余人,占地面积仅为 103.6亩(含职工宿舍占地约 10亩),教育教学实际用地约 93亩,生均占地面积仅 12.9平方米,比国家示范高中评估细则中规定的“校园占地面积,城市生均不少于 25平方米,农村生均不少于 30平方米 (不含教职工住房占地 )”相去甚远,生均只达到标准的
27、 43%(以生均 30平米计)。现有教育教学用房 36900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 7.7平方米,与国家示范高中评估细则要求的 “校舍建筑面积,城市生均不少于 10平方米,农村生均不少于 12平方米”相差 4.3平方米(以农村标准计)。如此众多的学生拥挤在老城区的狭小地盘,也给交通、城市管理带来了诸多压力,而且学校的发展已严重受到占地面积的制约,所以,唯有修建新校区,才能使 *一中进一步发扬光大,真正发挥优质教育的作用。11 第三章 *县县城总体规划3.1城市性质*城市性质为眉山市东部中心城市,以发展轻加工和旅游服务为主的生态型城市。3.2城市规模人口规模:城市人口在 2005年为 15万人左右
28、,2010年为 20 22万人,2020年为 30 35万人, 2050年控制在 50万人。用地规模: 2005年控制为 9.65平方公里,人均 64.33平方米 /人;2020年控制为 30.0平方公里,人均 85.70平方米 /人。远景控制为 50.0平方公里,人均 100平方米 /人。12 3.3城市用地发展战略城市用地发展选择为调整、疏散旧城,南北延伸,重点向东发展,并构建以龙水河为核心两条楔形生态廊道 ,营造山林城市旷野的通透联系。(1)调整、疏散旧城。文林街、北街及顺河街一带以功能置换的形式发展旅游服务及生态建设,并向西延伸与黑龙滩景区融为一体。(2)南北延伸依托 213线及西侧山
29、林的生态屏障,城市向南北自然延伸。(3)重点向东发展东面是城市最大的发展空间,城市在南北延伸的基础上,依托仁资公路及龙水河走廊建设,逐渐向东推进。(4)建设以龙水河为核心两条楔形生态廊道,形成山林城市旷野的通透联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众多山林与城市、城市与旷野的绿色走廊,营造城市与自然的对话氛围,塑造鲜明的城市特色。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人口: 35万人用地代号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人均(平方米 /人)24.6815.131.37序号用地名称(公顷)864.00530.0048.00192.0058.0025.0017.0085.00105.001R28.8017.681.606.411.
30、930.830.572.833.51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用地文化娱乐用地医疗卫生用地体育用地5.481.66其中2C0.710.49教育科研用地其它用地2.423.0034567MWT工业用地506.00106.0056.0016.853.5314.453.03仓储用地1.871.60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绿地S410.0071.00456.00390.0013.652.3515.2313.0011.702.0313.0511.14U8G其中:公共绿地特殊用地9D1.000.040.03合计建设总用地3000.00100.0085.7013 3.4空间布局结构
31、与功能分区3.4.1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形态“二心两轴、三环四射、两楔一片”*城市背山面野,东面可供城市选择的发展用地相对匀质,根据城市发展的概念性研究,城市空间布局遵循自然发展演变脉络,继承95总规思想精髓,强调城市面向旅游及生态建设主题,突出城市中心,形成“二心两轴、三环四射、两楔一片”分片集中的开放式布局结构。(1)二心两轴:以文林街为起点,沿坝达桥街向东延伸接仁资路,是一条承载了丰富历史信息的发展轴,也是自然形成的城市公建延伸轴,同时以建设路为转折接 *大道向东延伸已经成为城市新的商贸延伸方向,规划发展为以商贸为主的城市主要公建发展轴,并在与城市中心环路交汇处周围形成新的城市商贸及文体中心
32、并与旧城商业及文教中心呼应。(2)三环四射:结合城市主要交通走向及城市既成路网格局,充分考虑城市绿地及景观组织,突出城市与山野、旧城与新区的联系和呼应,自然形成三环四射的城市骨架形态。(3)两楔一片:依托金马河向东向南延伸,形成城市东部旷野向城市楔入的大片生态林地,并沿城市内部丰富的绿色廊道与西侧山体呼应,形成城市两大生态绿楔。在城市西侧以西街、北街及北门水库一带的三隅之地为核心,依托黑龙滩风景名胜区、土主山、飞泉山城市公园及天河、天街休闲观光带的建设,发展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的城市旅游度假区,并与黑龙滩风景区互为融合。3.4.2城市总体功能分区城市主要功能组织分为以下 6个功能区:(1)旧城区:
33、内环以内区域,为商业及文教综合区。(2)城东北区:内环以东、金马河以北及 106线以南区域,为城市商贸及文体中心区。14 (3)城东区:两大楔形绿地之间的区域,为行政及文教综合区。(4)城南区:为一二类工业及生活居住综合区。(5)城北区:为一类工业及生活居住综合区。(6)城西区:为城市旅游度假及生态涵养区。15 第四章建设条件4.1项目位置在*县国土、规划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一中新校区选址在 *县文林镇高滩村境内,用地北临 *大道,东临陵洲大道,西南面隔文林路紧邻湿地公园。用地面积约 259亩,校舍建筑面积 5.90万平方米。*一中新校区项目紧靠规划中的 *县文化中心、 *县体育运动场和湿地公园,达到了共享自然环境与整合“两馆一场”(文化馆、图书馆、运动场)等社会公共资源的目的。4.2自然条件4.2.1地形地貌*县域地势西北高东部低,最高海拔 988米(中坝乡玛瑚瑙山),最低海拔 350米(金耀乡洞湾村),龙泉山自东北向西南斜贯县境西北部,将县域划分为东、西两大部,西部为低丘平坝、平台区,占总面积9.8%,东部为浅丘地带,占总面积 80.9%,龙泉山低山区绵延 50余里,占总面积9.3% 。项目所在地现为村用地,内有山包,农田及池塘,有少量民房需待拆迁。4.2.2水文*县境内无大河过境,全年地表径流 9.89亿立方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我的成长故事在挑战中成长记事作文5篇
- 活动策划与志愿服务合作承诺函9篇
- 技术团队成果报告评审流程模板多版本比对
- (正式版)DB15∕T 3253.5-2023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规范 第5部分:熟面食》
- 初中英语语法从句学习教案
- 地球妈妈的家书800字(8篇)
- 团队建设与团队沟通辅助工具包
- 客户关怀与服务水平监测表模板
- 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合规性检查工具
- 农业种植基地土地托管合同
- 金属学第三章
- 人工智能训练师(5级)培训考试复习题库-上(单选题汇总)
- 小学科学-哪杯水热教学课件设计
- 酒店明住宿清单(水单)
- 《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 应用技术推广中心 报告1212
- 教学第七章-无机材料的介电性能课件
- 应急值班值守管理制度
- 外国文学史-总课件
-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补充说明
- 房屋租赁信息登记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