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_第1页
大自然的语言_第2页
大自然的语言_第3页
大自然的语言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自然的语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习和感受科普文章的特点,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并能对大 自然中的物候现象作出简要解释。2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 括力。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不仅准确严谨,还可以具有生动优美的特 点,增强语言感悟力。过程与方法:1激趣导入法,由解题引出物候与物候学。 2课文解读与生活情境相结合。3话题活动由“面”到“块”再到“点”,逐层深入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的内容要点,体会“说明事物要有条理,有主次,有详略”的特点。2体会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段描写四季景象 的语言,体会“说明事物的语言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 象”的特点。教学难点: 1理清全文,第三部分段落之间,第十一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感受说明 文语言的逻辑力量。2品味鉴赏第一段的语言,感受说明文语言的优美。三、教学策略采用朗读课文、主要问题设计与追问、 讲解与练习等方式, 按从“面”到“块”、 从“块”到“点”的逻辑顺序逐层深入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 思路,感受语言特色。四、教学过程(一)解题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并思考: 什么是

3、“大自然的语言”?它的另一种说法叫什么? 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 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解题: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 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 “大自然的语言” 。题目把物候现象比成大自然的语 言,形象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 致,引人入胜。【设计意图】了解题目“大自然的语言”与“物候”的关系,自然引出文章 主体一一物候及物候学。锻炼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及说明顺序引导学生二次走进文本,从“面”到“块”,理清全文及某一部分的说明顺 序,体会作者是如何

4、将说明事物的特点讲得有条有理,有主有次的。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作者又是如何进行说明的? 明确: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 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2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第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六至十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追问一: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明确】能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 应用在农业生产上。追问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

5、今的差异。 追问三: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明确】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 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 农业发展。【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搜索、筛选相关信息并提取、概括文 章要点,训练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追问四: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明确: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作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 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 全文条理分明,

6、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 人以深刻的印象。追问五: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 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 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 接下来用“首先” “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追问六: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明确:不能。 “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为了便利” 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小结:无论是全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

7、,本文在说明顺序 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 说明极富条理性, 我们感受到的是全文极具章法的美、 结 构的美。【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全文思路,了解全文及某一部分的说明顺序,训 练学生筛选、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三)了解物候知识,灵活运用 引导学生第三次走进文本,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并能对大自然中的物候现 象作出简要解释。练习 1: 解释产生下列现象的原因。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 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一一郭沫若 玉兰和红杏练习 2: 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这在唐、宋诗人

8、的 吟咏中,早已有记载。根据本课知识说一说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唐杜甫梅雨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宋苏轼舶棹风 练习 3: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诗歌的理解。(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高下差异)(2)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唐白居易种荔枝(古 今差异)提示:当时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时任忠州太守。 现在四川有荔枝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竺可桢的观点:唐代气候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四川荔枝 灭绝。一一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 3)小时

9、候的冬天,我经常和小伙伴一起在湖南老家放牛(我们那儿属于 江南丘陵地区)。天气很冷,太阳出来后,我们把牛赶向了山腰。那些牛儿呢, 似乎有灵性,不约而同地撒欢儿往山腰去了你能帮我解释一下吗?(逆温层现象)【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物候知识并简单运用,激起学生探索研究的 兴趣,使学生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四)品味并鉴赏说明文的语言 引导学生第四次走进文本,由“面”“块”聚焦于某一“点”,深入品读第 一段,品鉴语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并品味鉴赏,谈谈这一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作用、 表达效果。【明确】开头一段用文学的语言,叙述大自然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与花果生 长、虫鸟出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

10、景画,显现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渐渐”是叶子枯黄的过程;“大地”“从沉睡中苏醒”是拟人的手法,再 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大地“苏醒”时的样子, 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燕子是“翩然归来”,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 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用一句“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转入夏。 而秋的标志是“果实成熟”,是“叶子变黄”。作者在描写叶子变黄的状态时, 用“簌簌”描写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有声有色,使人感 到秋天的肃杀。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 天”等词语,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风雪载 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这里面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 风雪飘落的程度,写出了风雪交加、旅途的艰难,可谓一词写尽整个冬景。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 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 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 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了有力的铺垫。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 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 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 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设计意图】锻炼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组织语言及表达的能力。体会还可 以用生动形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