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哥拉敦多IK酒店沉降位移监测施工方案-正文_第1页
安哥拉敦多IK酒店沉降位移监测施工方案-正文_第2页
安哥拉敦多IK酒店沉降位移监测施工方案-正文_第3页
安哥拉敦多IK酒店沉降位移监测施工方案-正文_第4页
安哥拉敦多IK酒店沉降位移监测施工方案-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目录1编制依据 .112工程概况及基坑级别.3建设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及周边环境状况. 13.1场地地形、地貌 .3.3地下水概述 .3.4周边环境状况 .4监测目的 .12224.1为施工开展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4.2作为设计与施工的重要补充手段4.3作为施工开挖方案修改的依据. 2. 2. 24.4保证基坑支护结构和相邻建筑物的安全. 3. 34.5积累经验以提高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水平5监测内容和项目5.1基坑的监测内容包括5.2主要的监测项目 .6基准点、观测点布设与保护.33333.6.1基准点的布设 .6.2基准点编号 .6.3基准点校核 .7监测方法及精度 .3337.1监测点布设

2、.7.2监测方法 .8监测频率 .4458.1基坑围护体系监测频率8.2基坑周边环境(沉降)监测频率9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5. 5. 69.1监测控制值及报警值.66669.2监测应急措施 .10监测数据记录、处理与信息反馈.10.1监测数据的记录 . 10.2监测数据处理方法.7777888810.3监测管理 .10.4监测信息反馈制度 .11监测人员的配备 .12监测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13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13.1质量保证 .13.2质量控制 . 敦多 IKA酒店工程基坑监测方案1编制依据1.1安哥拉敦多 IKA酒店工程施工图及施工合同;1.2由建设单位提供的现场控制坐标、高

3、程控制点;1.3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1.4国家一、二等水准侧量规范 GB/T12897-20061.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1.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1.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1.8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9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相关技术资料。2工程概况及基坑级别本工程住宅建筑面积 12956m2。桩基础(业主单独分包),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带一层地下室),装饰设计标准为 5星级酒店标准。我公司承建的是酒店房屋桩基以上的主体结构、装饰装修和给排水工程,不含房屋的电气、暖通、设备安装工程及室外工程。地下 1层

4、为技术区,层高 6.5m、5.65m,6.4m等,地下室建筑面积为 4364.12m2,地上 7层,1、2层为大厅、餐厅、健身房、会议室, 3-6层为 100间客房, 7层为技术区, 1、2层层高 5.3m,3、4、5层层高 3.4m,6、7层层高 4.6m。基坑平均深度 6.7m,按二级基坑进行监测。3建设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及周边环境状况3.1场地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安哥拉共和国 Dundo市,交通条件较便利。地貌单元属剥蚀准平原地貌,地形较平缓,起伏不大,未发现地面塌陷、土洞等不良地质作用。勘探期间测得各钻孔孔口标高(相对标高)在 48.0649.52m之间,高差 1.46m。钻孔孔口高程

5、测量由通能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测量人员采用全站仪引测。根据现场钻孔深度范围内钻探揭露,场地地层主要由主要由第四系残坡积el(Q)粉砂层组成,依据其工程地质特征,自上而下详细描述如下:(1)粉砂层:褐红、褐黄色,湿,松散状态,局部稍密状态,主要成份为石英,含约 2025%的粘粒,4045% 中粗砂,冲击钻进进尺快,土芯手捏易散开。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 6.009.10m。于层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 12次,实测锤击 数范围值为 3.06.0击/30cm,平均值 3.50击/30cm。属中偏高压缩性土。(2)粉砂层 :褐红色,湿,松散稍密状态,主要成份为石英,含约25%的粘粒, 4045%中粗砂,冲击钻进

6、进尺快,土芯手捏易散开。场地内均有分20布,层厚 14.9020.50m。于层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 31次,实测锤击数范围值为8.014.0击/30cm,平均值 10.55击/30cm。属中偏高压缩性土。(3)粉砂 -1层:褐红色,湿,稍密中密状态,主要成份为石英,含约 2025%的粘粒, 4045%中粗砂,冲击钻进进尺快,土芯手捏易散开。场地内除ZK4、ZK5外均有分布,层厚 10.00m。于层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 12次,实测锤击数范围值为 11.019.0击/30cm,平均值 16.08击/30cm。属中压缩性土。(4)粉砂层 :褐红色,湿稍湿,中密状态,主要成份为石英,含约的粘粒,3040

7、%中粗砂,26m以下深部含 1015%圆砾,粒径 210mm,冲击钻进进尺快,土质较密,土芯呈短柱状。场地内均有分布,钻探深度内尚未揭穿该层,最大揭露厚度 3.60m。于层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 7次,实测锤击数范围值为 18.033.0击/30cm,平均值 23.29击/30cm。属中压缩性土。3.3地下水概述20%拟建场地勘察期间在钻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有地下水,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3.4周边环境状况施工现场北侧为在建 AAA三级酒店,西侧及南侧为主干道路。4监测目的通过监测各种变形数据(基坑坡顶水平位移、基坑坡顶竖向位移),及时反映工程的各种施工影响,并做出相应措施,保证工程的安全和避免对周

8、围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一般可以达到以下目的:4.1为施工开展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根据监测分析结果调整施工参数,必要时,采取附加工程措施,以此达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现场施工管理和技术人员可根据监测数据和成果判别工程是否安全。4.2作为设计与施工的重要补充手段设计计算中未曾考虑的各种复杂因素,都可以通过对现场监测结果分析加以局部修改和完善,即将施工监测和信息反馈看作设计的一部分,前期设计和后期设计互为补充,相得益彰。4.3作为施工开挖方案修改的依据 根据工程施工的结果来判断和鉴别原设计方案是否安全和适当,必要还需对原开挖方案进行局部的调整和修改。4.4保证基坑支护结构和相邻建筑物

9、的安全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体和相邻的建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有全面的了解,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反馈,并采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甚至调整施工工艺或修改设计。4.5积累经验以提高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水平基坑现场监测不仅确保了本基坑工程的安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实体试验,所取得的数据是结构和土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真实反应,是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和作用下基坑系统的综合体现,因而也为该领域的科学和技术发展积累了第一手资料。5监测内容和项目5.1基坑的监测内容包括基坑及 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周边建(构)筑物、道路等。5.2主要的

10、监测项目根据设计要求,结合规范规定应监测的项目:基坑坡顶水平位移、基坑坡顶竖向位移。6基准点、观测点布设与保护6.1基准点的布设基准点点位应选择在基坑土建施工影响范围外的稳定区域,一般情况下,应布设在 3倍的开挖深度以外的稳定区域,其数量和分布在保证观测精度的前提下,应便于施工、观测和保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基岩式基准点,基准点保持相互通视,并定期对基准点进行联测,以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6.2基准点编号基坑位移监测点拟布置 12个位移监测点,编号统一为 J1 J12。详见后附监测点平面布置图。6.3基准点校核位移监测基准点每隔一定时间校核一次,计算以假设任一基准点的坐标推算另一点坐标,往

11、返观测,定期对投测出的第三点进行复核,确保观测数据有效,减小测量误差。7监测方法及精度 7.1监测点布设7.1.1工作基点及基点的布设在水平位移监测过程中,考虑到房屋建筑在城市及工地四周有围墙等临时保护建筑,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设置在 3倍的开挖深度以外的稳定区域,并做好基准点保护措施,定期对基准点进行联测。竖向位移基准点设置在基坑无影响的稳定区域,可假定高程或采用施工高程。7.1.2监测点布设要求现场基坑周边土质为粉砂土,监测桩埋设用混凝土包裹方木,在方木上钉钉子作监测点位,监测点统一编号。7.2监测方法7.2.1水平位移监测点观测根据基坑施工现场实际测量条件,水平位移监测点的观测方法采用偏角

12、法。偏角法是利用与基准点方向与各个观测点的距离,有距离就可以算出各测点的与基准点的水平角,以后各次观测只要测出每个测点的角度变化推算础各测点的位移量。变形测量主要关注测点的坐标变化值,对坐标的相对变化量精度要求很高,而对测点的绝对坐标值测量精度要求不高;变形有明显的方向性,主要位移一般指向临空侧。监测过程中要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仪器:南方全站仪角度测量标准偏差: 26距离测量标准偏差: 2mm+210 D7.2.2竖向位移监测点观测基坑及周边建筑物竖向位移监测按二等水准测量作业要求进行。历次沉降变形监测是通过基准点联

13、测一条二级水准闭合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 ,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监测工程前期两次测定并取其平均值,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沉降量降量。为了保证观测精度,每次测量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固定水准线路。仪器设备,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沉仪器: CST/berger32精度: 0.3mm/km。3 )裂缝观测依现场实际情况而定。 8监测频率8.1基坑围护体系监测频率基坑支护桩顶部水平位移观测、基坑支护桩顶部竖向位移观测,按下面监测频率执行。8.1.1本工程大面积土方开挖及基坑支护,不在我方合同范围内,我方待基坑支护施工完毕,桩点布设完成后,进行第一次观测。8.1.

14、2后期观测根据现场施工进度而定,并按照第一次观测的方法固定设备、固定人员、固定线路进行观测。表8-1整个监测期内的监测频率如下表基坑设计开挖深度基坑二级施工进程 5cm510m1次/2d1次/1d1次/2d1次/3d1次/5d1次/10d1015m15m开挖深度 5510 71次/2d(m)1次/2d1次/3d1次/7d1次/10d714142828底板浇筑后时间( d)上述监测频率为正常施工情况下的频率,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增加监测次数直至危险或隐患解除为止。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存在勘察中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

15、现泄漏;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邻近的建(构)筑物出现突然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基坑底部、坡体或支护结构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8.2基坑周边环境(沉降)监测频率8.2.1基坑土方开挖前开始布点,并进行第一次观测,此次数据作为最初原始数据,以后每期观测数据以此作为参照8.2.2后期观测根据现场施工进度而定,并按照第一次观测的方法固定设备、固定测点、固定线路、固定人员进行观测。 9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9.1监测控制值及报警值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

16、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若情况比较严重,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9.1.1当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的累计值;9.1.2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出现异常情况或基坑出现渗漏、管涌、隆起或陷落等;流砂、9.1.3周边建(构)筑物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9.1.4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等。9.1.5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报警的情况。9.2监测应急措施9.2.1如果出现险情,应立即停止险情处的施工工作,并及时疏散现场施工人员至安全地带,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9.2.2观测位移变形,若变形较小且趋于稳定

17、,可在原有支护体系上加固处理。9.2.3若变形较大,原有支护体系已经失效,则可用机械辅助人工分层分段重新加固(由专业资质单位施工)。9.2.4基坑支护体系未达到可施工条件前,设安全警示标志,专人巡检,禁止任何闲杂人员靠近。9.2.5监测位移异常时,及时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通报,并持续观测,及时提供最新监测数据。10监测数据记录、处理与信息反馈10.1监测数据的记录10.1.1监测数据的记录使用正式的监测记录表格,监测数据应及时整理;对监测数据的变化及发展情况应及时分析和评述。观测数据出现异常,应及时分析原因,必要时进行重测。10.1.2当日报表内容涵盖以下范围:1)当日的天气情况和施

18、工现场的工况;2)仪器监测项目各监测点的本次测试值、单次变化值、变化速率以及累计值等,必要时绘制有关曲线图;3)巡视检查的记录; 4)对监测项目应有正常或异常的判断性结论;5)对达到或超过监测报警值的监测点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原因分析及建议;6)对巡视检查发现的异常情况应有详细描述,危险情况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原因分析及建议;7)监测数据除应有监测人员、复核人员签字外,项目部总工及项目经理也应及时签字并对监测数据作出判断。10.2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结合其他相关项目的监测数据和自然环境、施工工况等情况以及以往数据进行监测项目数据误差分析,列出数据计算及误差分析公式,确保监测成果的质量。考量其发展趋势,

19、并做出预报。若分析成果不符合相关精度要求,则分析原因,必要时进行相关测段返测。10.3监测管理10.3.1各项数据由现场监测人员如实记录,参与监测人员签字确认,并保留原始记录,以备后查。10.3.2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涂改、伪造和转抄,并有测试、记录人员签字。现场测试人员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监测分析人员对监测报告的可靠性负责,监测单位对整个项目监测质量负责。10.3.3监测记录、监测当日报表、阶段性报告和监测总结报告提供的数据、图表确保客观、真实、准确、及时。10.4监测信息反馈制度当发现有较大或异常的位移量时,组织相关专家人员分析引起位移异常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及时反映给建设单位供分析决

20、策。及时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通报监测数据,向建设单位呈送监测报告。监测成果包括当日报表、阶段性报告、总结报告。报表按时报送。报表中监测成果用表格和变化曲线或图形反映。11监测人员的配备项目部建立施工现场测量机构及作业队的测量小组,项目部设一名专业测量工程师,专门负责测量工作的管理。同时采用最先进的测量仪器,制定严密、合理的测量控制方案,确保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施工精度,提高施测效率,实现数字化测量。测量人员的配备如下:表 11-1监测小组人员配置表 人员职责备注负责施工中基坑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变形监测并对数据进行复核测量组长赵向波组员组员伍文杰耿湘飞协助监测协助监测12监测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测量仪器配置情况如下表:表 12-1测量仪器配备表序号名称南方全站仪水准仪型号单位台数量用途检定时间12NTS-302R11水平位移监测竖向位移监测CST/berger32台测量中所用的仪器和钢尺等器具,根据有关规定,送具有仪器校验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校验,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13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13.1质量保证13.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