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故事之--千年等一回的“对称年”_第1页
数学故事之--千年等一回的“对称年”_第2页
数学故事之--千年等一回的“对称年”_第3页
数学故事之--千年等一回的“对称年”_第4页
数学故事之--千年等一回的“对称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千年等一回的“对称年”所谓“对称年”是指表示公历年份的数字呈现这样的特征:从左到右读与从右到左读完全一样,例如 1881 年、2002 年等。由于年份 的数字左右对称,所以也形象地称其为“对称年”。那为什么说“对称年”是“千年等一回”呢?我们不妨历数从11 世纪到 20 世纪的 1000 年里,符合左右数字对称的年份只有 10 个,即 1001 年、1111 年、1221 年、1331 年、1441 年、1551 年、1661 年、1771 年、1881 年、1991 年。这样算来,一个世纪平均只有一个“对称年”。展望未来,从21 世纪到 30 世纪的 1000 年中,对称年同样也是 10 个

2、。即 2002,2112,2222,2332,2442,2552,2662,2772,2882,2992,以后每个世纪和每个千年也是如此规律。因为一般情况下,每两个对称年之间都相隔 110 年,这意味着一个人如果能活到 110 岁,才能肯定最少遇到个“对称年”。也就是说,由于健康状况或其他各种原因,一些人生短暂的匆匆过客根本碰不上“对称年”。即便是某些人长命百岁,但一生仍处在两个相隔 110 年的对称年之间,也与“对称年”无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人无意间就成了幸运者个人生的年份巧,即使年龄不大,也能遇到“对称年”,而且更幸运者碰到的不止一个“对称年”。比如上面提到的 20 世纪最后一个

3、“对称年”1991 年与 21 世纪第一个“对称年”2002 年相隔时间仅有 11 年,我们这几代人都有幸与它们不期而遇。与此类似,凡遇跨世纪的两个对称年之间相隔的时间最短仅为11 年,如 30 世纪的 2992 年与 31 世纪的 3003 年。生活在这段最短“时差”里的人们都将见证跨世纪的两个“对称年”,不过这要等到1000 年以后才能重演,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习惯性地称“对称年为 “千年等等一回”!很多人以为自己是数学天才,直到遇见了极限反比例函数是大家接触最早和最熟悉的函数之一,它的函数解析式是 y=k/x (k 为常数,k0)。我们利用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就可以画出它的图像,如 下图所

4、示:根据函数的图像可知,在 k0 情况下的第一象限内,反比例函数中 x 的值 无限变大,大到无穷的时候,曲线就不断向 x 轴靠近,换句话说 y 的值逐渐向“0” 靠近;或者是 y 的值无限变大,曲线就不断向 y 轴靠近,x 的值逐渐向“0”靠近。此时,有些人就会产生一些疑问,当这个 x 的值取到非常大、非常大、非常 大的时候,y 的的值和“0” 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会相等吗?对于类似这样的疑惑,我们从现代数学“极限”的角度出发,就很好回答,但 在几百年前,像这样的问题在当时却属于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们知道,对于某一个函数,假设其中的某一个变量 x,它在无限变大(或 者变小)的这一变化过程中

5、,导致另一个变量 y 逐渐向某一个确定的数值 m 不 断地靠近,不过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不断的接近“m”,却永远都无法跟“m”重合。简而言之,某一变量 x 处于无限变大或无限变小这一变化过程,那么另一个 变量 y 的值永远都不会等于 m,但只要变量 x 一直处于无限变大或无限变小中, 那么 y 的值可以取等于 m,这就是极限的思想。因此,如果一个人要想理解“极限”这一抽象数学概念,那么就需要学会接受 和明确知道极限是一种“变化状态”的描述,变量 y 有不断地努力靠近 m 点的趋势。 此时,变量 y 永远趋近的值 m 就叫做“极限值”。极限作为微积分、数学分析等重要内容的基础,可以说是初等数学迈入高

6、等 数学一个关键门槛。正如所有的数学知识概念出现的背景一样,极限也是属于社 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之间产生的“矛盾”产物。在早期 16 世纪的欧洲,一些国家开始进入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整个社会处 于快速变革状态,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出现一些最基本的工业化。人们在发 展过程中,发现很多生产技术都出现问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当时的数学 知识已经无法顺利解决一些“变化的量”,如运动变化、天文学、机械化、航海、 采矿、大坝建造等,都需要新的数学知识才能解决。初等数学很多时候只能解决一些相对“稳定”的量,但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充 满了大量“变化的量”,这就要求数学必须突破现有的知识壁垒,能够找到一种可

7、以描述和研究运动、变化过程的新数学知识,最终解决这些“变量”问题。基于当 时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数学家都努力尝试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直接促进 “ 极 限”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建立微积分等重要数学分支。最早的时候,牛顿和莱布尼茨在各自的领域创立了微积分,让“极限”的发展 拥有了正是展开拳脚的舞台。在当时,微积分一经创立诞生,就帮助很多人顺利 解决了以往在运动变化、力学、天文学等中认为束手无策的难题,数学也迎来了 新的发展。不过,牛顿和莱布尼茨所创立的微积分并不是十分完善,特别是在一些关键 疑难点没有讲清楚,如“无穷小量”的解释,逻辑上存在着很多混乱,尽管当时的 “初始微积分”已经能轻而易举解决

8、一些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就像牛顿的瞬和流数或是莱布尼茨的 dx 和 dy,都需要解决和讲清楚“无穷 小量”这一特殊概念,但这两位伟人都没有给出明确、严谨的定义。为什么“无穷小量”会这么重要呢?我们都知道,在微积分的推导或运算过程中,常常需要先用“无穷小量”作为 分母进行除法,然后又把“无穷小量”当作零来处理,以消除那些包含有它的项。那么问题就来了,“无穷小量”究竟是零还是非零呢?因为如果它是零,怎么能用它去作除数呢?如果它不是零,又怎么能把包含 它的那些项消除掉呢?这种逻辑上的矛盾,直接或间接影响微积分的发展,更让 所有数学家不仅意识到“极限”这一概念的重要性,更明白极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是与微

9、积分的建立紧密相联系的。当时的人们束缚于狭小的观念里,还是以传统的数学思维方式去看待 “ 极 限”,试图用“零误差”去进行变量计算,这样的思维方式只能导致悖论的发生,这 就是数学史上所说的“无穷小量”悖论产生的原因。牛顿和莱布尼茨在晚期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极限思想,也都努力去尝试解决 这一“神秘”概念,试图以极限概念作为微积分的基础。很多可惜,牛顿和莱布尼茨为都无法完整得出极限的严格表述。虽然当时的人们没有弄清楚“极限”这一概念,但微积分的出现,确实促进社 会的发展。随着微积分应用的更加广泛和深入,大家都意识到需要解决“极限”这 一问题,要有严谨、逻辑的数学语言对其进行完整描述。加上人类文明不断

10、向前进步,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数学必须推 出明确的概念、合乎逻辑的推理和运算法则。进入 19 世纪之后,法国著名数学家柯西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极限”的概念, 以及相关的理论。柯西在分析教程中指出:当一个变量逐次所取的值无限趋 于一个定值,最终使变量的值和该定值之差要多小就多小,这个定值就叫做所有 其他值的极限值,特别地,当一个变量的数值(绝对值)无限地减小使之收敛到 极限 0,就说这个变量成为“无穷小量”。柯西把“无穷小量”视为“以 0 为极限的变量”,这就准确地确立了 “无穷小量” 概念,“无穷小量”就是极限为“0”的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它可以是“非零”,但它 的变化趋向是“0“,无限地接近于“0”,可以人为用等于 0 方式去处理。直白地讲,在变量的变化过程中,它的值实际上不等于 “0”,但它变化的趋 向是向“0”,可以无限地接近于“0”,那么人们就可以用“等于 0”的方式来处理,就 不会产生错误的结果。极限论正是从变化趋向上说明了“无穷小量“与“0“的内在联系,从而澄清了逻 辑上的混乱,完善了微积分的发展。柯西在分析教程中,不仅对极限概念进行基本明确的叙述,并以极限概 念为基础,对“无穷小量“、无穷级数的“和”等概念给出了比较明确的定义。“极限”这一重要理论之后又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