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电子显示技术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讲述电子显示技术的基本原理, 各种显示器件的驱动方法, 相应的电路技术、 性与应用。主要内容有:绪论;视觉特性与光度学、色度学原理;显示系统的要求与图象质 量评价;真空阴极射线管显示技术;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电致发光显示;发光二极管 显示;激光显示;投影显示等。教学大纲:光度学、色度学及显示系统参数、图像质量评本课程重点介绍电子显示技术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 对现有的电子显示技术进行了全面 的讲解和比较, 重点介绍了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激光显示等显示技 术,并介绍了与显示技术有关的人眼生理学、 价等内容。 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1
2、 电子显示技术的主要特点和内容2 电子显示技术的发展历史3 电子显示技术的分类4 电子显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2 学时)第二章 视觉特性与光度学、色度学原理;1 人眼的生理特性2 光度学原理3 色度学原理4 学时)第三章 显示系统的要求与图象质量评价;1 显示系统的构成2 显示图像的组成、象素3 显示系统的寻址4 发光单元的亮度调制5 图像质量的评价6 图像分辨率的测量方法4 学时)第四章 真空阴极射线管显示技术;1 阴极射线管显示概述2 彩色显像管发展历史3 彩色显像管工作原理4 彩色显像管的类型5 彩色显像管的前景第五章 液晶显示; (8 学时)1 液晶显示的发展与特点2 液晶的物理特性和
3、光学特性3 液晶显示器的结构及主要参数4 常见的液晶显示器件5 液晶材料及分子结构6 液晶显示器件的驱动技术7 液晶显示器的主要材料及制造工艺8 液晶技术的新进展第六章 等离子体显示; ( 8 学时)1 概述2 气体放电的物理基础3 交流等离子体显示板4 彩色 AC-PDP(交流等离子体显示器)5 彩色 AC-PDP的制造材料与工艺6 彩色 AC-PDP制造技术的发展状况7 彩色 AC-PDP电路系统8 直流等离子体显示板9 PDP 的应用第七章 电致发光显示; (4学时)1 电致发光显示的分类与特点2 电致发光机理3 粉末型交流电致发光板4 薄膜型交流电致发光板5 电致发光用的材料6 电致发
4、光显示器件的驱动方式7 电致发光板的应用第八章 发光二极管显示; (4 学时)1 概述2 半导体及 p-n 结注入发光3 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4 发光二极管的制造工艺5 发光二极管的材料6 发光二极管的特性7 发光二极管应用领域的拓展8 LED 的应用及相关电路第九章 激光显示; (4 学时)1 激光显示系统及其分辨率2 激光光源3 光调制器4 光偏转器5 扫描激光彩色电视6 脉冲激光的声光成像第十章 投影显示( 2 学时)1 投影机的分类2 投影管式投影机3 液晶投影显示4 数字光路处理器投影机考试方式: 开卷考试教学方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 同时辅以课堂讨论、 习题讲解和答疑的方式使学生更
5、清楚地掌 握该门课程。参考教材:1)电子显示技术 ,张兴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2)显示技术与显示器件 ,彭国贤,人民邮电出版社, 19813)光电子技术 ,梅遂生、杨家德,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任课教师教学科研简历:赵卫疆,男, 37 岁,副教授, 2002 年哈工大物理电子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一直在哈工 大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为本科生开设固体物理学课程,长期从事光电子器件、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参加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共发表论文20 余篇。光电器件教学大纲课程简介:着重从工程技术应用的角度出发, 阐述光电效应和各种光学现象, 介绍常用光源和光电 探测器的结构、原理,重点叙述光电
6、二极管、光电池、PSD、 CCD等器件的特性参数和使用范围。使学生掌握常见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工作原理 , 理解半导体光电器件中的基本物理概念 了解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发展水平。教学大纲:阐述光电效应和各种光学现象, 介绍常用光源和光电探测器的结构、 原理, 重点叙述光 电二极管、光电池、 PSD、 CCD等器件的特性参数和使用范围。使学生掌握常见半导体光电 器件的工作原理 , 理解半导体光电器件中的基本物理概念 ,了解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发展水平。 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1 光电子技术与光电器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第二章 光学特性( 4 学时)1 光的特性2 光敏效应3 发光特性第三章 光敏管( 8
7、学时)1 PN 结光电效应的结构原理、制造与应用2 光敏二极管的结构原理、制造与应用3 PIN 光敏二极管的结构原理、制造与应用4 光敏三极管的结构原理、制造与应用5 彩色光敏二极管的结构原理、制造与应用。第四章 CCD与 CMOS图像传感器( 8 学时)1 CCD 与 CMOS器件结构、工作原理2 线阵列与面阵列 CCD图像传感器、 CMOS图像传感器结构、工作原理、制作及应用。 第五章 PSD器件( 4 学时)1 PSD 的结构、工作原理、制作及应用。第六章光电池( 6 学时)1 太阳能电池结构、工作原理、制作及应用2 太阳能电池新技术。第七章 固态激光器( 4 学时)1 固态激光器结构、
8、工作原理、制作及应用2 太阳能电池新技术。第八章 LED与其它发光器件( 4 学时)1 发光二极管的结构、工作原理、制作及应用2 发光二极管新技术 ; 电致发光、场致发光等技术与器件。教学形式: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自学,多媒体教学。考试形式: 笔试或课程论文报告参考教材:1、光电子技术基础 ,朱京平,科学出版社, 20032、光电子技术 ,潘英俊、邹建,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03、光电技术 ,王庆有,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任课教师教学科研简历:姓名: 陈伟平年龄: 42 岁主要教学科研工作成就:哈工大航天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承担过光电子技术、 MEMS技术基础 、集成传感器
9、等本科生; 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63 项目等,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3 项, 发表学术论文 50 多篇。电磁兼容理论与技术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电磁兼容概述 ; 电磁兼容基本概念:电磁环境;干扰;干扰危 害,电磁干扰传播干扰的耦合理论 ; 电磁兼容控制技术 ; 电磁耦合的分析方法 ; 电磁兼容设计 ; 电磁兼容预测技术等。教学大纲:第一章 电磁兼容性概论( 6 学时)1.1 电磁兼容性技术发展历史1.2 电磁兼容性学科及其特点1.2.1 电磁兼容性研究的基本内容1.2.2 电磁兼容常用名词术语1.2.3 电磁兼容性标准、规范1.3 电磁干扰源1.4 电磁场近场特性1.5
10、 电磁敏感性1.6 电磁干扰的耦合与传输第二章 滤波技术( 4 学时)2.1 滤波器的分类2.2 电源滤波2.3 数据线滤波2.4 滤波器设计第三章 接地技术( 6 学时)3.1 接地与分类3.2 接地干扰与抑制措施3.3 搭接技术3.4 信号接地技术3.4.1 单点接地3.4.2 多点接地3.4.3 混合接地3.4.4 悬浮接地第四章 屏蔽技术( 4 学时)4.1 电屏蔽4.2 磁屏蔽4.3 电磁屏蔽4.4 屏蔽材料与性能4.5 屏蔽效能计算第五章 计算机的电磁兼容性( 6 学时)5.1 计算机系统电磁兼容性的特点5.2 计算机的抗干扰设计5.3 单片机的抗干扰设计5.4 PCB 板级 EM
11、C设计技术5.4.1 PCB EMC 问题5.4.2 PCB 板级电磁兼容性设计规则5.4.3 PCB 信号完整性分析第六章 电磁辐射的危害及防护( 4 学时)6.1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机理6.2 电磁辐射对军械系统电爆装置的危害6.3 电磁辐射对元器件和设备的危害6.4 电磁辐射的防护6.4 核电磁脉冲危害与防护第七章 电磁兼容分析与设计( 6 学时)7.1 实现电磁兼容性的措施7.2 电磁兼容性预测与分析方法7.2.1 预测的建模与预测步骤7.2.2 系统法实施流程系统7.2.3 设计要求7.3 传导、辐射干扰的预测分析7.4 电磁兼容的预测软件介绍7.5 EMC 专家系统7.5.1 专
12、家系统的构成原理7.5.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7.5.3 EMC 技术支持专家系统子系统设计第八章 电磁兼容性测试( 4 学时)8.1 电磁兼容测试的目的与方法8.2 测试仪器与设施试简介8.3 辐射发射测试和敏感度测考试方式: 开卷考试教学方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 同时辅以课堂讨论和答疑的方式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该门课程。参考教材: 1、Mark I. Montrose 著,刘元安,李书芳,高攸纲译 . 电磁兼容和印刷电路板理论、设 计和布线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2、高攸纲 电磁兼容总论北京邮电大学出版 20013、路宏敏清华大学工程电磁兼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任课教师教学科研简历
13、: 姓名: 傅佳辉职称: 副教授,工学博士 主要教学科研工作成就:参加过多个国防预研课题和科学基金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微波毫米波电路、左手介质、 MEMS和电磁兼容方面的研究。申请人发表和已录用的学术论文30 余篇,其中 SCI 检索期刊论文 8篇,EI 检索论文 10篇;已经被受理的发明专利 5项,其中 3项已公开,本课题组多 项科研成果获得航天总公司的奖励。 2002 年到韩国光云大学短期学习,开展有关计算电磁 学、RF MEMS滤波器的合作研究, 2003 年参加左手介质相关课题的研究。 现在在教学方面承担过微波技术、电磁兼容、微波电路CAD、微波集成电路、毫米波电路等硕士生和本科生课程
14、的教学。 目前为微波学会毫米波与亚毫米波分会委员。 参加了本科生教 材微波技术以及国防十一、五重点教材微波工程技术的编写工作。 2004 年作为中 国- 日本联合微波学术会议的大会秘书协助大会主席吴群教授在哈工大成功承办了该会议。 2006 年,作为第 6 界全国毫米波亚毫米波学术会议的大会秘书协助大会主席吴群教授成功 在哈工大承办了该会议, 并担当会议论文集的副主编。 主持、 参与的科研项目以及获奖和专 利项目主要如下:(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异向介质异常电磁特性激发机理研究及其毫米波应用(项目批准 号: 60571026)主要参加者,在异向介质研究领域具有良好的基础。(2)主持航空科学基金毫
15、米波 MEMS相控阵雷达制导新技术研究 (在研)(3)博士后科学基金左手媒质的三维时域有限差分完美吸收边界条件的分析(4)参与电磁兼容性技术支持专家系统和航天电磁兼容性系统分析与预测技术支持 平台及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大型项目的研究。(5)参与武器装备预研基金研究项目:圆柱共形相控阵天线研究。 近期发表的有关论著:(1)微波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年(参编)(2)微波工程技术,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国防科工委”十一、 五”规划重点教材) ,2005年(主要编者)近三年已受理的发明专利:a 吴群, 傅佳辉 , “超宽带微波单片集成放大器”,受理号:200610009829.3 ,
16、公开号:CN1819449b 吴群,傅佳辉,杨国辉,贺训军,孟繁义, “唐凯锯齿形共面波导结构的毫米波MEMS移相器” 受理号: 200710144428.3c 吴群,孟繁义,武明峰, 傅佳辉 ,“一种宽频带双通带异向介质传输线”,受理号:200610010047.1 ,公开号: CN1851978d 吴群,金博识,孟繁义, 傅佳辉 , “低激励电压和精确控制相移特性的MEMS毫米波移相器”,受理号: 200610010061.1 ,公开号: CN1851972e 吴群,孟繁义, 傅佳辉 ,杨国辉,“超小型谐振腔”,受理号:200710071775.8f 吴群,孟繁义, 傅佳辉 ,潘攀,杨国辉
17、,“ 180 o连续空间扫描的符合左右手波导漏波天 线”,受理号: 200710144551.5SCI检索期刊论文( 8 篇)1. 傅佳辉 ,孟繁义,杨国辉,刘心蕾,吴群,“基于非分裂FDTD的左手介质电磁特性的研究”,物理学报, 2008(57),第 7期(已录用 )2. Jia-Hui Fu, Fan- Yi Meng, Qun Wu, “Analysis of The Double Negative Metamaterials Using FDTD” Microwave and Opitcs Technology Letters 2008( 4) (Accepted)3. 孟繁义,吴群,
18、 傅佳辉 ,李乐伟,“基于 DNG与 ENG交迭结构的谐振腔研究”,物理学 报,2008(57),第 4期(已录用 )4. 孟繁义,吴群, 傅佳辉 ,武明峰,马伟,“X 波段异向介质设计及其负折射特性研究”, 宇航学报, 2007,第 4 期: 951-9545. 孟繁义,吴群,傅佳辉 ,“各向异性超常媒质矩形波导的导波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已 录用)6. Fan-Yi Meng,Qun Wu,Jia-Hui Fu,“An Anisotropic Metamaterial -Based Rectangular Resonant Cavity ” , Applied Physics A ( A
19、ccepted )7. 武明峰,孟繁义, 傅佳辉 ,吴健,吴群,“ 新型小型化的平面左手介质微带线及其后向 波特性验证 ”,物理学报, 2008(57),第 2 期( 已录用 )8. Wu, Q., Y.-M. Wu, J.-H. Fu . An approach to ultra-broadband medium-power MMICcascode-pair distributed amplifier designIEIC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ics.2005, E88(7): 1353-1357EI 检索论文( 10 篇)9. 傅佳辉 ,吴群,刘敏,新型毫米波
20、微带天线 H 槽耦合馈电的设计,系统与空间技术(已 录用)10. 傅佳辉 ,吴群,孟繁义,秦月梅, 杨彩田, “异向介质的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7(39),第 1 期: 168-171 (EI 检索: 074910962884)11. 傅佳辉 ,吴群,孟繁义,秦月梅,杨彩田,“射频MEMS器件的建模与仿真”,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7(39),第 1 期: 156-159 (EI 检索: 074910962886 )12. Jia-hui Fu , Qun Wu, Min Liu, The research of H-shaped coupling slot microstr
21、ip antenna array, Microwave and Millimeter wave Technology ICMMT2008, April 21-24, Nanjing, China (accepted)13. Fu, J.-H ., Q. Wu, Y.-M. Qin. Quasi-static parameter analysis for arbitrary metallization thickness of RF MEMS coupled microstrip lines,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2005. Institute of E
22、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 Piscataway, NJ08855-1331, United States: 408-411(EI 检索: 074910962884 )14. Fu, Jiahui ; Wu, Qun; Applications of micromachined transmission lines to millimeter wave systems, Dianzi Qijian/Journal of Electron Devices , 2003, 26(2), June, 127 Language: Chinese(
23、 EI 检索: 03337594878)15. Fu, Jiahui ; Wu, Qun; Gu, Xuemai; Qin, Yuemei,Novel RF MEMSE nabled Circuits for wireless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st and Measuremen,t 2003,v 1: 6568 ( EI 检索: 03427681876)16. Wu, Qun, Fu, Jiahui , Gu, Xuemai; Shi, Huajuan; Lee, Jongchul, MEMS-ba
24、sed transmission lines for microwave applications, Proceedings of SPIE -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2003,v 5116 II: 744750( EI 检索: 03387641695 )17. Wu, Qun; Fu, Jiahui, Recent advances in MEMS technologies for RF and microwave applications Source: Dianzi Qijian/Journal of Elect
25、ron Devices , December, 2001, 24(4), 318321 Language: Chinese(EI 检索: 02397116340 )检索:18. Wu, Qun, Qiu, Jinghui,Fu, Jiahui , High precision RF linearizer by digitalpredistortiontechnique technology. Source: CPEM Digest 2002, p 76-77(EI02437152756) 国际会议和国内期刊( 7 篇)1. Fu, JH, Wu, Q, Meng, FY and Yang, C
26、T. LTCC for RF application. Proceedings ofthe 2004 China-Japan Joint Meeting on Microwaves. Harbin, China, 2004:2-6( ISTP检索 :BAZ980)2. Jia-Hui Fu, Qun Wu, Modeling and Design of the Novel MEMS Phase Shifter for KaBand Applications , 2005 IEEE AP-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ennas and,July,2005( I
27、nspec 检索 : 8661381)3. 傅佳辉,吴群,顾学迈 , 射频 MEMS封装技术 , 电子器件, 2004 年 3 月,第 27 卷第 1 期, 206210(EI 源, Inspec 检索: 8680680)4. 傅佳辉, 吴群,微波 EDA电磁场仿真软件评述, 微波学报, 2004年 6 月,20(2):9195 (核心)5. Huajuan Shi, Qun Wu, Jiahui Fu, Design Consider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for MMIC Distributed Amplifier, 2004 China-Japan J
28、oint Meeting on Microwaves,Sep,2004,Harbin,China,1-4( ISTP 检索 :BAZ980)6. WuQ , WuY M, Fu JH, An approach to ultra-broadband medium-power MMICc ascode-pair distributed amplifier design, IEICE TRANSACTIONOSN ELECTRONICSE 88C (7): 1353-1357, JUL 2005 ( ISTP检索: 948FU )7. Jiahui Fu, Qun Wu, Xuemai Gu, RF
29、 MEMS Package Technolog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2003 Asia-Pacific Microwave Conference, WEP-58: 549552(国际会议)光电检测技术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光电系统的特点, 光度学基本理论、 光电器件 原理和使用要点、光电输入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典型光电测量系统。本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1) 通过学习光电器件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常用光电器件;2) 学会根据光电器件的特点设计和选择光电输入电路和有关参数; 通过学习典型光电系统,能够根据
30、被测对象的特点初步具有光电检测系统设计能力。教学目的:是获取光电器件光电测试技术是一门将光学技术与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技术。光信息和借助光来获取其它信息(长度、温度、流量、力、声音、电流、生物等)的重要手 段。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光电系统的特点, 光度学基本理论、 原理和使用要点、光电输入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典型光电测量系统。教学大纲:第一章 概论( 2 学时)1 信息技术与光电测量技术2 光电测量技术组成3 光电测量技术的特点第二章 光度学基础与光源( 2 学时)1 光度的基本物理量2 光度学基本定律3 光源的基本特性参数4 光电测量常用光源第三章 常用光学系统(
31、2 学时)1 显微光学系统2 望远光学系统3 照明系统第四章 光电测试常用器件( 12 学时)1 光电发射器件2 光电导器件3 光伏器件4 热电探测器件5 光电成像器件6 光控器件第五章 光电检测电路( 4 学时)1 光电检测电路的设计要求2 光电检测的典型输入电路3 光电检测电路的频率特性和带宽4 光电检测系统的噪声与抑制第六章 光束的调制与扫描( 2 学时)1 光调制的基本原理2 光信号的调制方法3 光束扫描与跟踪第七章 非相干信号变换与检测方法( 6 学时)1 直接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2 随时间变化的光电信号变换与检测方法3 随空间变化的光电信号变换与检测方法第八章 相干变换与检测方法( 6 学时)1 相干变换与检测的原理2 相干信号的相位调制与检测方法2006 年版3 相干光外差检测原理和方法 参考教材:光电检测技术郭培源 付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教学方式: 讲授(最好有多媒体设备)任课教师教学科研简历:姓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氧化石与纳米亲水二氧化硅在流变性和携砂能力中的作用研究
- 安全施工方案
- 智能时代个人信息保护自律机制构建研究
- 基于PLC的机床电气控制设计原理与应用实例
- 听觉视角下的文学作品深度解读
- 构建学习型社会:教育关系重构与创新路径探索
- 公务接待相关管理办法
- 安全生产十四五
- 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话语表达的创新范式研究
- 储运部工作总结
- 2025至2030中国中小型风电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六大茶类培训
- 2025-2030中国油田化学品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行情监测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乌鲁木齐危险品驾驶员模拟试题
- 2025至2030中国质子束治疗系统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外事安保活动方案
- 自主招生面试题及答案
- 深基坑监测管理制度
- 2025年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校园招聘45人笔试参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高考真题-英语(全国一卷) 含答案
-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期末复习:选择题刷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