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论文--王立平_第1页
教育叙事论文--王立平_第2页
教育叙事论文--王立平_第3页
教育叙事论文--王立平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叙事 教学重点:情感还是方法 ? 这节语 文课 的主 题是 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一篇文质兼美的爱国主义颂歌。这是一篇小说,也是一篇讲读课 文。今天是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 “中考 ”常常考小说的阅 读,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习惯于平铺直叙地叙 事,不会描写人物,所以,在备课时我将重点放在 “教会学生 阅读小说的方法 ”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上。我把这节课的教 学目标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第二,理解主人 公 对惨遭外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的情感。 这节课从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开始。我提问后,一位学 生站起来回答: “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

2、” 学生的回答是对的,我要求学生将 “三要素 ”齐读一遍。现 在回忆起来,这个环节很值得回味。按说,自小学开始我们已 经多次学习了小说,学生也很清楚地知道了 “小说的三要素 ”, 我为 什么 还要学生将黑板上的“三要素 ”齐读一遍呢?从小学 到中学,老师好像经常会使用这种方法,只是到了高中和大学 的教室里,这种方法才比较少用。为什么这个方法只在中小学 常用呢? 这个环节使我想到的是:我们做教师的总是有一些很日常 的、很细节的教学方式,这些日常的、细节的教学方式普遍流 行于小学的和初中的课堂, 但做老师的好像较少考虑其中有些 教学方式是否应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自 我教育能力的提

3、高而有所改变。尤其当某种教学方式是具有较 强的控制性、强制性时,做教师的是否应该逐步减少这种控制 性较强的 保姆”式的教学方式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 习惯呢? 由于我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 开始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增加了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 对这个环节我觉得有些遗憾。接下来的重点是让学生领会 人物描写的方法”。 我问学生:我们以前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呢?有学 生说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有学生说 动作描写”、神态描 写”,另外有学生补充说心理描写”。 学生回答的这些 人物描写方法”与我备课时所设计的内 容是吻合的。我事先备课设计阅读思考题答案时,已经写出这 几种

4、方法。可当学生的回答一一出现这些人物描写方法”时, 我忽然感到有些别扭。在学生的答案与我的设计吻合时,要是 不满足于 正中下怀”的感觉,而是边听学生说,边板书记录学 生的各种意见,那样的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按照备课时的教学设计,提出人物描写的方法”是为了引 导学生掌握最后一课这篇小说的刻画人物方法。于是,我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黑板上的几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谁?韩 麦尔先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小弗朗士是怎样的一个人?小 说是怎样刻画他们的?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说吗?小弗朗士 的感情如何变化的?小说是怎样表现的? 学生开始 讨论”后,我走下讲台在学生的课桌间穿行。我 很想知道他们在 讨论”什么。其间

5、有学生问我“这篇小说的主 人公是谁”问题,我尽可能地作一些简短的启发,使答案尽快 统一到“主人公是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上。虽然有几个学 生或认为是韩麦尔或认为是小弗朗士或认为是韩麦尔和小弗 朗士两人,并且想展开讨论一下,但是这不是这一节课的“重 点”。 上完这一节课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的教学 重点究竟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将教 学目标定位在 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 理解主人公对惨遭外 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的情感”,但实际上我是把教学 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上,主要是引导学 生理解 作者是怎 样刻画人 物心理 的”、哪些句子 说明了这

6、个 心理”等等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按照以往的经验, 这些方法和技巧是以后的考试中经常会 遇到的问题。从升学考试的指挥棒来看,注重方法、技能的传 授和指导显然对学生应考”是有利的。对于一个老师尤其是所 教学生将要进行中考的初中老师来说,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应 考”技巧和方法上,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的困惑是,像 最后一课这么一篇经典性的爱国主义小说,它奉献给读者 的难道仅仅只是作者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吗?像这么 一节语文课,究竟应该注重情感体验,还是方法训练呢?如果 真要引导学生 体验情感”,这节课的很多环节都需要改变。 我希望下一次我在上这节课时,能够跟学生充分地讨论一下这 个问题,听大家畅

7、所欲言,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一课的主 人公是谁?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 大致上有三种意见,或者韩 麦尔,或者小弗郎士,或者韩麦尔和小弗郎士。一般说来,谁最能体 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谁就是小说的主人公。 先看小弗郎士。他原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很不严格, 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 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 变化。他懊悔以前没好好学习而旷了课去找鸟窝、溜冰;他对 刚才” 还那么讨厌的课本,一下子 舍不得和它们分手了 ”。他对老师的感情 也迥异于从前。对于韩麦尔老师,他万分依恋,他对老师变得是那样 理解。他多么希望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 ”, 为此宁愿拿出

8、 任何代价”。他充分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好像 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他是多么不希 望老师伤心啊,他又多么舍不得老师离去啊。可是老师就要永远离去 了。他不仅理解老师为什么穿上那套漂亮的衣服, 他也理解老师的谆 谆教诲,他更懂老师那神圣的信念和深深的痛苦。他感到老师从来 没有这么高大”,这说明小弗郎士不再是那个贪玩、幼稚的孩子,他 成熟起来了。 促使他完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 子,他贪玩,但 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 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 震撼,是 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

9、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 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再看韩麦尔。作品中对他的描写是通过我”小弗郎士的观察来展 开的,因而作品中所展现的,基本上是一个由幼稚走向懂事的孩子心 目中的形象。但尽管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是一位严师,也是一 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 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 他怀着巨大悲痛,穿 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 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 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 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 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 的坚强信心。 再从最后一课这个标题来看,这个“最后一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