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油池设计计算书_第1页
隔油池设计计算书_第2页
隔油池设计计算书_第3页
隔油池设计计算书_第4页
隔油池设计计算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设计内容1、隔油池 隔油池是分离废水中的浮油及泥沙的构筑物,它是利用油于水之间的密度差 异进行油水分离的。隔油池也是用上浮方法去除废水中相对密度小于 1 的浮油的 构筑物。 在隔油池中, 相对密度小于 1,粒径较大的油品杂质上浮于水面, 与水分 离;相对密度大于 1 的杂质则沉入池底。所以,隔油池同时又是沉淀池,但主要 起隔油作用。和沉淀池类似,它也有平流式,竖流式及斜板斜管式。我国目前多 采用的是平流式隔油池,个别地方采用斜板斜管或其它形式的隔油池。重力型隔油池是处理含油废水的最常用的设备,其处理过程是将含油废水置 于池中进行油水重力分离,然后,撇除废水表面的油脂。理论上重力分离过程可

2、以用斯托克斯公式表示。但是由于常发生紊流和短循环,重力分离器的实际效率 依赖于合理的水利设计和废水停留时间。停留时间越长,漂浮油与水的分离效果 越好。停留时间小于 20min 时,油水的分离效率低于 50%,如果延长停留时间可以 改善分离情况。隔油池水面的浮油可以用集油管排出, ,也可采用机械撇除, 小隔油池也可采 用人工撇油。平流式隔油池( API)由池体,刮油刮泥机和集油管等几部分组成,普通平流 隔油池的构造如图 3 所示。废水从一端进入,从另一端流出,由于池内水平流速 很小,相对密度小于而粒径较大的油品杂质在浮力的作用下上浮,并且,聚集在 池的表面,通过设在池表面的集油管和刮油机收集浮油

3、。而相对密度大于的杂质 沉于池底。集油管设于出水口一侧的水面上。 集油管一般直径为 200-300mm的钢管制成。 沿管的长度在管壁的一侧开有切口,其宽度一般是对应中心角为 60,集油管可 以绕管轴转动,由螺杆控制。平时切口向上并位于水面以上,当水面浮油达到一 定厚度时 ( 一般不大于,转动集油管,使切口浸入水面油层一下,浮油即自行进入 管内,并沿集油管流向池外。刮油机通常是由链条或钢丝绳牵引的。在用链条牵引时,隔油机在池面上起 刮油作用,将浮油刮向池的末端;而在池的底部可以起刮泥机作用,将下沉的油 泥刮向池出口端的泥斗中, 通过排泥管适时排出, 排泥管一般直径为 200mm,池底 向污泥斗的

4、坡度为, 污泥斗深度一般为, 底宽不小于,倾面倾角不小于 45-60 。 隔油池的进水一端一般采用穿孔墙进水,出水端采用溢流堰。由于受到刮油机规格的限制,隔油池的每格间的宽度一般为, ,几种。 这种隔油池的优点是构造简单, 这种隔油池占地面积大, 停留时间长 , 水平流 速为 2-5mm/s。由于操作维护容易, 运行管理方便, 除油效果稳定,因此应用比较 广泛;缺点是池的容积较大,排泥困难,其可能取出的粒径最小为100-150 m。图 1-2 平流式隔油池结构示意图2、平流隔油池设计中常用的数据和措施(1)停留时间 T,一般采用;(2)水平流速 v,一般采用 2-5mm/s;(3)隔油池每格宽

5、度 B 采用 2m,3m,6m。当采用人工清除浮油时,每格 宽 3m。国内各大炼厂一般采用,且已有定型设计。(4)隔油池超高 h1,一般不小于,工作水深为 h2为。人工排泥时,池深应 包括污泥层厚度。(5)隔油池尺寸比例:单格长宽比 (L/B) 4,深宽比(h2/B) 。(6)刮板间距不小于 4m,高度 150-200mm,移动速度 s.(7)在隔油池的出口处及进水间浮油聚集,对大型隔油池可设集油管收集 和排除。集油管管径为 200-300mm,纵缝开度为 60,管轴线在水平面下 0-50mm, 小型池装有集油环。(8)采用机械刮泥时,集泥坑深度一般采用, 底宽不小于,侧面倾角为 45 -60

6、。(9)池底坡度 i ,当人工排泥时池底坡度为,坡向集泥坑;机械刮泥时, 采用平底,即 i=0 。(10)隔油池水面以上的油层厚度不大于。(11)隔油池的除油效率一般在 60%以上,出水含油量为 100-200mg/L。若后 续浮选法,出水含油量小于 50mg/L。(12)为了安全,防火、防寒、防风沙,隔油池可设活动盖板。(13)在寒冷地区,集油管内应设有直径为 25mm的加热管,隔油池内也可设 蒸汽加热管。3、设计计算(1)已知条件炼油厂含油废水流量为 Q=130m3/h,浓度为 100mg/l 采用平流式隔油池。(2)计算方法及过程:按油滴的上浮速度计算 污水中油珠的设计上浮速度:斯托克斯

7、公式: u=18g y 0d2式中 v 为静水中相应于直径为 d 的油珠的上浮流速 ( 一般不大于 3m/h) , cm/s; 水 中悬 浮杂 质碰 撞引 起 的 阻 力系 数, 当 悬浮物 浓度为 c 时 , 42 = 4 10 4 0.82c ,一般可取 =;4 104 c 2d油滴粒径 ( 可以上浮的油滴的最小粒径 ),cm;2 g重力加速度, g=981cm/s2; 水的绝对粘度, Pas; 实际油珠非球形的形状修正系数,一般可取 =; y, 0水和油珠的密度, g/cm ; 假设要去除的油滴最小粒径为 d0=100m,假设温度为 25,则可由图 1 和图 2 分别查出 25是水的密度

8、以及水的绝对粘度, 得: y=cm3,=cm3s。又知 25 时油的密度为 cm3;所以可以根据上式计算油珠的上浮速度为:2u g y 0d218 y 0 180.95 981cm / s2 3 3 2 3 0.0098g / cm3 0.920g/cm3 0.01 2 0.0098g/cm3s =s=40m/s 隔油池的表面面积:() 池内水流的水平流速 :一般可以去池内水平流速 15u,而且不宜大于 min(15mm/s),在本次设计 中取 =3mm/s,() 隔油池表面修正系数 按照一般公式求出的隔油池表面面积一般往往偏小,这是因为实际的隔油池 容积利用率不是 100%,而且又要受水流紊

9、动的影响,因此要乘如一个大于 1 的系 数 。予以矫正。 值与系数 /u 有关,可由表 1 查得。今 u = =,由下表表面积修正系数 与速度比 /u 的关系/u20151063取 = 所以,根据隔油池表面面积公式 A=Q/u 式中: A隔油池表面面积, m2; Q设计中的含油废水流量, m3/h 。 求得,隔油池的表面面积为:2A= =130m2 隔油池水流横断面面积 根据公式 A0=Q/, 式中: A0隔油池水流横断面面积, m2。 求得隔油池水流横断面面积为:A0= =0 隔油池有效水深 本次设计采用机械清除浮油,设隔油池每格宽为 B=4m,格数为 n=2 个, 则根据公式 h2=A0/

10、nB ,式中 h2隔油池有效水深, m; n隔油池分格数,个;B隔油池每格宽, m。 求得隔油池有效水深为:h2= 2m (符合要求 ) 隔油池有效池长根据公式 L=h 2,u式中: L隔油池的有效池长, m;上浮速度修正系数,一般取;已知 h2=,则求得隔油池的有效池长为:L=uh2,=13m由另一种方法也可求得有效池长,即根据公式 L=则求得隔油池的有效池长为:L=AnB平流式隔油池尺寸要求 h2:B=, L:B4; 今已知 h2=,B=4m,则 h2:B=:4=( 符合要求 ) 但是由上面两种方法求得的有效池长分别为 13m和,其中按照长宽比计 =,=所以根据 L:B4, 应取有效池长

11、L=。 隔油池总高度本设计中隔油池设有机械刮油, 除渣机,所以池底坡度为 i=0 ,而且池底无积 泥。根据公式 H=h1+h2 式中: H隔油池总高度, m; h1隔油池超高, ( 一般不小于, m。 今取隔油池超高 h1=,所以,求得隔油池的总高度为:H=h1+h2=+= 出水含油浓度取平流式隔油池的一般除油效率为 E=84%,所以根据公式:式中: C出水含油浓度, mg/L;C0入水含油浓度, mg/L;E隔油池除油效率, %。求得出水含油浓度为:C=(1-E)C0=(1-84%)*100=16mg/L采用链带式刮油刮泥机 马岭炼油厂的含油废水处理的实践表明,以前采用的钢丝绳刮油刮泥机收油 速度慢、效率低,且可靠性差,设备利用率低,无法清除沉于池底的油泥。链带 式刮油刮泥机在平流隔油池中应用效果良好,机械结构合理,运行稳定,操作简 单,安装方便除油效果显著。图 3为链带式刮油刮泥机结构图 9 。采用 链带 式刮 油机 刮油,并将 浮油 推向 池末端 ,而在池 的底 部可起到 刮泥 的作 用(将下沉 的油 泥刮 向池 的进 口端污 泥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