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合作机构知识转移动力模型的实证研究_第1页
产学合作机构知识转移动力模型的实证研究_第2页
产学合作机构知识转移动力模型的实证研究_第3页
产学合作机构知识转移动力模型的实证研究_第4页
产学合作机构知识转移动力模型的实证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产学合作机构知识转移动力模型的实证研究软科学12010年1月.第24卷.第l期(总第121期)产学合作机构知识转移动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张力,聂呜(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430074)摘要: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产学合作中知识转移的研究,从产学合作机构的视角提炼出促成知识转移的因素,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为寻找促成产学之间知识转移的措施提供依据,同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关键词:知识转移;便利因素;产学合作;多元回归模型中图分类号:f2o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0)01002705facilitatorsofknowledgetransferinuniversi

2、tyindustrycoaborationzhangli,nieming(schoolofmanagement,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74)abstract:basedonsummarizingtheforeignanddomesticresearchofknowledgetransferinuniversityindustrycollaboration,thispaperanalyzessomefactorsthatpromoteknowledgetransferinuniversityindustrycollab

3、heend,itgivessomeusefulmeasurestospeedupknowledgetransfer.keywords:knowledgetransfer;facilitators;universityindustrycollaboration;muhinomiallinearregressionmodel1引言随着经济,知识和技术环境的发展,产业主(企业)和学术方(大学,各种研究机构)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为用知识来满足社会需求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和财富,而产学合作机构组成了一个有效联结知识和市场的界面:这种界面能帮助个人或组织获得自己所欠缺的资源,学习

4、到对方的知识和能力,在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合作视角来看:产业方需要来自学术方的知识和技术作为自己研发力量的补充,也可能需要来自学术界长期而稳定的大量技术投入;而学术方则需要产业方对知识商业化的运作经验,商业管理经验以及基础性技术研究成果向应用技术转化的能力和经验.产学合作可以理解为通过产业界与学术界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相乘效应来提高大学与产业各自潜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引发人力资源素质的改善,创新能力的跳进和经济效率的提高等一系列宏观效果.现有的许多文献从知识转移的”过程”和转移过程中的”参与要素”来分析知识转移,并提出理论框架和模型.从”过程”的视角,知识转移应该包含五个步骤

5、:第一步是知识获取;第二步是交流;第三步是应用;第四步是接受;第五步是同化;而”参与要素”的视角,知识转移应包括4个核心要素:知识转移的主体(actors),转移情景(context),转移内容(content),转移媒介(media).大多数研究对”知识转移”的5个决定性因素达成了共识.5个因素包括:(1)被转移知识的特征;(2)知识发送体的特征;(3)知识接受体的特征;(4)合作的情景特征;(5)法规和外部环境.收稿日期:20090514作者简介:张力(1975一),男,湖北天门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技术开发与技术转移,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等;聂鸣(1962一),男,教

6、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技术开发与技术转移,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等.?27-软科学2010年1月.第24卷.第1期(总第121期)现有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产学合作中知识转移的要素,过程以及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多以知识转移的要素和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则从产学合作组织机构的视角,研究促成产业界和学术界之间知识转移的因素.2原理的提出和假设2.1以知识为基础的观点和资源为基础的观点为什么有的产学合作机构有利于产业和学术两个组织间的知识转移,本文应用以知识为基础的观点和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来考察产学合作中心的特征.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认为:组织间的业绩不同是由组织内唯一的,有价值的,不可模

7、仿的资源和能力所导致的.barney将组织资源分为四类:金融资源,物理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而以知识为基础的观点认为:组织的首要功能在于创造,组合和运用知识,并且认为持续的竞争优势和业绩是对不同知识领域的特有知识的基础管理.正是由于不同的产学合作中心拥有不同的资源和知识基础,组合,部署这些资源和知识基础的能力也有差异,导致了产学合作中心的异质性,表现为不同的产学合作机构有不同的知识转移行为和业绩.根据以往的研究以及以知识为基础和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本文认为产学合作机构内产学关系的协调,对知识的有效管理,产学问的信任,知识结构和文化相容性,产学合作机构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知识基础设施,创业氛围都

8、对产学合作机构之间的知识转移行为和业绩有明显的影响.本文提出一个概念性模型(图1)来描述具备哪些特征的产学合作机构能有效促成产学之间知识转移.2.2因变量:产学之间知识转移研究采用simonins3项目(alpha=0.877)5级liken量表测度产学之间知识转移的程度(1=完全不同意过渡到5=完全同意).基于产学合作机构最近的情况,本文问卷调查了产学合作机构中的产业方,在最近三年内,他们是否同意或不同意如下的陈述:(1)从参与合作的学术方那里,公司学到了很多;(2)学术方拥有的知识被产业方同化并推动了公司产品(或服务)的开发;(3)学术方拥有的知识直接导致了向消费者提供的新产品和服务.2.

9、3假设(解释变量)2.3.1产学合作机构的自然条件产学合作机构的自然条件指它的一体化机制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很多隐性知识很难用正式的方式交流,一体化机制使合作双方更容易相互学习到对方的隐性知识;对显性知识而言,正式的?28?图1促成产学合作机构之间知识转移的因素模型信息和知识交流渠道,合作平台对知识转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体化机制的存在方便了管理者转移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产学合作一体化机制的完善程度影响了产学问的信息交流和知识转移.另外,就开发新产品,服务和专利而言,驻扎在科学园的公司比驻扎在科学园外的公司更有成效.这些表明:科技园或孵化器可能是一种便利知识转移的机制.据此,提出

10、假设:h1:产学合作机构一体化机制的完善程度,与产学之间的知识转移正相关.h2:产学合作中心处于科技园或孵化器内,与产学之问的知识转移正相关.2.3.2产学合作机构的社会条件产学合作机构的社会条件指主任的学术地位,合作双方的信任,合作双方文化上的相似性和包容性.产学合作中心主任相当于产学合作边界的巡视者(boundaryspanning),由他整理的”知识流”能帮助产学合作机构内的成员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的知识,并且”知识流”在某些情况下是通过边界巡视者与外界的非正式和个人接触,通过边界带进组织内部的,所以边界巡视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进入组织的知识数量以及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同时,信任使合作双方相

11、信对方不会滥用从合作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愿意更紧密地合作,并且相信被转移的知识和经验是准确的,重要的和相关的,这使得合作双方在获取知识的相关性和准确性上很省心.另外,双方相似和包容的文化背景使组织问的知识交流更为顺畅,组织问文化上的不相容必然导致合作研发人员在行为规范上存在差异和对待同一事物的观点产生分歧,从而影响知识转移的效率.因此,本文假设:h3:产学合作中心主任(或主管业务的最高级别的管理人员)的学术地位与产学间知识转移正相关.h4:产学合作双方的信任与产学之间知识转移正相关.h5:参与产学合作的双方组织文化上的相似性,软科学)2010年1月?第24卷?第1期(总第121期)包容性与

12、产学之间知识转移正相关.2.3.3控制变量研究表明:产学合作中心规模越大,相关联的资源存量和专家就越多,可能得到的技术商业化方面的信息也就更多”,从而越有利于知识转移,实验设备和设施的共享,不同类型的研究者以及不同研究日程的互补.另外,已有的经验使产学合作机构能更熟练地处理偶发因素和突发事件,能更成功地消除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各种障碍”.由此,本文假设:h6:产学合作机构已有的相关经验与产学间知识转移正相关.h7:产学合作中心规模与产学问知识转移正相关.3方法3.1样本和数据收集本研究样本包含了一系列规模,大小不等的产学合作机构.本研究中的样本包括:(1)产学共建研究开发实体,包括联建实验室,研究

13、所,技术开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学研合作示范中心;(2)产学共同参与由国家经贸委,原国家教委,中科院于1992年共同在全国组织实施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3)产学联合,承担重大科研课题或大型工程项目的”联合研发团队组织”,联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因此,熟悉产学合作机构情况的高层主管,参与产学合作机构的主管或管理层人员以及科研人员都是较合适的问卷对象.众多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到产学合作中,为技术转移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土壤”.重要的是来自不同行业的产学合作机构提供了包含各种组织特征的样本,满足了样本多样性的要求.本研究数据收集采用dillmans的t0taldesignmethod(tdm)

14、,由某大学的一组mba学生对问卷进行了预测(n:30).预测后,对有关问卷内容和格式作调整,参与预测者将不再包括在研究的最后样本中.研究强调了合适的问卷对象必须是熟悉产学合作机构情况的高层主管,参与产学合作机构的主管或管理层人员以及科研人员.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问卷303份,其中有效问卷228份.3.2度量和数据分析本研究的度量都改编自现有文献,详细的多项目度量的内容见表1.本文运用5级liken测量多项目变量,15依次表示从”完全不同意”向”完全同意”或“根本不频繁”向”非常频繁”过渡.3个多项目变量产学问知识转移,一体化机制,产学合作双方的信任的cronbachsd系数分别为:0.87

15、7,0.905,0.908.cron-bachs仅系数均大于0.7,表明各个多项目度量通过可信度检验.表1主成分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因子载荷(n:228)由于针对每一产学合作机构的问卷回复都来于一个熟悉本机构状况的回复者,担心有同源偏差的存在.运用harman的单因素测试去检验同源偏差的可能性:在所有变量中,若单一因素解释了大部分变异,则同源偏差可能存在.运用主成分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在表1中提供,表明用liken量表去度量的因变量和3个自变量载荷于4个独立的因子,每个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0(从3.201到1.809),解释了83.544%的总变异,这说明数据中并不存在明显的同

16、源偏差问题.?29.软科学)2010年1月.第24卷.第1期(总第121期)4结果为了分析产学合作机构的性质和状况对产学之间知识转移的影响,拟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ny=0+,卢+占(1)i:l式(1)中,y为被解释变量”知识转移”,x.包含了本文第二部分提及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bi(i=1,2n)是这些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表2提供了变量1,28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矩阵.从描述性统计中可知:尽管有自变量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但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并不明显,由于各自变量的vif都没超过4.55,远低于可接受的水平vif:10.0.研究运用全部进入回归(entry)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多元线

17、性回归方程检验本文提出的假设.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产学合作机构的一体化机制(integrativemechanisms),产学合作双方的信任,产学合作双方文化上的相容性,产学合作机构所处地理位置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在1%的水平上显着,与本文的预期相符;而产学合作机构以往经验的回归系数符号为负,并且在10%的水平上都不显着,这一结果与本文的预期相反.产学合作机构的规模,产学合作中心主任的学术地位在模型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符号为正,但在10%的水平上也不显着.表2解释变量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矩阵(n=228)自变量非标准化回归系数标准化回归系数共线性诊断bstd.e

18、rrorbetatoeranceviftlg.5结论和讨论本研究有益于那些对产学合作机构促成产学之间知识转移的研究者和管理者,尤其有益于那些试图在产学合作中发现新的创业机会的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模型r2为0.745(调整r2为0.737),并且母体组织广泛,所以本文的结论具备很好的通用性.本文选择合适的模型,从产学合作机构的视角,研究了产学合作机构本身的特征对产学两个组织之间知识转移的影响,也考察了产学合作机构所处的外部环境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产学合作机构的一体化机制(integrativemechanisms),地理位置,产.30?学合作双方的信任,产学合作双方文化上的相容性显着

19、地影响了产学问的知识转移,而主任的学术地位,产学合作机构以往的经验,产学合作机构规模对产学之间知识转移的作用不显着.由此可见产学合作机构本身的特征和性质对产学之间知识转移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应完善产学合作机构内的一体化机制,并力求在产学合作机构内建立一系列有利于知识转移的机制.以合理的机制为基点,培育双方信任和相容的组织文化,最终有力地促成产学之间的知识转移.另外,产学合作机构所处地理位置的基础设施,知识环境,政策法规以及高新企业聚集所产生的”集群效应”,”示范效应”软科学)2010年1月.第24卷.第1期(总第121期)也可能促进产学问的知识转移.而产学合作机构以往经验的回归系数符号为负,并且

20、在10%的水平上都不显着,这一结果与预期相反.实证结果表明,产学合作机构的以往经验反而阻碍了产学问的知识转移,这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当产学合作机构经过较长时间合作,有一定的经验时,管理者往往以”刚性”管理体制敦促成员完成业已制定的”刚性”任务,这往往滋生了官僚主义气息,扼杀了激发自由思维的创新性文化,影响产学问的知识转移效率.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长期合作导致的因循守旧和陈规陋习会很大程度上扼杀知识转移的动机及效果,双方的隔膜和冷漠可能使彼此间对”隐性知识”的感知和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而理解和掌握这些隐性知识对产学间的知识转移至关重要.产学合作机构的规模,产学合作中心主任的学术地位在模型中的标准化

21、回归系数符号为正,但它们对技术转移的作用并不明显,因为两者在统计上的显着性水平分别是9.5%和11.3%.可能的原因是产学合作机构规模越大,即合作”界面”越”厚重”时,双方交流效率越低,对”隐性知识”的感知也越困难.何种规模的产学合作机构以及与之对应的何种管理机制最有利于创新性组织文化的培养和扩散,并且能遏制”官僚气息”的滋生,从而促进知识转移,这需要作进一步探讨.虽然产学合作中心(机构)主任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对新思想,新知识的引入和扩散固然十分重要,但知识转移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知识受体,发送体本质的复杂性和传递路径的复杂性使得产学合作中心(机构)主任的学术地位对产学之问的知识转移并无十分显着

22、的影响.另外,作为产学合作机构的主任,其终极职责在于促进产学问的交流与合作,加速知识商业化的进程.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没有从”交流能力”和”对新技术市场远景的把握”这两个维度来考察他(她)的作用,只是以其职称作为变量进入方程,可能导致变量选择的失真.事实上若从以上两个维度出发可能会更确切和深入地挖掘出”主任”在产学之间知识转移中的作用,这也需要下一步作更深入的研究.参考文献:1rogersem,shirotakegamijingyin.lessonslearnedabouttechnologytransferj.technovation,2001,21(4):253261.2ogo.anc,

23、byme0,pandyad.howscientistscommercialisenewknowledgeviaentrepreneursh|pj.thejournaloftechnologytransr,2008,33(1):2343.3gilbertm,cordeyhayesm.understandingtheprocessofknowledgetransfertoachievesuccessfultechnologicalinnovationj.technovation,1996(16):301302.4albinov,garavelliac,schiumag.knowledgetrans

24、ferandinterfirmrelationshipsinindustrialdistricts:therole(mtheleaderfirmj.technovation,1998,19(1):5363.5lc,tengb.transferringr&dknowledge:thekeyfactorsaf-fectingknowledgetransfersuccessj.journalofengineeringandtechnologymanagement,2003(20):3968.6barneyj.firmresources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

25、agej.journalofmanagement,1991,17(1):99120.7santoromd,bierlype.facilitatorofknowledgetransferinuniversityindustrycollaborations:aknowledgebasedperspectivej.ieeetransationsonengineeringmanagement,2006,53(4):495507.8sherwoodal.acquisitionoftechnologicalknowledgefromalli-aneepartners:theroleoftheorganiz

26、ationalknowledgeinterfaced.indianauniversity,2002.9siegelds,westheadp,wrightm.assessingtheimpactofuniversityscienceparksonresearchproductivity:exploratoryfirmlevelevidencefromtheunitedkingdom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2003,21(9):13571369.1odollingermj.environmentalboundaryspannin

27、gandinformationprocessingeffectsonorganizationalperformancej.theacademyofmanagementj0urnal,1984,27(2):351368.iimacdonalds.learningtochange:aninformationperspectiveonlearningintheorganizationfj.organizationscience,1995,6(5):557568.12gulatir.doesfamiliaritybreedtrust?rrheimplicationsofrepeatedtiesforcontractualchoiceinalliancesj.the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5,38(1):85112.13youngybarrac,wiersemam.thestrategicflexibilityininfor-mationtechnologyalliances:theinfluenceoftransactioncosteconomicsandsocialexch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