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7.环绕声音乐录制的一些体会_第1页
2057.环绕声音乐录制的一些体会_第2页
2057.环绕声音乐录制的一些体会_第3页
2057.环绕声音乐录制的一些体会_第4页
2057.环绕声音乐录制的一些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绕声音乐录制的一些体会一,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环绕声以其自身独有的优势愈发地倍受关注。几乎所有的聆听者都会对自己第一次的环绕声听音体验记忆犹新被重现的声场所包围;仿佛置身于彼时彼景的强烈的临场感;声音在周围飘移所带来的新鲜、刺激等等。就像双声道立体声代替单声道一样,在音响技术的王国里,环绕声也将必然取代双声道立体声而成为大众音响聆听的主要方式。很明显,在每一次技术的更新过程中也都必然伴随着声音美学的演变和革新,而这也大大激发了音响工作者利用新的音响创作方法创作出更多的音响作品。在我国,双声道立体声技术的引入和逐渐普及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在这一环节上我国落后于西方20多年。如今

2、,西方发达国家的广播、电视转播伴音也已经开始使用环绕声,然而我国的广播声音制式多为双声道立体声,电视伴音则基本是单声道。显而易见,在环绕声的引入和普及上,我国又处于落后的局面。在如今的音像制品市场上,环绕声的音像制品大多为dvd电影。它通常都带有dolby公司或dts公司编码的环绕声声音信息。环绕声的音乐唱片(如dvd audio、dts cd、sacd等等)其产品数量在音像市场上只占很小的比例。二,工作条件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现阶段已经具备了录制5.1声道环绕声节目的条件。我们也想结合实例谈谈在环绕声节目录制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由于我台录制部在5.1环绕声节目的录制方面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

3、,写作此篇论文的目的仅在于总结经验、为以后工作的不断深入服务。我台具有高质量的电容录音话筒数十支,这就为使用各种环绕声拾音制式提供了先决条件;我台又在去年购买了digidesign公司生产的rack 003+火线音频接口以及dell笔记本电脑,组成了较为便携的移动录音工作站。该套设备可以使用protools或nuendo等专业音频工作站进行高质量的分轨录制,从而实现环绕声节目前期实地采录素材、后期进棚混音的工作模式;我台13号、16号录音棚均具备环绕声监听系统,为录音师提供了5.1环绕声监听环境以方便进行混音和母版制作;最终,我们可以利用我台购买的dts编码软件制作出符合行业标准的dts-cd

4、。三,工作实例2010年3月12日,我录制部接到外录任务,节目为一场带有钢琴伴奏的男中音独唱音乐会。因为演出地点是一座仿造德式教堂的厅堂,我们推测其厅堂条件会较为理想,因此决定采用5.0环绕声方式进行录制。(一)前期录音在录音话筒的设置方面我们采用了点话筒、主话筒、环境话筒“三层拾音”的方式。点话筒使用了neumann u87话筒,心型指向性,放置在演员前方约1m处。为不影响观众观赏视线,话筒高度与演员胸部一致,振膜仰起指向独唱演员口鼻。因为独唱在节目中处于唯一主要地位,因此钢琴没有设置点话筒。(后来我们发现,由于该厅堂混响时间较长,若给钢琴设置点话筒会使钢琴声像的清晰度更好)出于对演唱作品、

5、演出形式的考虑,带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演出实况录音需要较强的空间感和临场感,因此我们在主话筒的设计上选用了akg c426立体声话筒形成ms拾音制式,既能拾取到较多的厅堂信息,又可实现较清晰的定位。更重要的是,ms拾音制式可以录制一轨独立的中央声道信号,为5.0环绕声后期混音提供了极大地方便。该话筒距独唱演员约3m,高度约2.5m。在环境话筒方面,我们使用了两套系统。第一套系统使用了两支neumann u89话筒,心型指向,分别放置在厅堂后方二楼的两侧,45度指向侧墙后方。因为此厅堂空间较小,只能容纳观众约100人,因此我们选用心型指向性以确保其拾取的声音信号与前方声道的差异性,并在一定程度上

6、降低对观众产生的噪音的拾取,但同时为照顾到与前方声道信号的相关性,我没有将该组话筒设置在厅堂的最后方,而是在厅堂后三分之一的位置。话筒高度距地面约5.5m。第二套系统使用了一对schopes ortf立体声话筒,它指向厅堂后方,被放置在厅堂后四分之一处,高度约3.5m。录音系统我们也采用了双系统,以确保录音工作的顺利与稳定。所有的话筒都使用了amek bb-100调音台的幻像供电和话筒放大器进行信号放大。第一套系统的记录设备使用tascam dat数字录音机,直接记录由调音台经过混音后的立体声信号。第二套系统使用了digidesign rack 003+与dell笔记本电脑组成的移动音频工作站

7、。我们将话筒信号由调音台每一轨的send发送至rack 003+的line in输入。该信号是调音台的推子前信号,不会受到推子对信号衰减的影响,从而实现了48khz 24bit精度的分轨录音,以备后期进行5.1环绕声混音及母版制作。我们使用的音频工作站为protools le 8.0。(2) 后期混音后期混音工作是在我台16号录音棚内进行的。音频工作站为protools hd3系统,protools版本为7.3。我们建立了一个5.1格式的混音session,i/o设置如下图:protools提供了一个在5.1总线中包含5.0母线、前方三声道母线、立体声母线和中置声道的i/o系统,它提供给录音师

8、极大的方便我们在每一声道的output选择上可任意选择以上母线中的任意组。考虑到节目类型,我们决定采用5.0环绕声格式,因此采用了5.0母线作为总输出。(西方古典音乐节目一般不使用lfe声道。除1812序曲中的炮声使用lfe声道作为效果渲染,该作品属于特殊情况之一)混音session共有10轨,分别为复制的m轨、m轨、s左、s右(反相信号)、独唱solo轨、环境话筒u89左、环境话筒u89右、环境话筒ortf左、环境话筒ortf右、5.0总线。我们将ms拾音制式中的m信号复制了一轨,以备馈送到中置声道。5.0总线的设置,为录音师提供对总线信号的随时监控,确保信号不失真。我们将由protools

9、模拟输出的信号馈送给midas legend3000调音台的前5个通道,并将这5个通道的信号分别由5个单声道编组送出,送出的信号由跳线盘馈送给各个音箱。这样做是为了使录音师可以方便地对5个声道中的任意声道进行“独听”和“哑音”动作,并方便录音师在混音工作之前进行监听电平校准。首先,我们将ms立体声话筒三轨信号的输出口设置为立体声母线,将s信号左右两轨的声像设置为极左和极右,这样才能确保ms立体声话筒有正确的声像定位。如果将m信号馈送给中置声道,s的左右信号分别馈送给左右两个声道,将不会产生声像定位,因为并没有产生m+s与m-s的和差信号,不符合ms立体声拾音制式的原理。这是一个在工作中比较容易

10、出现的问题。利用主话筒信号,我们按工作习惯先将音乐会的所有曲目进行修剪在每首作品第一个音出现前保留500ms的时间量,并做500ms的淡入,在音频块的起始点做mark,以便于操作。每首作品停止于掌声结束时,并将后一半掌声做淡出。这样做会使每一首作品单独成曲,开头和结尾听上去均较为自然。如下图:将所有曲目整体审听一遍之后,比较演员的现场发挥和曲目特点,我们选择第四首曲蔓地作为此次混音的实例作品。第一步,我们先将主话筒音轨的电平设置到0db。由于录音厅堂的特点,单听主话筒所拾取的信号,我们感觉其混响信息较多,独唱与钢琴伴奏的空间感很好,但清晰度较差,声像没有轮廓。因此我们将独唱的点话筒(其信号馈送

11、至中置声道)逐渐推起,使其起到增强独唱的声像定位,增强清晰度的作用。应注意的是,这一轨的信号不能推起太多,否则会使独唱的声像过于靠前,与钢琴和整体声场不相融合。通过调整,我们将该轨的电平设置为-4.5db。但由于演员在演出过程中动作较大,因此该轨的信号动态也较大,在一些情绪较为激动的段落,瞬态的电平较大,使人声的声像有往前“跳”的感觉,因此我们在该轨插入了compresor/limiterdyn3效果器,对一些瞬态的高电平信号进行压缩。如下图:压缩比设置为3:1,阈值设置为-20.1db,采用软拐点,使声音更加自然。启动时间设为10ms,在保留歌唱声自然音头的情况下对瞬态信号进行压缩。释放时间

12、设为155.9ms,以确保人声电平的相对平稳。由于这次录音主话筒所拾取的声音清晰度较差,因此我们没有使用ms话筒中的m信号再馈送至中置声道,而是只将独唱点话筒信号馈送至中置声道。通过一定比例的混合,主话筒与点话筒所形成的前方声场较为自然,钢琴与独唱较为融合,同时,独唱的声像也清晰了很多。此次录音的遗憾是没有给钢琴伴奏设置点话筒,如果钢琴有点话筒拾音,其声像会更加清晰,后期混音的创作余地会更大,独唱、钢琴伴奏的声像定位与总体声场的空间感将更加统一。第二步,我们分别将u89与ortf两组环境话筒馈送至左环绕、右环绕音箱,通过比对,由于ortf的振膜正对二楼的观众,因此该话筒拾取的噪音较多,u89的

13、信号中噪音稍小些,因此我们采用了u89的两轨信号作为环绕声信号。将这两轨推起之后,我们感觉到整体声音出现了较轻微的相位失真(由于点话筒与主话筒离声源的距离与环境话筒离声源的距离相差较大,路程差产生时间差,时间差产生相位差,因此产生了“梳状滤波器效应”)。从同一信号在各音轨的波形来看,主话筒与点话筒在时间上相差不大,而它们与环境话筒信号相差40ms。因此,我们在主话筒与点话筒音轨上都加了40ms的延时。如下图:这样一来,由于距离产生的相位失真被很好的解决了,这也有力地显明了插件效果器比起硬件效果器的优势。在调整环境话筒音轨电平时我们遵循的声音美学原则是:听音人在欣赏时不会明显注意到后方环绕音箱所

14、辐射出的声音信息,但当mute后方声道之后听音人会感到空间感的明显缺失。同时,后方声道不应影响前方声道的声像定位。通过反复调整,我们将环境话筒声道电平设置为-1db。(由于这两轨的声音波形在录音时没有达到最大信噪比,即没有“录满”,因此该数值比大多数录音师所得到的环绕声道应比前方声道电平低6-8个db稍有差异)另外,当我们将环境话筒信号完全馈送至左环、右环音箱时,我们明显感觉到前方声场与后方声场形成了分离。因此,我们试着将环境话筒音轨的声像进行调整,将一部分信号分配给左、右两个音箱,如图:这样一来,前后方声场的衔接更为自然。在曲目结束之后,由于环境话筒距离观众较近,掌声的电平很大,因此我们在环境话筒音轨上也插入了compresor/limiterdyn3效果器,对一些瞬态的高电平信号进行了压缩。如下图:关于环境话筒音轨的调整,业界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究竟怎样才能达到前后两个声场的自然衔接,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尝试各种方法、不断积累经验。这次录音,我们感觉环境话筒拾取了观众发出的太多噪音(当然,这也与观众的欣赏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再有录音机会我们想尝试将环境话筒高度再升高,以更好地隔离噪声。在确保5.0总线电平未过载之后,我们将这段录音导出为5个等长的单声道声音文件,精度为48khz 24bit。将这些文件分别导入dts编码器中经过编码,就可以生成一个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