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教学计划_第1页
中国古代哲学教学计划_第2页
中国古代哲学教学计划_第3页
中国古代哲学教学计划_第4页
中国古代哲学教学计划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哲学教学计划 2001.9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哲学 (上、下)授课对象: 哲学系本科一下、二上年级学生教学时间: 二学期 每周3、2学时教学设计: 讲课时偏重于对每一时期的哲学思想作总体的介绍,提示其中的学派特征、各派思想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及同异比较等方面,对其中所涉及的一些基础概念以提示参考材料等方式加以解决。这样能够较充分地利用授课的有效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从而获得对这门知识的更为深入的了解。授课形式采取安排课堂讨论、布置思考题、指导课外阅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得到对课堂内容的消化。中国古代哲学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与意义: 哲学是指导我们获得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途径,它对于

2、生活、学习及对个各种问题的思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哲学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则需要有对哲学发展历史的回顾的基础。中国古代哲学课程的开设,就是出于对这方面需求的满足。本课程以冯契先生的思想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认识论为出发点,并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作出勾勒。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得到对哲学史方面的知识,还能获得在理论思维方面的训练与提高。教材名称: 中国哲学史教程,丁祯彦、臧宏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学习方法:课堂听课与课外阅读、预习相结合;学、思、提问相结合;听、讲与写作相关文章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讲 课 内 容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中国哲学

3、史的学科范围把握哲学的基本概念,哲学的集中主要形态,中国哲学的独特之处。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线索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 本章介绍了先秦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要求把握这些哲学家或著作的最有代表性的思想观念。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一 春秋时期的社会概况二 孔子“仁”的学说 孔子哲学的中心思想是“与命与仁”,它意味着在天人之间建立连续性的方式,忠恕之道构成了“与仁”的内涵。三 墨子的“兼爱”学说四 老子“道”的学说老子哲学是对周代礼乐文化的反省,他从语言与实在的关系入手,提出了人文世界所导致的事物的分化,以及由此而来的事物之真实性问题的变化。他对以名言为基础的人文秩序与自然秩序作出区分

4、,提出回归自然之道的方式。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一 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二 孟子的“性善”论孟子所理解的性善,并不是一个经验的概念,而是一个方向性的概念,它不是将要达到的目标,而是建构生活的方式。三 庄子的相对主义庄子齐物论的根本思想就是消解我与非我之间的对峙,从而进入“各遂其性”的逍遥之境。四 名家与后期墨家的哲学思想公孙龙在“白马非马”中所要阐发的并不是分科之学背景下被涵盖在逻辑学(尤其是形式逻辑)下的概念之种属关系问题,而是人文世界中的名教秩序问。公孙龙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儒家思想的新秩序。五 荀子对先秦哲学的总结荀子把认识上的全面解蔽与人的完善联系在一起,并把个人的化性起伪与明分使群的社

5、会秩序联系在一起,从而提出了国家秩序的起源问题。六 韩非的哲学思想 七 易传中的哲学思想思考题:1, 先秦哲学在天人之辩上的主导态度是什么?2, 儒家与道家思想在对道德的理解上有何不同?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独尊儒术第一节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第二节 王充的哲学思想董仲舒提出了理论在一个社会政治制度建设与巩固中的作用。他对宇宙结构的关注,为中国哲学补上了重要一课。第四章 魏晋玄学第一节 魏晋哲学的特征及形成原因第二节 有无之辩第三节 名教与自然之辩 王弼思想中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之间的矛盾,源出于他对政治合法性危机的反映。他试图为政治寻求新的原则,以解决当时“无君论”所代表的政治危机。他的圣人有情论、得

6、意忘言论在当时都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 郭象把名教与自然之间的危机视为政治危机的最根本表现形式,所以他提出自然秩序与名教秩序如何统一的问题。第四节 言意之辩思考题:1, 郭象是如何解决政治秩序的正当性危机的?2, 僧肇的空的学说在什么意义上是对魏晋玄学基本问题的消解?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儒、道、释三家合流第一节 隋唐佛道两教盛行的背景 社会政治的需要,理论上的精致与相对深刻,经济与宣传上的优势。第二节 隋唐佛教哲学 隋唐佛教进入建构中国化理论体系的阶段。有影响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主要创始人为智顗)、法相宗(主要创始人为玄奘)、华严宗(主要创始人为法藏)、禅宗(主要创始人为慧能)。本节主要涉及三

7、个方面:一, 佛学本体论:缘起法则的不同认知。二, 心性论:众生佛性有无之争三, 工夫论:成佛修行方法与途径之争第三节 “三教归一”与儒学的复兴 这一情况出现在唐代后期,三教归一主要是归向儒学。促使儒家学者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同时,进行自身的理论改造和体系重建。其中可以韩愈、李翱师生为代表。韩愈提出“道统说”,推崇孟子、大学、中庸,并与李翱对心性问题加以了关注。其他如柳宗元、刘禹锡等则对天道问题做出了考察。思考题:1,中国佛教的特点在哪里? 2,中国佛教对后世哲学产生哪些重要的影响? 3,韩愈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何在?第六章 宋明理学第一节 宋明时期的哲学概述 北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向后期转化,与此相应

8、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来为治理国政作为理论基础。“三纲五常”被重新提了出来学术界要求振兴儒学,自儒家原典中寻找出“大义”所在。理学在宋代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 早期理学的发生阶段(宋初宋神宗)。2, 理学学派成型、朱熹思想确立主导地位阶段(宋神宗南宋末年)3, 对理学的传播及消化阶段(元代,1290年前后1364年)理学的基本特征为:1,以不同方式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观、本体论的论证。2,以儒家的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胜任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目的。3,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根本道德原理,以不同方式论证儒家的道德原理具有内在的基础,以存天理、去人欲为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4, 为

9、了实现人的精神全面发展而提出并实践各种“为学工夫”即具体的修养方法。这些方法的条目主要来自四书及早期道家的讨论,而特别集中于心性的功夫。第二节 理学的先驱:周敦颐、邵雍周敦颐所作的太极图,第一次在儒学发展历史上,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宇宙观念,其中提示了“诚”的普适性观概念,是本源论与本体论的结合。邵雍则依托周易,构建天道观与心性论结合的体系。第三节 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二程 二程通过气的学说,完善了对于人性的崭新理解,从而开辟了理学的天理世界观。他们提出的“天理”论、“天命之性”、“生之谓性”及“涵养用敬、格物致知”等,为以后的理学体系奠定了基础。第四节 理学的奠基者之二:张载 张载通过气的学说,完

10、善了而程对于人性的新理解,并把宇宙理解为一个整体和谐的秩序。第五节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通过一系列命题,从天道观、人性论、认识论等各个方面确立、完善了中国古代后期理学意识形态。思考题:1, 宋明理学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它有什么弱点与不足之处?2, 宋明理学解决了哪些前代遗留的理论问题?第七章 明清哲学哲学总结与实学思潮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陆王心学 陆九渊与朱熹之间的理论辩难展示了心学不同于理学的根本出发点,这就是把事物的探讨限制在心之理而不是在物之理的范围内。 王阳明心学对于程朱理学所实现的视阈转换,就在于从道德的普遍性到存在的个体性,由后者出发,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问题。第三节 黄宗羲、颜元与明清实学思潮这里提示的是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观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想倾向。第四节 王夫之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他对中国传统的“理气”、“道器”关系、“有无”、“动静”之辩、认识论上的“能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