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普艺术巾帼大师赖利作品探析_第1页
奥普艺术巾帼大师赖利作品探析_第2页
奥普艺术巾帼大师赖利作品探析_第3页
奥普艺术巾帼大师赖利作品探析_第4页
奥普艺术巾帼大师赖利作品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奥普艺术巾帼大师赖利作品探析张小华 吴卫摘 要 赖利被誉为对奥普艺术的视觉形式语言把握得最娴熟的一位艺术家;边缘错视和同化效应在她作品中得到了十分完美的体现,她认为反复是一种扩大器,可以增强律动的能量,其精心设计的黑白对比或颜色交错的画面产生了一种律动的视觉魔幻;她以此证明视觉艺术与知觉心理科学之间并无严格的分界,用严谨的科学设计亦可激活视觉神经,通过视觉作用唤起并组合成新的视觉形象。关键词 赖利;奥普艺术;线条;律动1.赖利简介:布里奇特路易斯赖利(bridget louise riley,1931-),是一位有创造性的英国女画家,被誉为奥普艺术的领军人物之一,是奥普艺术的杰出代表1。193

2、1年赖利出生于英国伦敦,她曾在皇家艺术学院学习(19521955),1960年前主要用印象主义手法画风景和人物。后来在瓦萨雷里(victor vasarely)的影响下,她投入到光效应艺术中,创作出一批极富动感的作品。从上个世纪60 年代中期后,赖利的作品以波纹式光效应的特色而著名,作品并不只限于画面本身,还呼唤着观者的参与,只有画面与观者交流时才能获得完整性,实现它的价值,赖利自称是要将释放出来的能量捕捉在形式之中。1962年(31岁)她在伦敦第一画廊举办了全世界第一位女画家展,其作品典型的特色就是寻求变化。1968年(37岁)她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第一次获奖,名作有static 2(动向第2号

3、,1966)和gray 19(灰色19,1968)。虽然,赖利的声誉总是和她在20世纪60 年代的奥普艺术早期黑白绘画作品联系起来,但是自从色彩进入她的工作范畴,作品就开始异彩纷呈。1978-1980年(47-49岁),她的大型的作品回顾展广泛地在世界各地展出,这次展览也给艺术家提供了旅行的机会。她的澳洲经历,尤其是埃及之行给了她很多新的启示,赖利从此开始广泛研究颜色和对比,后来演变到探索光学现象,代表作catarct 3(瀑布第三号,1967,英国国会罗曼美术馆),1980年(49岁)开始从事她的曲线波纹绘画2。赖利进入奥普艺术时期的原因与儿时居住的乡下饱受阳光直射的经历有关。在太阳的照射下

4、,所有的景物非常融合,除去形体以外的能量(纯粹的能量),作品均在表达流动。在赖利的作品中,线条和色彩都表现为一种线条律动的美感,她认为反复是一种扩大器,可以增强这种律动的能量3。孩提时代,赖利对自然现象有着敏捷的反应力,尤其是自然界的光和色。尽管她成熟时期的作品不来自于自然界的观察,然而却与对自然界的体验紧密相关。赖利花了二年时间临摹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的绘画,学习其点彩绘画技术和颜色的运用,她描述这个过程为关于颜色的启示3。1966年赖利开始运用颜色达到新的光学效果,通过纯色补色的并置来影响各个颜色被感知的明度,赖利非常小心翼翼严谨的选色配色,以达到她想要的色调和亮度。她

5、在树胶水彩画的研究中探索到色彩的交互作用,观赏者的视线很自然地随着并置的线条平行移动,并感受到爱抚和安慰,体验摩擦和破裂、滑翔和漂泊。这种艺术和自然界平行的联系是赖利作品不断发展的有力支撑4。1986年她遇见了后现代主义画家菲利浦塔菲(philip taaffe)和 罗丝布莱克纳(ross bleckner),在她的作品中引进了关系元素概念,这增加了她对颜色并置迷恋的另一个维度2。她的作品经常使用黑、白色和灰色,虽然灰色主要是重叠的幻觉圈。在图2赖利巨幅壁画圆圈的构成(composition with circles,1998)中,圆盘构造了一个重叠清晰可变的动力空间,她强调色彩明度的重要性,

6、并以画面形式的变化表达音乐般律动的美感。图2 圆圈的构成 (composition with circles,bridget riley)2. 赖利作品特征透析赖利的作品最大特征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律动的视觉导向。作品多以几何形抽象呈现,其精心设计的黑白对比或颜色交错的画面产生了一种律动的视觉魔幻。她的光效应绘画作品能活跃敏捷地捕捉到观赏者的感觉和感知,由此产生复杂震颤、极富挑战性的视觉体验。在她的作品中,元素语言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产生了微妙变化。她擅长用曲线组成波纹的图案,流动起伏的动感使观众眼花缭乱,甚至无法在画前逗留。赖利被赞誉为波纹绘画原理(即边缘错视原理)在奥普艺术中运用的最完美的

7、一个。我们可以把她的这种创作方法和理论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2.1 光线的运用在赖利的一系列作品中,光线是作为主动力量进入观赏者的视域的。我们能感受到画面中光线的明亮光辉,实际的兴趣把人对光线现象的反应变成了有选择的注意。如图3迷失(loss,1992)和图4大不列颠(britannia)所示:画面中每一个点都具有合适的亮度值和纯度值,各个层次的分离由观赏者自己的知觉产生出来。当它由相似的、重复的元素组成时,造成了同化现象。赖利探索光学现象和颜色并置来识别颜色的色彩技术和消色色彩的层次感(黑、白色或灰色)。这样做,她的画面看似闪烁,使观赏者视觉紧张。在赖利创作的一系列平面规则化了的抽象作品中,各

8、个视觉元素的相貌和功能基本上一致,但是它们的某些知觉特征-位置、大小或形状有了一定的变化5(p.586)。因此我们感觉到强烈的运动效果和闪烁感。图3迷失(loss,bridget riley) 图4大不列颠(britannia,bridget riley)2.2 视错觉在作品中的诠释 2.2.1 色彩中的情感表达视错觉赖利作品最初只用黑色和白色相间产生视错觉效果,从埃及之行后,赖利从黑白几何绘画风格转向了研究色彩明度对比、颜色和形式联系引起视错觉的抽象语言,而且对颜色的并置非常迷恋。如图5安逸(ease)和图6优美组合( dominance portfolio)所示:赖利在作品中充分运用色彩明

9、度的区别来表现各种色相之间的区别。明亮对比的色彩,或由平行波纹线条造成的效果、极为相近的纯度造成单色感的隐形来达到色彩的律动7。人们对色彩的感觉很大一部分产生于心灵,因此,赖利的作品还体现出了平面设计中的心理学要素。设计在线.中国图5 安逸(ease,bridget riley) 图6优美组合(dominance portfolio,bridget riley)2.2.2 倾向于平面构成表达视错觉在赖利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出视觉规律来,特别是平面构成的结构规律和韵律规律。如图7芳香(balm)和图8回声(echo),都是围绕着一个主要的运动旋律组织而成。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

10、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它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构成的,韵律的构成具有积极的生气,有加强魅力的能量。在构成中韵律常伴节奏同时出现,韵律的表现是表达动态的构成方法之一,在同一要素周期性反复出现时会形成运动感,使画面充满生机。图7芳香(balm,bridget riley) 图8回声(echo,bridget riley) 2.2.3 元素的精心布局表达边缘错视观看从一开始就是有选择的,眼睛对样本做出什么反应取决于许多生理和心理因素。6观众看到赖利的作品时候会感受到动感,它并不只限于画面本身,还呼唤引导着观者的参与,只有当人们看着它时,它才能在与观者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完整性,实现它的价

11、值。从图9水流2(stream 2)和图10奔流3(cataract 3)可以看出画面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布局。图8中每一条白色线条的外形虽然相似,但其起始位置和水平位置是有轻微改变的,且图案的局部色调也有不同之处,赖利很好地掌控了边缘错视。因此,有时观赏者会感觉水往右边流,那是视觉聚焦位置从左至右轻微移动的改变结果;而有时感觉此画面水在平行轻微移动,那是视觉聚焦轻微的从下往上微移的结果。图9 水流2 (stream 2,bridget riley) 图10奔流3(cataract 3,bridget riley)2.3 律动的波纹绘画风格2.3.1 平行曲线的律动组构在赖利创作的一系列平面规则

12、化了的抽象曲线作品中,都用到了极富动感和韵律变化的曲线,通过这些曲线大小、形状和位置的变化,在平面上寻求一种空间感和运动感。这些并置的线条按一定规律排列形成波纹或几何形画面,造成了视知觉的运动感和闪烁感,使视觉神经在与画面的接触中产生眩晕的幻觉。曲线的表现性格、曲线的特质随着赖利在作品中的运用,画面呈现出优美的动态感:平顺或崎岖的、连续或运动的、简约或细致的。这些律动、多变的线条,成了赖利发挥创意重要的表现利器。从她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不同交替性和渐进性的律动感。设计在线.中国如图11所示:流(drift)作于1964年,是其有名的黑白绘画系列中的一幅。线条之间的关系似乎经过了仔细的推算和精

13、心的编排,在画面上造成波折流转的效果。当眼睛盯着它时,画面便不断地起伏波动,流的幻觉产生了1。图11流(drift,bridget riley) 图12 瀑布(fall,bridget riley)2.3.2 物理力转化为视觉力的运用我们能强烈感受到在赖利作品中,有象大海波浪所具有的极富运动感的波纹线条,这实际上是生理物理力作用后留下的痕迹,物理运动完全可以赋予那些能够呈现出它们的力量和轨迹的形状以生命感5(p.593)。当然,赖利在创造作品时,这些形式的力与传递到观赏者眼睛里的信息之间没有关系,但在这些形式中我们能感受出强烈的紧张力。在赖利所有的作品中,力的作用是由视觉直接把握的。2.4 视

14、觉残像理论的运用赖利擅长运用颜色衬出补色产生的残像来创造动态的幻觉和扭曲。眼睛注视了某种色彩后,将在一个短时间内保持着这一色彩或其补色的色相,这种现象称为视觉残像(after-image),这是人体视觉生理机制的正常反映。视觉残像有正残像(positive after-image)负残像(negative after-image)两种。福田邦夫认为负残像是视觉神经兴奋疲劳过度所引起的,当刺激消失一会往往看到与刺激的正像色彩相反的像8(pp.4749)。从图13白点(white-dots)这副作品中,当眼睛注视了大黑点后,将在一个短时间内保持着这大黑点的黑色或其补色白色的色相(视觉负残像),而当

15、眼球聚焦转移到小黑点时,大黑点在大脑中也还未完全消失(视觉正残像)。因此,当小黑点在大脑成像逐渐明显,而大黑点逐渐消失的同时,由于视觉残像的原因,在一个交叉的同一时间内将出现两个图像,而人们接着又会聚焦到下一大黑点,如此循环下去由于两个黑点的轻微距离差,加上视觉残像的原因,必然在大脑视网膜上留下黑圈白环。我们可以用视觉残像理论来推测,改变大黑点大小或小黑点大小,能改变闪烁的白环的大小;改变黑色视盘的颜色,也能改变出现闪烁的外环颜色。视觉残像说明眼睛具备某种特殊功能,能使颜色的刺激在视觉中得到调整并尽量趋向平衡。因此,国外许多分析赖利的人把她的作品称作:幻觉,甚至为视觉魔术。也说明赖利对视觉残像

16、理论把握得非常精妙。设计在线.中国图13 白点(white-dots,bridget riley)3 .结语-律动的视觉魔术赖利的作品是律动的视觉魔术。她不仅自得其乐的设计着作品,更在其中注入了对人生与命运的思考。作品多以抽象的几何形及渐变的明暗和色彩不同组合,造成观赏者视觉上的错觉或幻觉效果。无论是想象的延续,还是存在的延续;无论是看得见的线条还是看不见的线条,从根本上说还是属于构成艺术。这充分说明奥普艺术的源泉还是德国的包豪斯。但是,赖利将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赋予了新的内容,延续并深化了这种构成。赖利的作品处处传达着一种律动的美感,画布成了无穷无尽思想相互交融的阵地。尤其是她独具特色的波纹绘

17、画作品不论是它的外延还是内涵,最终都达到了一种效果-律动。曲线形态的变化和色彩的渐变都成为赖利作品中特定场合的视觉语言,不论向边缘还是向内部,都体现了视错觉。从表现的意义上讲,律动和时间的关系密切。我们生活在律动的环境中,四季的变化、植物的成长、动物的运动以及各种生理反应等都存在律动的现象,自然界中的海浪、沙丘、麦浪、炊烟、屋瓦等形象也都具有连续发展的反复,并呈现出视觉的律动美。而赖利常选用自然界作为创作主题,也许正是觉得它们有共同特点-律动。光、色、线、形的特殊排列,流动与韵律的结合,是赖利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意境美。其作品在形式上,表现出的是视觉律动的效果,在内涵上,则是

18、心灵律动的意境,最终给了我们一种超以象外的视觉享受。大量有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波纹或几何形画面造成运动感和闪烁感,使视神经在与画面图形的接触中产生光效应现象与视觉魔术的效果。赖利以此证明视觉艺术与知觉心理科学之间并无严格的分界,用严谨的科学设计亦可激活视觉神经,通过视觉作用唤起并组合成新的视觉形象,达到与传统绘画同样动人的艺术体验。设计在线.中国参考文献:1 2 3 /uk/ag.pl?action=281047a&axis=904980055p4 /colorart/riley.html5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19、艺术与视知觉,腾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86页,593页。6 英e.h.贡布里西:秩序感,杨思粱、徐一维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170页。7 英西里尔贝雷特:光效应艺术,朱国勤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页。8 吴卫、肖晟:色彩构成,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49页。作者简介:1张小华(1979-),女,湖南桃江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修视觉传达,现为中国包装总公司包装设计技术专业中心设计员。2吴卫(1967-),男,湖南常德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包装总公司包装设计技术专业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艺术文化理论和高校艺术教育研究。research on works of riley the female master of the optical artzhang x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