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因素理论的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研究_第1页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研究_第2页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研究_第3页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研究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研究 魏顺 王相云 窦步智内容摘要企业劳动关系和谐与否决定着企业能否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明晰企业劳动关系影响因素并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劳动关系评价体系对于改善企业劳动关系状况进而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双因素理论将影响企业劳动关系状况的因素分为契约型劳动关系影响因素和发展型劳动关系影响因素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合同管理、职业成长、民主参与、企业文化等六个方面。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到各个因素的权重,并构建了一套企业劳动关系评价体系。运用该评价体系有助于准确评估企业的劳动关系现状、提高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度。关

2、键 词劳动关系评价体系双因素理论劳动关系在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学者们将其表述为“劳资关系”、“雇佣关系”等。虽然表述上存在差异,但都聚焦为劳方与资方之间的关系,它是劳资双方在劳动的过程中所缔结的一种协议关系(程延园,2007)。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正日臻成熟和完善,劳动关系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企业家的重视。然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劳资双方爆发冲突的情况仍时有发生,不和谐的劳动关系为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虽然众多学者对劳动关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但其研究成果基本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相应的实证检验。仅有的一些关于劳动关系评价的实证研究也存在

3、着评价指标不统一、不合理,评价方法不客观、不科学等诸多问题。并且现有的关于劳动关系评价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宏观或中观层面,如关于整个国家或地区、整个产业的劳动关系状况和水平的研究,而针对一个地域或单一行业的相关研究则相对较少。鉴于此,本研究以江苏省制造企业为调研对象,运用多种统计方法构建了一套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从对江苏省制造企业的数据分析中抽离该指标体系中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并实证检验了各评价指标与现实劳动关系状况的契合度。本研究为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方法提供了新思路,丰富了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的区域性研究。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启示(一)国外劳动关系评价指标研究国外学者较早对此进行了研究,但并未形成一

4、致的观点。norsworthy 和zabala(1985)在构建企业劳动关系评价体系时注重运用一些客观的评价指标,如员工离职率、员工向工会或劳动部门投诉的数量、未能解决的争议事件数、未经许可的罢工数等。cuteher-gershenfeld(1991)从冲突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发生率、员工工作自主性等指标的劳动关系评价体系。katz等(1993)以员工缺勤率、劳资冲突谈判时间、员工争议投诉率、劳资双方满意程度、劳动合同签订率以及员工受处分比例等指标来评价劳动关系的质量,同时其通过研究发现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buchele 和christiansen(1998)

5、建立了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是员工平均工龄、最高最低工资比以及管理者与员工的数量比,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企业劳动关系状况对劳动生产率有显著影响。gittelld等(2004)根据员工的薪酬结构与水平、员工的民主参与度、组织氛围等指标来评价企业的劳动关系状况与水平,同时其研究表明劳动关系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继而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二)国内劳动关系评价指标研究尽管国内在劳动关系评价指标方面的研究较西方还有较大差距,然而随着我国企业中劳资矛盾问题的凸显,相关研究近年来进展很快,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詹婧(2006)构建了包括对工资的满意程度、对领导层的评价、对职位的评价、对工

6、会的评价以及民主参与状况等指标的劳动关系评价体系,并以此来全面评估企业的劳动关系状况。赵海霞(2007)通过实证研究设计了一套包含三级指标的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有四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民主参与管理等权利的分配情况、劳动关系确立与变更的情况、劳资双方的合作与对抗情况和企业劳动关系的其他影响因素(如员工对公司价值观的认来自www.lw5u.com同度等)。周恋(2013)等在心理契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设计了一套包含五个一级指标的劳动关系评价体系,推动了该理论在改善劳动关系等方面的应用。其评价体系包含员工行为合格情况、员工行为优秀情况、员工基本权益保障情况、工作及生活环境情况、发展前景及

7、受尊重情况等指标。孙波(2014)基于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构建了包括管理行为和管理结果两个一级指标的劳动关系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46个具体指标,能够较为全面地评估企业劳动关系现状。(三)研究启示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非常繁杂,不同学者间的研究指标存在较大差异,选择的指标大部分也都是基于主观因素。并且构建的指标涉及面非常广,缺少一致的标准指标,实证研究也很少。此外,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大多是社会整体劳动关系,少有专门针对某一行业或地区的细化研究。因此,针对同一行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实施抽样调查来构建微观层面的劳动关系评价指标,则更具实践意义。通过回顾以往学者的研

8、究,笔者认为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劳资双方确立的一些契约关系指标,如劳动合同期限、工作时间、办公条件、员工薪酬等,这些指标类似于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企业在这些指标方面做的比较完善能有效地消除员工的消极与不满情绪,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因此借鉴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将这类能消除员工不满的指标总结为契约型劳动关系评价指标。如同双因素理论中所提及的那样,这些契约型指标的改善虽然能消除员工的不满,但却往往不能给员工带来满足感和激励感。真正能够给员工带来积极情绪转变的是企业的晋升机制、企业的授权程度、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企业的民主管理水平等因素。这些指标类

9、似于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是能满足员工较高等级需要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的改善能有效提高员工的满足感,激励员工更好地工作,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有力保障。因此,借鉴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将这些能激励员工、给员工带来满足感的指标总结为发展型劳动关系评价指标。本文基于上述分类来设计劳动关系评价问卷,并依此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评估各劳动关系指标对企业现实劳动关系状况的影响。二、研究设计(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本研究所选用的评价指标来自于劳方和资方,即员工和企业两个方面,由于员工在劳资关系中往往处于劣势,故本研究的评价指标大多来源于普通员工,以使评价指标更加准确合理。同时为保证评价指标体

10、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本研究在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文献检索、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首先进行文献的检索,获得相关的调查问卷,如劳动关系调查问卷、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等,总结归纳出劳动关系评价指标的原始题项。其次,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和基层员工分别进行走访调查。在研究过程中先对来自南京、苏州、扬州等地9家制造企业中的9名人力资源管理者和36名企业基层员工进行访谈研究。访谈内容主要是关于员工所在企业的劳动合同履行情况、薪资状况等劳动关系影响因素的现状以及员工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看法,同时让员工提出改进劳动关系的建议。随后依据文献检索和访谈调查的结果,编制出劳动关系影响因素的初始调查问卷。

11、然后根据初始调查问卷,随机抽取来自不同制造业企业不同职位的普通员工进行预测试。最后根据回收的问卷,对初始问卷中的一些条目进行删减和修正,最终形成了本文所用的调查问卷,共包含22个题项。(二)样本选择近年来江苏省制造业企业扩张迅速,但这些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企业的劳动关系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故本文选取江苏省机械加工、电器制造、纺织等制造业企业为调研对象。问卷在各企业人力部门的帮助下进行发放,调研对象为各企业随机抽取的普通员工,涉及生产、营销、研发等部门。本次调研总共发放270份问卷,回收258份,去掉漏填较多以及填答有明显错误的问卷后,本次调查共收集到235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7.04

12、%。三、实证分析(一)问卷信度分析运用spss16.0对本文所使用的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整体问卷由契约型劳动关系问卷和发展型劳动关系问卷组成,采用cronbach´s 值分别对整体问卷和两个分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整体问卷cronbach´s 值为0.863,发展型劳动关系和契约型劳动关系问卷的cronbach´s 值分别为0.790和0.722,都超过了0.7的研究标准,结果表明通过此问卷收集的数据具有较好的信度。(二)因子分析1.评价指标萃取和效度检验利用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契约型劳动关系部分kmo值为0.759,发展型劳动关系部

13、分kmo值为0.789,同时,两者的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的值都在p0.001水平上显著,结果表明本文使用的调查问卷适宜做因子分析。首先利用spss16.0对契约型劳动关系问卷实施主成分分析,通过极大方差法旋转后,该部分问卷共提取出3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43%,并且所有题项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均大于0.5,说明此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因子分析的结果如表1所示。本研究将因子一命名为“薪酬福利”,其由薪资发放状况、保险缴纳情况、薪资分配水平、员工津贴补助等指标构成,各指标的因子载荷依次是:0.80、0.73、0.77、0.70,基本体现了员工所在公司的薪酬福利状况。因

14、子二命名为“工作环境”,其由工作场所的工作条件、工作强度、劳动安全保障状况等指标构成,各指标的因子载荷依次是:0.82、0.85、0.68,大致体现了企业办公场所的硬件条件、企业对员工休息休假权利的保障情况以及企业对员工健康和安全的保障程度。因子三命名为“合同管理”,其由劳动合同期限的合理性状况、合同履行情况、合同条款的合法合规情况等指标构成,各指标的因子载荷依次是:0.85、0.75、0.72,体现了公司的合同管理状况与水平。同理,利用spss16.0对发展型劳动关系问卷实施主成分分析,通过极大方差法旋转后,该部分问卷共提取出3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2.66%,且所有题项的

15、标准化因子载荷也都大于0.5,说明此问卷也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因子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本研究将因子四命名为“职业成长”,其由技能提升、工作指导与帮助、职业生涯管理、培训计划体系等指标构成,各指标的因子载荷依次是:0.80、0.71、0.73、0.67,体现了公司对员工职业成长的帮助情况以及公司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状况。因子五命名为“民主参与”,其由员工参与公司相关政策的制定、员工得到授权、企业与员工就工作目标进行协商、公司为员工的创新性工作提供帮助等指标构成,各指标的因子载荷依次是:0.61、0.61、0.77、0.54,体现了公司的民主管理状况与水平。因子六命名为“企业文化”,其由公司对员

16、工的尊重和关心、公司的沟通机制、公司的人性化制度、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等指标构成,各指标的因子载荷依次是:0.81、0.68、0.58、0.54,主要体现了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情况。2.因子分析确定指标权重对于各劳动关系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选取因子分析法对相关的指标实施客观赋权。对于6个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选用特征值作为定权的依据。通过运用spss16.0进行因子分析得到6个因子,即6个一级指标各自的特征值,分别以各一级指标相应的特征值占全部6个一级指标特征值总和的比值来计算得出各个因子的权重值,即将6个一级指标各自的特征值实施归一化处理,再计算出各个指标的特征值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此

17、比例值就是各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对于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选用共同度作为定权的依据。共同度是指某个指标在其公因子上的因子载荷量的平方和。具体方法是对某个公因子下的各个二级指标的共同度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出各个二级指标的共同度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此比例值就是相应的二级指标的权重。具体的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三)相关分析为探究上述一级评价指标和企业现实劳动关系状况之间的相关关系,我们对二者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契约型劳动关系的3个影响因素,即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和合同管理与企业现实劳动关系状况感知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5、0.48、0.46;发展型劳动关系的3个影响因素,即

18、职业成长、民主参与和企业文化与企业现实劳动关系状况感知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5、0.54、0.65,并且6个相关系数的p值均在0.01的水平上显著。上述结果表明该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与企业现实劳动关系状况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四)回归分析为进一步验证上述6个一级评价指标与企业现实劳动关系状况之间的关系,我们对二者进行了层级回归,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4所示。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薪酬福利、合同管理、工作环境、民主参与、职业成长、企业文化这6个一级指标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30、0.13、0.17、0.09、0.23、0.28,且这6个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回归方程总体的f值为

19、89.91,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6个劳动关系评价指标对企业现实劳动关系状况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四、结论与讨论(一)研究结论本文以江苏省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借鉴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影响企业劳动关系状况的因素分为契约型劳动关系影响因素和发展型劳动关系影响因素两种类型,并依此设计了一套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以及22个二级指标。实证研究表明契约型劳动关系的三个评价指标(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合同管理)及发展型劳动关系的来自www.lw三个评价指标(职业成长、民主参与、企业文化)都与企业现实劳动关系状况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0.4r0.7),且

20、6个一级指标均对企业现实劳动关系状况的感知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从各个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来看,“薪酬福利”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是最高的,且其对企业现实劳动关系状况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二)管理启示江苏省制造企业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面临诸多劳资矛盾和冲突,企业劳动关系质量普遍不高。为改善企业劳动关系,依据本文构建的劳动关系评价体系,企业可以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从而提高劳动者的忠诚度和归属感,进而提升企业经营绩效。1.提高员工的薪酬福利水平。“薪酬福利”指标作为权重系数最高的评价指标,其对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起着关键作用。然而江苏省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员工工资偏低、福利水平不高、

21、社会保险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先期的走访调查也表明有超过50%的制造业企业员工对自己的薪资待遇感到不满。因此企业应通过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给员工缴纳足额的社会保险等措施来满足员工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奠定基础。2.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访谈调查的结果表明,江苏很多制造业企业工作强度较大、加班加点问题突出、劳动保护措施不得当,其中民营企业尤其突出。这使得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比较紧张,员工抵触情绪较大,极易诱发群体事件。因此,为缓解劳资矛盾,企业应严格遵守法定工作时间制度,保证员工应有的休息和休假的权利。同时企业应提高劳动保护措施,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3.健全合同管理制度。笔者

22、通过研究发现,江苏省制造业企业的合同管理相对比较规范,但仍有超过六成的员工对合同期限感到不满,短期合同现象较为普遍,同时半数以上员工对企业的合同执行状况表示不满。因此为提高劳动关系质量,企业应提高合同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合同管理制度。企业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后,要严格履行合同中的相关条款。当劳动合同中的条款存在争议时,要积极与员工进行沟通和协商,保障员工的基本权利。4.完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职业成长”指标的权重系数仅次于“薪酬福利”指标,并且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其对企业现实劳动关系状况的影响也仅次于“薪酬福利”和“企业文化”。但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制造业企业的员工职业成长空间普遍不足,具体表现

23、为企业给员工的工作指导较少、企业培训过于简单,培训流于形式、企业没有给员工制定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等,这导致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劳动关系不稳定等问题。因此,为改善劳动关系的现状和水平,企业应给予员工相应的工作指导、加大培训的力度、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同时企业应为员工制定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明确的人才晋升机制,从而多方面多渠道的保障员工的职业成长。5.强化民主参与意识。相关研究发现很多江苏制造企业存在工会制度缺失、职工代表制度不健全、企业管理者集权思想严重等问题,民营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并且很多一线员工的工作缺乏自主性,机械劳动现象突出。企业民主意识不足、员工参与意识薄弱使得双方很难建立高质

24、量的劳动关系,员工怠工现象较为严重,甚至罢工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应给与员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权,鼓励员工民主参与。同时企业应加强工会制度建设、强化职代会职能,让员工参与工作目标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从而增强员工的民主参与意识。6.加快和谐企业文化建设。本研究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员工在“企业文化”指标上的评分普遍很低,说明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问题,这符合当前江苏省制造业企业的现状。因为这类企业一般重生产管理轻文化建设,看重效益和效率,而对于员工的管理则缺乏人性化,甚至有的企业形成了独特的“打骂”文化。并且员工之间因缺乏必要的沟通,导致制造企业员工关系普遍比较冷漠。员工在遇到问

25、题时,申辩渠道往往也不畅通。因此,为改变当前现状,依据本文的研究结果,企业应坚持以员工为本的基本理念,努力营造一种尊重、共融的和谐企业文化氛围。企业应设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来加强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增强彼此间的情感和信任。同时企业应以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来取代简单粗暴的管理模式,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奠基铺路。(三)研究局限与展望本文构建的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仅含有22个具体指标,是否能全面准确地评估企业的现实劳动关系状况尚有待进一步验证,未来可增加评价指标的数量以构建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本文的调研样本主要来自江苏省的三个地市,使得构建的指标体系的普适性受到限制,未

26、来可增加更多地区的样本数量以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参考文献1. 程延园:劳动关系(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32页。2. 孙波: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年第1期,第106110页。3. 赵海霞: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年第7期,第8588页。4. 詹婧:模糊综合评价法在企业劳动关系计量的应用,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5762页。5. 周恋、邓小明、李敏:基于心理契约理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418页。6.

27、 buchele r, christiansen j. labor relation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advanced capitalist economies.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es, 1999, 31(1): 87110.7. cutcher-gershenfeld j. the impact on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a transformation in workplace relations.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

28、ew, 1991, 44(2): 241260.8. gittell j h, von nordenflycht a, kochan t a. mutual gains or zero sums? labor relation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the airline industry.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2004, 57(2): 163180.9. katz h c, kochan t a, gobeille k r. industry relations performance, economic

29、performance and qwl programs: an interplant analysis. industry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1983, 37(1): 317.10. norsworthy j r, zabala c a. worker attitudes, worker behavior,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u.s. automobile industry, 19591976. industry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1985, 38(4): 544557.an empir

30、ical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labor relations in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two-factor theorywei shun, wang xiangyun and dou buzhi(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 realizing good and fast development is determined by whether or not the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of enterprises.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