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十五年,“康桥”走在前_第1页
弹指十五年,“康桥”走在前_第2页
弹指十五年,“康桥”走在前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弹指十五年 ,“康桥”走在前歌剧再别康桥 诞生至今, 已进入第十五个年头了。 我对这部戏的感情,可谓一言难尽!它是中国第一部小剧场 歌剧,它也是中国第一部民营机构出品的歌剧,它还使我第 一次成为歌剧制作人。与周雪石的真正结识和密切交往即始 于斯。2001 年早春,时为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的周雪石从 武昌来到北京, 4 月 2 日我们一起到八宝山林徽因的无字碑 前为她扫墓(那是她忌日的第二天) ,到香山公园的双清别 墅寻找实地感受。上世纪 30 年代林徽因曾在此小住调养, 写出了一组诗歌和小说, 最有影响的是其中的 一首桃花 。 当时我们已认定在未来的这部歌剧中要唱这首诗,希望周雪 石的音乐创

2、作从这首诗起步。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双清院 内亦有绽放的桃花与我们隔水相望,这不能不使作曲家获得 异样的灵感。 4 月下旬,北京八大处虎峰别墅的一个房间里, 陈蔚导演写出了歌剧再别康桥的剧本(署名水儿) 。剧 本的最后一笔写道: “时为 29 日凌晨 4 时,山下灵光寺的礼 忏钟声已响起。 ”当时陈蔚似乎已预感到,这部戏将如剧中 的主人公徐志摩所说,像“光明的翅羽,在无极中飞舞” !接下来是“五一”黄金周,陈蔚和我等同去上海,与周 雪石碰面。此前陈蔚在河南执导了雪石创作的音乐剧中国 蝴蝶,对他的音乐风格有所了解,也很喜欢,这次自然希 望有深度合作。签约之前请他先写一曲,如命题作文,是考 验,也

3、是检验, “验”的是他的创作技巧和文学修养。雪石 带来一首桃花的音乐小样,钢琴和小提琴两样乐器的伴 奏,女高音,柔和柔美,清纯清新,颇有艺术歌曲的韵味。 瞬间,就把我们折服了。而后,我们一起探讨了这部戏应具 有的音乐风格、乐队的编制、演唱的形式等等,乐队的编制 尤其要小,在“小”上出新。 5月 5日,我代表北京缘通实 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周雪石签署了创作协议书。他随即返回武 汉正式投入创作。我留存的相关资料中,有周雪石 6 月 10 日写给陈导和 我的一封信。他说,随信寄来十数首歌,请大家提意见,他 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仍然是在上海讨论时提到的站在普通观 众的角度,看作品是否好听耐听,听上去涩不涩、累

4、不累, 放在一起听有没有对比,是否有雷同、拖沓之感。关于志摩 的音乐,他有点把握不准,但也已有基本定位。他说,志摩 的音乐是清朗而洒脱,不拘束,富于变化的。有天真、率直 的一面,也应有深沉甚至悲苦的一面。这些考虑与歌词的风 格和意境,有吻合也有冲突。他还说, 再别康桥一曲, 写了两稿。第一稿易唱, 但发展的空间甚小; 第二稿更显“通 俗歌曲”化。他觉得一首完整的再别康桥实在是长,而 且诗的含义变化多端,迫使他把曲调写得复杂化,这将冲淡 听众对前四句的印象。为了音乐的整体构架,要付出代价, 即删节。陈导或我,回信或回电,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我们告 诉他:已将剧名由原定的 人间四月天 改为再别康桥

5、 ; 也同意他对再别康桥一诗只取首尾各四句谱曲的建议。其后另一次雪石来京,说到林徽因演讲,引用了徐志摩 的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 ,剧本在这里的提示是:一种中 国乐器,奏起类似佛教音乐的旋律。雪石说他想不好用什么 乐器,也想不好怎么写。我忽然想起管子演奏家郭向,我说 最近听过他吹奏的一段寺庙音乐。立刻约来郭向。他一袭脱 俗的中式白衣先声夺人地给了我们认同感,吹出的旋律也是 如怨如诉中包含着超脱、超度和慰藉。问他是什么曲子,他 说是从五台山听来的佛曲青天阁 。这段“听来的”管子 独奏,后来直接用到了戏里,颇为贴切,也颇为别致。郭向 那天无意中说到他还会吹萨克斯,又令我等一乐,陆小曼在 上海舞厅的场景

6、,萨克斯是最能准确衬托其心境的乐器啊。 两样乐器合为一人演奏,也符合我们小巧精简的原则,亦启 发了雪石的创作思维。他在写徽因与志摩康桥浪漫的那一刻, 就如神来之笔地用了肖邦 夜曲的一段,置于其音乐之间, 竟有天然无缝之感。2001 年 12 月 1 至 25 日,歌剧 再别康桥在北京人艺 小剧场首轮演出。我们为演出印制的剧本册子中,关于音乐 创作,雪石惜墨如金地写了四百字,其要点是他在创作过程 中给自己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尽可能缩短歌剧音乐语言与 大众审美习惯之间的距离,追求“高雅的通俗” ;二是在符 合逻辑的前提下,让乐队演奏员参与到戏剧中来,发挥小型 室内乐队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多位专家看过

7、戏后,都觉得再别康桥小剧场的演出 获得了无限的空间效果,我认为这效果的营造,也离不开音 乐留给乐队的空间和导演对乐队的调配。指挥可以得空与剧 中的泰戈尔说一句台词, 桃花一侧的小提琴 Solo 可以为林徽 因唱一首桃花做恰当的铺垫,管子独奏与林徽因吟诵的 配合、萨克斯与陆小曼的身影交错,都显出了灵活、主动和 参与,而不只是那种乐池中的伴奏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单簧管、长笛、打击乐、管 子兼萨克斯、钢琴,每样乐器一人。小巧的编制为中国歌剧 的乐队写作开了一条先河, 植出一片绿地。 歌剧再别康桥 首演于北京人艺小剧场,后来又成为国家大剧院小剧场的开 业戏,其间曾演出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8、中央戏剧学 院北剧场、中国音乐学院演奏厅、民族宫剧院、清华大学、 北航等剧场,也巡演于哈尔滨、上海、廊坊等地。当年,主 要演员中, 王静已是卓有成就的歌唱家和歌剧演员, 章小敏、 金郑建是青年演员,李玉宁是青年指挥,而雷佳、薛皓垠、 张海庆、张英席等,还是音乐学院未毕业的学生。 康桥 培育的青年演员,如今都已成为中国歌剧、音乐剧舞台上的 中坚力量。 2016 年 1月 28 日,歌剧再别康桥诞生十五 周年纪念演出,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男女主角的三组 演员分别登场,外带小徽因和小志摩一对青年演员,堪称豪 华阵容,一时盛况。置身其间,目睹此景,我不由得感慨: 新时期以来问世的中国歌剧多多,而能

9、持续十五年演下来的 又有几部?怕是不过二三吧。恰在此时,雪石告知我再别康桥总谱即将出版的消 息,并命我作序。我不是作曲行业的人,说不出行话,只能 勉力说些不太外行的话。以往看戏时,我总觉得音乐上还有 一些可推敲或可修改之处,雪石有同感,也有动作,我更希 望他的修改能落实到舞台上。但没想到他的修订版在这次纪 念音乐会排练时几乎受到导演及演员的全体反对。导演说: “七搞八搞还不如第一稿。 ”又说:“这次时间紧,演员对第 一稿有感情,就这样了,以后给新人、学生再排时,一定用 修订版。”我理解演员们对初稿的感情, 更对雪石深表同情, 修改是非常必要的,我希望出版的总谱一定是修订版。一首桃花与再别康桥这

10、两曲,是此剧中影响最 大的两曲。远在首演之前,我即设法搭桥,在央视录制了王 静演唱的一首桃花 ,并于“音乐桥”栏目中播出。这于 歌剧创作与推广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做法,显然是借鉴了国 外音乐剧的推广经验。该曲后来编入了某本教材,在音乐院 校(尤其是中国音乐学院)教学中使用频率甚高,在音乐会 上也经常演唱, 完全可以列入当代优秀艺术歌曲之列。 当然, 也有人持不同看法。 前不久, 我应邀到成都看某公歌剧新作, 他就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起句“桃花”的旋律他就认 为倒字。说到此时,他大概未意识到鄙人就是再别康桥 的制作人,我也未与他解释或争论。记得我们最初录制一 首桃花时,身为本剧艺术总监的李西安

11、教授,曾特意对此 做了分析,他说这是口语化的旋律, “花”字不能按字面的 音去强调,同时也有感叹、叹息的意思在内。我的学友金兆 钧看首轮演出,第二次听到“康桥主题”时,就断言“这戏 成了”。旁边另一学友不解,问其故,兆钧说:貌似简单的 旋律,我听第二遍就记住了,这就是它“成了”的理由。为 此他要我专门安排机会,与雪石见面,当面表示了他的赞许 与肯定。2011 年出版的中国歌剧史一书中,对再别康桥 也予以了高度评价: “我们将该剧看成为 21 世纪中国歌剧的 另一个别开生面的开始,其艺术经验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和 借鉴。”(黄奇石);“全剧音乐对诗词的拓展,特别是对语调 韵律的铺排,自然流畅、抒情优美,十分动听。当轻 轻的我走了的旋律意一再重复响起时,观众已情不自禁地 随声哼唱。这在新创作的歌剧演出中是很少见和很难得的。(荆蓝)作为该书此节主笔的黄奇石先生,是前辈词作家、剧作 家,曾任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