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彩调研究现状及展望_第1页
广西彩调研究现状及展望_第2页
广西彩调研究现状及展望_第3页
广西彩调研究现状及展望_第4页
广西彩调研究现状及展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广西彩调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 要:目前广西彩调研究在源流发展、审美风貌与艺术特色、剧目及音乐的整理与研究、与民族民间文化的关系研究、生存现状与发展保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今后,综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审美文化学、戏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对彩调文化的研究,尚待进一步展开。 关键词:广西彩调剧;研究现状;研究趋势;跨学科;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076-04 广西彩调,又称为“调子”、“唱灯”、“采茶”、“花灯”、“花鼓”、“哪嗬嗨”、“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山花灯”、“彩灯”、“耍牡丹

2、”等,流传于广西各地及邻省的湖南、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是广西传统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独特八桂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戏曲艺术,集中体现了广西各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生存境遇、情感状态及其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审美价值取向。 20世纪50年代,彩调开始受到关注,一些业内人士初步对其剧目、音乐唱腔和曲牌进行收集整理。改革开放以后,彩调研究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出现了彩调音乐、彩调艺术研究等具有较高水准的学术成果。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彩调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研究领域不断地拓展和丰富,相关论题的研讨也不断地深化和细化。为陈述方便,现将前人的研究成果概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

3、彩调源流发展研究 关于彩调剧的形成及其源流,学界至今未达成共识,代表性的学术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彩调“约在明永乐年间产生于桂北永福,永福县罗锦镇林村是彩调剧的发源地”。这种观点认为,彩调是由巫傩祭祀仪式及傩戏表演嬗变而来的。自明永乐十一年以来,任桂北永福知县的福建莆田人郑曦及其林姓侍从在永福罗锦林村定居,因水土不服而经常进行祭祀仪式,后来在祭祀之中又融入了其它文化元素而形成彩调。彩调的最初形态是融合了桂北跳神调、山歌调、福建采茶调以及湖南花鼓戏的表演结合体。 其二,彩调是“清代初年在广西民间歌舞和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吸收融合湖南花鼓、江西采茶的曲调而形成” 。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广西自古以来歌

4、舞艺术非常发达,无论是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各种民俗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都举行大量的歌舞活动,这种文化氛围是彩调得以孕育生成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自明、清以来,在重要的神灵祀日(如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祭祀蛙神的蛙婆节,正月末到二月初的土地节,二月十九日的花王节、四月初八的牛魂节,八月初二的“众神节”,八月十五祭拜月神的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如壮民族的三月三、仫佬族的依饭节、苗民族的苗年等)以及围绕稻作农耕而举行的节日(如禾魂节、尝新节、糍粑节等)中,各民族经常举行“唱采茶”、“扮采茶”的歌舞活动,而这就是彩调的雏形。 其三,彩调是由江西采茶演变而来的。“清代中期,广西一些赴京赶考的落选秀才,返回广西

5、途中,路经江西,闷中寻乐,学唱江西采茶,并把学到的剧目和曲调带回广西传播,这才有了彩调戏”。 其四,彩调“源于湘南的花鼓戏”,而且,“从彩调最初在广西的流布情况,及其早期剧目、音乐唱腔及行当表演中,都可以看出其与湘南花鼓戏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 。 其五,彩调与广西歌圩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这种观点认为,彩调的最初形式“对子调”与广西歌圩在主题和形式上极为相似。首先是“爱情主题相似”,歌圩是岭南壮、侗、苗、瑶等民族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里举行的以青年男女以歌传情、“倚歌择偶”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习俗文化活动,歌圩上的对歌以表达青年男女爱慕之情的情歌为主,而“早期传统彩调剧本中有7 部对子调”,都是以青

6、年男女自由恋爱、自主择偶、对歌传情为主要内容,这与广西各民族歌圩活动的主题相符合。其次是“表达形式相似”。歌圩围绕着青年男女从相逢、相识、相爱到定情而形成不同类别的对歌,这些对歌往往是以一问一答、对唱应和的形式来传达,这种表达形式“与对子调的一问一答,一逗一挑,一唱一合,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说,彩调的最初形态“对子调”“完全是改造后戏拟化了的歌圩,或者说是歌圩的缩影” 。歌圩是广西彩调从民间歌舞演变为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过渡。 其它对彩调源流及发展进行研究的论文还有杨爱民的彩调剧、顾乐真的广西采茶、彩调、唱灯的源流和演变等。 二、彩调剧目整理与研究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彩调剧目的收集整理逐

7、渐受到重视,江波、杨爱民、唐继、吴源智等专家以及广西戏剧研究室的相关工作人员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自1952年举行的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彩调剧引起了文化行政部门的重视,一些戏剧工作者整理、编印了一批较优秀的传统剧目,如王三打鸟、龙女与汉鹏等,1956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编为彩调丛刊。同年成立的广西彩调剧团整理改编了传统剧目地保贪财、阿三戏公爷、油漆匠嫁女等,并创作了现代戏放水、剪刀坳以及古装戏刘三妹等。1958年广西省群众艺术馆编印的广西彩调集,收集了三子学艺、蜂窝、园丁与桑女等剧目。1960年在南宁举办了“刘三姐”文艺会演大会。其中柳州市的彩调剧刘三姐由会演大会改编为广西民间歌舞剧

8、刘三姐,随后,广西人民出版社编印的“刘三姐”资料汇编摘录了历年文人笔记、地方史志及民间口头传说中有关“刘三姐”的各种资料。刘三姐的演出,再度引起了人们对彩凋的关心。1962年区文化局委托广西戏剧研究室召开了为期64天的全区彩调老艺人座谈会, 43人参加了会议,期间,共挖掘记录了传统剧目568个、传统剧本245出、各种唱腔、曲牌、锣鼓牌444个,全部录音并部分记谱。还为老艺人编写了小传,调查了彩调在各地流传分布情况,掌握了大量的文学资料。同时还组织青年演员向老艺人学艺,配合老艺人组织演出。会后,区文化局戏剧工作室编印了广西戏曲传统剧目汇编(第63辑至66辑)、彩调传统剧目故事集,整理改编了双打店

9、、双摆渡、狗保闹学等剧。桂林彩调剧团编印了桂北彩调传统剧目故事集(上集),收集了由唐发祥等老艺人口述的41个传统剧目。其中广西戏曲传统剧目汇编(第63辑至66辑)包括了彩调传统剧目的绝大部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广西戏剧研究室又编印了彩调传统剧目选(三集)、地保贪财等彩调传统剧目选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江波、杨爱民编著的乡音集是一本彩调剧论剧作选集,书中收有换子记等5个彩调剧剧本以及有关彩调历史及现状的6篇文章,1993年出版的王志梧的山风集收有山风等5个彩调剧本,吴源智的吴源智戏曲剧本选收有苗山妹子等7个彩调剧本。 在彩调剧创作方面,广西各民族剧作家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以王志梧

10、、江波、杨爱民为代表的汉民族剧作家创作了剧本山风、五子图等;以常剑钧、任君、吴吉扬、邓昌林为代表的仫佬族剧作家创作了剧本梦里听竹、大山小村官、哪嗬咿嗬嗨等;以周民震、韦壮凡、韦洁晶、唐佩珠、黄勇刹为代表的壮民族剧作家创作了剧本雅丽与勇蜡百鸟衣、抢亲等;以吴源智、吴源信为代表的苗族剧作家创作了剧本苗山妹子、追鱼等。这些剧本或取材于民族生活,或由民族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改编而成,富于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除了创作新剧目之外,对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也是这一时期彩调工作者的重要贡献。其中由江波整理改编的彩调传统剧目有阿三戏公爷、油漆匠嫁女等40出之多;由杨爱民、韦洁晶、唐继整理改编的有双黄蛋、书房会等

11、,由吴源智、曾昭文、莫景光等整理改编的有茶山会、月娘等,还有广西彩调剧团和河池市文化局、柳州市文化局编辑出版的广西彩调剧优秀传统剧目江波整理改编卷、广西彩调剧优秀传统剧目杨爱民等改编卷、广西彩调剧优秀传统剧目柳州卷等。这些剧目的整理改编都在保持彩调剧种特色和审美风格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审美观念,从诸多方面对原剧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进行了新的开拓,将其精华部分予以提炼、强化和升华,同时去掉一些庸俗、不健康的情节,使原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得到提高。 另外,在彩调剧目研究方面,阙真论广西彩调剧目的传承与创新就建国后整理、新创的现代剧目对彩调传统剧目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何飞雁的论广西彩调剧目的

12、审美历史文化变迁对彩调剧目发展所经历的对子调江湖调大调子传统剧目的整理与改编现代剧目的创编五个阶段及其不同的审美风貌和文化意蕴进行具体阐释。 三、彩调音乐整理与研究 在广西彩调音乐唱腔和曲牌的收集、记谱和整理方面,江波、杨爱民、张光雄、钟泽骐等专家以及广西戏剧研究室、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广西彩调剧团、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桂林市群众艺术馆、资源县等县属文化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整理、编印的资料主要有彩调常用唱腔、调子曲集、广西彩调常用唱腔、彩调音乐、彩调常用曲调集、彩调传统唱腔一百曲、广西彩调剧传统音乐集、彩调新编剧目唱腔选等。这些著作对彩调常用唱腔、彩调流行各区域常用

13、的曲调、曲牌、彩调不同角色行当的声腔以及新编剧目的唱腔等进行了梳理归纳,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在彩调音乐研究方面,沈桂芳的彩调音乐是一本重要的彩调音乐专著。该书论述了彩调音乐的一般特点,全面细致地介绍了调音乐设计的常用手法以及民间艺人的创腔手法,并且对彩调传统唱腔以及根据新编剧目改编的唱腔进行了具体的论述,为彩调音乐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钟泽骐的彩调剧音乐源流考略(艺术探索1990年第1期)就彩调音乐形成过程中对当地少数民族民歌及外来民歌曲调,以及邻省的采茶、花鼓、花灯剧音乐唱腔的吸纳进行了探讨。蔡立彤的衬词的基本功能及其外延从彩调剧的唱腔衬词说起(民族艺术1999年第4期)就彩调剧唱

14、腔衬词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并且认为唱腔衬词对于营造某种特定的气氛,对于强化戏曲音乐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以及增强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何飞雁的广西彩调音乐与歌圩文化的关联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就广西彩调音乐对歌圩民歌曲调与唱腔的吸纳、彩调演唱形式对歌圩民歌以二人对唱、合唱为主,辅以群唱、叠唱等演唱形式的借鉴进行了探讨,并且认为彩调唱词具有韵点密集、韵律多样的特色,这与其对歌圩民歌唱词韵律的吸纳密切相关。其它涉及彩调音乐的还有张雪芳的广西彩调音乐刍议(大舞台2011年第2期)等。 四、彩调审美风貌与艺术特色研究 这方面的专著主要有广西文化馆长训练班1981年编印的彩调

15、剧导、表演特色探讨、唐继编著、广西群众艺术馆1988年编印的彩调舞蹈身段、丘佩锵,唐继合编、香港好运贸易公司1988年出版的广西彩调舞蹈,它们对彩调的表演特色进行了探讨。周建明等编印的彩调艺术浅说是第一本彩调理论专集,该书对彩调的源流及其形成、彩调剧目、音乐唱腔以及表演艺术进行了一定的介绍。蔡定国的彩调艺术研究对彩调的生成与发展、彩调剧目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彩调独特的表演艺术、彩调唱腔的来源及其演唱特点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是一本难得的彩调艺术理论专著,为今后彩调文化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彩调剧词典汇集了彩调音乐、剧目、表导演、舞台美术、人物、论著,选集、团体、演出场所、名词术语,班规习俗9个

16、部类 ,该书篇目全面、细致,资料翔实,是一本难得的彩调百科全书。 另外,还有一些学术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彩调的审美风貌与艺术特色进行探讨,杨爱民的广西三地彩调的异同(载于广西地方志2003年第5期)把广西彩调划分为桂北、桂中、桂西南三个流派,并对各个流派艺术特色上的异同之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顾乐真的彩调剧乡土式的艺术特色(见顾乐真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广西戏剧史论稿)从彩调剧目内容、音乐声腔与小调、行当表演、舞台艺术、班规习俗等方面对其所蕴涵的乡土文化特色进行了探讨;阙真的论广西彩调剧的平民化特征(载于文化遗产2008年第2期)、嬉笑怒骂皆成戏论广西彩调剧的讽刺艺术(载于广西师范大学

17、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等论文对彩调剧的平民化特色及讽刺艺术等审美风格进行了阐释,张建国的“采茶戏”和“彩调”中的女性文化特征(载于中国音乐学2009年第2期)从“采茶戏”和“彩调”的历史发展、音乐形态、表演形式等方面所蕴涵的女性文化特质进行了探讨。 五、彩调与民族民间文化的关系研究 广西彩调是在多民族文化土壤中孕育发展起来的戏曲艺术,在其传承流变的过程中也必然会烙上多民族文化的因子。蔡定国的彩调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就彩调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及其对少数民族艺术的吸纳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石丽芳的浅谈彩调剧与少数民族文化就彩调的产生、发展、成熟、传播与湘桂少数民族文化的关联进行了一定的

18、阐述,但有些问题尚待进一步展开;还有些学者就彩调剧刘三姐的民族特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如覃忠盛的刘三姐的民族艺术审美等。 彩调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吸纳其他民间文化因子来丰富自身。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唐艳红的硕士论文彩调的民俗文化研究从民俗学视角就彩调戏俗、题材、唱词语言、演出等方面与八桂民俗的关联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阙真的广西彩调音乐与民俗文化就彩调对广西歌圩、民间歌舞、桂剧、文场等民间艺术的吸纳进行研究。何飞雁的彩调艺术中的巫傩文化因子、广西彩调剧与湘南花鼓戏之间的文化渊源探析分别就彩调与岭南巫傩文化及湘南花鼓戏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行了具体的阐释。 六、彩调生存现状与发展保护研究 随着20

19、06年彩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彩调生存现状与保护传承的问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李献凯、李婷婷、陈炜等的学术论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就以广西彩调为代表的民族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现状、生存困境及其活态传承与发展的具体路径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综上所述,目前广西彩调研究基本上以其流行地域的地方专家研究为主,多数研究停留在其源流发展、审美风貌与艺术特色、剧目及音乐的整理与研究、与民族民间文化的关系研究、生存现状与发展保护等方面。在今后的彩调研究中,综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审美文化学、戏曲学、民族学、文化地理学、口头诗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对彩调的保护传承与现代转型研究、彩调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多民族互动背景下的彩调文化研究、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彩调流派研究、彩调名家研究、彩调剧目流变考证研究等等,尚待进一步展开。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构,对于戏曲美学理论及彩调文化研究的深化,以及彩调未来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熙成.永福彩调源流琐谈a.永福文史c(第3辑).政协永福县文史委编印,1991. 2丘振声.彩调沿革初探a.广西戏剧史论文集下c.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研究室,1981. 3蔡定国.彩调艺术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