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支架式教学理论支持下的讨论型课堂模式初探 “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的一种基本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于1976年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及其同事在研究母亲如何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提出。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而支架式教学的组成环节则是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这5个方面组成的。 根据支架式教学的定
2、义和组成环节,笔者将爱之链这篇课文以讨论型的课堂模式来进行尝试。 首先,在授课之前,让学生填写好一份导学单。导学单的填写,使学生对于这篇课文中的人物的描写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再一次解释,使学生更加清楚明确导学单上的“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出示两种描写的不同之处,帮学生理清楚如何填写。而在单子上的“人物形象”,则是以出示人物形象的具体概念,并以“数学公式”的形式出现,即“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特点+外在形象(肖像)+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行为习惯”让学生明确回答“人物形象”需要如何回答,区分“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特点”,再以三顾茅庐中刘备的人物形象为例子展开说明。 可以说,导学
3、单的出示,就是给学生一个支架,而在导学单的填写以及内容解释的时候,则是让学生进入情境并进行独立思索,最终完成导学单的填写。 依据导学单的完成,再进一步提出自学要求,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出文中三个人物的人物形象,然后组长负责整理、串词和书写,最后依照自学要求上的汇报格式起来汇报。课堂上给予同学们30分钟进行讨论、归纳和整理,这也就和支架式教学最后的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相呼应。 最后笔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和疑惑: 笔者的感受之一:学生在课堂上确实讨论了起来,每一个人都加入其中,甚至有几个小组的成员因为各执己见,都在那争论不休,课后还来老师那里询问这些问题。由此可见这30分钟对于绝大部分同学来说是绝对利用
4、好了,他们能滔滔不绝地讲出自己的理由。在与组长的交流中也能发现,组长不再是自己组织,而是背后有5个同学在帮助,他们也利用起了集体的力量,进行了协作学习。 笔者的感受之二:通过5分钟的组长汇报可以发现,大部分组长的语言组织都较好,能讲出一个比较完整的语段,与他们一开始导学单上的“人物形象”相比,他们能用具体的例子、具体的语言去阐述清楚,尤其讲清楚了人物的职业和人物的肖像,这两点在整篇课文中通常容易被人遗漏,但是却被他们牢牢把握住。 笔者的感受之三:组长的汇报不再是孤军奋战。通过课上的交流和观察发现,8个组长,都不是自己埋头苦写、组员各玩各的,而是所有组员都能与组长一起磨合,将所要表达的内容写了出
5、来,一些用词一些短语,都是通过他们反复讨论所得,有几个小组的讨论,就如上课前老师讨论课堂细节一般,十分细致,反复推敲。 笔者的疑惑是: 1.这样的方式确实促进了学生的自学,对于人物的分析也比较到位,但是对于笔者来说,如何进行评价成了最大的问题,在最后5分钟汇报的时候,笔者不知道该如何去评价每一位组长的汇报,不能随意评价,更不能随意否定,因为他们每一个汇报,都是通过5个组员一起推敲整合出来的,一旦否定一个组长,那也意味着否定了整个小组。 2.在整个讨论中,很多学生都积极参与,但是同时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组长在拼命不断地修改,而其他组员自己的那张纸,原来是什么内容现在依旧是什么内容,很多人基本没有
6、动过笔,只是在讨论和交流。事后想来,是否是因为事先定了组长,所以他们只需要讨论,写的事情就跟自己无关呢?如果换一种方式,随机点名的话,应该没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可是会不会加大了难度呢?毕竟不是所有同学都有这样的概括能力和临场表达的。 3.学生课堂的讨论,会不会让他们有更多的进步呢?因为事后有同学问问题的时候笔者发现,他们的问题,说着说着就会进入一个思维的定式,而一旦一个同学进入了,往往很容易整个小组都进入到他的想法了了,这样反而偏离了老师教授这篇文章的初衷。比如有同学问道:“乔依和老妇人的汽车难道在餐馆没有相遇吗?”“女店主为什么要潸然泪下?吃饭给钱不是天经地义的吗?”等等,不可否认,这些问题提
7、的很细,细到让老师有时候也不知如何去回答。在这里笔者又想到了之前看欧美国家的课堂教学方式就是大胆质疑,上灰姑娘这篇文章时候,老师不是让学生简简单单去读去感悟,而是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灰姑娘变回去以后,水晶鞋怎么没有变回去之类的,最终老师告诉他们,就是大作家,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有错误的地方。但是在中国,很多老师都认为这是走入了“死胡同”,其实这也是学生积极思考、热爱思考的一种表现,但是这,却偏离了整篇文章的中心,也脱离了大纲所要求的范围。 4.笔者事后一直在反思,这个学习方法,到底是为了追求一个怎样的学习效果呢?在爱之链这一堂课中,为了讲好“人物形象”中的具体方面,“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三方面被硬生生割裂成了3个课时,虽然说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在今后习作中对于人物的描写会有所进步,但是牺牲太多,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相比,这样的方式更费时费力,对于学生也要求更高,运用这样的方法,甚至可能会影响到教学进度,影响最终的教学结果,这个可能与这个模式的初衷相背离。 在支架式教学理论支撑下,讨论型的课堂是一种十分大胆的授课形式,在这个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