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 录一、编制说明- 2 -二模型构造及设计原则- 2 -1.模型构造- 2 -2设计原则- 3 -三、模板制作- 3 -四、模型安装- 5 -1.总体方案- 5 -2.模型安装前的检查准备工作- 5 -3.模板安装- 6 -4.看模守漏- 10 -五、模型的拆除- 10 -1拆除模型应满足以下条件:- 10 -六、模型整修- 12 -1.模型日常维护- 12 -2模型使用中出现的缺陷及处理措施- 12 -3.模型大修视模型损坏情况决定,其规定如下:- 13 -一、编制说明在哈大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预制过程中,模型工程是其中的一道关键工序,模板安装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箱梁的外观和安装质量,为
2、控制好模型工程的施工质量,规范作业程序,现根据目前规范、技术标准、设计图纸,并结合我场实际工艺水平,制定本作业指导书。二模型构造及设计原则1.模型构造制梁模板采用钢模,钢模板由底模、侧模、内模、端模组成,侧模、端模上安装附着式振动器。(1)底模分节组装。32m梁:标准段30m,分10节,每节3m;端节分2节,每节1.5m。(2)侧模采用端模包侧模式结构,分节组装。32m梁:标准段24m,分4节,每节6m;端节分2节,每节4.3m。 (3)内模采用液压式,分节组装。32m梁:标准段23.6m,分4节,其中两节6m,两节5.8m;变节面段分2节,每节3m;孔口段分2节,每节1.5m; (4)液压台
3、车与模板为整体结构,每节配一套液压系统;液压内模系统行走方式采用卷扬机牵。2设计原则(1)模板的形状和尺寸,既要能控制梁体形状和尺寸的准确性,又要便于钢筋骨架成型、制孔器的安装、砼的灌注及安装、拆除方便。(2)模板的结构要有足够的稳定性、刚度和强度,并能承受砼的重量、侧压力和施工中可能产生的各种荷载。(3)模板的构造和制作力求简单,特别是液压内模应尽量简单、方便,以提高装拆运的速度和加快模板的周转使用。(4)模板的接缝务必严实,防漏胶条组设计合理、紧密,以保证砼在强烈的震动下不漏浆。(5)梁体各截面交接处,模板应用圆弧方式过渡,且保证圆弧处钢筋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且不得大于50mm。(6)考
4、虑到梁体在预加应力后,混凝土产生的压缩和梁体上拱,在侧模底部和底模设计制造时,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及以往同跨度桥梁的预制经验设置了预留压缩量和反拱:32m梁预留反拱值为20mm,预留弹性压缩值为:上缘6mm、下缘20mm;三、模板制作1模板的尺寸与长度(分扇长度和组拼后总长度)要求准确;模面要平直,转角要光滑,焊缝要平顺;每扇连结螺栓孔的配合要准确;端模要平正,预应力孔道预留孔的位置要准确,误差不超过3mm;每扇底脚要平直;两侧止浆胶条应顺直、完好;元宝垫、铁楔块、斜撑数量齐全,元宝垫、斜撑旋转自如,铁楔口完好。2模板制成后,应整体编号、单扇检验、组装试拼检验,对不合格的部位进行整修,并分节编号。
5、3模板制成后,应平整存放或立放,严禁重叠堆放,防止变形。4新制模板在交付使用前应以每套钢模作为一个验收批,由专职质检员和工长共同验收。验收以图纸设计要求为依据,对模型进行单扇和组装后逐项检查,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并建立该模板管理档案。质检部门对钢模检查验收并出具验收合格证后,方能投入使用。验收标准及方法见下表。新制钢模型质量验收标准序号检 验 项 目允许偏差检查方法检验器具1单扇模型全长2mm检查模型面板上部与下部的纵向长度5m钢卷尺2单扇模型全高3mm检查模型两端头的高度尺寸5m钢卷尺3单扇模型对角线之差3mm模型两端工作面板上部最高点与下部最低点作基准点,测量工作面板上基准点对角线之差5m钢卷
6、尺4单扇模型板面局部不平(每米内)2.5mm1m平尺任意方向靠量最大空隙1m平尺、塞尺5单扇模型控制断面尺寸2mm用断面样板靠量主带处四个断面板面偏离样板尺寸断面样板、塞尺6单扇模型挠曲3mm单扇模型平放在平台上四角距离与理论尺寸偏差钢板尺、钢卷尺7端模预留孔偏离设计位置2mm自端模底及端模顶拉线确定中轴线,检测纵、横向距离,斜面采用角度尺检测钢板尺、角度尺、钢卷尺、拉线8钢模下角旁弯l/1000拉线测量150mm钢板尺、拉线9组装后相邻模板高低差,组装后相邻二模板板面错口及间隙2mm组装后相邻二模板、高差面错位及间隙钢板尺、塞尺10组装后模板的倾斜度3mm端模自顶中吊垂线对底模中线检查线锤1
7、1组装后断面偏离梁中线+2mm3mm自两端模拉纵向中心线检查顶面尺寸,检查每侧模型之两端钢卷尺、拉线检查12组装后桥面13400mm的宽度4mm每扇模型检查两端及中部三处钢卷尺检查13模型全长5mm两端模上部面板间距离两端模下脚表面间距离(两侧)用20kg测力计、50m钢卷尺悬空检查14下翼缘宽度+2mm0每节两扇侧模安装后检查两端下翼缘宽度钢卷尺15桥面内外偏离设计位置+5mm-2mm自两端模拉纵向中心线检查中线距短边墙尺寸,每扇模型检查两端及中部钢卷尺、拉线检查16模型板接缝(安装槽型胶条后)密贴透光检查电筒17各种零配件齐全、密贴、完好目测18组装后腹板上口宽度+5mm -0每扇模型检查
8、两端及中部三处钢卷尺检查四、模型安装1.总体方案箱梁侧模分块制造,在预制场内拼装完后联成整体,本场采用固定底模及固定侧模方式。箱梁内模采用活动方式,用液压千斤顶来拆除和安装。浇筑混凝土时,整个内模通过轨道梁支承在底模泄水孔位置处。 2.模型安装前的检查准备工作(1)模型安装前,应检查模型板面是否平整、光洁、有无凹凸变形,并清除模板上的灰碴和端模管道孔内的杂物;检查震动器支架及模板焊缝处是否有开裂破损,如有均应及时补焊、整修合格。(2)检查端模上预埋支承垫板是否安装齐全、牢固,检查桥梁支座垫板位置是否正确,有无位移、偏斜现象。(3)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上应涂脱模剂,脱模剂可采用厂制专用脱模剂,严禁
9、使用废机油、废柴油混和物作脱模剂。涂刷脱模剂时应注意油量少而均匀,做到不漏涂而板面又不积聚。(4)检查吊装模型所需用的吊具、穿销、钢丝绳是否安全、齐备;检查模型安装时所需的各类联接件、紧固件是否齐全。3.模板安装 (1)安装底模底模安装时根据设计要求及制梁的实际情况设置预留压缩量和反拱,反拱值由设在底模与制梁台座预埋件之间的钢垫板进行调节。预留反拱值按二次抛物线设置,底模顶面形成的二次抛物线应光滑、不得呈波浪形。预留反拱数值详见下表。跨度: 31.5m y=20x2/15.292距跨中距离(m)0369121515.29断面标高(mm)00.83.16.912.319.220 底模清理:清除底
10、模面板上杂物。检查底模两边的燕尾橡胶密封条,对损坏的应更换或修补。检查底模的反拱及平整度等;支座板应保持平整,安装后四个支座板相对高差不得超过2mm。调整台座支承墩处的千斤顶高度,使活底与底模平齐,将千斤顶自锁螺纹锁定,并用临时撑杆顶紧。最后用胶带密封接缝部位。涂隔离剂。底模检修技术要求见下表。底模检修技术要求序号项 目允许偏差(mm)检查方法1底板顶面与设计标高差3用水平仪测量2两端的活动底板边缘高差1用600mm水平尺测量3底板全长范围内横向偏移2挂中心线,测每节底板两端4底板全长5用钢卷尺测量底板两侧5两端支座螺栓孔中心距4用钢卷尺测量6两节台座钢底板接口处高低差2用钢直尺及塞尺查接口两
11、侧(2)安装侧模侧模安装流程为:侧模清碴涂隔离剂纵移侧模到位精确对位横移侧模靠拢底模用侧模底部千斤顶调整侧模高度用可调撑杆调整侧模角度拧紧螺杆使侧模与底模靠紧调节支腿支撑使侧模板固定检查侧模安装尺寸当侧模纵移到位精确对位后,启动台车上的横移油顶,将模板推向底模并靠拢;在侧模底部放置千斤顶,调整侧模高度; 将侧模外侧支腿底部与台座可调撑杆相联,以调整侧模角度;连接侧模与底模的螺杆,使侧模与底模靠紧,微调侧模支腿的调节支撑,使侧模板固定;侧模立完后,检查侧模的如下尺寸:桥面宽度、腹板宽度、桥梁高度(跨中、1/4、3/4截面)、桥面板下翼的平整度等,其误差应在允许范围内;均匀涂隔离剂;注意事项:模板
12、的横移、顶升及下降应同步,防止侧模变形。(3)安装液压内模内模安装流程为:内模拼装台座整备清除接缝处及表面灰渣吊装轨道梁到内模拼装台位上吊装液压内模段到轨道梁上内模拼装并用胶带粘贴缝隙检查校正内模的截面尺寸及外形尺寸涂刷隔离剂将内模与轨道梁整体吊入台座上底腹板钢筋骨架内,使轨导梁支腿落到支墩上穿螺杆入支墩预留孔中,使轨道梁支腿、支墩、底模联接稳定检查验收。内模的拼装在内模拼装台座上进行。将轨道梁吊装到内模拼装台位上。液压内模分段吊装到内模拼装台座上,将各接缝处及表面混凝土浆清除干净,内模拼装成整体后用胶带粘贴缝隙。检查校正内模的截面尺寸及外形尺寸,如误差超标,则需用调节支撑调整。梁体钢筋安装完
13、后,在台座上安装钢管支墩或预制混凝土支墩,支墩位置与轨道梁支腿位置对应放置。当支墩与个别钢筋相碰时可适当调整钢筋位置。两侧涂刷隔离剂后用50t门吊将内模及轨道梁一起吊装到台座上,使轨导梁支腿落到支墩上。将螺杆穿入支墩预留孔中,使轨导梁支腿、支墩、底模联接稳定。内模顶部涂刷隔离剂。注意事项:a.用两台50t门吊整体吊装内模时8个吊点应均衡,要调整8个吊点的高度,使其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内,防止内模变形。 b.内模在吊入对位时要慢,两端及两边应平衡,一边对位,一边下降,防止将梁体钢筋笼挤变形。(4)安装端模端模安装流程为:模板清理整备涂刷隔离剂安装锚垫板吊装内模吊装端模端模与侧模、底模、内模进行连接
14、和固定清理端模表面及密封胶条处混凝土浆,更换或维修损坏的密封胶条;均匀涂刷隔离剂;安装锚垫板。安装锚垫板时,使锚垫板面与模板面贴紧,不同型号锚垫板不得安错;吊装端模。吊装时,端模要水平。端模靠拢前,应逐根将抽拔胶管从锚垫板中穿出,并且边穿边进。端模两侧的移动要同步跟进,防止差异过大和猛顶硬撬,将抽拔胶管挤变形;端模到位后,将端模与侧模、底模、内模进行连接和固定。(5)模板安装尺寸允许误差应符合下表要求。模板安装尺寸允许误差序号项 目技 术 要 求1模板总长10mm2底模板宽+5mm、03底模板中心线与设计位置偏差2mm4桥面板中心线与设计位置偏差10mm5腹板中心线与设计位置偏差10mm6横隔
15、板中心位置偏差5mm7模板倾斜度偏差38底模不平整度2mmm9桥面板宽10mm10腹板厚度+10mm、011底板厚度+10mm、012顶板厚度+10mm、013横隔板厚度+10mm、-5mm14端模板预留孔偏离设计位置3mm(6)其它要求支座板与底模钢板、锚垫板与端模、梁内预埋件与模板应密贴。如有不密贴之处,可采用用泡沫进行堵塞。为防止支座板与底模钢板间流入水泥浆而造成支座板上浮,将支座板四个螺拴螺母紧固在底模上。铁楔、联结螺拴、桥牌螺拴、斜撑杆件、通风孔、泄水管成孔装置等安装牢固,齐全完整。梁端橡胶管道顺直无死弯,芯棒安装齐全,支撑牢靠。4.看模守漏(1)桥梁灌筑过程中应安排专人检查模型状况
16、,发现模型有漏浆情况及时用泡沫进行封堵。(2)子母铁楔、斜撑、拉杆、联结螺拴等紧固件如有松动,应立即打牢、拧紧。(3)发现有模型上浮、严重跑模或其它重大问题,应通知停灌,并立即通知技术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组织人员进行处理。五、模型的拆除1拆除模型应满足以下条件:(1)梁体混凝土强度箱梁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要达到设计强度的60以上(30mpa),且能保证构件棱角完整时方可拆模。用与梁体混凝土同等养护条件的试件强度确定拆模时间。(2)拆模温度梁体混凝土芯部与表层、箱内与箱外、表层与环境温差均不大于15,以防止梁体混凝土产生早期裂缝。气温急剧变化时不宜脱模。必须按技术部门签发的脱模通知单,核对梁号后进
17、行脱模,未取得通知单不得脱模。(3)拆模顺序为:松开紧固件端模移出内侧模板(从一端至另端移出)(4)端模脱模脱端模前,内模已脱离混凝土,侧模已松开;拆去端模上锚垫板的连接螺栓;在端模上、下、左、右各采用一台5t油顶进行脱模。施顶时要同步,防止将梁体磕损;(5)拆除内模拆除内模撑杆使模板板块处于自由状态,收缩两侧下梗肋模板,再收缩两侧上梗肋模板。拆除内模纵梁下千斤顶保护外套,千斤顶收缩内模完全离开砼面。在梁外安装内模支架,利用卷扬机拖出内模。(6)拆模注意事项脱模时,禁止生拉硬撬,以免造成模型局部变形或损坏梁体混凝土。脱模后,应及时清点紧固件,并在清理干净后涂抹机油,以备再用,如有损坏丢失,应及
18、时检修、配齐。拆卸完模型后,将板面及联结角表面灰浆清除干净、涂刷隔离剂,并应对拆模造成的梁体缺陷尽早修补。立拆模时,起吊设备必须由专人负责指挥,拆模人员应注意密切配合,相互提醒施工环境的安全。六、模型整修1.模型日常维护(1)梁体吊离底模后,应立即将钢底模上的混凝上进行清除,清除胶条与底模间的混凝土砂浆;特别是连接处、端模胶管预留孔和锚垫板螺栓孔中砼残碴;更换破损、脱落的胶条。(2)清碴完毕后,用干净拖布将隔离剂均匀涂刷在模板上,不得出现积液、漏刷现象。(3)质检人员对底模全长、平整度及反拱值进行检查,如有超标及时整改。2模型使用中出现的缺陷及处理措施模型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缺陷时,应立即通知技术人员制定方案进行处理。同时,应做好相关记录,存入模型档案。(1)模型裂纹轻微裂纹:沿裂纹割一道比裂纹稍宽的缝隙,满焊后打磨平整。严重裂纹:视裂纹大小将裂纹处钢板割一四方开口,用同样大小的新钢板满焊后打磨平整,焊接时新钢板和原钢板四周均需开坡口。(2)震动器支架脱焊:应及时补焊,如补焊不能解决,应将整个支架取下后重新焊接。(3)模型旁弯挡碴墙靠板旁弯:将模型平放,拉线后在旁弯超标处用大锤冷打整平或在旁弯两头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