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络针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_第1页
通络针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_第2页
通络针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_第3页
通络针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_第4页
通络针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通络针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自拟通络针灸法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口服止痛药联合一般针刺方法,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通络针灸法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腰椎疾病治疗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试验组vas评分(2.350.97)分、腰椎疾病治疗评分(21.594.36)分均优于对照组的(4.211.27)、(17.153.18)分, 差

2、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通络针灸法;穴位贴敷;腰椎间盘突出症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9.062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ongluo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rotrusion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zhai zhen-zhong. ward two, fushun city hospital

3、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shun 1130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self-designed tongluo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rotrusion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4、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protrusion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were divided by envelope metho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egular oral analgesics combined with general acupuncture method,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5、 received tongluo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was observed and compared in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isual analo

6、gue scale (vas) score and lumbar diseases treatment score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better vas score as (2.350.97) points, lumbar diseases treatment score as (21.594.36) points than (4.211.27) and (17.153.18)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

7、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tongluo 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protrusion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由于椎间盘自身生理机构的特点, 容易出现退行性改变, 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4。其发病的基本机理为:由于患者慢性劳伤、老年患者、外伤病史等各种急慢性损伤使腰椎间盘的生理结构发生了变性、纤维环损伤破裂、椎间盘的髓核发生突出, 使相应的部位的神经根、血管、马尾神经发生充血、水肿等炎症变化产生机械性的压迫或突出的椎间盘产生的化学因素刺激所引发的

8、一系列临床症状5-9。临床可见患者:腰部疼痛伴有明显的下肢部位的放散痛, 患者可有鞍区的不同程度的异常感觉, 严重者可有大小便失禁等。患者的放散痛往往是对其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临床症状之一, 据目前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约为0.98%1, 2。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着悠久的历史, 内经中有云:“因而强力, 肾气乃伤, 高骨乃坏”, 意为劳力过度, 损伤肾气, 使筋脉肌肉失其所养, 而发生腰痛病证10, 11。本科应用通络针灸法联合中药穴位n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颇有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y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抚顺市中医院骨二科就诊

9、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 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试验组中男14例, 女16例, 年龄3572岁, 平均年龄(51.711.5)岁;对照组中男13例, 女17例, 年龄3473岁, 平均年龄(52.210.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以进行比较。 1.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诊断标准均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出版的临床诊疗指南12中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有慢性的腰痛病史, 腰部及下肢放散痛, 临床可见疼痛沿着腰骶神经根区域分布;查体可见腰椎活动及弯曲受限制,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10、 神经根部的张力体格检查呈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异常、肌张力异常、肌肉萎缩神经反射改变, 以上异常至少存在2种;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腰椎间盘突出。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肿瘤患者;不愿参加实验的患者;高血压危象患者;精神类疾病的患者;晕针的患者。 1.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患者vas疼痛分级情况选用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0.1 g, 1次/d口服, 同时予以常规针刺夹脊穴、命门穴、秩边穴、昆仑穴、阳陵泉、采用平补平泻的方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 每10分钟行针1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通络针灸法配合中药穴位贴敷:针刺腰阳关穴、肾俞穴、阿是穴采取平补平泻手法, 大肠俞、环跳、殷门、委

11、中采取提插捻转补法, 承山、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采取平补平泻手法, 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 每10分钟行针1次, 针刺后予以患者中药穴位贴敷, 药物组成(大黄、狗脊、乳香、冰片、三棱、莪术等)打粉制成膏剂, 取膏剂2 g置于医用敷贴上对环跳、大肠俞、肾俞、足三里穴穴位贴敷, 30 min/次, 1次/d, 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 1. 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采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监制的vas量表,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情况, 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制定的腰椎疾病治疗评分标准13, 包括主观症状、临床查体、日常活动评分等, 评分最高29分, 最低0分,

12、分数越高表示功能障碍程度越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总评分。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2检验。p 2 结果 vas评分:对照组治疗前为(6.411.41)分, 试验组治疗前为(6.381.38)分;对照组治疗后为(4.211.27)分, 试验组治疗后为(2.350.97)分。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试验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试验组腰椎疾病治疗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13、 通络针灸法选穴中的主穴大肠俞、夹脊穴、秩边穴是位于腰椎棘突附近, 夹脊穴位于脊柱旁开半寸, 在经络学中认为夹脊穴从属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与脏腑和孔窍关系密切, 同时主穴部位也是该段腰椎容易发生突出的部位, 针灸作用于该区域, 通过刺激神经可以实现对局部神经、肌肉、血管的多向调节, 达到了止痛, 消除炎症、减轻水肿的作用。中药穴位贴敷环跳、肾俞为坐骨神经走行分布选穴, 通过中药的局部刺激, 发挥了中医活血祛瘀, 清热利湿消肿的功效联合针刺达到了扩张血管改善血供, 减轻局部水肿和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的作用14-16。本文观察自拟通络针灸法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14、显示,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及腰椎疾病治疗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试验组vas评分(2.350.97)分、腰椎疾病治疗评分(21.594.36)分均优于对照组的(4.211.27)、(17.153.18)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通络针灸法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增加患者的腰椎疾病治疗评分, 疗效确切, 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彭利军. 电针加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 湖南中医杂志, 2013, 29(1):85-86. 2 章新玲, 朱吉平. 傍刺法配合骨盆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现代

15、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4):373-374. 3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97-99. 4 单衍丽. 电针腰夹脊穴与膀胱经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中国针灸, 2011, 31(11):987-990. 5 郑兆俭, 夏盈盈, 陈挺雪, 等. 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上海针灸杂志, 2011, 30(4):246-247. 6 朱金星, 于培俊, 林娜.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3例. 光明中医, 2012, 27(2):325-326. 7 宋晓勤, 曹少玲, 何洁茹. 穴位贴敷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

16、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及护理要点.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2, 29(1):45-46. 8 陈婷婷, 王宝玉. 中药热敷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体会. 中国中医急症, 2009, 18(11):1896-1897. 9 徐立刚, 梁佳树. 穴位贴敷结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 中医外治杂志, 2010, 19(3):20-21. 10 黄中武. 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6例. 上海针灸杂志, 2011, 30(3):209. 11 蒋可. 穴位贴敷联合物理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临床观察. 江苏中医药, 2013(8):53-54. 12 邸学民. 鼻针、踝针联合自制中药贴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 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10):1654-1655. 13 郭建斌, 李涛, 马晓东. 针灸结合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70例临床观察.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