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中国汽车行业月度分析报告_第1页
1月中国汽车行业月度分析报告_第2页
1月中国汽车行业月度分析报告_第3页
1月中国汽车行业月度分析报告_第4页
1月中国汽车行业月度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2012年12月份中国汽车行业数据1、2004-2012年中国汽车工业产销形势2012年12月,我国汽车行业总体稳定,表现良好。当月汽车产销量环比同比均实现增长,全年产销超过1900万辆,同比增幅较上年有所回升。12月,乘用车市场需求稳定,增长好于汽车市场总体。商用车继续恢复,同比增速较上月继续提高。小排量乘用车、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环比、同比均有所提高。日系乘用车继续恢复,销量及占有率均较上月有所提高,但仍不及上年同期水平。我国汽车出口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12月出口量同比增长超过50%,全年出口量突破100万量大关。全国汽车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国产汽车与进口汽车价格均小幅波动。经济效益

2、方面,1-11月,汽车工业17家重点企业(集团)经济运行仍面临压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趋缓,增幅与1-10月相比均有回落。2012年12月,我国汽车产销形势总体稳定,月度环比和同比呈小幅增长。2012年,汽车市场继续缓慢恢复,产销双双超过1900万辆,同比增幅略高于上年。具体来看,12月,汽车生产178.49万辆,环比增长1.34%,同比增长5.49%;销售180.99万辆,环比增长1.05%,同比增长7.12%。2012年全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927.18万辆和1930.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63%和4.33%,增幅较上年分别提高3.79和1.88个百分点。图表 1 2012年中国汽车市

3、场产销情况表月份生产量(辆)销售量(辆)产量环比(%)同比(%)销量环比(%)同比(%)2012年1月1299404-23.2-27.471389788-17.75-26.392012年2月160865123.7928.48156706112.7524.512012年3月188058216.93.38183857217.331.022012年4月1647562-12.397.811624412-11.655.192012年5月1570856-4.6616.191607195-1.0615.972012年6月1531302-2.379.091577508-1.669.862012年7月14370

4、71-6.1510.031379366-12.568.162012年8月15014364.487.7814952278.48.262012年9月166087510.623.6716173588.17-1.752012年10月1586969-4.481.071605980-0.735.322012年11月176138110.993.92179103911.528.162012年12月17848971.345.4918099041.057.12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商情报网图表 2 2006-2012年中国汽车产量增长趋势图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商情报网图表 3 2006-2012

5、年中国汽车销量增长趋势图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商情报网2012年12月,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交叉型乘用车销量增长最快,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增速居次,其它品种略有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多功能乘用车(mpv)呈一定下降,其它品种均呈增长,其中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增速更为明显。12月,在商用车各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客车非完整车辆与货车非完整车辆销量出现下降,其它品种各有增长,其中客车和半挂牵引车增速更快。与上年同期相比,货车非完整车辆销量下降较快,其它品种销量呈不同程度增长。2、2012年中国乘用车产销情况12月,乘用车市场需求总体稳定,环比和同比均呈不同程度

6、增长。2012年,乘用车销量首次超过150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7%,高于汽车总体增长速度。12月乘用车生产144.23万辆,环比增长0.72%,同比增长5.72%;销售146.29万辆,环比增长0.11%,同比增长6.87%。2012年全年,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552.37万辆和1549.5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17%和7.07%,增速较2011年全年分别提高2.94和1.88个百分点。图表 4 2012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产销情况表月份生产量(辆)销售量(辆)产量环比(%)同比(%)销量环比(%)同比(%)2012年1月1053523-22.78-24.331160590-15.22-23.8

7、12012年2月126148019.7431.2612131234.5326.522012年3月145580915.45.87139996615.44.542012年4月1305151-10.3513.551276038-8.8512.462012年5月1269103-2.7621.5612819070.4622.562012年6月1258846-0.7912.212841750.2415.772012年7月1184776-5.8812.791120206-12.7710.712012年8月12285003.691012188848.8111.32012年9月135276910.126.113

8、155727.93-0.32012年10月1280166-5.391.451298931-1.276.402012年11月143199611.864.21146130312.58.752012年12月14423030.725.7214628740.116.87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商情报网2012年12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68.86万辆,环比增长7.83%,同比增长16.9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7.07%,占有率比上月增长3.3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长4.05个百分点。在国外品牌中,日系乘用车本月共销售21.73万辆,环比增长27.64%,同比下降25.86%,占乘用车销售总

9、量的14.85%,占有率比上月增长3.20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6.56个百分点;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乘用车分别销售21.02万辆、15.97万辆、14.20万辆和4.04万辆,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4.37%、10.92%、9.70%和2.76%;与上月相比,德系和美系乘用车销量呈明显下降。12月,中国品牌轿车共销售34.49万辆,环比增长6.62%,同比增长22.71%,占轿车销售总量的34.56%,占有率比上月增长3.2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长4.93个百分点;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轿车分别销售16.75万辆、19.10万辆、14.74万辆、10.19万辆和4.04万辆,分

10、别占轿车销售总量的16.79%、19.14%、14.77%、10.21%和4.05%;与上月相比,日系轿车销量环比继续呈较快增长,德系和美系轿车降幅居前。12月,基本型乘用车(轿车)销售99.78万辆,环比下降3.39%,同比增长5.23%;多功能乘用车(mpv)销售4.12万辆,环比下降3.62%,同比下降7.96%;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售20.71万辆,环比增长9.49%,同比增长19.35%;交叉型乘用车销售21.68万辆,环比增长10.26%,同比增长7.13%。12月,小排量乘用车市场份额较上月及上年同期均有所提高。1.6升及以下的乘用车12月共销售99.98万辆,环比增长

11、0.49%,同比增长10.39%;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量占乘用车总销量比重为68.34%,比上月提高0.2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2.18个百分点。2012年,在节能汽车推广政策及节约能源、新能源车辆车船税优惠政策的作用下,小排量乘用车市场占有率逐步回升。2012年,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全年共销售1040.50万辆,同比增长5.7%;占乘用车销售市场的67.2%,较2011年下降0.8个百分点;占汽车销售市场的53.9%,较2011年增长0.7个百分点。3、2012年中国商用车产销情况12月,商用车继续恢复,同比增速较上月继续提高。当月商用车生产34.26万辆,环比增长4.01%,同比

12、增长4.52%;销售34.70万辆,环比增长5.24%,同比增长8.20%。2012年全年,商用车产销374.81万辆和381.12万辆,同比下降4.71%和5.49%,降幅较2011年分别收窄了5.23和0.82个百分点。图表 5 2012年中国商用车市场产销情况表月份生产量(辆)销售量(辆)产量环比(%)同比(%)销量环比(%)同比(%)2012年1月245881-24.98-38.44229198-28.54-37.162012年2月34717141.1519.3135393854.3718.082012年3月42477322.35-4.3243860623.92-8.82012年4月3

13、42411-19.39-9.59348374-20.57-14.972012年5月301753-11.87-2.02325288-6.63-4.32012年6月272456-9.08-3.3293333-9.2-10.222012年7月252295-7.4-1.32259160-11.65-1.632012年8月2729368.18-1.192763436.63-3.352012年9月30810612.89-5.783017869.21-7.592012年10月306803-0.53-0.523070491.630.992012年11月3293857.362.663297367.395.592

14、012年12月3425944.014.523470305.248.20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商情报网4、2012年中国客车产销情况12月,客车销售表现良好,环比、同比保持快速增长。当月客车完成销售4.42万辆,环比增长12.69%,同比增长12.12%。2012年全年,客车累计完成销售42.56万辆,同比增长5.51%。分车型来看,三大车型均实现较快增长,其中中型客车结束了连续三个月的同比下滑,本月增长超过5%。图表 6 2012年中国客车销售情况表大型客车中型客车轻型客车月份销量(辆)环比(%)同比(%)销量(辆)环比(%)同比(%)销量(辆)环比(%)同比(%)2012年1月473

15、3-51.26-28.124819-45.23-23.1917153-18.07-29.392012年2月4301-8.93139.613288-31.57119.932038618.1325.312012年3月534024.1628.37493850.1810.592662630.615.272012年4月5118-4.1620.59568915.2123.6723999-9.870.972012年5月589815.1130.865643-0.732.521534-10.27-1.332012年6月673014.119.560276.80.22541818.042.92012年7月6384-

16、5.1410.3462333.425.0622908-9.8725.232012年8月770420.6821.9696611.768.17233051.738.752012年9月5571-27.69-17.025922-14.99-20.722596811.437.142012年10月57773.7028.414807-18.83-13.0422823-12.11-0.382012年11月706022.212.51687142.94-5.072531310.919.352012年12月1012043.344.21924534.555.0724860-1.7918.74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17、、中商情报网5、2012年中国货车产销情况12月,货车销售表现较好,环比、同比均实现较快增长,增速超过上月水平。当月货车完成销售24.23万辆,环比增长5.08%,同比增长12.34%;2012年全年,货车累计完成销售265.34万辆,同比下降1.80%,降幅较2011年收窄了2.77个百分点。分车型来看,12月重型货车表现不佳,环比同比均出现下滑;中型货车表现最好,环比、同比增速均超过25%。图表 7 2012年中国货车销售情况表销量(辆)重型货车中型货车轻型货车微型货车2012年1月118511014398679387012012年2月2546314790160997464182012年3

18、月3140218522201143591652012年4月2268114862162660470472012年5月1845715219146663484632012年6月1517711982128528394222012年7月1190010692113982387942012年8月1324113403128732356442012年9月1172413882141626423012012年10月1072216803148601392902012年11月1441218325148644492632012年12月143142381815603848187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商情报网6、20

19、12年中国汽车出口情况12月,我国汽车出口情况良好,尽管环比有所下降,但同比增长超50%。12月汽车企业出口量为8.68万辆,比上月下滑5.36%,比上年同期增长54.86%。2012年全年累计出口量超过100万辆,达到105.61万辆,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长29.70%。从出口车型来看,与上月相比,乘用车中多功能乘用车增长最为显著,交叉型乘用车实现较快增长,基本型乘用车和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出现下滑;商用车产品中,客车、货车非完整车辆出现下滑,其余车型均呈不同程度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乘用车、商用车各车型均实现增长。其中多功能乘用车增长最为明显,增速达到202.40%。此外,半挂牵引车、基本型乘用

20、车、客车以及交叉型乘用车均实现较快增长,增速高于50%。图表 8 2012年12月份中国汽车出口情况指标名称12月完成环比增长同比增长汽车总计86784-5.3654.86其中:国内制造86784-5.3654.86ckd总计中:乘用车53337-10.3569.44 其中:基本型乘用车(轿车)38640-13.8887.65 多功能乘用车(mpv)88341.51202.4 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9163-10.6714.65 交叉型乘用车465124.2978.68总计中:商用车334473.8736.17 其中:客车5204-17.2984.34 货车2439311.3125.17

21、 半挂牵引车317237.0897.76 客车非完整车辆9110.988.33 货车非完整车辆587-63.294.08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商情报网7、2012年中国汽车市场价格情况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对全国36个大中城市监测显示,2012年12月全国汽车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国产汽车与进口汽车价格均小幅波动。国产汽车价格小幅下降。2012年12月,国产汽车价格环比下降0.15%,比2011年同期下降1.45%;其中,乘用车与商用车价格涨跌各异。乘用车价格稳中有升,环比上涨0.39%,比2011年同期下降1.54%。其中,基本型与运动型乘用车价格分别环比上涨0.08%和0.9

22、9%,比2011年同期分别上涨0.96%和下降2.74%;微型客车价格环比下降0.26%,比2011年同期价格下降4.42%。商用车价格以降为主,环比价格下降0.80%,比2011年同期价格下降1.35%。其中,商用客车价格环比下降1.08%,比2011年同期下降2.35%。细分车型中,大型客车价格环比下降1.53%,比2011年同期下降3.05%;轻型客车价格环比上涨0.17%,比2011年同期下降0.34%。商用货车价格环比下降0.48%,比2011年同期上涨0.06%。细分车型中,轻型、重型货车价格分别环比下降0.74%和1.10%,比2011年同期分别上涨3.37%和下降0.41%;中

23、型货车价格环比上涨0.61%,比2011年同期下降0.54%。进口汽车价格小幅上升。2012年12月,进口汽车价格由降转升,环比上涨0.27%,比2011年同期下降3.38%。其中,进口轿车价格环比上涨0.11%,比2011年同期下降3.99%;进口越野车价格环比上涨0.44%,比2011年同期下降2.76%。预计后期,在供求关系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以及产业政策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汽车价格将延续稳中略降走势。图表 9 2012年12月份中国汽车市场价格情况环比(%)同比(%)国产汽车-0.15-1.45其中:乘用车0.39-1.54基本型乘用车0.080.96运动型乘用车0.99-2.74微型客

24、车-0.26-4.42商用车-0.8-1.35进口汽车0.27-3.38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中商情报网8、2012年中国汽车重点企业销售情况2012年12月,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生产企业依次为: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广汽、长城、华晨、比亚迪和奇瑞,分别销售34.83万辆、27.60万辆、23.20万辆、19.39万辆、17.01万辆、7.28万辆、6.76万辆、6.49万辆、6.10万辆和5.91万辆。十家企业中,与上月相比,上汽销量下滑明显,长安小幅下降,其余企业均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广汽、比亚迪和奇瑞增速居前。12月,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154.57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5.40

25、%。12月,乘用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为: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众、上海通用、北京现代、上海大众、重庆长安、比亚迪、东风日产、奇瑞和吉利,分别销售11.50万辆、10.92万辆、10.89万辆、9.20万辆、7.49万辆、6.17万辆、6.10万辆、5.95万辆、5.78万辆和5.68万辆。与上月相比,上海大众、上海通用、重庆长安和一汽大众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奇瑞和比亚迪增长明显,增速超过20%。12月,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79.68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4.47%。12月,商用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依次为:北汽福田、东风公司、金杯股份、一汽、江淮、江铃、力帆、重庆长安、长城和重汽,分别销售5.

26、10万辆、4.09万辆、2.95万辆、2.16万辆、1.95万辆、1.82万辆、1.39万辆、1.35万辆、1.31万辆和1.20万辆。与上月相比,江淮、北汽福田和东风公司出现下滑,其余企业各有增长,其中重庆长安增长最为明显,增速达30.62%。12月,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23.32万辆,占商用车销售总量的67.20%。9、2012年中国汽车行业经济效益情况2012年1-11月,规模以上企业(11910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7959.77亿元,同比增长11.79%;完成工业销售产值47425.5亿元,同比增长11.70。2012年1-11月,汽车工业17家重点企业(集团)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趋缓,

27、增幅与1-10月相比均有回落。数据显示,1-11月,重点企业(集团)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9152.09亿元,同比增长4.39%,增幅与1-10月相比,回落0.77个百分点,增长额为805.39元;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91010.83亿元,同比增长4.40%,增幅与1-10月相比,回落0.07个百分点,增长额为804.85亿元;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4550.02亿元,同比增长6.09%,低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水平(10%)3.91个百分点,增幅与1-10月相比,回落0.90个百分点,增长额为261.12亿元;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1901.49亿元,同比增长3.48%,增幅比1-10

28、月回落1.08个百分点,增长额为736.30亿元;1-11月,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 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182.51亿元,同比增长4.05%,增幅比1-10月回落2.08百分点,增长额为84.86亿元。二、2012年4季度中国汽车行业政策环境2012年4季度,汽车行业政策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为保证汽车产品使用安全,促使生产者高度重视和不断提高汽车产品质量,我国出台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将汽车召回由部门规章上升为行政法规;第二,我国继续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总结验收工作,此外财政部、科技部、工业

29、和信息化部还联合组织开展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第三,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完善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和优化纳税服务工作。1、国务院公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为促进汽车召回制度的有效实施,2012年10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将汽车召回由部门规章上升为行政法规,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与之前的召回管理规定相比,条例不仅加大了监管处罚的力度,且明确了厂家责任和义务,在保证汽车产品使用安全、促使生产者高度重视和不断提高汽车产品质量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2004年3月,国家质检总

30、局等四部门发布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我国开始实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截至2012年底,已累计召回缺陷汽车产品已经超过800万辆,其中仅2012年就实施召回59次,涉及汽车共计275万辆,是召回制度实施8年以来最多的一年。从实践中看,召回管理规定在程序、监管措施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管理规定作为部门规章,受立法层级低的限制,对隐瞒汽车产品缺陷、不实施召回等违法行为的处罚过低(最高为3万元罚款),威慑力明显不足,影响召回制度的有效实施。因此,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部门规章上升为行政法规,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保障汽车产品的使用安全十分必要。条例的颁布,

31、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是提高监管工作有效性的需要,也是促进我国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召回管理规定相比,条例有两方面亮点,一是完善了包括召回的启动、实施和报告程序在内的召回程序;二是明显加大了对违法主体的处罚力度。召回程序是否明确具体,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确保生产者履行召回责任的前提。对此,条例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规定:第一,明确了召回启动程序。生产者获知汽车产品可能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组织调查分析,确认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进口缺陷汽车产品,并实施召回;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经缺陷调查认为汽车产品存在缺陷的,也应当通知生产者实施召回。生产者认为其汽车产品不

32、存在缺陷的,可以提出异议,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应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技术检测或者鉴定。生产者既不按照通知实施召回又不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异议的,或者经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确认汽车产品存在缺陷的,监督部门应当责令生产者实施召回,生产者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进口缺陷汽车产品,并实施召回。第二,规定了召回实施程序。生产者实施召回,应当按照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的规定制定召回计划,并按照召回计划实施召回。对实施召回的缺陷汽车产品,生产者应当及时采取修正或者补充标识、修理、更换、退货等措施消除缺陷。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应当对召回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并组织与生产者无利害关系的专家对生产者消除缺陷的效果进行评估。第三,

33、规定了召回报告程序。生产者应当按照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的规定提交召回阶段性报告和召回总结报告。此外,针对生产者召回缺陷汽车产品存在的违法行为,条例设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在提高罚款额度的同时,增加了吊销行政许可等处罚措施。特别是针对生产者未停止生产、销售或者进口缺陷汽车产品,隐瞒缺陷情况,拒不召回等严重违法行为,条例规定对生产者处以缺陷汽车产品货值金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许可机关吊销有关许可。这样规定,可以有效促使生产者履行缺陷汽车产品的召回责任。另外,条例还特别指出,从事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如有泄密、徇私舞弊等行为,将依法给予

34、处分。图表 10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对象违法情形处罚生产者(一)未按照规定保存有关汽车产品、车主的信息记录;(二)未按照规定备案有关信息、召回计划;(三)未按照规定提交有关召回报告。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生产者经营者(一)生产者、经营者不配合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缺陷调查;(二)生产者未按照已备案的召回计划实施召回;(三)生产者未将召回计划通报销售者。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许可机关吊销有关许可生产者(一)未停止生产、销售或者进口缺陷汽车产品;(二)隐瞒缺陷情况;(三)经责令召回拒不召回。处缺陷汽车产品货值金

35、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许可机关吊销有关许可监管人员(一)将生产者、经营者提供的资料、产品和专用设备用于缺陷调查所需的技术检测和鉴定以外的用途;(二)泄露当事人商业秘密或者个人信息;(三)其他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行为。依法给予处分资料来源:国家质检总局,中商情报网整理条例的出台,对于消费者来说,自身的安全及合法权益将得到更多保障。对于汽车企业来讲,条例将敦促车企自觉、主动地召回缺陷汽车产品,从而实现售后服务质量和企业形象的提升,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从我国汽车产业的总体发展来看,条例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缺陷汽车产品的召回管理,并将提升我国

36、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从国际经验来看,汽车召回能有效推动和规范汽车产业的发展。上世纪60至90年代,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先后制定了专门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极大地改善了本国的汽车质量及安全性,推动了本国汽车工业发展。条例将会给未来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积极、深远的影响。2、国家继续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1、四部委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总结验收工作2009年,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在25个城市开展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并在6个城市开展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2012年1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

37、汽车示范推广试点总结验收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决定组织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验收工作。通知指出,由财政部经济建设司、科技部高新司、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和相关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将于12月中下旬分赴试点城市进行实地考核。此次验收内容主要针对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各项目标,逐一考核评估实施效果,验收采取实地核查与会议集中评议相结合的方式。通知要求,各个试点城市报告应包括示范推广目标总体完成情况;对当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产业发展带动情况;对推动地方节能减排效果及对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分析。此外,报告还应包括地方鼓励性政策措施及落实情况,示范推广车辆的数量、应用领

38、域和车辆类别,运行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产品示范运行情况,探索创新商业化示范推广情况,以及组织实施情况、配套设施情况、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配套资金落实及使用情况等。根据科技部随后发布的数据,截至目前,25个试点城市共示范推广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74万辆,其中公共服务领域2.3万辆、私人领域0.44万辆;建成充(换)电站174个、充电桩8107个。2013年3月底将完成财政补贴清算,预计示范推广规模将达到3.97万辆。通过四部委的现场核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均较好的完成了示范推广任务,营造了良好的推广社会环境,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深圳、杭州、合肥等城市还开展了新

39、能源汽车商业化运行,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积极开展了商业化运行模式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在取得较好示范运营效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地方保护主义仍未打破,部分城市运行车辆偏好采购本地产品,优惠政策也不向外地企业开放。此外,部分城市制定的计划偏离本地实际情况,实际推广量和预期目标存在不小差距。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示范推广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解决问题,未来的示范推广工作仍然非常艰巨,还需要各地加大落实政策的力度。只有通过规模化示范运行并加强运行监控管理,才能持续提升新能源车辆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才能加快配套设施建设,

40、从而带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以及推进私人购买。2、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为贯彻落实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化进程,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将组织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2012年10月15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的通知。为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部门还制定并公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该奖励资金由中央财政从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给予支持相关工作。其支持对象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包括纯电动、

41、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和动力电池项目两大类。资金管理办法要求,整车企业必须具备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集成和持续开发能力,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一定比例;动力电池企业应掌握核心技术,并具有较强的研发、生产和售后服务能力,拥有电池单体的知识产权。省级财政、工业和信息化、科技部门担负本地区企业(包括中央直属企业)有关项目的推荐。10月18日,工信部发布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度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的通知,宣布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申报工作启动,申报截止日期为2012年11月5日。通知中对申报企业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申报企业近两年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3%;整车企业拥有

42、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具备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集成和控制能力,具有相应的设计开发环境和持续开发能力等;电池企业需满足的条件包括对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资规模不低于5亿元人民币,电池单体年生产能力不低于1亿安时,已实现规模化装车应用且表现出良好性能等。此外,通知还指出,申报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的所有车辆必须加装远程信息诊断系统进行车辆安全状态的监控。12月3日,工信部对初步确定的“2012年度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拟支持项目名单”予以公示。本次共有25个项目入选,包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动力电池项目,其中整车项目占据七成,动力电池项目占据三成。项目涉及江淮汽车、东风汽

43、车、长安汽车、比亚迪、长城汽车和上汽集团等多个汽车公司。本次三部门开展的技术创新工程,从实施速度来看,显示出了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整体研发水平目前还不高,部分零部件国产化率低,对产业发展构成很大阻碍。技术是发展新能源汽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技术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便捷性问题才能得到有效改善。在国家的财政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有望提速。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拟支持的25个项目中有8个是动力电池项目。电池作为动力之源,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市场潜力巨大,但现有电池技术在可靠性、稳定性以及产品循环寿命方面都亟待进一

44、步提高。本次创新工程中对电池项目的大力支持,有望激励动力电池企业集中研发力量,攻克电池技术难点,从而加速电池产业的市场化进程。3、工信部加强机动车辆出厂合格证信息管理2012年11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和优化纳税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为加强机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管理,促进机动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效率,优化纳税服务以及规范机动车生产企业车辆合格证电子信息报送工作,两部门将把机动车合格证信息管理系统与车辆购置税征缴数据系统相挂钩。通知对企业、税务机关、管理部

45、门等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以期提升车辆出厂合格证信息管理水平, 企业需使用新版管理系统开展车辆配置信息上传工作。通知要求机动车生产企业(包括国内和进口机动车生产企业)从2013年4月1日起使用新版“合格证信息管理系统”,增加填报、上传车辆配置信息等内容。明确税务机关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要求。通知要求各地税务机关自2013年7月1日起,对2013年4月1日(含)之后生产的国产机动车(或报关的进口机动车),依据机动车生产企业上传的车辆配置信息办理车辆购置税纳税申报、减免税等相关业务;各地税务机关自2014年7月1日起,对所有机动车均应依据机动车生产企业上传的车辆配置信息办理车辆购置税纳税申报、减免税

46、等相关业务。无车辆配置信息的不予办理。工作机构切实履行职责,增强服务意识。通知对承担车辆出厂合格证日常管理的工作机构提出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其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健全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做到诚信自律,保密守则,改进工作作风,为企业、消费者及管理部门服好务,严格依法依规开展工作;切实做好合格证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传送、系统维护、软件升级与使用培训等工作。主管部门加强监管,形成合力。两部委将定期对机动车生产企业上传车辆配置信息进行核查,对未按要求填报或上传车辆配置信息的企业,国税机关将依据税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工信部门按照行政许可法及车辆准入管理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直至撤销产品或企

47、业准入许可等处理。整改期间,暂停产品公告申报或合格证信息上传。通知的发布和实施,既加强了车辆出厂合格证管理和车辆产品生产一致性管理,又提高了车辆购置税征管效率和优化纳税服务,也有利于遏制假冒、伪造合格证,以及防止盗抢、走私和拼装车辆违法入户,对促进汽车行业规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积极作用。三、2013年1月份中国汽车行业要闻1、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汽车三包” 10月起施行国家质检总局2013年1月15日公布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简称汽车三包规定),规定中明确,三包责任由销售者依法承担,在包修期内,产品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可以免费修理;在三包有效期内,符合退货条件、换货条件的可办

48、理退换货。该规定自今年10月1日起施行。规定要求,三包责任由销售者依法承担。销售者依照规定承担三包责任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其他经营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其他经营者追偿。规定明确,家用汽车产品包修期限不低于3年或者行驶里程6万公里,三包有效期限不低于2年或者行驶里程5万公里,以先到者为准。在包修期内,产品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可以免费修理(包括工时费和材料费);在三包有效期内,如果符合规定的退货条件、换货条件,消费者可以凭三包凭证、购车发票等办理退货或换货手续。规定还列出了四种适用退换货条款的情形。除此之外,在三包有效期内,如果汽车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天,或者同一个产品质量问题引发

49、的修理累计超过5次,消费者可以换车;最后,如果符合更换条件,但销售者没有同品牌、同型号或配置不低于原车的汽车,消费者可以选择退货。2、轻型车国五标准二次公开征求意见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通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以下简称轻型车国五标准),自2013年1月17日起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二次征求意见稿将颗粒物粒子数量纳入了污染物控制项目,增加了车载诊断系统的实际监测频率要求,并改进了生产一致性检查判定方法,实施时间改为视满足轻型车国五标准的燃油供应情况而定。与现行的轻型汽车第四阶段污染物排放标准相比,二次征求意见稿加严了污染物排放限值,其中氮

50、氧化物加严25%-28%,颗粒物加严82%,大幅削减了新生产汽车的单车排放量;增加了颗粒物粒子数量这一污染物控制项目,可促使汽车采用更有效的排放控制技术,降低颗粒物尤其是细颗粒物的排放量;车辆达标排放考核里程增加一倍,即由原来的8万公里增加到16万公里;提高车载诊断系统的排放控制要求,更有利于对在用车辆实际排放状况进行监控;增加催化转化器和碳罐等关键排放控制零部件的检查要求,确保车辆实际生产中采用性能好的零部件;改进生产一致性检查判定程序,更符合我国机动车环保管理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车辆在用符合性检查项目,确保汽车使用过程中的排放达标;考虑到实施轻型车国五标准需要供应相应的燃油,标准的实施时

51、间需待燃油供应时间明确后才能确定。与国外汽车排放法规标准相比,二次征求意见稿的排放控制水平和欧洲正在实施的第五阶段轻型车排放法规相当。这位负责人表示,实施轻型车国五标准,有利于实现我国大气污染的区域联防联控、促进我国环境质量特别是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的改善。3、多部委力推汽车业兼并重组工信部、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汽车等九大行业被列入兼并重组之列。与2009年各大行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的兼并重组措施相比,此番政策对推动企业间整合力度空前,并且更为深入。指导意见由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等多达12个部委共同签发,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

52、监会等金融机构也参与其中。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至2015年,前10家整车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90%,形成3家至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除领先地位较明显的上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长安汽车(微博)集团、一汽集团外,其他汽车集团均面临加速追赶,抑或做细分市场龙头的选择。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组成战略联盟。同时,推动整车企业横向兼并重组,并通过兼并重组大力推动自主品牌汽车发展。中汽协的统计显示,2012年上汽集团继续蝉联销量第一,年销量达到446.14万辆,排在第二位的东风汽车公司也已突破300万辆。由于去年销量排名前十强企业的销售量已经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7.3%,行业集中度已有了很大提升。4、我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将达近4万辆我国已启动“十二五”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电动汽车类项目39个,科技计划经费预算13.57亿元人民币。为配合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0亿元人民币,重点支持全新设计开发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及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科学技术部1月6日向媒体介绍新能源汽车科技发展情况称,到2012年底,全国25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共示范推广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7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