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保罗罗默出自 mba智库百科(保罗罗默(paul m.romer):美国经济学家,新增长理论的主要建立者之一 编辑保罗罗默简介 保罗罗默(paul m.romer),生于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他被认为是经济增长方面的专家并且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有力候选人。罗默在1977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于1983年在该校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被时代杂志选为1997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25人之一。 他在芝加哥大学本科所学的专业是数学和物理,由于想转到法学院,在大学四年级学习了他的第一门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萨姆佩尔兹曼(sam peltzman)对经济学的精彩讲授深深吸引了他。在佩
2、尔兹曼的影响和鼓励下,罗默放弃了学习法律的念头,转而走上了经济学的求索之道。大学毕业后,他转到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那时开始了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1982年转回到芝加哥大学,1983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先后担任罗切斯特大学助理教授、芝加哥大学教授和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现任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编辑保罗罗默学术贡献 经济学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深入的研究了长期的经济增长。例如,罗伯特索罗的工作开创了人均产出长期稳定增长中技术进步的核算。罗默在该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成就是构造了经济中人们有意识地进行研究开发以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数理模型。 罗默
3、最重要的工作是在经济增长领域。 罗默在1986年建立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把知识完整纳入到经济和技术体系之内,使其做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罗默提出了四要素增长理论,即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资本和劳动(非技术劳动)外,又加上了人力资本(以受教育的年限衡量)和新思想(用专利来衡量,强调创新)。 新增长理论的主要建立者是罗默(1986)和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1988),探讨了纠正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局限性的一些可能途径,用内生的技术来解释经济的增长。罗默在内生增长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导致了经济增长分析的全面复兴。该理论的主要思想最早体现在罗默1983年的博士论文中,发表在1986年的政
4、治经济学期刊(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探讨了纠正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局限性的一些可能途径的论文,重新激起了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理论兴趣。 1992年罗默在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学年会上进一步把上述思想运用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的研究中,并认为:能否提供和使用更多的创意或知识品,将直接关系到一国或地区经济能否保持长期增长。例如,毛里求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实施了开放政策,吸引了香港 的企业家把新思想和知识品运用到那里,从而带动了该国经济发展,摆脱了赤贫状况。 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 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在引起广泛关注并重
5、新焕发人们对增长问题兴趣的经典论文罗默(1986)中,罗默以阿罗(1962)的“干中学”概念为基础上,提出了以知识生产和知识溢出为基础的知识溢出模型。罗默(1986)假定代表性厂商的产出是该厂商的知识水平 、其它有形投入(例如物质资本和原始劳动等)和总知识存量k的函数。对于个别厂商的自身投入 和而言,该生产函数表现出不变规模收益、满足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假定。然而,如果将k考虑在内,则这一生产函数对于代表性厂商和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含义:代表性厂商将总知识水平k视为给定的变量,因此生产函数表现为不变规模收益;但对整个经济(假定它由n个同质的厂商组成)而言,由于对于任何常数有,因此生产函数表现为规模收
6、益递增。在这里,总知识水平k成为外部性的来源。此外,罗默(1986)还假定k的增长率取决于k水平和投资数额(产出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 分)。这样,罗默模型实际上同“干中学”模型一样,通过知识积累的“副产品”性质和知识存量的外部性得到了内生增长。 保罗罗默1990年的经济增长模型把公共知识和企业拥有的专门知识看作内生变量。20世纪以来基础科学知识和应用技术知识交互作用的创新模式使我们很难把二者从经济意义上截然分开?工业化过程不可避免地使科学越来越成为一种依赖于技术的内生活动。在这样一个现实中,公共知识的含义自然就包括了基础科学知识在内,大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成果也自然包括在罗默所指的公共知识
7、之内,成为内生经济变量。保罗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一)主要命题与假设(二)基本模型(三)平衡增长的均衡解(四)福利性质与基本结论 内生增长理论两种模型 内生增长理论大致有两种模型,第一种是建立在阿罗的干中学模型基础上的模型,包括罗默的知识外溢(1986)和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1988)等;第二种是将r&d、不完全竞争整合进增长框架的技术进步模型,包括罗默(1987,1990)、阿洪和霍伊特(1992)以及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1991)。第二种模型明显受到熊彼特创新思想的影响,这类模型往往被称为新增长理论中的新熊彼特主义的复兴,特别是阿洪和霍伊特、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被视为新熊彼特主义的代表人。
8、编辑罗默的主要著作及出版物 保罗罗默(1986)的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 发表在1986年的政治经济学期刊(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growth cycles, with george evans and seppo honkapojh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e 1998) science, 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 (in b. smith and c. barfield, eds., technology, r&d, and the economy, brookings
9、 institution and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996)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october 1990)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october 1986).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读后感 2004年11月27日12月14日于东川路800号,大学二年级上,初级宏观经济学作业,
10、所读的文章是宋子一同学的芝加哥大学博士、现任教于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家paul m.romer教授当年的34页的博士论文(英文的) 一、文章观点认识与理解 观点概述: 对经济增长的解释是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经济为什么会增长?经济的增长由什么决定?经济的增长率是越来越大还是趋于平缓?为什么?保罗罗默(paul m.romer)的这篇论文给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释,在本文的模型中,知识被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而当知识(技术)和其他资本、劳动力作为生产投入时,由于知识的正外部性(溢出性)超过了其他投入的边际递减量,使得长期经济增长的边际收益是递增的。 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全面的长期经济增长的模型,在这个模型
11、中知识被作为一种边际生产率递增的生产投入。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把技术变革作为内生的模型。与那些以收益递减为基础的模型相比,这个模型有以下特点:第一是(经济)增长率可以随时间递增,而不是递减;第二是小的混乱可能因为私人机构的参与而扩大;第三是大国的发展会比小国迅速。长期的实证都为这些可能提供了支持。 文章结构与理解: 文章的第一部分(introduction)对以往众多经济学家关于长期经济增长所建立的模型做了简单的介绍,这些都是以边际收益递减为基础建立的。同时,作者初步提出了本文将要建立的模型(收益递增、技术内生)。 文章的第二部分(historical origins and relation
12、 to earlier work)首先介绍了马歇尔(marshall)、杨(young)等人的早期观点,并且指出这些观点的可取之处和局限性。比如阿罗(arrow)的模型中提出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技术进步是知识的产物、学习的结果,而学习又是经验的不断总结,经验来自行动,所以技术进步源自实践中的经验积累,收益递增是由于外生的知识为大众所共同拥有。而作者指出,这个模型与传统的收益递减的模型都意味着当人口增长率为零时,人均消费增长率也会趋于零。接着作者提出了自己模型的独特之处:假设知识是边际生产率递增的资本产品,当其他投入保持不变时,与知识成函数关系的消费品产出呈凹形(意为随投入产出递增),而不是凸
13、形(意为随投入产出递减);人力资本被认为是知识。 文章的第三部分(motivation and evidence)主要是利用各种证据证明收益是递增的,并解释了一些原因。作者首先考察了从1700年开始的几个时间段在世界范围发展领先的几个国家(荷兰、英国、美国),当他们各自作为领先国家时的增长率是递增,而不是递减。此后作者考察了1800年1978年美国五个阶段的年人均gdp增长率,也得出了增长率是递增的结论(严格的讲,总体趋势是递增的,但有一个时间段并不是)。然后用了一些统计采样方法(老实说,这种方法我并不是太明白),都是为了说明增长率是递增的。同时,还讨论了欠发达国家的问题。对于这些国家,把考察
14、范围集中在经济有了明显转折之后(我理解就是欠发达国家的经济走上正轨)。研究发现,增长率不仅随时间变化,而且与本身的发展程度非常相关,大多的发达国家比欠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相对要快(这似乎与追赶效应有所抵触,但结论是从观察中得出的)。 文章的第四部分(a simple two-period model)建立了一个双时期模型。这一部分我看得是一头雾水,众多数学方法和模型更是没看懂多少。大概意思是说这个模型是一个用来分析溢出性和收益递增的均衡的工具。这部分讨论了受限制的最大化问题。他把产量定义为劳动、资本和现有总知识水平的函数。知识的非竞争性决定了一个人对知识的运用并不妨碍其他人对这种知识的运用,而且
15、这种运用的成本相对较低,即知识具有正外部性。由于知识的正外部性(溢出),所有的企业都能从增加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中受益。同时,作者也提出了这个模型并不是完美的模型,但可以说明很多问题。 文章的第五部分(infinite-horizon growth)解释和分析了上面提出的模型,指出假设知识的边际生产率递增,如果知识的边际生产率递增的程度大于与物质资本相关的边际生产率递减的程度,那么综合资本(物质和知识)的边际生产率仍将是递增的。看到这里(新知识的诞生证明了边际生产率的递减),我恍然大悟,原来文章的观点是当知识作为产品被生产的时候,边际收益同样也是递减的;而当知识和其他资本、劳动力作为生产投入时,由
16、于知识的溢出性超过了其他投入的边际递减量,从而带动了经济发展,使得这总的边际收益是递增的。此外,他也提出了政府的政策对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作用(我理解是如对技术研究的政策倾向性等),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他是不反对政府干预的。 文章的第六部分(examples)列举了三个例子(其实都是模型)来说明资本和消费的无限制增长、边际效用并没有随人均消费水平的变化下降那样快、边际收益递增的存在、过去的模型中不存在的特点,以及小的混乱或是政策上的变化(比如税率的变化)可能会被放大。 文章的第七部分(conclusion)首先分析了其他学者观点受到局限的因素:把重点放在人口增长率上、把技术变革作为外生的,
17、等等。然后,作者宣布,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将在理论上填补这些空白。利用本文的框架不难得到一个同时涉及边际生产率递增的知识和边际生产率递减的物质资本的模型。由于这个模型可以被解释为双状态变量模型的特殊情况(即知识和资本以固定比例投入生产),这种延伸仅仅会扩大可能的均衡结果的范围(这块也不太懂)。 二、在对作者和文章背景知识学习中的所得 本文作者,保罗罗默(paul m.romer),生于1955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本科所学的专业是数学和物理,由于想转到法学院,在大学四年级学习了他的第一门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萨姆佩尔兹曼(sam peltzman)对经济学的精彩讲授深深吸引了他。在佩尔兹曼的影响和鼓励下
18、,罗默放弃了学习法律的念头,转而走上了经济学的求索之道。大学毕业后,他转到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那时开始了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1982年转回到芝加哥大学,1983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他先后担任罗切斯特大学助理教授、芝加哥大学教授和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现任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新增长理论的主要建立者是罗默(1986)和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1988),探讨了纠正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局限性的一些可能途径,用内生的技术来解释经济的增长。罗默在内生增长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导致了经济增长分析的全面复兴。该理论的主要思想最早体现在罗默1983
19、年的博士论文(也就是本文了)中,发表在1986年的政治经济学期刊(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探讨了纠正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局限性的一些可能途径的论文,重新激起了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理论兴趣。 三、研究方法及其他收获和想法 本文先是介绍其他学者的研究观点,然后又指出他们模型中的不足之处,进而建立自己的模型,有破有立。在论述自己的模型的过程中,他使用了数据表格、曲线图、数学模型等方式,并利用举例来进一步验证。只可惜那些数学方法只看懂了刚开始的一小部分。 然后说一些不同的想法: 文中指出:当知识作为产品被生产的时候,边际收益同样也
20、是递减的。同时还有:当知识和其他资本、劳动力作为生产投入时,由于知识的溢出性超过了其他投入的边际递减量,从而带动了经济发展,使得这总的边际收益是递增的。那么,如果是当知识和其他资本、劳动力作为生产投入时,生产知识这种产品会怎么样呢?我想,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作为投入会引起新的溢出,而作为产品的知识此时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增的情况。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本文中曾经提研究发现,增长率不仅随时间变化,而且与本身的发展程度非常相关,大多的发达国家比欠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相对要快。而在曼昆的教科书中,生产与增长一章中,讲过开始时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时富裕的国家增长更快的特征的追赶效应(catch-up effect)。 这两者似乎是有些矛盾的。书上的观点是发达国家每个工人的资本量已经如此之高,以至于增加的资本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省2025届高三11月半期考试题及答案福建省金太阳半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 泡沫工厂可行性报告
- 中国煤炭抑尘剂项目经营分析报告
- 2025年鹰潭醚化剂项目投资分析报告
- 2025年下学期高中数学计划与执行试卷
- 2025年铸造用粘结剂项目风险可行性方案
- 质量提升月课件
-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生物试卷(有答案)
- 客户反馈处理及服务流程标准
- 德州市夏津县招聘城乡公益性岗位人员考试真题2024
- “学回信精神·助改革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 2025年河北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试题及答案
- 注册安全工程师初级考试题库及答案
- 换热站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流动儿童发展支持-洞察及研究
- 项目施工垫资方案(3篇)
- 泵闸维修方案(3篇)
- 2025年麒麟证书考试题库
- 2025至2030科普教育基地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精神病医院项目建议书
- 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联考《综合应用能力》A类考试测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