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模型下大箐矿段花岗岩的成矿研究_第1页
基于三维模型下大箐矿段花岗岩的成矿研究_第2页
基于三维模型下大箐矿段花岗岩的成矿研究_第3页
基于三维模型下大箐矿段花岗岩的成矿研究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基于三维模型下大箐矿段花岗岩的成矿研究 摘要:个旧矿区是一个与花岗岩有关的特大型锡多金属矿集区。笔者在分析个旧大箐东矿段花岗岩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尝试利用三维软件,通过建模的方式对花岗岩形态,与构造、地层共同作用下的成矿规律进行研究探讨。关键词:模型;花岗岩凹陷;花岗岩复杂程度;控矿特征引言大箐矿段作为个旧矿区高松矿田的主要生产矿段,近年来找矿效果显著,对该矿段掌握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同时,新的找矿方法、找矿手段不断更新。本文在建立完成相关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对成矿规律进行了探讨,希望对今后该类矿床的找矿有所帮助。1、大箐矿段花岗岩控制条件及相关性大箐花岗岩岩浆在上涌侵位过程中,受围岩

2、的岩性及其中的各种构造因素控制,上涌过程中对其上部、周围围岩起冲顶破碎作用,上侵岩体选择充填交代围岩,导致岩体形态极为复杂。其控制条件可总结为一“断”、二“破”、三“变”、四“配”。“断”指断裂构造,多组北西向、北东向花岗岩陡坎受相应走向断裂控制,使大箐突起的花岗岩分割成多个方向的阶梯,形成北西向上两梯两坎,北东向上两梯两坎的大的花岗岩形态格局。“破”指破碎带、层间剥离带。在花岗岩陡坎边部由于构造破碎带的存在,岩浆顺其贯入形成超覆的岩舌、岩枝。“变”指花岗岩的变化。整个大箐突起之上,花岗岩被分割成多个次级的大型凸起及凹陷,在不同方向凸起的交接部位,形成了规模不等、大小不一的多个平面上的花岗岩转

3、折端。“配”指各类控制要素的配套协调。不同级别的的构造、破碎带与岩浆体组合形成控矿模式的成矿性,与上覆构造和下伏岩体的相关配套协调性有关,协调性好,则成矿好。2. 大箐矿段花岗岩凹陷、凹陷带概述大箐矿段的花岗岩凹陷是指花岗岩体与地层接触部位的一种复合形态,是岩体上部侧翼与层间构造发育的岩层(互层带、破碎带)或断裂构造相交时,岩体沿构造贯入,形成超覆于岩体下部侧翼的岩枝或岩舌,岩枝、岩舌与主岩体下部侧翼的夹持部位称之为凹陷。凹陷沿走向延伸称之为凹陷带。对花岗岩凹陷的各要素有统一的划分命名,具体见图(2-1)。图2-1 花岗岩凹陷形态名称示意剖面图2. 花岗岩凹陷带复杂程度分析3.1量化参数在建立

4、了大箐矿段花岗岩凹陷体基本的外形模式之后,需要对各个凹陷有一个量化评价,虽然凹陷的基本要素不变,但是其各自的具体形态是千姿百态的,在利用数学计算方法比较复杂且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来实现评价量化。图3-1 花岗岩体形态说明图如图3-1所示,左、右两个花岗岩体在相同投影面积的情况下,左边花岗岩体的表面积小于右边花岗岩体的表面积,那么可以认为右边的花岗岩比左边的变化更多样,表面更复杂。设定花岗岩体复杂系数为f,那么f=s1/s2即:f左=330.464m2/313.953m2=1.053,f右=601.827m2/313.953m2=1.917f左3.2大箐矿段各大花岗岩凸起复杂

5、程度分析大箐矿段的六个大型花岗岩凸起的表面都是具有复杂多变的形态特点,各大凸起之上分布了各种形态的次级凹陷、凸起,而这些次一级的小型凹陷、凸起又控制了各矿体的形态。所以通过建立模型后,先分析各大凸起的复杂程度,对各个凸起进行一个参数化的比较。再细化到每个具体的凹陷的对比研究。如图(3-2),红色为北东向1至4号凸起,蓝色为北西向1至2号凸起,而红蓝相交区域为凸起与凸起之间在平面上形成的转折端,古铜色为凸起之外的花岗岩模型。图3-2大箐矿段花岗岩模型图对照大箐花岗岩模型,再结合其复杂系数对比表分析,见表(3-1),整个大箐矿段的花岗岩复杂系数为1.417,划分的6个凸起平均复杂系数为1.856,

6、北东3号凸和北西2号凸稍高,分别为2.226和2.254。结合模型分析,高的原因,是因为形成了花岗岩超覆,而且超覆岩枝及凹陷比较连续。通过复杂系数表可见,6个凸起的花岗岩复杂系数明显高于整个大箐矿段花岗岩复杂系数的平均值,而剔除了几大主要凸起之后的花岗岩,复杂系数降低,仅为1.309。而复杂系数最高的部位为各个凸起相交后在平面上形成的各个转折端区域,其复杂系数高达2.772。根据对比表可以得到以下花岗岩复杂程度排序:凸起相交转折端部花岗岩超覆凹陷花岗岩一般凸起花岗岩平缓部位花岗岩分析凸起相交转折端部花岗岩复杂程度,为什么最高?因为这个区域内花岗岩包含了上文所述a、b、c、d四种花岗岩形态控矿模

7、式,产出形态越丰富多样,则复杂程度越高。表(3-1)大箐矿段花岗岩各部位复杂系数对比表大箐花岗岩各部位名称花岗岩体实体面积(s1)花岗岩体投影面(s2)花岗岩复杂系数f(s1/s2)北东1号凸774959.421471738.3691.643北东2号凸437995.068258232.3811.696北东3号凸362586.7621628952.226北东4号凸563486.684322758.3411.746北西1号凸1340115.733853920.0241.569北西2号凸292504.1751297582.254整个大箐矿段花岗岩17361150.550122500001.4176个

8、凸起以外花岗岩13284091.43710148386.4411.309各凸起相交转折端花岗岩771089.040278146.2552.7722. 大箐矿段花岗岩凹陷带空间展布特征总结4.1大箐矿段花岗岩凹陷带平面分布特征在未梳理大箐矿段各个构造-岩浆岩凸起组合之前,各个凹陷的分布看似杂乱无章,但其实各个小型凹陷的分布紧紧围绕各大花岗岩凸起,分布在其周边。而较平缓,无凸起、较开阔的地段则分布较少或基本没有。各个凹陷的分布有连续性特点,沿各大型凸起呈带状分布,且部分凹陷具有一定规模。总体分布特征以北东向、北西向的两组凸起为主,在不同走向的凸起交汇部位较为密集。4.2大箐矿段花岗岩凹陷带剖面分布

9、特征凹陷分布,在剖面上的特征,四种产出模式。a、在花岗岩凸起的顶部产出,如30-22/5#凹陷、30-24中部凹陷,分别产出于北西1号凸、北西2号凸的顶部。b、在凸起底部产出,如30-25/2#、3#凹陷、30-24中部s凹陷。c、在凸起交汇部位产出,如30-22n凹陷、30-24e凹陷,这个部位的剖面产出特征以岩枝多层次,凹口扭转为特点,从凸起顶部直至凸起底部,一般会集中产出多个产状不同的凹陷。d、凸起边部,剖面上的转折端部,如一号断裂凹陷带。5、大箐矿段花岗岩凹陷带控矿特征总结大箐矿段各花岗岩凸起单元,基本控制了凹陷带的分布,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锡铜多金属赋矿构造带,多组构造岩浆岩组合联合控制了各凹陷带的产出,在各个凹陷中普遍存在有矿化现象,但矿体规模、矿体品质等有很大的差别。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两个方向的构造凸起组合形成的凹陷带,在立体空间中体现为多个岩体台阶、多个复合岩枝超覆的凹陷体,并且凹陷体在北东和北西方向上都形成了较好的超覆岩体盖层,对矿液的聚集形成了较好的封闭空间。参考文献:1 陈守余,赵鹏大,童祥,等.个旧东区蚀变花岗岩型锡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及找矿意义j.地球科学,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