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学设计_第1页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_第2页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第一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固始九小 陈本莉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7个生字。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依据注释与“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挚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挚友间相互理解、相互观赏的纯真友情。 3、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

2、龄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明)冯梦龙 万两黄金简单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清)曹雪芹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现)鲁 迅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与“知音”有关) 3、你们知道什么叫“知音”或“知己”吗?(学生自由畅谈) 说的真好,让我们再一起来共享这些名句吧!老师说作者,同学们读句子 4、老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是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都说友情是一杯茶,须要渐渐品尝;友情是一杯酒,越陈越香。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知道“知音”是何等宝贵。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解并描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

3、(板书课题) 5、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鼓”就是什么意思?(弹的意思) 这里的“琴”指的就是七弦古琴。(老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二、初读课文,体会韵味 1、自由读文,留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留意的字音: 1“少选之间”得“少”读三声sho,不要读成sho. “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ng,不要读成tng.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i ,表示“以为,认为”;其次个“为”读四声w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得节奏与韵味。 2

4、、老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留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得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全班依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预设: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化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得美感。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起先时老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过渡:“书

5、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 (学生举例,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专心思索。)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得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3、老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学问。 过渡: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伯牙鼓琴讲解并描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板书:伯牙 子期)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呢?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呢?

6、这个故事最早就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准确记载。 相传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尚大夫,琴技超群,被誉为“琴仙”。传闻有一年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访楚国,途经汉阳江边,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这美丽的琴声吸引了打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而相识,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一个是闻名的琴师,一个是一般的樵夫,伯牙为何会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品读一下课文。 四、品读观赏,深化探究 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过渡:同学们,今日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学生尝试

7、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其次层(最终一句话):伯牙失知音,哀思欲绝。 2、品尝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索: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预设: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锺子期虽然只就是一个一般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就是极其难得的。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

8、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绽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杨柳依依 清风缓缓 白雪皑皑 明月皎皎 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缓缓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就是伯牙得(学生补充“知音啊”)。“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假如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一-(学生补充“喜”) 。就是啊,假如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得心情,那就是-

9、(学生补充“欣喜万分”)。 (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5)同学们,你们的话让老师感动,像这样心灵相通的人对于伯牙来说可遇不行求,那么子期就是他的知音。 2、品尝失去知音之“悲”。 (1 )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同学们,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传闻这次相遇让伯牙和钟子期都相见恨晚,于是他们约定第2年中秋节再来会面,春去秋来,当伯牙,现匆忙赶到汉阳江边时,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知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嘱咐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

10、观赏的了呢?难过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终一句。 (2)学生齐读课文最终一句,说说最终一句话的意思. (3)出示补充资料: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难过难过复难过,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际无足语。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老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学生配乐朗读诗歌,思索: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

11、形容。(难过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4、质疑探讨,升华情感。 (1)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就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从伯牙的职业来考虑,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与子期的这份友情得珍视,真可谓是知音情深。(板书)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试背全文。 2、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 老师: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后人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意,谱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怀着对伯牙和子期的那种敬意,怀

12、着对知音的无限憧憬,伴着这高山流水,再次将这个故事传诵(配乐诵读)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日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旧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找觅着我们的-(生:知音!) 3、延长拓展,作业设计。 (1)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记载的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2)课下搜集一些像这样千古传颂的故事来读一读。 六、板书 伯 牙 鼓 琴 伯牙知 音 情 深子期 其次篇: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1、理解字词句,娴熟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解并描述故事。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

13、理:知音难得,知音难求。 3、当堂背诵本文。 (见导学案) (一)、学问链接 1、相识列子:列子,名御寇,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闻名人物。 2、了解人物: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是一名樵夫。 (二)、我须知道 列子,名( ),相传( ),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伯牙善鼓琴选自( )。 (三)、我需驾驭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善哉()

14、兮()卒()援()舍琴()辄() (四)、熟读并会背诵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用笔划出文中你认为的重点词句) 一、 导入新课: 1、课前激趣。 2、有“知音”一词导入伯牙善鼓琴的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娴熟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解并描述故事。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知音难得,知音难求。 3、当堂背诵本文。 二、欢乐自学。 朗读板块:放声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字词句板块: 1、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圈点出导学案中欢乐欢乐自学部分的题目,把不理解的做上标记。 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解并描述伯牙善鼓琴的故事。 问题探究板块: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详细表现在哪里? 2、从文中哪

15、些地方可以看出钟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3、本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通力合学 1、同桌相互背诵并给于评价。 2、依据欢乐自学内容,互查互改,简要快速地对好自学答案。总结难记易错的词句做好标记。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解并描述故事。 3、组长带领组员主动探讨“问题探究板块”。做好记录,并pk其他小组。 三、精彩展示 展示1:美美诵读 展示2:字词句 1、考考你! 2、用自己的话讲解并描述故事。 展示3:问题探究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详细表现在哪里?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钟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3、本文所蕴含的道理? 四、拓展延长: 忆昔去年春,

16、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u)土,惨然伤我心!难过难过复难过,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尽然从今绝弦,假如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会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后人依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日“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方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方知音或知己,也比方乐曲高雅精妙。 检测提高: 1、给下列红色的字说明。 志在登高山 泰山之阴 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所念 2、翻译句子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

17、之音。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你能写几句关于知己知音的名言警句吗? 第三篇:伯牙善鼓琴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及板书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依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挚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挚友间相互理解、相互观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打算:高山流水的乐曲、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嬉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

18、:清风缓缓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漂亮的自然景物。 师:平常假如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肯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挚友之间深厚的情意,它就是我们今日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依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留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三、读懂

19、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子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常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绽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

20、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明 说话练习:假如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悲观、孤独、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最终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欢乐、激烈、充溢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化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化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沟通。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知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

21、棒啊!了不得!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美。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美“善哉”,理解“善哉”表赞美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 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尝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美?指导读钟子期赞美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实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缓缓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

22、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缓缓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望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美? 确认:“善哉,缓缓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美?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挚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愿的挚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

23、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伯牙在楚国是闻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奇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赞扬)四周的人会怎么赞扬呢?(琴艺超群、琴艺炉火纯青) 7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假如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愿的领悟,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8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沟通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团聚的融洽与快乐。 9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

24、绝弦,终生不复鼓。”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苦痛,无边的孤独孤独,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0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

25、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难过难过复难过,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依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观赏)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六、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第四篇: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 导学案 列子 学习目标: 1、理

26、解字词句,娴熟朗读,翻译全文 2、积累字词,探究文中蕴含的道理 一、了解名作 列子,_时期_著。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闻等,内有既喜闻乐见又有教化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夸父逐日。 二、订正字音 卒( ) 援( ) 舍( ) 辄( ) 夫( ) 霖( ) 三、朗读感知 1、学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老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留意节奏。 3、学生齐读课文,留意节奏和断句,将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四、疏通文意(比一比,看谁学得快) 1、重点字词说明: 志: 善鼓琴: 峨峨: 洋洋

27、: 念: 得: 卒: 阴: 援: 操: 造: 穷: 逃: 辄: 乃: 2、翻译下列句子: (1)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2)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试译全文。(学生自译,老师巡察辅导) 五、背诵全文 六、合作探究。 1、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七、练习巩固 1、一词多义 善:伯牙善鼓琴( ) 善哉( ) 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 乃援琴而鼓之( ) 子之听夫志( ) 2、通假字释义 卒逢暴雨( 3、词类活

28、用 伯牙善鼓琴( 八、课堂小结 九、课后作业 朗读并背诵全文 ) ) 第五篇:伯牙善鼓琴教学反思 伯牙善鼓琴教学反思 石嘴山市丽日中学 马勇 2021年4月 日 今日,我上了一节伯牙善鼓琴的教学公开课。在课堂上,依据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我觉得自己在这几点上做得不够好。 一、教学设计流程不合理 我的教学切入点是通过钟子期的善听来体现他是伯牙的知音。所以教学时,我从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入手,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证明钟子期的善听。学生很顺当便找到了课文其次至四句。在教学课文第 二、三句时,我通过字眼“善”让学生体会到钟子期对琴声的赞美之情。这时,我很干脆地进入到第四句的讲解,总结出知音就是那个世上和你心心相印的人。这时,有一个拓展训练:给出一些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