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_第1页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_第2页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_第3页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_第4页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 体 规 划(简 本)国 土 资 源 部二oo一年十月目 录 前 言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进展二、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三、 规划范围及对象与规划类别及重点四、 防治目标与主要任务 五、 规划内容 (一) 调查评价规划(二) 崩滑防治规划(三) 塌岸防护规划(四) 监测预警规划(五) 高切坡防护和深基础处理规划 六、 经费估算七、 保证措施 附件一 长江三峡工程与库区地质附件二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现状和防治工作进展前 言长江三峡库区自然地质条件复杂,环境容量有限,暴雨、洪水频繁,地质灾害严重。库区地质灾害对三峡工程和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日益增加,有效防治库区地质

2、灾害已成当务之急。 2001年7月17日,朱镕基总理在三峡工程移民暨对口支援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三峡工程是一个整体,防治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建设,是三峡工程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加强对崩滑体等地质灾害的监测和治理,是关系到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子孙后代的大事,刻不容缓,必须在水库蓄水前抓紧治理。特别是对那些在蓄水后可能产生滑坡的崩滑体,要集中力量,抢先治理。”“对治理工程项目,要快调查、快规划、快立项、快审批、快实施,做到科学论证,简化程序,加快进行。”根据国务院领导关于搞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示精神,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于2001年8月27日在京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工作会

3、议。会议审议了由国土资源部提交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写原则和规划大纲,确定了要集中力量抓紧组织编写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尽早提交领导小组审议的工作安排。领导小组办公室随即组织湖北省国土资源厅、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等部门开展了防治规划的编写工作,并于10月上旬完成防治规划(讨论稿)。讨论稿形成之后,领导小组办公室派专人到湖北省和重庆市与两省(市)有关领导、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征求修改意见,并同时召开专家咨询会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进一步征求专家和各成员单位的修改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补充规划(以下简称补充规划)。在此之前,三峡建委移民局

4、委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于2000年11月已编制完成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崩滑体处理总体规划报告(以下简称崩滑体处理规划)。崩滑体处理规划主要规划了175米以下的地质灾害处理方案,补充规划主要规划了崩滑体处理规划以外的移民迁建区内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防治和塌岸防护项目。两者项目不交叉,互为补充。2001年10月19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补充规划,并要求将补充规划和崩滑体处理规划综合成一个总体规划。根据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的决定,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补充规划做了进一步修改,重点增加了高切坡和深基础治理项目。同时,长江水利委员会对原崩滑体处理规划也作了

5、调整。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对三峡水库淹没影响区和移民迁建区(含专业设施复建区)内的滑坡、崩塌、塌岸、高切坡和深基础等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2001年10月30日,领导小组第三次联络员会议对总体规划进行了认真讨论,一致认为总体规划符合领导小组第一、第二次会议精神,符合各成员单位反馈意见,一致同意该规划。一、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进展(一) 地质灾害现状 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是滑坡和崩塌(以下简称崩滑体)。目前已查出库区两岸崩滑体2490余处。此外,尚有大小泥石流沟90余条。三峡水库干、支流库岸总长5300公

6、里,蓄水后水库塌岸也将引发地质灾害。1982年以来,库区两岸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多达70多处,规模较大的40余处,据不完全统计,致死约400人,损失严重。 (二) 地质灾害防治 长期以来,原地矿部、水利部、交通部、三峡建设委员会移民局、地方各级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为防治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做了大量的工作。1 调(勘)查工作九十年代以来,原地矿部门和水利部长江委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和库岸稳定性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评价。特别是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了移民城镇选址工程地质勘察、移民安置崩滑体地质调查等工作。2000年起,国土资源部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组织完成了库区20个县(市、区)的地质灾害调查。这些都

7、为今后做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2工程治理与监测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组织实施了云阳县鸡扒子滑坡、万州区豆芽棚滑坡和望江路滑坡,巴东县泥石流和二道沟滑坡,涪陵区师专滑坡和崩土坎滑坡,乌江鸡冠岭崩塌,兴山县邮局滑坡,以及秭归县链子崖危岩体和巴东县黄腊石滑坡等治理工程。对库区秭归县链子崖危岩体和新滩滑坡、巴东县黄腊石和黄土坡滑坡等实施了监测预警。 2 防治规划与有关工作从1999年开始,对于受135米(坝前水位,下同)蓄水影响的部分崩滑体及移民迁建区崩滑体,组织开展了前期勘查及治理方案设计,目前部分项目已初步具备实施条件,有些已开始实施。2001年11月三峡建委移民局委托水利部长江委编

8、制完成了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崩滑体处理总体规划报告。部分县(区)编制了塌岸处理规划或防护设计。2001年5月,三峡建委移民局和国土资源部共同组织,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编制完成了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规划报告。此外,三峡建委移民局与国土资源部正在大力推进库区建章立制工作,组织防治工程的调查、治理、监测等管理规章及技术规范的编制。部分规章制度已出台实施。二、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要把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搞好”的要求,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坚持从库区实际情

9、况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紧紧围绕库区地质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以确保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和三峡工程安全运行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保证2003年坝前135米水位蓄水后相关地段的库岸稳定及相应移民迁建工程建设和安全为目的,正确处理好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发展,使影响坝前135米水位蓄水及相应移民迁建工程建设和安全的滑坡、崩塌、塌岸等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有效的防治,并对蓄水至坝前175米时对库区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地质灾害隐患,做出调查评价、科学论证和适时治理,逐步建立起与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体系。 (二)

10、规划原则1以人为本,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为根本出发点,重点做好库区两岸人口集中的移民迁建城镇和居民点的滑坡、崩塌、塌岸隐患的防治工作。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要建好用好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预警系统。要针对不同情况,对地质灾害体分别采取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监测预警等综合防治措施。 2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前后衔接,适时调整从三峡库区的现状和现实需要出发,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将地质灾害防治与移民迁建、城市规划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做好防治规划与库区原有关规划的衔接,并根据库区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3认真核查,准确选点,突出重点,分

11、期实施 对列入本防治规划的滑坡、崩塌、塌岸、高切坡和深基础都要进行认真核查和认定,确保选点准确。重点规划2003年6月前影响坝前135米水位蓄水的崩滑体的防治及城镇所在地段塌岸防护以及高切坡的防治。统盘考虑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总体防治任务,突出重点,分期实施。4快调查、快规划、快立项、快审批、快实施遵照“快调查、快规划、快立项、快审批、快实施”的原则,集中精力、统筹安排,科学组织、大力协同,有重点、有次序地做好库区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监测预警等各项工作。三、 规划范围及对象与规划类别及重点(一) 、规划范围及对象 规划范围是水库坝前175米水位蓄水影响区和库区内的

12、移民安置区(含专业设施复建区)。 规划防治的对象是规划范围内的滑坡、崩塌、塌岸、高切坡和深基础。 (二)、 规划类别及重点 规划按地质灾害防治方法分为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和监测预警和不需防治四类,划分的原则是:1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的 (1)、水库蓄水后不稳定,并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崩滑体; (2)、以自然因素为主形成的,对库区内移民安置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的不稳定崩滑体; (3)、水库蓄水后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稳定性差的库岸(预测塌岸库段),其重点是县级以上城镇所在地的稳定性差的库岸。 (4)、现已形成并可能失稳造成危害的高切坡、因不良地质条件造成并可能成灾的超深基础; (5)、规划为监测预警

13、的,经过一段监测后,认定可能失稳的崩滑体和库岸,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进入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规划。 2监测预警的 (1)、水库蓄水后潜在不稳定,并可能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崩滑体; (2)、可能危害库区内移民安置区人民生命财产的潜在不稳定崩滑体; (3)、可能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稳定性较差的库岸(预测可能塌岸的库岸),重点是县级以上城镇所在地的可能塌岸的库岸。3 不需防治的 (1)、稳定的和基本稳定的崩滑体和库岸; (2)、后缘高程在175米蓄水位以下(即水库全淹)的崩滑体; (3)、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崩滑体和塌岸;4 不列入本规划而应当由当事人负责的 (1)、因不适当的经济工程活动诱发的崩滑

14、体; (2)、因不适当的经济工程活动恶化了其稳定性的崩滑体;(3)、水利部长江委于2001年11月在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崩滑体处理总体规划报告中已经明确圈定的不能作为移民安置的崩滑体及其影响区,但后来又有移民迁入的,原则上谁批准迁入,谁负责组织治理。 四、防治目标与主要任务(一) 、防治目标 从确保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三峡工程安全的总目标出发,结合水库蓄水进程,确定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1. 近期目标:在2003年6月坝前135米水位蓄水前,对已查明的、影响坝前135米水位蓄水任务完成的崩滑体隐患和塌岸,以及库区内移民迁建区急需治理的崩滑体隐患和

15、现已形成的并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高切坡和深基础,完成有效防治。 2. 中期目标: 2003年7月至2009年9月135米水位蓄水后到175米水位蓄水前,对已查明的、蓄水至156米和175米水位时有重大影响的崩滑体和塌岸,以及库区内移民安置区的崩滑体,有计划的进行防治。 3. 远期目标:2009年9月蓄水至175米后,对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充分估计和预测、监测预警,使新生地质灾害得到必要的防治。 (二)、主要任务 截止2001年10月,库区各县(市、区)政府上报地质灾害点6977处,其中4429处地质灾害点在库区范围以外,2548处地质灾害点在库区范围内。在库区范围内的2548处地质灾害点中,有

16、崩滑体2490处,泥石流47处,塌陷6处,地裂缝5处。在地域上,2490处崩滑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前缘分布在175米回水线以下、受水库蓄水影响的共1627处。另一部分前缘位于175米回水线以上、主要分布在移民迁建区内,共863处,三峡库区崩塌、滑坡防治的总体任务是:对库区范围内2490处崩塌、滑坡进行分类防治,其中工程治理并监测预警的615处,搬迁避让并监测预警的553处,只进行监测预报的744处,不需防治的578处。近期(2003年以前)需完成的任务是:对受坝前135米水位影响的和位于移民迁建区急需防治的崩滑体957处进行防治,其中工程治理并监测预警的197处,搬迁避让并监测预警的232处,

17、只进行监测预警的152处,不需防治的376处。 三峡水库干支流库岸总长5300公里。原地质矿产部和水利部长江委分别对库区库岸稳定性进行过调查和评价。 据近期库区20个县(市、区)上报材料统计:三峡库区稳定性差的库岸441公里。其中湖北库区141公里,重庆库区300公里。 本规划依据库区各县(市、区)上报资料,将总长441公里库岸列为塌岸调查评价任务,塌岸工程防护任务规划为139公里。其中2003年以前重点完成的塌岸调查评价任务为184公里、塌岸工程防护为79公里。 对于突发性地质灾害来说,监测预警是减灾防灾的主要措施之一。2001年5月,受三峡建委移民局委托,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编制完

18、成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划,并通过了评审和批准。该规划主要对象是纳入长江委崩滑体处理规划中的1302处崩滑体,规划为专业监测72处,群测群防704处,共776处。 2001年10月,针对库区各县(市、区)上报的1188处崩滑体的监测,对原监测预警规划进行了修编,增加了1188处中受坝前水位135米影响的和位于移民迁建区内近期急需防治的崩滑体的监测,规划任务为对152处崩滑体进行监测。其中专业监测54处,群测群防98处。 高切坡和超深基础均是在建筑施工中人为形成的,对移民迁建城镇、沿江公路和复建设施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据湖北省政府和重庆市政府关于高切坡和深基础的资料统计,截止2001年

19、10月,库区移民迁建区内高切坡共有1428处。超深基础分布在奉节、巫山、巴东等新县城。本规划依据湖北省政府和重庆市政府正式提交的资料,将高切坡防护任务初步规划为1428处。深基础处理初步规划以奉节、巫山、巴东等新县城区为主。 五、规划内容按防治对象和类型,编制5个分项规划,分别是: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和塌岸防护调(勘)查评价规划(简称调查评价规划)、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简称崩塌滑坡防治规划)、三库区塌岸防护规划(简称塌岸防护规划)、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划(简称监测预警规划)、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和深基础处理规划(简称高切坡深基础规划)。受135米蓄水影响的崩滑体防治和塌岸防护

20、是防治规划的重点。 (一).调查评价规划 地质灾害调(勘)查评价是实施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和依据。做好调(勘)查评价可以有效地避免防治决策的失误。 调(勘)查评价的目的是对可能成灾的崩滑体、塌岸岸坡和高切坡进行防治前期的工程地质调(勘)查,查明其规模、结构、稳定性、可能成灾范围及该范围内的主要实物指标(居民和财产等),提出调(勘)查评价意见和防治方案,做出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经费与方案的估算和比选。 对库区范围内2490处崩滑体调(勘)查评价1646处,调(勘)查评价水库库岸441公里,调查高切坡1428处。 2003年以前重点完成崩滑体调(勘)查评价493处,库岸184公里(其中湖北68公里

21、,重庆116公里);高切坡1428处(其中湖北883处,重庆545处)。 (二).崩塌滑坡防治规划 库区崩滑地质灾害共计2490处,总体规划(2001-2009年)分类规划为:工程治理的617处,搬迁避让的553处,监测预警的1738处(其中专业监测237处,群测群防1501处。总数包括只实施监测预警的、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并实施监测预警的)。不需实施防治措施的578处。 近期(2003年6月135米蓄水前)重点防治的崩滑体957处。其中规划近期工程治理的197处,搬迁避让的232处,监测预警的349处(其中专业监测54处,群测群防98处。总数包括只实施监测预警的,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并实施监测预

22、警的),不需防治的376处。 (三).塌岸防护规划 塌岸防护的重点是县(区)城镇所在地的不稳定岸坡,以及库区内重点公路等交通干线所在地的不稳定岸坡。塌岸防护初步规划长度为139公里。近期(2003年6月以前)防护受135米水位影响的库岸79公里,其中湖北30公里,重庆49公里。 三峡库区塌岸形成复杂,研究深度不够。建议尽快开展三峡库区塌岸防护的专题研究。 (四).监测预警规划 在专业监测体系和群测群防体系相结合的基础上,以国家、省(市)和县三级地质环境监测站为依托,采用现代化监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群测群防手段,建立为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库区地质灾

23、害的适时监控。在坝前135米水位蓄水影响范围内,增加监测预警崩滑体152处(专业监测54处,群测群防监测98处),其中湖北库区43处(专业监测14处,群测群防29处),重庆库区109处(专业监测40处,群测群防69处)。 监测预警工程在2003年6月135米水位蓄水前建成运行。监测期暂定到三峡工程正式蓄水后3-5年。 (五).高切坡防护和深基础处理规划 列入规划的是截止2001年10月已经形成的,并经湖北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确认后上报的位于移民迁建区内有可能失稳造成危害的高切坡和因不良地质条件造成并可能成灾的深基础。纳入本规划还有以移民经费为主建成的位于库区范围内的复建路和复建设施形成的高切坡和深基础。对于由房地产开发商、物业公司等以商业为目的形成的高切坡和深基础也纳入了防治规划,由地方政府责成开发商按有关规定在指定时间段内完成防治工作。防治费用由开发商承担。 防治重点是移民迁建城镇和重要交通等复建设施所形成的高切坡和深基础。高切坡规划防护1428处,其中湖北883处,重庆545处。深基础防护处理以奉节、巫山、巴东等新城区为主。六、 经费估算 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以统一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