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君子观:以《中庸章句》为基础_第1页
《中庸》的君子观:以《中庸章句》为基础_第2页
《中庸》的君子观:以《中庸章句》为基础_第3页
《中庸》的君子观:以《中庸章句》为基础_第4页
《中庸》的君子观:以《中庸章句》为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庸的君子观:以中庸章句为基础一、前言与背景“君子”古已有之,孔子以前的“君子”概念, 主要是一种世袭贵族身份的象征, 多以贵族官长为主, “君子” 主要是对身份、出身的界定,鲜见后人赋予的道德内涵。而 孔子对于君子观念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这种世袭身份意义的 君子转变为道德意义的君子,也就是说,从孔子开始,作为 儒家道德人格形象,君子具有了极其特殊的意义,成为了儒 家道德理想的现实承担者。从而中庸章句中的”君子” 内涵,在上承传统的同时也烙下了时代的印记。朱熹与陈亮 在淳熙十二年 (1185 年)发生的一场王霸之辩, 体现了以朱熹 为代表的道学家对于南宋”君临臣丧”的现象的深切忧虑。”这 也只自

2、渡江后,君臣之势一向悬绝,无相亲之意”( 钱穆朱子礼学章 ,九州出版社, 2011) 。对于宋儒以重建秩序为其 最主要的关怀,因此理学家门有意识地发展了上古三代流 传至今的道统,并将道统视为某种真实的预设和信仰。 中 庸章句所阐发的君子之道,溯源而上,都是从”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生发而来的。天命率性、 择善固执、君子时中,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所强调的, 全部都在于阐发子思子上承的先圣之统,因此其君子之道也 自然无法脱免这一道统之传。 黄黎洲曾评价明末东林党人“一 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 (黄宗羲明儒学案 ,中华 书局, 2008) 这也不失为对千年以来儒家的批判传

3、统的一个 极为贴切的注脚。道统与势统分野的传统从知识分子的结构 上来看已初露端倪: ”知识分子不但代表道, 而且相信道比势 更尊。所以根据道的标准来批评政治、社会从此便成为中国 知识分子的分内之事。”在中庸章句中也格外强调君子 独立的价值判断与人格操守和在此基础上对于政治的批判。 子路问强,孔子曰:“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不变所 守,是君子基本的自我守则;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 国无道, 其默足以容”,国家政治秩序混乱之时, 君子能够以沉默对抗, 在批判的同时能够明哲保身,留以感召后人。而宋代作为政 治主体意识显现的发端,”以天下为己任”可以视为宋代“士” 的一种集体意识,既然有了“同

4、治天下”这一气魄,朱熹对 于“批判”这一儒家传统的价值的阐释也就更加完整和丰富。 二、於穆不已:君子形象的形上根据据中庸章句序 ,中 庸所作是子思子为“不失其传”而著。朱熹将此理解为三点: 天命率性,择善固执与君子时中。天命率性谓道心,这是择 善和时中得以可能的基础, 也是“善”和“中”的根本来源择;善 固执谓精一,这是保存涵养道心的方式,也是君子能够时中 的前提;君子时中谓执中,这是道心的外在生发和择善的践 行,也是君子在行为上的最高标准。这三者内外相应,相次 递进,君子因此成为了可以通过后天修为实践而达到的一种 最高的人格理想。 中庸传承了古圣相传的道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

5、厥中”,但朱熹在章句 中更强调的, 是“人心”和“道心”的区别按。照郑玄的解释, “天 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郑玄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朱熹则以气理二元论来解释化生万物: 气以成形,而理赋焉。人的“性”,就来自所赋之理。喜怒哀 乐作为人之本性,是无可回避的。儒家所谓天,要非人力所 能转移、参与者,“莫之为而为者,天也”(孟子万章上)。 既然无可回避,就应当遵循本性而行,这就是“道”。而“教” 是在天命、率性的基础上进行后天的的存养与修为,以免人 偏离性与道。性、道、教,这三者为全篇总纲,是中庸 对于的君子的形而上学基础的溯源, 也是下文“明善”、“诚心” 和“

6、中庸”的最终源头。人之性乃天所命,因此这两者是相承 统一的, 连接点就是儒家强调的道德性。 徐复观曾提到,“孔 子五十而知天命,实际是对于在人的生命之内,所蕴藏的道 德性的全盘呈露”。人之灵虚知觉,本皆源于道,大多类似。 之所以有人心、道心的区别,是因为人心源于形气之私,而 道心源于性命之正。道心是君子的修身明善的源头,在修身 明善之前,首要的是守正本心而须臾不离。每个人身上都存 有人心和道心,君子亦是。完全实现天人合一理想的可能性 是每个人的本性中所固有的。尽管在智力、天赋和能力方面 差别很大,但所有人的都被赋予把自己实现出来的内在力量, 从而能够达到与宇宙完全合一的状态。因此对于君子而言,

7、 在后天修为之前,首先要保存道心,扩而充之,使“道心”成 为一身之主。“君子”作为儒家思想中能够通过后天修为实践 而达到的最高人格理想,它一直是历代大儒反复定义和讨论 的传统,其中孔子对于君子人格的追求是这种传统发轫。春 秋时期, 君子和小人的分野从等级身份转变为人格分层, “高 岸为谷, 深谷为陵”,礼崩乐坏、 高贵者和低贱者此消彼长的 现实困境,迫使孔子对于君子这一概念作出伦理内涵上的深 化:君子被定位为社会精英阶层的理想人格,承载了孔子所 有的伦理理想。孔子曾经把人格的进取从下而上分成五个阶 段:庸人、士、君子、贤人、圣人,“人有五仪,有庸人、有 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

8、则治道毕矣。 ”(大 戴礼记哀公问五仪)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是,“言必忠信而 心不怨,怨咎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无伐善之色而思虑通明而 辞不专。” (孔子家语中华书局, 2011 , 58)可以看出,相 较于圣人,君子人格是“可得见”的,即通过戒慎恐惧、择善 固执等方式,通过普通人葆存天性、砥砺自我即可以达到; 而对于完美无缺和崇高无比的圣人,普通人往往会因高山仰 止而望之却步。因此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追求,也是为了提 供一种可能到达“圣贤气象”的途径。“君子”作为“圣人”现实性 的概念,必然能够通过经世济民的方式实践出来。 而“圣人”, “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 其大道

9、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形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孔子家语中华书局,2011 , 58)可以看到圣人是一种具有现实超越性的儒家理想人格, 这 种超越性体现在“至”和“尽”上,即荀子所说的“圣也者,尽伦者 也”,(荀子解蔽一他既是智慧绝伦的象征,又是道德 至高境界的理想人格。圣人和君子的存在,使得儒家思想既 充满“实用”的理想主义,又怀抱着自信的乐观主义。三、择 善固执:君子形象的道德内涵善,是“君子”最重要的内在道 德考量;择善固执,是君子修身重要的道德意义。为此,我 们有必要澄清“善”概念之内涵与外延何谓“善”?“善”的 标准何在?如果“善”乃人性本身存在,为何又

10、要“择善”?当 “善”被“择”的时候,坚持为何如此之难,以至于“固执”方能成 就君子?上述问题若不解开, 则基于“善”而展开的“君子”在道 德层面就变为无基之大厦, 经不起理论推敲。在中庸中, “善”共出现12 次。除去作为“善于、擅长”的动词使用(“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 ,均以名词出现。将这 些“善”做交叉比对,从中可管窥其概念内核。 首先,“善”作为 一种价值理性,甚少具有工具理性之属性 (“上焉者虽善,无 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 不信。不信,民弗从。” 四书章句集注中庸中华书局, 2012,37) 。无论上位与下位者,仅仅拥有“善”,尚

11、不足以作 为治理万方之道,甚至可以说远远不足。特别强调这一点的 意义在于,儒家虽倡导“内圣外王”之学,但其所涉及之哲学 概念不涉工具理性者其实寥寥。这一点在孟子中体现的 尤为明显: “仁政”与“王道”的理想在于通,过价值重塑最终落 实于工具理性,从而最终达到修齐治平的大同理想。而“善” 则几乎具有全然的价值属性,作为君子的道德自觉而存在。 那么这种“善”的价值究竟为何?这里至少包括四个维度:一 是个人、 二是社群、 三是自然、 四是天道。 善,是好、 正确。儒家之“善”即是追求人与这四者之间正当关系的实现。如 何实现,就需要不断的“明”与“诚”。其次,“善”作为君子的价 值倡导,需要“诚”的引

12、动,才能实现其价值抱负。“诚者,天 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 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四书章句集注中庸中华书局,2012 , 31)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性 绝非“本善”,否则“善”就不需要“择”了。“择善固执”是一种非 常难的境界, 否则孔子就不会说“善人, 吾不得而见之矣”了。 孟子也从未谈及“人性本善”之说,而只提及“性善”二字。“性 善”是一种趋势,“如水之就下也”,其开关或曰“总闸”,就在 于人性真诚,“诚”是中庸最有咀嚼意味的一字,和儒家 自身气质一样简单又神秘, 平凡又伟大。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四书章句集注中庸中华

13、书局,2012 , 31) 。儒家哲学是一种典型的道德哲学, 人道向来是一种上承 天道的存在,人道与天道具有某种道德意义上的呼应,即如 孟子所说的那样,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如果说大 学开宗明义地解释了儒家从诚意、正心到修、齐、治、平 的实践路线,那么中庸则更为精微的解释了“诚”的来源 它来源于人与“天道”的呼应、与超越界的和谐,这一种 思想源流甚至在后世阐发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而与天地万 物为一体的观念,这是后话。但总之,一个“诚意”之后的君 子,会表现出“善”之德行,在个人、社群、自然与天道四个 层面履行职责,最终阐发为君子“不

14、仅是个人的、 家庭的、 国 家的,甚至属于天地万物”这样博大的观念。最后,“善”可以上升为一种本体,进而作为“心知”的基础。 中庸中对“善”最值得玩味的一句话是“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 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 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此处 的“善”不,仅是通过“诚”而阐发的价值倾向, 甚至具有一定的 主体性, 在“诚”的引发下,“善”甚至可以心知兴衰,具备相当 的主体性。而这个观念,又是中庸通篇的君子之道的重 要部分:“体知”与“心知“”体。之以身”是儒家的身心性命之学, 如何能够通过“体知”、体验、身体力行的学做人,这是他的 核心

15、价值。但是,除了“体知”以外,还有“心知”,“心”既包含 理性分析、 又包含感情投入; 既面对自己 (“诚意正心” ) 也面对 世界 ( “善必先知之” ) 。因此,“善”作为君子的道德内涵,具有 全然的价值倾向、源于“诚”而可用于“知”。四、戒慎恐惧:君 子形象的现实要求 中庸一书书胆当在首句: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以内在“心知”角度,“天”赋予人 性之“诚”,诚引发人心向善,择善固执为君子的道德自修。 此外,在修道层面, 中庸尤其强调戒慎恐惧与慎独,其 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不戒慎恐惧就无法修道?正确的戒惧到 底是戒惧什么?按中庸理论,人之性受之于天之理,人 性即是天命之

16、性。而朱熹中庸章句对此的解读为由于人 的气禀使得人之本性的表现受到气的影响和某种干扰,因而 自然无为是不会增进修为的 ,必须修道立教, 以戒慎恐惧和慎 独的功夫, 无论“未发”还是“已发”均,时时戒惧, 方能有所进 益。如何进益?主要靠“明善致知”和“诚身存心” 以全其性, 之 本体 ,渐入于中和圣域。?在这种解释中 ,天命之性是起点, 最后是要落实在修道之教的功夫上,在诚明两性上下足功夫。 因此戒慎恐惧,是君子修身的现实要求与必修之课。首先, “性”形成的机制决定了以“戒惧慎独”来“修道”的必要性。中 庸赋予了人性的来源。“天命之谓性”最通用的一种解读方 法为古代的自然主义的造化过程,造化赋

17、予万物气和理,这 种赋予好像是天的命令一样。天地造化以阴阳五行为材料, 生成万物,同时赋予万物理的本性。朱熹在中庸集注的 贡献之一就是将二程的“性即理也”的思想与中庸连接起 来,在朱熹的眼中,性不是空洞的性,而是充斥着“天理”的 性,从而从天道来源说明了性与理的统一。然而,人的性随赋予从天,但气禀不同从而导致人性得到遮蔽,会呈现种种 乖戾、暴怒、不当之举动,这就是修道之意义,也是戒惧慎 独论的根本来源。其次,“道”之“不可须臾离”决定着修道方法 必须时时警醒。“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道是日用常行之理, 但又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率性”而成

18、的,皆源于人的内心。 但此处,一个重要的视角是“道”的“不离”不是实然的“不离”, 而是应然的“不离”。试想,若“道”实然每分每刻伴随着我们, 我们还需修道吗?故而此处之“不可须臾离”必须是应然的“不离”。正是因为在中庸的主张里,“天命”形成的“性”会 因人气禀而不同,但不同气禀的人却都要追求“道之不可须臾 离”,所以君子必须时时戒惧,朝乾夕惕。最后,“戒慎恐惧” 概念与“慎独”概念貌似相通,但对象有着决然的不同。 戒慎、 恐惧的对象是“于不睹不闻”,本质在于人没法接触外物的见 闻知觉活动时,是“我”看不见“外界”时的修道之法,而“慎独” 则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别人看不见自己之处,自己

19、 内心只有自己清楚,所谓“人不知而己独知”,内心发生活动, 按中庸的说法便是“已发”,既然是“已发”,便有“中”与“不 中”的区别,因此为了让思想“发而中之”,则必须无时无刻要 谨慎。五、素位:君子形象的道德政治指向在中庸涉及 到儒家的诸多概念中,“素位”似乎是比较特别的一个。“君子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位”很容易被解读为类似“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主张,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基 础,是儒家为实现其社会治理理想而采用的工具选择。如果 仅仅这么看,就把问题看浅了。如果“素位论”仅仅是一种政 治工具的话,那首先不“素位”的就是孟子。在这种简单标准 下,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接受一个

20、背后说君主“望之不似人君” 的人是符合“素位”理论的。基于此, “素位”论不仅是一种简 单的政治理性, 更是一种道德政治。 儒家眼中的政治是“政者, 正也”(论语颜渊)的观念,其着眼处依旧为前文所言之“四 个正当关系之实现”。因此 中庸 不仅主张君子心智道德的 健全,并阐发出一套修道之法,也同样重视君子发展其政治 与道德生活。但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对政治道德价值的追求, 这也是儒家与法家的根本分野:法家发轫于儒家却重于法术 势,而儒家的人文关怀强调着若政治制度没有坚实的伦理基 础,几乎不可能为民众提供领导力。但这种伦理基础不仅仅 在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不能认为“素位”是为了社会稳 定而要求

21、的道德上的规矩。因为儒家更加不重视社会准则, 而重视道德观念。这并不意味着“素位”论不具备稳定社会的 工具理性, 但政治道德角度的考量会更多。 康德曾说:“道德 不应当是一种如何使我们快乐的原则,而是一种如何使我们 具有享受幸福的资格的学说。 ”?与康德这一观点类似, 儒家 认为:道德不是一种如何使我们能够群居的原则,而是一种 如何使我们的群居具有价值的原则。?那么,儒家的“君子”形象到底为何?从人类文明史看,“君子”概念是具有非常丰 富的精神资源的存在。这种“君子”不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不 是希伯来的先知,不是印度的长老,不是中世纪的僧侣,也 不是俄国的知识分子。这些角色在政治生活中各有职责,

22、但 儒家的“君子”则不是这样,“君子”的人文关怀决定着他极其关 注个人和社会如何健康互动、持久和谐,并与天道相辅相成。 在如此宽大的视角下,儒家的政治追求从来不仅限于创造一 个稳定可行的政治规矩,不是要做一个有力有效的政治工具, 而是要通过其道德理念来转化政治。所谓“素位”素”的也绝不仅仅是与其地位相符的社会角色,而是与其内在相符的社 会道德。?六、成己成物:君子形象的社会担当意义如前文 所言,中庸倡导以“诚”、“明”之法率性修道,从而力求达 至“择善固执”的道德境界。其修身方法包含“体知”与“心知”, 以“戒惧谨慎”与“慎独”面对内夕并追求其道德理念下的政治 道德。在这个大框架下,儒家君子在

23、事功方面追求“成己成物”。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又是融合儒家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结合的特色。“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 也;成物,知也。”这里面有两个概念需要澄清:首先是“成 己成物”所包含的道德意义,以及为何需要将成己与成物一分 为二,即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相对简单, 儒家作为一种极具人文情怀的哲学观念,甚少只讨论工具层 面。即使成己成物这样社会担当的议题,儒家的切入点依然是理本论的。人之所以能“成己”是因为其“诚”意而率性修道, 进而完成自我的超越和与理的结合;之所以“成物”是“成己”之后的逻辑必然,是儒家成己担当的应有之义。第二个问题 则值得深入讨论。

24、“成己”与“成物”在庸的文本上是有逻 辑上的先后顺序的,“成物”的基础是“成己”,“成己”的结果是“成物”,因此具有一定的二分性。然而这个逻辑过程却是不 可切断的:我们很难说一个君子“成己”而不“成物”,“成己成 物”是“率性修道”在事功层面的表达,也是君子“诚意正心”的 必然结果,从这个角度讲,“成己”与“成物”又具有同一性另 一个有趣的议题是“成己”与“成物”的价值导向。如前文所言, 儒家道德理论之精髓即在追求与自己、与社群、与自然、与 天道正当关系之实现,并以中庸之精微奥妙,明晰个中 种种概念、机制与原委。“成己”作为“仁”的表现,是“诚”在自 身层面的影响;“成物”作为“知”的表现,是

25、“诚”在社群层面的 表现,二者既有逻辑先后顺序之别,又有二元统一之美。这 说明,儒家既有推及及人的圈层结构,但又超越简单的圈层 关系。七、君子时中:君子之道的最高体现“时”也是中国传 统中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概念, 它发轲于古经,集大成在周 易,而又通过”时中”的方法论实现出来。据朱子语类载, 朱熹认为”君子只是说个好人,时中只是说做得个恰好的 事”?,有君子之德,又能随时而中”是其对于”君子时中”的解 释,与周易所言“中重于正,正者未必中”之意相近。朱熹把君子之德和时中割裂开来,能分辨善恶并不意味着就能 行事处中, 相反,“时中”是对于君子之德的一种纠正。 然而, “时中”本身应该是君子之德的

26、一部分,毕竟君子之德的预设 就是天命率性的天然之资和明善诚身的后天修为,“时中”和” 君子之德”是通过“天命”这一儒家的核心伦理来连接的。 “六爻 相杂,唯其时物也” ( 系辞下传),周易中对于“时”的特 殊的关照和理解,不仅映射了中国人对于宇宙世间的直观感 性的观察方式,也影响了后世尤其是儒家的价值体系。儒家 言称圣人,必有“圣之时者”,“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 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 违,后天而奉天时。”(乾卦文言传)“时”有一个与天地、阴阳、四时、鬼神相呼应的广阔境界,它就是天命。“君子而时中,小人无忌惮”,在中庸中,“时中”与”无忌惮”的 意义是截然相

27、反的。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天命、大人和圣人 之言,而小人无所忌惮。(论语季氏)对照来看,“小人无 忌惮”指的是小人不知天命而无所畏忌,那么君子的“时中”指 的就是因为对天命的敬畏而遵天命而行的行为规范。因为既 然宇宙是一个随着时间而各因素此消彼长的空间,人生在宇 宙之中,现实的人生被置于一定的大宇宙的社会时遇之下, 无往而不在“时遇”的桎梏之中,因此“时”是一个无法跳脱回避 而必须被遵循敬畏的对象。也因此,随时而动,合于天地, 才是圣人所为,才是君子所要追求的“时中”。八、君子何为:中庸君子观的逻辑特征行文至此, 中庸文字下的“君 子”到底为何?中庸的体裁特征决定着, 作为一本儒家经典,像朱熹一样做注释性的研究是最好的研究范式。本文亦 采用此种范式,作为澄清有关概念之手段。然而,要想系统 性的回答中庸的君子观到底有什么特色,则需要做一些 诠释性而非注释性的研究,去探寻中庸语言文本意义之下的 整体逻辑。中庸笔下的君子何来?来自于超越界( “天” )赋予每个人生命本真的底色,并将其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之具体行为。率性修道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是每个人 本性中所固有,并按朱熹所注,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