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1]_第1页
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1]_第2页
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1]_第3页
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1]_第4页
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2006 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1 期文章编号:100124918 (2006) 01201172121中图分类号:B84411文献标识码:A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3赵章留1寇2(11 衡水师范学院教育教研室, 河北053000 ; 2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100875)摘要: 帮助、合作、分享、 安慰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四种亲社会行为在儿童身上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四种亲社会行为随儿童年龄增长表现出不同的变化也受情境因素的影响。点: 儿童对这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分化发生在18 24 个月;趋势; 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既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关键词: 帮助行为; 合作行

2、为; 分享行为; 安慰行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年早期开始又有所增加4 ; 相应的, 紧急情境下的助人行为。1欢迎下载精品文档会有益的行为。大量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六、。纵观以往的研究, 研究者多采用假设情境问卷或七十年代1直接观察儿童的方法进行研究, 帮助行为、分享行为、合作行为、安慰行为被作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形式2 。本文试对儿童有关这四种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做简要述评。1 儿童期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111 帮助行为研究者通常研究非紧急情境下和紧急情境下的帮助行为。非紧急情境下的助人行为一般发生在日常生活中, 不需要救助者付出太多的时间、物质和精力

3、, 如公共汽车上让座,主动打扫公共卫生, 为邻居临时照看小孩等。紧急情境下的助人行为则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急迫性, 如抢救失足落水者、关键时刻见义勇为等, 其结果可能使救助者财产受到损失、生命受到威胁, 甚至还要较长时间承担责任。儿童很早就表现出非紧急情境下的助人行为, 研究者曾观察三组婴幼儿( 年龄为18 ,24 ,30个月) 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家务( 如整理散乱的杂志、叠衣服、扫地和整理床铺) 的情况, 发现65 %的18个月的婴儿和所有的。2欢迎下载精品文档30 个月的幼儿能够, 也愿意帮助成人做这些家务。研究者认为助人行为起源于婴幼儿时期3 。婴幼儿通过上述活动可以得到成人的认可, 可以与成

4、人打交道并练习自己的活动技能。可见, 助人行为是儿童期望参加社会互动的结果。助人行为随着年龄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从幼儿到小学中期, 儿童的助人行为呈增长趋势并且逐渐达到最高峰, 到了青少年早期, 则呈下降趋势, 到成则在个体身上发生得较晚, 这也许与紧急情况下需要个体有较高的助人技能, 或者与个人的责任感、人格特点、情绪唤起水平、被救助者的特点, 以及助人代价等因素有关。总之, 无论是紧急情境下还是非紧急情境下的助人行为, 都明显受到个体年龄的影响, 同时也受情境因素、个人因素等制约。112 合作行为合作指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 相互协调, 共同完成某一任务的行为5 。个体通

5、过相互之间的协调活动,共同实现某一目标, 共同获得的奖赏或利益。儿童在出生后第二年, 交往的同伴开始能够围绕共同的主题进行角色转换和角色轮流。3欢迎下载精品文档, 绝大多数18 24 个月的儿童可进行合作游戏。同时, 他们也表现出更多的与成人合作的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 交往经验的增多, 儿童间合作的目的性、稳定性逐渐增强, 他们能够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另外, 他们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 逐渐由两人间的合作发展到三、四人之间乃至更多的人之间的合作5 。合作行为及合作解决问题的策略随年龄不断提高, 并且日趋多样性、复杂性和有效性, 小学五年级是合作策略发生转折的关键期6 ,7。这些研究结果无疑使

6、许多研究者相信, 合作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7 ; 但是, 也有研究者发现, 儿童进入学龄期后, 随着交往经验的增多, 竞争意识逐渐发展起来, 使合作行为随年龄的增长出现了下降趋势2 , 因而学龄期以后的儿童的合作倾向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弱; 但从初二开始一直到高一, 儿童的合作倾向却又出现了转折, 这时个体同伴交往的需求高涨, 为了被同伴接纳, 个体就必须减弱自利意图, 增强利他意图 8 ,因而又出现了合作的高峰。概括地说, 儿童期的合作行为发展是分阶段的, 逐渐从低水平的意向性合作阶段发展。4欢迎下载精品文档3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项目(DBB010520) ; 北京市教育

7、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ABA03009)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规划课题(FBB030753) .通讯作者: 寇, 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E2mail : xiaojie bnu. edu. cn.117。5欢迎下载精品文档2006 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1 期到较高水平的组织化协作阶段 9 。而且 , 儿童期合作的基本动机是达到被同伴接纳的目的 , 使自己与他人或社会和谐相处。113 分享行为分享指个人拿出自己拥有的物品让他人共享从而使他人受益的行为 10 。分享的特点是使交往双方共享物品拥有者的资源并使双方受益。婴儿 12 个月时就已表现出指向动作的分享行为, 例如他们会把

8、物体放在人们的手上或大腿上, 然后继续操纵这个物体 , 这是分享行为的萌芽 11 。研究者认为 , 儿童通过分享真实物品来保持与他人的积极交往,当他们能够以其他方式与他人交往时 , 分享行为就不突出了12 , 所以 ,12 24 个月婴儿的分享行为随年龄增加很快,24 36 个月婴儿的分享行为则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还有研究发现, 学龄儿童由于自我意识增长的需要 , 越来越关注教师和他人的评价,因此, 分享行为又开始增多 ,7 10 岁儿童中有77 %愿意和人分享 ,11 16 岁的儿童100 %愿意和人分享13 。还有研究发现 ,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物品分享和游戏分享最重要, 学习分享次之 ,心理

9、分享最少 ; 到了高年级 , 物品分享和游戏分享逐渐让位于学习分享和心理分享 14 。儿童分享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与其分享观念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 ,4 16 岁儿童分享观念的发展中, “吝啬”倾向在4 6 岁达到高峰 , 之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弱; “慷慨”倾向在 56 岁时出现飞跃并逐年增加至7 8 岁 ; “公平分享”倾向缓缓渐进 , 至 11 12 岁达到高峰 ,8 岁以后这一倾向占主导地位 4 。此外 , 儿童的分享行为也与其对物品私有权的意识和重新拥有物品支配权的自我效能感有关, 儿童对物品私有权的意识越强烈, 分享行为就越少, 儿童对重新拥有物品支配权的自我效能感越高, 分享行为就越

10、多15 。114 安慰行为安慰行为指个体觉察到他人的消极情绪状态, 如烦恼、哭泣等 , 并试图通过语言或行动使他人消除消极情绪状态,变得高兴起来的亲社会行为 16 。知觉到他人的消极情绪并通过一定的技巧使他人的消极情绪得到改善是安慰行为的两个要素。研究发现 , 在儿童出生的第二年初, 当别人表现出明显的难过时 , 儿童不仅能够以相似的情绪做出哭泣的反应 , 而且还会为对方提供如拥抱或轻轻拍打的行为。在第二年中期 , 儿童的这种行为不仅在频率上增加了 , 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也更丰富了 , 如给哭闹的婴儿一个奶瓶或寻找看护人等。6欢迎下载精品文档随着年龄的增长 , 安慰行为变得越来越复杂 , 如果他

11、人的痛苦和悲伤是个体自己造成的, 那么安慰行为就较少,反之,安慰行为就多 16 。有研究者认为 ,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 安慰行为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增加的趋势, 而且女孩比男孩的安慰行为更明显 , 这也许与个体所认同的性别角色期望有关4 。分析以上结果 , 我们不难看出 , 儿童的安慰行为之所以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 主要与他们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知理解力有关 , 如果说个体天生的怜弱本能可以解释儿童最早表现出的与他人相似的情绪反应的话17,那么这种本能随后得以发展成个体有意识的行为 , 与其对他人心理状态的了解是分不开的 , 当个体能充分理解当时的情境特征和他人的需要时,才能产生与他人类似的替代性

12、情感反应, 这种强烈的与他人类似的情感促使个体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 为他人提供情感支持 4 。因此 , 个体的安慰行为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随着个体的理解力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的。尽管如此, 也有研究者发现 , 安慰行为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 甚至与年龄无关 4 。这项结果似乎与上述分析不一致, 但仔细来看 , 就不难发现 ,个体做出一种行为不仅受到情境中他人需要的影响, 还会受到自己对行为后果的知觉的影响。儿童正是由于心理水平的增长 , 才能更强地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和自己的责任,并对自己与周围的他人的关系也有了更复杂的理解, 如果安慰的自我效能感不强 , 就不会实施安慰行为 ; 如果认为自己不需要

13、对他人的困境负责, 就不会轻易做出盲目的安慰行为4 。8112 儿童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综合影响儿童上述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可以大致分为个体方面的因素和环境方面的因素。211 个体方面的因素观点采择能力和移情亲社会行为的发生需要特定的认知技能, 其中最重要的是观点采择能力。具有观点采择能力的儿童, 才能充分理解他人的需要, 并做出助人行为。然而观点采择能力也并不必然导致儿童的助人行为, 因为观点采择只是一种信息收集的过程 18 , 它只能为儿童更好的理解情境和他人的需要及情感提供认知前提, 个体是否用已获。7欢迎下载精品文档得的信息去助人还依赖于他自己的道德判断、价值观念和其他

14、个人特点 4 ,19 。移情是个体觉察到他人的情绪反应时所产生的与他人相同的情绪体验。艾森伯格等人认为, 移情是产生同情他人的动机的基础, 通过“移情同情亲社会行为”这一模式, 实现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18 。大量的研究表明, 移情与各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都呈正相关, 移情能力越高, 个体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越大4,11,20 ,同时移情也能降低侵犯等反社会行为的发生率11 ,21。心境个体的心境与其亲社会行为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 愉快的心境有利于亲社会行为发生, 而挫折感、焦虑、烦躁等消极心境则容易诱发攻击行为。这是因为愉快的心情具有扩散作用, 而且亲社会行为又能延长这种好心情。当人们心情不

15、好时, 会将注意局限于自身, 一方面降低助人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渴望改变不良心境, 因而也会做出亲社会行为, 这是因为亲社会行为具有自我奖励的意义。可见不良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复杂的。总之, 心境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可能是通过某种中间变量实现的22 。性格儿童良好的个性特征能够有效促进亲社会行为。爱社交、容易对周围事物表现出关心的幼儿, 其助人行为多。8欢迎下载精品文档。9欢迎下载精品文档赵章留寇: 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于害羞的幼儿23 ; 具有爱心、自制力强、能够根据活动的进展调整和控制自己行为的儿童, 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慷慨大方的儿童比吝啬的儿童更容易获得同伴的接纳和

16、赞许, 与同伴的分享行为也较多 24 。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代表了人的思想和经验, 言语表达能力影响着交往双方的交流与协商。如果儿童能够较完整地、清晰地向交往对方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意图, 就能使对方了解自己 , 更重要的是适当的语言表达本身就能够增加亲社会的积极结果。可见 , 言语表达能力是预测和考察个体亲社会行为的指标之一 5 ,6 。性别大量研究发现 , 性别影响人们的亲社会行为。在非紧急情境下 , 女性更乐于助人, 在紧急情境下 , 男性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较大。儿童的性别也影响其亲社会行为, 比如在竞争和合作的价值认知上就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孩更看重合作 , 男孩则更看重竞争。女孩也比男孩更善

17、于分享4,男孩比较重视自己是否有分享的责任, 女孩更注重分享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15 。儿童安慰行为的性别差异更明显 , 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做出安慰行为2 ,4 ,19 。212 环境方面的因素旁观者的特点有研究表明 , 在紧急助人事件中, 旁观者会分散个体助人的责任 , 旁观者人数越多 , 每个人就越少认定自己具有援助的责任 , 个人见危不救时产生的内疚感也会减轻 5 ;而另有研究发现, 紧急事件中 , 若旁观者都表现积极 , 现场人数越多则导致的积极干预行为越多。可见, 人们活动的共同性可以直接增加人们的相互认同感 , 使之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 增加亲社会行为 17 。社会文化因

18、素跨文化研究发现 , 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共同的行为方式和倾向 ,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亲社会行为也存在一定差异。研究发现 , 东方的孩子比西方的孩子更乐于助人和合作 4 。目标结构 目标结构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表现。在合作游戏中 , 任何年龄和性别的儿童都增多了合作行为 , 减少了攻击行为 ; 在竞争游戏中 , 则增多了攻击行为 , 减少了合作行为。在强调个人利益的情境下 , 个体都表现出竞争行为 ,而在合作的目标下, 合作行为随年龄增长而提高5 ,6 ,9 。可见 , 目标结构以及儿童对不同目标的认知制约了他们的合作行为。人际关系 亲社会行为发生于人际交往中 , 人与人之间的熟悉性、个体

19、之间是否具有适宜、有效的交往技能和策略对于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 合作伙伴间的亲密程度与合作行为密切相关 , 朋友间合作发生的频率远远高于非朋友间 ; 朋友之间的分享行为也多于非朋友之。10欢迎下载精品文档间的分享 , 而且朋友之间更强调分享行为的互惠性4 ,23 。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和儿童的社会测量地位影响帮助行为和安慰行为 , 人际关系越亲密, 社会测量地位越高, 亲社会行为就越多4。3四种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一致性和稳定性311 四种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一致性各种亲社会行为之间有无一致性 ? Eisenberg2Berg 等人没有发现分享和助人在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身上存在联

20、系 ,Weissbrod 在 6 岁儿童中没有发现分享与紧急助人( 对隔壁房间传来的悲伤哭声做出反应) 之间有关联。对3 6岁幼儿的研究发现 , 幼儿的分享、助人、合作行为不存在跨情境的一致性 , 儿童的各种亲社会行为之间只存在微弱或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4 ,9 。有研究表明 , 儿童的分享行为和安慰行为之间的相关为 01325 ,6 ,另有研究表明 , 儿童分享糖果和帮助同伴之间的相关为0140 ,但分享糖果和分享零钱的行为之间相关为 01658 ,15 。 Warden 的研究发现 , 在同伴提名和教师评价的亲社会行为中, 分享和帮助的相关是r = 016215 。我们的研究发现 , 儿童对

21、四种行为的评价中, 最看重的是安慰和帮助 , 其次是分享 , 最不看重的是合作行为 , 但他们对这四种行为的评价趋势是一致的4 。多数研究者承认 , 尽管儿童的帮助、合作、分享和安慰行为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 但是这些亲社会行为都与儿童的认知水平、观点采择能力、移情能力、社交技能和个性特征等有关, 所以 , 即便客观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然而 , 从实质上说 , 各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仍具有一致性。其实 , 上述研究只是笼统地说明四种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相互关系 , 用简单的相关系数来说明四种行为之间的一致性显然不够妥当。仔细分析四种亲社会行为发生的机制和表现形式 , 我们不难

22、看出 , 帮助行为和安慰行为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 因为它们都是行动者对他人的支持性行为, 前者更多是提供物质方面的支持, 后者更多是提供情感方面的支持 , 两种行为都反映了强者对弱者的施予性行为 , 因而也具有更强的社会称许性 ; 分享行为、合作行为则不同 , 它们相对于帮助行为和安慰行为来说 , 更强调了人际间交往的互惠性 , 由于在重视利他的同时 , 也重视行为本身给行动者自己带来的好处 , 因而社会称许性并不太高 , 表现了更多的行为双赢的特点。显然 , 四种亲社会行为本身的不同特点使得行动者在做出行为决策时的认知加工过程就会有所不同。另外 , 我们的研究发现 , 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特

23、点在不同性质的情境中是有所变化的, 例如挑衅情境对攻击性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的影响就大于其对亲社会儿童和一般儿童的影响。攻击性儿童在中性或积极的社会情境中会表现出无特异性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 但一旦他们遇到负性社会情境时, 他。11欢迎下载精品文档们的社会信息加工立刻就有了攻击性的特质 ; 相比之下 , 亲社会和一般儿童无论在亲社会分享情境下还是在挑衅情境下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15 ,25 。可见 , 笼统地谈四种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一致性是无意义的 , 必须根据具体行为的特点和行为发生的情境 , 以及行动者的决策过程来分析 , 才能得到有价值的结果。911。12欢迎下载精品文档20

24、06 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1 期312 四种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稳定性四种亲社会行为有无发展的稳定性?儿童小时候表现的亲社会性在长大以后还仍然存在吗?已往多项研究发现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各种类型的发展并不均衡。助人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 但在 9 12 岁期间又呈下降趋势 ;4 12 岁期间 , 合作行为随年龄增长不断增多 , 而助人、分享等行为的发展均呈现一种持平状态 , 随年龄增长不明显。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 帮助、安慰、分享、合作在不同的评价维度上的发展变化并不完全一致 4 。这些研究结果说明 , 不同的亲社会行为随着儿童的发展逐渐分化 , 并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趋势。但也有研究认为 ,

25、 儿童早期的亲社会行为与以后的亲社会行为之间呈中等程度的相关。例如, Grusec的研究发现 ,4 岁儿童在助人、分享、显示关注和保护等行为之间存在相关 (0145 0161) ,7 岁儿童在这些行为上的相关则不显著。有研究发现 ,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 家长、教师评价的儿童的帮助行为、分享行为显著增加 ; 而对安慰行为的评价则不一致 , 家长评价的儿童安慰行为是增加的 , 而教师评价的安慰行为 , 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是上升的 , 从二年级到四年级呈下降趋势 4 。研究者还发现 , 虽然在幼儿初期 , 助人行为和分享行为还不稳定 , 但在 4 12岁期间 , 合作行为、分享行为就开始随年龄增长

26、而逐渐变得越来越稳定了。Eisenberg的研究发现 , 随着移情的发展 , 儿童早期表现出的分享行为和青少年期的亲社会倾向存在正相关; 人们在亲社会倾向上存在差异 , 这种差异从儿童早期一直持续到成年, 这表明人们在亲社会反应上存在稳定性11,20 。那么 , 这种儿童期的亲社会行为的稳定性是否能够发展为个体成年后的稳定的利他人格 , 现有的研究还未能得到一致的结论17 。总的来说 , 尽管亲社会行为随个体的年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 但儿童的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分布并不均匀; 四种行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其发展规律也不完全稳定; 不同情境中的亲社会行为也缺乏较强的一致性。这些采用不同研究

27、方法得出的研究结果表明, 至少在幼儿和小学时期,亲社会性未成为个体的个性中稳定的成分。也就是说, 亲社会行为在婴幼儿时期和小学阶段的可变性很大,具有一定的可塑性4 。4 简评国内外对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规律的框架 , 而且还探讨了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 使我们透过四种典型的形式而对亲社会行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但尽管如此, 我们仍然发现了。13欢迎下载精品文档一些问题 :(1) 在年龄发展趋势上 , 其研究结果比较零乱。有的研究发现 ,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有的研究则发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具体到不同的行

28、为种类 , 其发展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亲社会行为是单纯受年龄因素影响 , 还是同时受移情、情境以及个人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整合研究。我们认为 , 不同种类的亲社会行为 , 除了都受到个体的个人因素影响外 , 情境因素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 而且 , 个人如何识别情境因素、如何认知加工情境的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情绪状态等 , 都必然制约个体亲社会行为的表现。究其实质 , 还是对亲社会行为的认知机制问题仍没有彻底弄清楚 25 。在亲社会行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问题上 , 研究的证据也不充分。(2) 在训练手段上 , 已有的研究发现 , 移情训练、榜样学习都能够增

29、加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于是研究者都从这两方面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进行干预, 实际上 , 认知训练也是非常有效的 15 ,25 ,国外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系统, 但国内尚缺乏系统的研究1 。(3) 在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上 , 因为传统研究只强调了有限的亲社会行为种类 , 致使人们普遍形成了对亲社会行为认识方面的局限 , 似乎亲社会行为仅仅是前述的帮助行为、合作行为、分享行为、安慰行为, 而且现有的研究也大多针对助人行为展开。随着人们对合作意义认识的深入, 有关合作的研究正在成为热点问题1 ,5 ,6 ,9 。实际上 , 从亲社会行为的本质看 , 它决不限于这四种 , 而且 , 不同的群体应该对其有独

30、特的认同 , 但传统研究却忽略了这些 1 。对于多变量交互作用的复合设计, 以及避免社会称许性的问卷设计、真实互动情境中的特定群体的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设计也未得到重视1 。参考文献 : 1 寇, 王磊 . 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4 :86 -91. 2Jackson M , Tisak M S. Is Prosocial Behavior A Good Thing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Children s Evaluations of Helping , Sharing ,Cooperating , and Comfort

31、ing ,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1 , 19 : 349 -367. 3 Rheingold H L , Little children s participation in the work ofadults : A nascent prosocial behavior , Child Development , 1982 , 53 : 114 -125 4 寇, 赵章留 . 小学 4 -6年级儿童对同伴亲社会行为动机的评价 , 心理学探新 ,2004 ,2 :48 -52. 5 陈琴 . 4 6 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

32、发展特点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4 :14 -18.。14欢迎下载精品文档 6 庞维国 , 程学超 . 9 16 岁儿童的合作倾向与合作意图的发展研究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 ,1 :31 -35. 7 张丽玲 . 两难问题与儿童对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4 :25 -29. 8 Shepherd Z R , et al. Prosocial interactions in two mixed2sex adolescent groups. Child Development , 1982 , 53 :1492 -1498 9 Sonjaut

33、z , et al. What is smart in a social dilemma ?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riming competence on cooper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 2004 , 34 : 317 -332.10 耿希峰 . 7 11 岁儿童的分享行为发展及其动机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1 Eisenberg N , Paul A. Miller , 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021。15欢迎下载精品文档赵章留寇: 儿童四

34、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 1987 , Vol. 1011 No. 1:91-19.12 Russel J A. The preschooler s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andconsequencesofemotion. ChildDevelopment,1990,61:1873-1881. 13 Bradmetz ,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individual sharing of knowledge

35、and beliefs in 52to 92year2old children. European Journal of geneticPsychology,2005,166 (1):317-332. 14 Zahn2Waxler , Radlke2Yarrow & King , Child rearing and childrens prosocial initiations toward victims of distress. Child Development , 1979 , 50:319-330.15 马艳, 寇. 用SIP 合成分数研究儿童在两类假设情境中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 待发表论文,2006.16 Zahn2Waxler , Radlke2Yarrow , Wagn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