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水土保持林学 复习重点绪论1 1、水土保持林的作用与功能调节地表径流作用、水源涵养作用、减灾作用、固持土壤、防止地表侵蚀、改善 区域生态环境作用2 2、水土保持林的分类(重要)分水岭防护林梁如丁奠1护林护玻薪炭驛戦1护牧林护坡用材林戟面爾护林换农林复音经営梯田地更推沟头訪护林洵边陆护林洶底防冲林血蝴遭和dilfe洵道B6护林M訪护排水库8&护排水库、科卅护林护斥护林1 1、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 综合利用,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 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2 2、 水土保持林:是指
2、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 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 提供一定林副 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3 3、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1 1) 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2 2) 成活率、保存率低。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 (3 3) 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4 4) 科学研究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5 5) 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6 6) 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7 7) 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造轻管第一章 水文效应1 1、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指水土保
3、持林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水文要素的影响水土保持林对这些要素(如降水、蒸发和径流)进行改变、调控,最终改 变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分配比例,从而改变水文过程,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2 2、对降雨的三次分配林冠层截留: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乔木、灌木和活地被物)枯枝落叶截留(死地被物)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3 3、林内降雨量包括(林冠通过雨量)和(林冠滴下雨)4 4、影响林冠截留量的因素(1 1)林冠特性林冠结构:重叠多、孔隙少,截留量多枝叶量:多 少湿润程度:干湿(2 2)林分特征树种:针叶 灌木软阔硬阔郁闭度:林龄:同一树种因林龄不同,枝叶茂密程度不同,截留率也不相同。(3 3
4、)雨量、雨的性质雨量与截留量:正相关关系、非直线性(当林冠截留量ICIC C C林冠贮水量时)林冠贮水量C:C: 一次降雨中林冠所能容纳的最大降水量。降雨性质与截留量:雨强越大,降雨越集中,截留量越小;雨强越小,历时越长,有利于林冠充分吸水和吸水后蒸发, 截留量越大另外,由于“附加截留”的存在,林冠的总截留量有可能超过林冠的饱和 截留量的那个极限值。附加截留指的是对于历时长的降水在这个阶段中枝叶体还将水继续蒸发到 大气中去,它由湿而变干,这样一来又增加了截留雨水的潜力, 这种因蒸发而增 加的截留称为“附加截留”。(4 4)雨前林冠的湿润程度和林冠截留在雨前林冠愈干燥,存留雨水的潜在能力愈大;反
5、之,与前次降水相隔的 时间愈短,则林冠含有较多的未来得及蒸发的前次截留量, 存留雨水的潜在能力 就小了。5 5、 林冠截留的作用增加大气湿度直接消减径流量,推迟林下降雨和出流,减少洪水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改变林下降雨的雨滴动能相对延长降雨历时6 6、 枯枝落叶的水土保持作用(重要) 截留、吸收部分降雨;(1kg1kg枯枝落叶可吸收2-4kg2-4kg水分,最高可达其6 6倍) 彻底消灭降雨动能,形成地表保护层,维持土壤结构稳定; 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增加地表粗糙度,分散、滞缓、吸收过虑地表径流,起到调节河川流量和削 弱洪峰的作用; 拦截过滤固体径流,沉积沙粒,避免土
6、沙流入河川和水库; 防止土壤蒸发,稳定土壤湿度和温度,利于树木生长; 提高土壤入渗能力,增加土壤入渗量,减少地表径流 ; 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7 7、 森林对十壤水文性质改良作用林地土层是产生森林水文效应的第三个活动层,降雨在这里进行第三次再分 配。先后产生入渗、填洼、贮存、径流以及蒸发、蒸腾等水文过程。这些过程在 流域的水文循环中对贮存量和输出量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降水通过林冠层和枯枝落叶层的再分配之后,一部分水分将进入土壤中被贮 存,被林木及植物吸收蒸腾或通过地面直接蒸发掉;或者作为土内径流流走或渗入到地下潜水层中;而另外一部分将作为直接径流从地表流走, 参与流域的汇流 过程形成流域出口的
7、洪峰流量。降雨第三次再分配的效果不仅是影响坡面径流和流域出口流量的重要因素, 也是影响水蚀强度的重要因素。8 8、 水源涵养作用森林减少地表径流,促使水流均匀进入河川或水库,在枯水期间仍然 维持一定量的水进入河川或水库的作用。9 9、 林冠截流量在降雨过程的某一时段内,从林冠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降水量和降水终止 时林冠层还保留的降水量。1010、树干干流特点作用特点:一部分雨量从林冠枝叶体转到树干流入地表形成树干径流。作用:树干径流顺树干流到地面,免除了雨滴的击溅侵蚀,有利于保护土壤。在 一般情况下,茎流在树干附近渗入土壤,有利于树木根系吸收水分。1111、林内降雨量由林冠间隙直接降落到地
8、面的林冠通过雨量和从林冠枝叶体表面降落至地面的林冠滴下雨两部分雨量组成。1212、影响枯落物截流量的因素(1 1)枯落物的水容量(或持水量),影响枯落物水容量的因子:枯落物的组成、树种、分解程度 (2 2)枯落物的数量 (3 3)枯枝落叶的干燥程度1313、三次分配改变的因素先后产生入渗、填洼、贮存、径流以及蒸发、蒸腾等水文过程。这些过程在流域 的水文循环中对贮存量和输出量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1414、林地十壤入渗的特点规律林地土壤特点:枯枝落叶分解,土壤中的树根、草根腐烂更新,土壤动物或微生 物多。(肥沃橡胶林:500500700700万个蚯蚓/ha/ha,贫瘠无林地1 11010万个/ha
9、/ha。) 林地土壤入渗的一般规律:初始入渗率和稳渗率都升高,曲线上移;入渗率随时间增加而平缓降低,曲线呈圆滑形;土壤积水前时间tPtP明显延长;单位时间内的入渗量提高,对暴雨、大强度降雨的作用明显。1515、森林土壤水文特征及水分储存形式(重要)特征:一是在降雨时,特别是在降暴雨时林地土壤具有吸收贮存水分的能力;二是在降雨停止以后,林地土壤吸收的水分的保持能力及多余水分的排除能力。形式:一是吸持贮存-在不饱和土壤中,水依靠毛管吸持力贮存。其水分供植 物根系吸收蒸腾或最后被蒸发掉,与径流和地下水供给不发生关系。吸持贮存的 上限是田间持水量,二是滞留贮存-饱和土壤中自由重力水在非毛管孔隙(大 孔
10、隙)中暂时贮存,称滞留贮存。这些水分属于通过深层渗透进入地下水或土内 径流或深层土壤再分配的部分。1616、水土保持林对径流的影响(1 1)对径流深(h h)的影响林冠、枯枝落叶截留 (林冠截留量15%-30%15%-30%,枯 落 物的吸水率多为其干重的2323 )入渗量增加、整地洼蓄(整地 增加了产流的洼蓄量)、对雨强、历时的影响(2 2)对地表糙度(n n)的影响:枯枝落 叶、整地、林木及林下植被仃、森林增加枯水流量的原因增加流域的降水量,减少地面蒸发,增加水分入渗,减少地表径流,使降水有效 地进入土壤层,同时通过林冠截留、枯落物持水和林地土壤的入渗来改变流域内 的水分在时空上分布。1&
11、1&森林涵养水源森林减少地表径流,促使水流均匀进入河川或水库,在枯水期间仍然维持一定量 的水进入河川或水库的作用。第二章改良土壤、防止土壤侵蚀效应1 1、水土保持林是控制土壤侵蚀的重要生物措施,其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庞大的根系固持、网络、改良土壤; 枯枝落叶层消灭降雨动能,拦截、过滤、分散径流; 树干对土壤起到机械固持作用; 林冠及地被物对降雨的拦截; 可以保护土壤免受雨滴的机械破坏作用; 土壤具有较高的渗蓄能力; 可以减少土壤结冻深度,延缓融雪,增加地下水贮量; 林分的生物小循环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2 2、影响土壤抗蚀性的因子(土壤性质)和(植被状况)3 3、 树木根系对土体固持的实质及增
12、强的作用:(重点)土壤抗剪强度的增强,改变了抗剪力对剪切力的比值,从而起到了防止边坡土体 滑动,增强边坡稳定性的作用。增强的作用:根系的增强作用一弹性阻力转变为抗剪力; 土壤水分的减少作用一 蒸腾、截留;支撑作用-树干的直接支撑与固定;载荷的作用-林木的重量;根 楔的作用一根系深入岩隙。4 4、影响林木固土作用的因子分析(1 1)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重点)树种根型主直根型 散生根型水平根型根系发育状况根系的穿透能力根系的表面积根径相同情况下,须根发达的根系比主直根系抗拉强度大。 根系的物理特性根系的直径 根的抗拉力随着直径的增大而增大根系的抗拉强度随着根径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根系的通直性根系分枝
13、角度大,拐点多,受力时易断裂 穿过剪切面的根量穿越剪切截面的根截面积率越大抗剪强度越大地上生物量与地下根系量紧密相关 树木的年龄树木的年龄与根系的固土能力有紧密关系幼林:小;中状林:大;老林: 下降 采伐对根系固土能力的影响采伐后,根系逐渐腐烂,根系的固土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采伐后4 45 5年易发生滑坡(2 2)环境因素(了解)(3 3)地质条件(了解)5 5、水蚀因素降雨:降雨动能、径流动能;土壤:土壤抗蚀力(分散与悬浮能力);地貌:坡度、坡长、凸、凹;植被:类型、覆盖度、发育状况。6 6 林冠对降雨强度、动能、雨滴直径大小的影响(未完)1.1.雨强变化:(lcClcC) PCPC 林内
14、I I内 CPC 林内I I内= =林外I I外林内I I分布不均,林外分 布均匀7 7、根系形态分布主根型(深根型)马尾松、栓皮栎、麻栎、臭椿、骆驼刺、柠条等散生型:水青冈、冷杉、杉木、侧柏等水平型(浅根型):云杉、铁杉、华北落叶松第三章森林立地1 1、立地是指一个地方环境的总体;2 2、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包 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和植被。3 3、立地指数: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 高。4 4、立地条件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 合。(或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5 5、
15、立地分类 指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基本相同、立地生产力水平基本一致的地 段的组合。6 6、森林立地的三大因子: 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一)物理环境因子包括气候、地形和土壤。(1 1)气候大气侯主要决定者大范围或区域性森林植被的分布,而小气候明显地影响树 种或群落的分布。因此,在立地分类系统中气候一般作为地域分类的依据或基础, 在立地类型的划分中并不考虑气候因子。特点:稳定、简单(2 2)地形包括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形、小地形等。地形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并直接影响土壤条件。特点:稳定、直观,易于调查和测定;是各项生态因子的综合反映。 地形是划分立地类型和进行立地质量评价
16、的主要依据。(3 3)土壤土壤是林木生长的基质,是森林立地的基本因子。土壤厚度:厚层100cm100cm以上中厚层80-100cm80-100cm中层40-80cm40-80cm薄层40cm40cm腐殖质层:厚20cm20cm,中10-20cm10-20cm, 薄10cm10cm特点:全面反映了林木根系生长空间和肥力水平,综合性强。(4 4) 水文地下水深度、矿化度、盐分组成,地面积水情况等。在平原地区该因子特别是地下水位起到重要的作用。(二) 植被因子(了解)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水热有不同的要求,从而反映到不同大气侯带的植被 差别。从树种分布讲,红松代表温带湿润地区的树种,油松代表温带耐旱树
17、种, 马尾松、杉木则代表喜湿热的亚热带树种。在植物未受严重破坏的地区,植被状况能反映出立地的质量,因此,可根 据植被类型、指示植物种、建群种(或优势种)、林木优势高、生物量、收获量 等也可衡量立地的质量。(三) 人为活动因子(了解)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如取走林地枯枝落叶、严重开采地下水,会使立地劣变, 发生土壤侵蚀,降低地下水位。特点:多变性;不易确定性。7 7、森林立地主导因子及确定方法对林木生长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之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确定方法:一方面是逐个分析各环境因子与植物必需的生活因子之间的联系,从分析中找出对生活因子影响最广、影响程度最大的那些环因子;另一方面则是找出处于极端
18、状态,有可能成为限制植物生长的那些环境因子(如干旱、严寒、过大的土壤含盐量等)。按照一般规律,成为限制因子的多是 起主导作用的因8 8、立地分类的途径(1 1)植被因子途径:利用林木生长效果(地位级或地位指数)和植被各种性质 特征区别立地类型,鉴定立地质量。(2 2)环境因子途径:利用土壤和地形变量来直接预测森林生产力。由于环境因子相对比较稳定,根据它们的差异性,可从性质上划分各种立地类型。气候:在同一气候区内,大气候条件趋于一致,小气候差异一般可通过地形、 土壤因子反映。地形:在山区条件下,气候和土壤可通过地形来反映。土壤:在相对一致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对森林生产力具有决定性的直接影响, 常被
19、作为立地类型划分的重要依据。(3 3)综合多因子途径: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途径综合多因子途径,即通过对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的综合研究,划分立地类型或立地单元。9 9、森林立地分类的原则(1 1) 地域分异原则森林立地分类应以光、热、水分、土壤与植被的地域分异为主要依据。立地类型之间在主要立地因素上有明显的差异, 相同立地类型在地域上可不连接,但 立地条件必须基本一致,而且相对稳定,要求采取相同的造林和营林措施, 有基 本相同的生产力。(2 2) 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由于森林立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所以其分类必然取决于自然综合体特征的 差异,必须综合立地的各构成因素,找出立地的分异特征
20、,只有这样的分类才能反映立地的固有性质,只考虑单个或几个自然因子做出分类,往往是片面的然而,仅根据综合分析又很难进行具其的分类, 因为综合特征又难以简要表 明,综合指标也难确定,尤其在确定类型界限时难以着手。因此,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一、两个主导因子及其划分指标,就能够 容易地将类型区分开来。(3 3)简明实用原则要求建立系统时以最简明、最准确、最直观的命名和文字描述表达出来, 确定的主导因子要求容易鉴别,以达到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分类中各级类型 划分的依据和指标都要紧密地考虑树种、造林和营林上的差别以及可能带来的经 济效益。1010、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1 1)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
21、组合;方法:选择主导环境因子若干,对每个因子进行分级,按因子、因子 水平组合成一张立地条件类型表。命名:因子+级别(程度)。如黄土阴沟坡、阴斜坡薄层土等例:因子:地形(海拔、坡向、坡位、坡度) 土壤(土壤种类、土层厚度、理化性质) 水平:坡位(上部、中部、下部、坡角)土层厚度(25cm25cm薄、2525 60cm60cm中、60cm60cm厚)(2 2)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3 3) 综合法;(4 4) 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条件类型。第四章人工林种类及造林树种的选择1 1、造林目的:为了维持、改进和扩大森林资源,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木 材和各种林产品,并发挥多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 2
22、、人工林:用人工种植的方法营造和培育而成的森林。人工造林:在无林或原来不属于林业用地的十地上造林,称为人工造林 3 3、天然林:原始林、天然次生林;原始林-未经人工培育或人为干扰在原生裸地上自然发生的森林4 4、人工林种类根据培育目标的不同,将人工林划分为不同的种类称为林种。一级林种: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二级林种: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护岸林、 护路林用材林:普通用材林、纤维造纸林、胶合板用材林、矿柱林、珍贵用材林5 5、人工林的特点(1) 人工选择的苗木具有良好的遗传特性;(2) 林木分布比较均匀,营养空间利用充分;(3) 空间结构合
23、理,郁闭后分化比较小;(4) 集约程度高,生长速度快。6 6人工林培育目标成活、成林、稳定、多功能、高效益7 7、造林树种选择的意义中国面积大,条件复杂,树种资源丰富;历史上有树种选择不当造成大面积损失的教训;树种选择不当,不易很快显示出来,几年或几十年后才显示,后果严重。8 8、树种选择的基础(1) 生物学特性(指形态学特性、解剖学特性、遗传学特性)如径柳属和匙叶草属植物有泌盐功能(2) 生态学特性(指对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3) 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 产量的性质)9 9、树种选择的原则(1) 经济学原则:满足造林目的的要求,即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
24、林业的要求(2) 生态学原则:即适地适树的原则(3) 林学原则:种苗来源;栽培技术;有无栽培经验和习惯;造林成本。1010、各林种对造林树种的要求土保持林对树种的要求: 根系发达,能笼络固持土壤;在表土疏松、侵蚀作用强烈的地方应采用 根蘖性强(如刺槐、旱冬瓜)的树种或蔓生植物(如葛藤); 枝叶量大,枯落物多,且易分解,具有改良土壤的性能(如刺槐、胡枝 子、沙棘、紫穗槐等),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生长较快, 树冠浓密,避免雨点直接冲击地表,能在林下形成良好的 枯枝落叶层,保护土壤; 适应性强,能适应不同类型水土保持林的特殊环境。如护坡林的树种要 能耐干旱瘠薄(如柠条、杜梨等),沟底防冲林及
25、护岸林的树种要能耐水湿(如 柳树、柽柳、沙棘等),抗冲淘(旱柳、青杨、杞柳、沙棘等 )。1111、适地适树:使造林树种的特性(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 以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 水平。1212、适地适树的标准(重要)(1 1)一般标准(客观标准)用材林:成活、成林、成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对间歇性灾害因子 有一定的抗衡力);防护林:防护效益能充分发挥出来。(2 2)数量化标准立地指数;平均材积生长量;立地期望值相当于一定的使用期内立地的价值。用以评价经济效益水平。1313、适地适树的途径(重要)(1 1)选择(单纯适应)选地适树选树
26、适地(2 2)改造(相对适应)改地适树改树适地1414、适地适树方法调查研究不同立地条件下的人工林生长情况,是探索适地适树的主要方法。调查方法有:(1 1)单因子对比法:就是在其他因子相同而只有一个立地因子不同的情况下, 对比调查相同树种人工林生长效应的方法。(2 2)立地类型对比法: 采用分类型(或等级)对比调查人工林生长效应的方 法(3 3)运用多变量的分析方法应用大量样地调查,然后进行多变量分析的方法。此法既可了解各因子对林木生长的作用程度和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可配制各因子综合作用于林木生长的数学模型,用于立地评价和生长预测,为适地适树提供依据。1515、适地适树方案的确定(1 1)
27、主要造林树种的确定最适生(实用面最广)、最高产、经济价值又最大树种列为主要造林树种。 每个经营单位根据经营方针、林种比例及立地条件特点,应考虑: 速生与珍贵、针与阔、对立地条件要求严与广域性树种搭配; 确定合适的发展比例,使树种选择方案即能发挥多种立地条件的综 合生长潜力,又能满足经济多方面的要求。(2 2)造林地的安排原则:立地条件好的造林地留给经济价值较高而且立地条件要求严格的树种;生态适应性较广的树种安排在立地条件比较差的造林地。对同一树种有不同要求时,应分配给不同的造林地。第五章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一、造林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也叫初植密度。二、初始密度:指森林
28、起源时形成的密度。它是各种密度的基础。三、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必考)(一) 造林密度在郁闭成林过程中的作用林木何时达到郁闭合理,要从树种特性,林地条件及育林目标等方面综合考虑(二) 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1 1 、密度对树冠生长发育的作用密度不同的林分,首先表现在对林分树冠发育的巨大影响。(1 1)造林初期个体基本上处于孤立状态(2 2)随着年龄的增长 密度大的林分,平均冠幅小;密度小的林分,平均 冠幅大。2 2、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1 1) 密度对树高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 树木的高生长主要由树种的遗传特 性、林分所处的立地条件来决定。(2 2)不同树种对密度的反应不同因其喜光性、 分枝特性
29、及顶端优势等生物学特性的不同,而对密度有不同的反应。(3 3)不同立地对密度的反应不同特别是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4 4)其作用取决于密度范围郁闭初期,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适当加大密度,有促进主干高生长的作用 。到中、后期 随着密度提高,树高反而减少。3 3、密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1 1)通过密度对树冠生长的影响而发生的。冠幅与直径生长成正相关 CW=0.6348+0.2481DCW=0.6348+0.2481D(2 2)在树木间开始有竞争作用的密度以上,密度越大、直径生长越小。(3 3)密度对直径生长的作用还表现在直径分布上密度加大使小径阶林木增大,而大、中径阶林木的数量减少。4 4 、密度对单
30、株材积生长的影响(1 1) 单株材积V=V=(n /4/4)D2D2 H H f f式中:V V单株材积 ,D-D-直径H H 树高 , f f 形数因为密度 N N 对 H H、G1.3G1.3、f f 三因子都有影响其中: N N -HH 、f f 关系较弱N N-DD 关系大,而 G1.3G1.3 又取决于 D2D2 G1.3G1.3就成为不同密度下单株材积的决定性因子, 密度对单株材积生长的作 用规律与对直径生长的相同。形数(f f):树干材积与以树干上某一定位置的断面 积为底,以树高为高的圆柱体体积之比 。该圆柱体通称为比较圆柱体。形数为干形数量指标。 (胸高形数、正形数( h/10
31、h/10 )、实验形数 ) 密度与单株材积生长的效应, 可以用一定的数学公式来表示, 即密度竞争效 应幂乘式:V=V= K K N-aN-a式中: V V 单株材积 , N N 密度K-K- 因树种而异的参数 , a-a- 因竟争状态而变化的参数当N N趋于最大时a a值接近于1.51.5,因此,此式称为3 3/2 2幕法则。 密度与单株材积呈反比。5 5、密度对林分干材产量的影响 林分干材产量有两个概念:一是现存量,也就是蓄积量,另一个是总产量, 也是蓄积量和间伐量之和。即: M=VNM=VNM M= =( n /4/4) D2D2 H H N N f f蓄积量同时决定与V V和N N ,
32、V V和N N 二者互为消长。幼林期:N N起主导作用,M M随N N而变。达到一定N,N, M M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不再随 N N 而变,则 M M 恒定。林分生长后期: V V 起主导作用,较稀的林分总蓄积量反而逐渐赶上或超过 较密林分。最终产量恒定法则 : : 在较稀的密度范围内 ( 立地未被充分利用 ) ,密度本身起 主要作用, 林分蓄积产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但当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 密 度的竞争效益增强,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平衡, 蓄积量就保持在一定水平上, 不再随密度增大而增大, 这个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树种、 立地及栽培集约度等非密 度因素。(三) 密度对干型材质的作用密度适
33、当增大 , , 能使森林的树干饱满 , , 干形通直 , , 分枝细小 , , 有利于自然整枝及减 少木材中结疤的数量及大小 , , 林分过密 , , 干材过于纤细 , , 树冠过于狭窄 , , 既不符合 用材要求 , ,又不符合健康要求 . . 一般来说 , , 稀植旱材在树干中的比例增大 , , 对材质 有不利影响 , , 加大造林密度可增大纤维长度 . .(四) 密度对根系生长及林分稳定性的影响(五)造林密度对水土保持作用的影响林分密度越大,林地的入渗性能就越好在一定密度范围内(0.3-0.70.3-0.7 ),林地的稳渗速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 大,产流量和产沙量随密度的增加大幅度减少
34、。油松林和刺槐林的郁闭度以0.70.7左右为宜。郁闭度0.70.7 随密度的增加, 土壤侵蚀量随郁闭度增强而增加四、确定造林密度的总原贝U U以密度作用规律为基础,以林种、造林树种、立地条件为主要考虑因子, 使林木个体之间对生活因子的竞争抑制作用达到最小,个体得到最充分的发育并 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林分的生物量达到最大。五、人工林种植点配置(重要):种植点或播种点在造林地上的间距及排列方式。配置形式有(行状配置 )和(群状配置)第六章 混交造林理论与技术一、纯林: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称纯林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叫混交林二、造林树种组成森林树种组成* * :指构成森林的树种成分及其
35、所占的比例。 分为(造林时的树 种组成)、(成林的树种组成)1 1、造林时的树种组成:以各树种株数/ /全林总株数X X 100%100%包括所有的乔灌木 树种。2 2、成林的树种组成:以每一乔木树种的胸高断面积占全林总胸高断面积的成 数表示。 或以每一乔木树种的蓄积占全林总蓄积的成数表示。三、混交林的特点(了解 可不要)1 1、可以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2 2、可较好地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1 1)改善林地小气候(2 2)林地土壤地力得到维持和改善3 3、可较好地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地生物产量,增加林产品数量,维持和提 高林地生产力 由于混交林大多立体利用光能,因此,综合光合产量较高。4 4、混交
36、林的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和防风固沙的作用大。在滞蓄径流、拦截泥 沙、抗蚀抗冲方面的作用大于纯林。5 5、 可有效地提高林木的抗逆性由多树种组成的混交林系统,食物链较长,营养结构多样,有利于各种鸟兽栖息和寄生性菌类繁殖, 使众多的生物种类相互 制约,因而可以控制病虫害的大量发生。如松栎混交林6 6、 混交林能提高生物多样性四、 种间关系的作用方式1 1、机械作用方式2 2 、生物作用方式 3 3 、生物物理方式4 4、生物化学方式5 5 、生理生态关系五、 混交林的应用条件1 1、森林培育的目的A A 商品林(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营造纯林B B生态公益林;防护林:营造混交林;特种用途林:实验林
37、、种子林一纯林;风景林、国防林、环境保护林 一一混交林2 2、经营条件经营条件好的地方一一不宜多营造混交林经营条件差的地方营造混交林当地没营造混交林的经验或合适的混交树种, 先营造纯林,再发展混交林。3 3、 立地条件在某些极端的立地(高寒、瘠薄、水湿、盐碱等)上,不宜营造混交林。4 4、 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直干性强、生长稳定、天然整枝能力强的树种一纯林5 5、 轮伐期轮伐期长的用材林一一 混交林轮伐期短的用材林一一 纯林6 6、 其它条件森林病虫害严重的地区,应大力发展混交林。六、 混交林中的树种分类(1 1)主要树种:主要培育对象,经济价值高或防护效能好,为优势树种。般为高大乔木(2 2)
38、伴生树种: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相伴而生,并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的乔木树种。为次要树种,经济价值较低,在数量上不占优势。多为中小乔木。 作用:辅佐、护土和改良土壤 。(3 3) 灌木树种: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生长在一起,并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 件的灌木树种。作用:护士和改土 。七、树种的混交类型混交类型:将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人为搭配而成的不同组合。(1 1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乔木混交类型)(2 2) 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混交(主伴混交类型)(3 3)主要树种+ +灌木树种(乔灌混交类型)(4 4)主要树种、伴生树种与灌木的混交(综合性混交类型 )八、混交树种的选择混交树种:指伴生树种、灌
39、木树种1 1、 原则:适地适树,最大限度地发挥辅佐、护土、改土作用,给主要树种创 造良好的生长环境。2 2、 混交树种选择的条件(1 1) 与主要树种有不同的生态要求,不同的生长特点和不同的根系类型(2 2) 应具有良好的辅佐、护土和改良土壤作用,给主要树种创造有利的生 长环境,提高林分稳定性;(3 3) 具有较强的耐火和抗病虫害特性;(4 4) 最好萌芽力强,容易繁殖。3 3、 混交方法混交方法:参加混交的各个树种在造林地上的排列或配置方式。(1 1) 株间混交:用于种间矛盾不大的树种混交(多用于乔灌混交类型)(2 2) 行间混交:主要用于种间矛盾较小的树种混交 (即乔灌混交或主伴混 交类型
40、)(3 3) 带状混交:主要用于种间矛盾较大的树种混交(4 4) 块状混交:适宜于种间矛盾大的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5 5) 星状混交:杉木与檫树混交,杨树与刺槐混交(6 6)植生组混交:应用不很普遍,多用于人工更新、次生林改造及治沙 造林等。九、混交比例:指造林时每一树种的株数占混交林总株数的百分比。混交比例与种间关系的发展趋势、 林木生长状况、混交效益有关。通过调节混交 比例,即可防止竞争力强的树种过分的排挤其它树种,又可使竞争力弱的树种维 持一定数量,保持混交林的稳定。十、混交林树种间关系调节技术关键:处理好种间关系,使主要树种尽可能的多受益、少受害,兴利避害1 1、 造林前:在选择主
41、要树种的基础上,确定好混交类型、方法、比例,预防种间不利作用的发生,以确保较长时间地保持有利作用;2 2、 造林时:通过控制造林时间、造林方法、苗木年龄、株行距等措施,调节 种间关系;3 3、 在林分生长过程中: 平茬、修枝、抚育间伐,或环剥、去顶、断根、化学 药剂抑制等。第七章 造林整地工程一、 造林整地是指造林前通过人工措施对造林地的环境条件进行改善,以使其适合林木生长。包括造林地的清理和土壤翻垦二、 造林整地的作用(一) 改善立地条件改善小气候、改善土壤水分、改善土壤养分、改善土壤通气性。(二) 保持水土1 1、整地是坡面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 2、切断了径流线,改变了坡面径流状况;
42、3 3、增加了土壤入渗能力和土壤持水能力;4 4、径流得到了就地拦蓄。(三) 便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四) 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1 1、种子发芽、苗木根系愈合生长的环境条件得到了改善;(温度、水分、通气性)2 2、 整地后植物的物候期改变;3 3、 整地后苗木的根系发达,吸收根增加;4 4、 立地条件越差整地的效果越明显。三、整地方式、方法:1.1.全面整地 适用于地形平坦、无风蚀地区2.2.局部整地 用于山区、风蚀严重地区(1 1)带状整地(2 2)块状整地四、整地断面形式、气候条件:五、整地季节:整地的季节大多数地区为春、夏、秋三个季节第八章造林方法一、 造林方法按造林所使用
43、的材料分为:植苗造林(苗木)、播种造林(种子)、分殖造林(营养器管)二、 影响造林苗木的成活的因素造林苗木的成活取决于苗木生活力、造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和种植技术。1 1、苗木生活力:苗木体内水分状况是影响苗木活力最关键的因子。2 2.造林地土壤水分状况:造林后根系尽快恢复。3 3.种植技术苗木的生活力:与遗传特性、质量特征、含水量有关系苗木体内水分的损失:苗木根系数量减少、吸收根减少、暴露于空气中 的根系散失水分、茎叶持续蒸腾苗木生活力丧失的速度:与树种、器官、气候条件有关。针叶树较快, 阔叶树较慢;根系较快,地上部分较慢;高温、低湿、强风时较快三、 苗木栽植前的保护和处理关键是保持苗木体内的水
44、分平衡,尽可能缩短苗木造林。后根系恢复的时 间,提高造林成活率。栽植前: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处理措施地上部分处理措施:截干、去梢、剪除侧枝、除枝叶、喷化学药剂、蒸腾 抑制剂等。截干的留干高度为地表5 5- 1010公分去梢剪去苗干高度的1/41/4 1/31/3不超过1/21/2剪除枝叶一般去掉侧枝全长或叶量的 1/31/3 1/21/2化学药剂作用: 减少蒸腾,提高抗旱能力。蒸腾抑制剂作用:阻止水分从小气孔溢散。地下部分处理措施:修根、蘸泥浆、浸水、吸水剂、激素蘸根。外源激素 包括:萘乙酸、吲哚丁酸、赤霉素四、适宜的栽植造林时机:苗木地上部分生理活动较弱,而根系的生理活动较强五、播种造林特点
45、:(1 1)根系完整;(2 2)对林地适应性强;(3 3)保留优良单株(4 4) 施工简单,节约开支;(5 5)立地条件要求严格;(6 6)抚育管理要求高;(7 7)用种 量较大。六、播种造林使用条件:(1 1)立地条件好或较好(2)鸟兽、水土流失、风沙危 害轻微地方(3)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4)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萌发迅速,种 子来源丰富的树种,特别是大粒种子。七、条播(重点):在经过全面整地或带状整地的造林地上,按一定行距进行播 种的方法。特点:播后要覆土镇压;可进行机械化作业;种子消耗量比较大。应用:地势平坦的山区、半山区、平原;适用:灌木(如柠条、毛条、紫穗槐、枸杞、花棒)及个别乔木(栎
46、类)树 种八、覆土厚度:应根据土壤的性质、土壤水分、树种特性和播种期的早晚来决定。大粒种子覆土 57cm57cm中粒种子25cm25cm小粒种子1212厘米。一般粒径的2 23 3倍。九、播种季节:根据气候、土壤、树种特性确定播种的时间,特别是降水、气温、 灾害因子全国四季都可以播种。北方:主要考虑水分、低温南方:主要考虑伏旱、高温、 降水十、植苗造林的特点(必考):(1 1)适于多种立地条件;(2 2)幼苗初期生长迅速;(3 3)节约种子;(4 4)根系受损;(5 5)造林成本偏高。第九章幼林抚育管理概念:幼林抚育管理是从造林后至郁闭以前这一时期所进行抚育管理技术的统 称,包括土壤管理技术和
47、林木抚育技术,以及幼林保护和造林检查验收等。二、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幼林抚育可使苗木渡过成活阶段,促进适时郁闭,加速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三、林地及林木抚育管理的任务、目的任务:1 1通过土壤管理创造较为优越的环境,满足苗木、幼树对水分、养 分、光照、温度和空气的需求;2 2、进行林木控制,使之生长迅速、旺盛,并形成良好的干形;3 3、保护幼林,使其免遭恶劣自然环境条件的危害和人为因素的破坏;4 4、检查验收新造林幼林,加强造林质量管理。目的:保证幼树更好地生长,迅速达到成林要求,增加林分的稳定性。四、修枝的意义: 提高木材的材质(减少结疤、提高材质,提高木材的强度, 增加晚材率)。增加树干
48、的圆满度提高林木生长量改善林内环境和林木生 长条件有益于森林健康第十章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一、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的重要性1 1、 在地域上,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各业用地,确定林业用地和数量 在时间上,根据经济条件和人们的需要,作出合理进度安排。2 2、 把水土保持整地工程技术和先进适用的造林技术安排到山头地块,实行科 学造林,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生产力,保证了造林质量。3 3、 通过规划设计可以增强造林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克服盲目性,避免不必要 的损失和浪费。、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的任务1 1 、查清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2 2 、综合分析资料,提出规划设计的方案。3 3 、对有关附属项目进行规划设计,主要包括道路、通讯、灌溉与排水工程等 规划设计。4 4 、编制造林规划设计文件。三、造林规划设计的内容1 1、土地利用规划:确定范围、面积和年限,即林地面积中有林地(郁闭度小于 0.30.3 )和疏林地及宜林地的面积。2 2 、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为了做到适地适树,通常要根据立地条件类型选择 适生的造林树种,并在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编绘立地类型图。3 3 、造林类型设计: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彩钢棚户外运动场地施工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LNG运输及船舶物料供应合同
- 2025版新型保本投资信托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茶叶高端品牌购销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版标前协议书-矿山开采项目
- 2025版高端体育设施场地租赁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高端商业综合体现场管理服务合同范本
- 2025版私人安保服务合同范本
- 2025版办公设备耗材网络电商平台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卞巧离婚协议书包含子女未来经济独立支持协议
- 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机遇-
-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
-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单词表默写纸
- 工业机器人维护与保养PPT全套完整课件
- 新华书店读者问卷调查表
- JJG 315-1983直流数字电压表
- GB/T 15088-2009道路车辆牵引销强度试验
- 熠搜家庭户用光伏电站推介
-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课件
- 高中区域地理:极地地区南极、北极
- 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讲解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