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赏析_第1页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_第2页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_第3页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_第4页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忆秦娥?娄山关赏析篇一:毛泽东草书忆秦娥娄山关鉴赏 毛泽东草书忆秦娥娄山关鉴赏 毛泽东是中国书法史的草书大家,其草书艺术流布甚广,爱好研习者之多迄今无人能及 在中国现代史上的书法大家中,毛泽东当为影响最大的一位,这里所指的影响,不是指他作为政治家的影响,而是特指他的草书艺术流布甚广,爱好研习者之多迄今无人能及。 毛泽东(1893年1976年)湖南湘潭韶山冲人,字润之。自幼聪明,八岁以前旁听私塾,诵三字经、幼学琼林,后入私塾六年,读论语、孟子、诗经,有“少年孔夫子”之誉。1914年1918年,毛泽东曾在湖南一师求学五年。游学于岳麓书院和湘江之滨。“性不好束缚”,读书不辍。其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于

2、此间逐步形成,并写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1918年,25岁的毛泽东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图书管理员,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列主义著作,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不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始终没有放弃对书法的研究,毛泽东曾研习过欧阳询的九成宫里圈铭、王羲之的兰亭序。解放后,毛泽东来到北京入住中南海,环境的优雅、胜利的喜悦,使他临写法帖渐入佳境。1949年,毛泽东去苏联访问,还.带上一套三希堂法帖,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毛泽东移情草书,借阅了大量的历代名家草书法帖。1958年10月6日,毛泽东在写给秘书田家英的一封

3、信中说: 请将各种已存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此外,请向故宫博物院负责人(是否郑振铎?)一询,可否借阅那里各种草书手迹若干? 自此以后,毛泽东潜心钻研草书,临习过怀素的自叙帖、论书帖、苦笋帖,他还常读唐代的草诀要领、草诀百韵歌,披阅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等。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毛泽东的草书达到了他一生中的最高境界,成为中国书法史的草书大家,并因此在其逝世后入选20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书艺巅峰时期最精彩的作品,标志着他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忆秦娥娄山关一词作于1935年2月,当时党.于同年1月初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

4、东为首的党.的正确领导,随即.红军于2月25日第二次攻克娄山关,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毛泽东在随.纵队过娄山关后,触景生情,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词曰: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此词是毛泽东在其革命事业重大转折点所作,他本人也十分喜爱,多次书写留下墨迹有六幅之多,这件是六十年代初所写,此时的毛泽东草书技法已非常娴熟,回顾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他.澎湃,恣意挥洒,作品大气磅礴,意境雄浑苍茫,其势若惊雷闪电,其行若龙蛇盘行,筋骨内含,自然流美。晋王僧虔曾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而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人

5、。此件作品汪洋恣意,任意挥洒,真正做到了诗词与草书艺术的高度统一,可谓神采兼备,既可远观神采,又可近赏其笔情墨趣。 毛泽东的书法意境源于他豪放婉约的性格、博览群书的学养以及革命经历铸就的政治家博大胸怀此作开篇“西风”二字大度潇洒,却一反作书浓重笔开笔的惯例,其细若游丝的线条令人如临空气稀薄、寒风凛冽的娄山关头,倍感革命的艰辛;“烈、长、空”之字形出怀素草法,被凛冽的“西风”高度压缩,“雁”字欹侧其形,恰补右下空白,天衣无缝;“霜晨月”墨色将浓遂枯,“月”字势如破竹,一泻千里。似将清辉铺满大地,营造出一片凄凉的氛围;“马蹄声碎”,一路斜阳,再现了红军行进于贵州高原崎岖山道的真实画面,“喇叭声咽”

6、至“咽”字情绪低缓,既描绘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场面,又表现了作者对革命战友的深切怀念。作品在下阙中随词中的情绪转移而转移,笔调渐渐高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越写越潇洒,越写越奔放,节奏加快,字形加大,“铁”字纵笔飞舞,屈如盘丝,遒劲有力,“从头越”更是轻快摇曳,婀娜多姿,表现出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正欲一展鸿图的豪迈胸怀。“苍山如海”,以枯笔淡墨行之,幽远苍茫,崇山峻岭沐浴在茫茫雾海中如现眼前,“残阳如血”情绪转向深沉,用笔亦转趋缓,墨色逐渐加重,“血”字以行楷横撑作品之尾,仿佛残阳西沉之后,映红了壮丽河山,慷慨悲壮之意油然而生。 此作原是书写于三页纸之上,合起来却浑然一体。毛泽东草书

7、作品章法极具特色,往往是无行无列,字体之大小完全任情发挥,变化对比极大,且字里行间相互穿插迎让天衣无缝,如同一体,故远观惟见神采,满纸烟云。此作二、三行“月、马、碎”之穿插环环相扣,末三行“海、东”旁逸斜出,遥相呼应,等等不一而足,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是文学、书法、作者修养的最佳组合。篆、隶、楷、行、草五体中,草书是最能抒情写意的一种书体。有人说,毛泽东即便不是大政治家,也算得上大书法家,我不敢苟同,书乃心画,毛泽东书法的意境源于他浪漫主义气质、豪放婉约的性格、博览群书的学养,以及革命经历铸就的政治家博大胸怀,促使他选择了草书来抒发豪情壮志,而他过人的天资与勤

8、奋,最终促使他的草书艺术达到了雄踞于古今大家的行列当中。没有这些,他如果一辈子呆在韶山冲练书法,不可能达到独步当代、笑傲江湖的高度。篇二:忆秦娥娄山关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忆秦娥 娄山关 1935年2月 毛泽东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 忆秦娥 娄山关中词牌名是_,题目是_。 (2) 词的上阕,描绘了红军进军的场面。(下面的填空请选用词里的文字)进军的时间是_,为了渲染红军急速而又坚毅地向娄山关前进的英勇姿态,诗人写到的物象有_。 (3) 当时的红军仍处在长征途中,困

9、难重重,流血牺牲在所难免。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诗人为了表达这一抽象立意,在下阙中借助的形象之物有_。 (4) _ (5) 综观全词,词的感情基调是 A. 壮丽 B. 壮烈 C. 悲凉 D. 壮观 (6) 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漫道一词的意思是 A. 漫长的道路 B. 满路 C.莫道,别说 D. 慢慢地说 (7) 本词的比喻句有哪些? _阅读题 答案:1.忆秦娥,娄山关;2.霜晨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马蹄声碎、喇叭声咽;3.苍山如海、残阳如血;4.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5.B;6.C;7.雄关漫道真如铁。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篇三:艺术歌曲论文艺术表现论文:歌曲忆秦娥.娄山关艺术

10、表现浅析 艺术歌曲论文艺术表现论文:歌曲忆秦娥.娄山关艺术 表现浅析 内容摘要: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长征路上取 得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写下的一首著名的诗词。后来,作曲 家陆祖龙为该诗词谱了曲,使其成为了一首优秀的艺术歌 曲。文章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文学特色等方面进行分 析,并就如何在演唱中表现其艺术特色,从音乐表现、语言 表现及声音表现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艺术歌曲 忆秦娥 娄山关 总体特征 艺术表现 艺术歌曲是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它不是常规的叙事,它 的意象是跳跃的。艺术歌曲没有像歌剧那样长长的声乐线条 和各种炫技的机会,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和钢琴一起去表现 音乐和诗歌中的意境

11、、情感和戏剧性。因此,艺术歌曲的演 唱思维完全不同于歌剧演唱,它是一门极其精深微妙的诗的 艺术。诗歌是艺术歌曲的核心,正是从诗歌中,艺术歌曲赋 予自身以色彩。每一位诠释艺术歌曲的演唱者的目标都是要 反映和再创作曲家自身所激发出的最初的冲动。“拉佛尔 格主张,学习唱歌应该以对诗的研究作为出发点。菲力普认 为:歌唱者除非在歌唱时有着清楚明确的思想目的,否则技 艺的才能是没有方向的。”1 关于对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艺术歌曲研究的文献,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及其他途径进行了查找,仅找到了一些 有关对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研究方面的文献,却 没找到对同名的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进行研究的文 献。因此,为了能更深层

12、次地认识、理解艺术歌曲,更好地 把握、诠释这首艺术歌曲,更好地理解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诗 词作品,同时.这段光辉的历史,对这首艺术歌曲进行研 究可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此,笔者仅从自己的演唱、学习的经验出发,拟从对 忆秦娥娄山关总体特征的把握和艺术特色的表现两方 面进行分析,来探讨这首艺术歌曲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 一、总体特征的把握 (一)词牌忆秦娥 忆秦娥是词牌名,词牌名即词的格式的名称。“忆秦娥 这个词牌名,据传系起自李白于唐明皇奔四川以后所作之 词,因其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之句故称。”2 (二)娄山关 娄山关,古名不狼山,位于遵义北面大娄山峻拔山峰之 间,北据巴蜀,南据黔桂,两侧群峰险峻,

13、壑底山路陡立, 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以中国工农红军长 征时闻名中外的娄山关战役而著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在娄山关上竖立了毛泽东手书忆秦娥娄山关的诗 词大理石碑刻。(三)忆秦娥娄山关的创作背景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城红军总司令部召开 中共.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的领导地 位。1月29日,红军第一次渡过赤水河,从这里北渡长江, 遭到川军阻拦。毛泽东和.领导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 应该恋战,便立刻指挥各军团避实就虚,摆脱川军,进入云 南省威信县扎西地区。毛泽东随.纵队于2月8日进 驻扎西镇,出席在这里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 在会上总结并提出回师

14、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的主张。 当川军从南北两个方向进逼扎西时,红军在2月20日第二 次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 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 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 的一次胜利。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诗词“是后来追写 的”。3 作曲家陆祖龙对忆秦娥娄山关的谱曲,又赋予了 这首诗词新的内涵。从其音乐形态来看,其结构严谨、旋律 舒展、节奏变化丰富、音域宽广、力度变化大,对这首诗词 有了更深刻的渲染与表现,使其成为了一首更具深厚内涵和 魅力的艺术歌曲。 (四)诗词的文学特色分析 这首诗词慷慨悲烈,雄沉壮阔。诗词的上阕,写向娄山

15、关进军途中的情景;诗词的下阕,写的是红军傍晚跨越娄山 关,向遵义进军的情景。 这首诗词在我们的脑海里涌现出的是那种悲壮的画面: 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 上,然而,红旗不倒,依旧飘飘,在夕阳中显得格外鲜红。 至此,一股豪情油然而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 头越。” 在这首诗词里,作者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寥寥数笔, 便将激烈的战斗场面勾画得淋漓尽致,产生了极大的感染 力。 二、艺术特色的表现 对作品的艺术表现也就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这要靠演 唱者自己来完成。演唱者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必须建立在对 作品的正确分析与深入理解之上。同一首歌,由于演唱者在 经历、经验以及

16、对事物感受方面的差异,必然对作品理解存 在差异,因此表现出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作品从曲式 上看很简单,结构也不复杂,但经过一个好的演唱者恰到好 处的处理,会非常感人。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表演流派盛行的时候,人们对 歌唱的要求不仅是歌唱技术,更要求歌唱要有独特的艺术表 现力,甚至要求包括严肃歌剧歌手在内的演唱者离开乐谱而自由发挥,“人们期望他离开乐谱上的音符,甚至要求他这 样。人们根据他的创造性想象力、趣味、勇气和创新是否优 美来判断他的才能,歌手的这种创造特权和义务一直持续到 19世纪。”4曲谱中作曲家所提供的各种速度标记和要求, 是演唱时所要遵循的主要依据。对于演唱者来说,不仅仅是 表面上快一点、慢一点、紧一点、松一点、强一点、弱一点 的问题,而是在曲作者所提供的主要依据基础之上,还要从 作品的风格出发,再加入个人的艺术处理,使演唱更加富有 感染力和特点。 作品的艺术表现通常包括语言表现、音乐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