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①必修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_第1页
地理①必修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_第2页
地理①必修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_第3页
地理①必修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_第4页
地理①必修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三章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课标要求 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教材分析 1、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与盛行风有关。并结合风带与洋流模式图总结和归纳了洋流的分布规律。最后,给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冬季分布图,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2、教材的顺序和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识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 2、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3、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

2、方法 1、通过气压带和风带图的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对比能力。 2、通过展示和分析洋流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 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世界洋流的形成、分布和影响等。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 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

3、深的认识。学法指导 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哥伦布两次到美洲的路线和所用的时间) 思考:哥伦布的两次美洲之行所用时间为什么会不同?(盛行风的影响) 提问:除了盛行风的影响之外,还有哪些影响?(洋流的影响) 2、展示太平洋局部地图 设置情境:1941年12月,日本突袭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 引出矛盾:其舰队航线没有选用自然条件较好的南航线,而是选用冬季自然条件恶劣的北航线,这是为什么? 3、展示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局部地图 设置情境:1991年1月爆发的海湾战争

4、,大量的原油泄漏和燃烧,导致严重的污染,尤其是对海水污染,对周围海域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甚至危及到我国和日本沿岸的渔业生产,对虾产量锐减,贝类养殖几乎瘫痪。 引出矛盾:出事地点在印度洋,怎么对我国和日本的渔业产生影响? 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引出洋流这不是一个新名词,是大家似是而非知道的,现在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朝着同一个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4、展示天气图:2000年11月14日西欧、俄罗斯东部天气状况(摩尔曼斯克(MURMANSK):69N-41C;阿扬(AYAN):56N-30C) 引出矛盾:同在北半球,按照太阳辐射在各纬度的分布情况分析,纬度越高,气温越低,为

5、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注:摩尔曼斯克在北极圈内,是北冰洋的不冻港。 同时展示洋流图(西欧沿岸是暖流、俄罗斯东部沿岸是寒流) 非洲那么对美洲大陆、洋流对同纬度亚欧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影响是不同的,:提问大陆、澳大利亚东西两岸气候的影响是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呢? 问题探究1: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是否遵循一定的规律呢? 通过课件展示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东西两岸气候和沿岸洋流分布,得出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的。 充分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地理事物与现象,该事物或现象与其认知产生了冲突,激起学生寻找地理规律的认知欲望。 二、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自主合作探究:利用图3.5,分组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第一

6、步:教师出示归纳地理分布规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观察 2、分组对比分析 3、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逐步加以整理归纳共同性 4、应用 教师指导学习方法,让自主学习有方法可依。 第二步:1、观察学生读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熟悉洋流的名称、流向 2、分组对比分析 分四组: 第组:观察对比图1:以北纬60度(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中高纬度海区 第组:观察对比图2:以北纬30度(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中低纬度海区 第组:观察对比图3:以南纬30度(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低纬度海区 第组:观察对比图4:以南纬60度(副

7、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高纬度海区 提示:对比分析洋流运动的方向、东西岸的洋流性质差异 各组明确自主学习的任务和范围,增强目的性。自主合作学习落实到行动上。 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能力。并掌握归纳的一般方法。 并在图中画出此海域洋各组根据学法指导归纳出各海域洋流的分布规律,归纳共同点流分布的简单的模式图: 0N 90 0N 0N 300 0 0S 300S 学法指导半球(中低、我们归纳的是_1 中高纬度)海域的洋流运动规律、该海域的洋流是否连续运动,形成2 环流?若是,请找出环流的中心(副热带 海域、副极地海域、地轴)、该海域洋流的运动方向(可以用顺3 时针、逆时针描述)、

8、注意观察洋流的不同性质(寒暖流4可以用大在你的归纳图中的位置 洋东岸、大洋西岸描述) 、其它5 注意:寒流用虚线画,暖流用实线画60 60 0S 90 通过学法指导,明确归纳的内容,课堂任务饱满。 应用和评价 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学生绘图的结果并让学生进行评价 分。分,共1004项内容各为20分,局部模式图20课件展示“评价标准”:学法指导中前一方面培养学生又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改变原有的教师评价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评价,评价过程是强化对洋流分布规律的另一方面该种评价方式能激起学生的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认识的过程;并肯定了该学习方法的有效,是本堂课的一个高潮部分。0N 90 第三步:把通过评价、经过

9、修改的局部模式图汇总 0N 60 ,到一张图上,并添加“赤道逆流”等(如右图) 总结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如下: 0N 30 南北半球中低纬度环流 (以副热带海域为中心): 0 0 方向:北顺南逆 大洋东岸是寒流 0S 30 大洋西岸是暖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以副极地海域为中心)0S 60 方向:逆时针 0S 90大洋东岸是暖流 大洋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西风漂流、南极环流 第四步:把图“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与归纳图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学生归纳。学生把自己辛辛苦苦得出的模式图和专家画的一比,发现大部分符合的,肯定了合作学习的有效、肯定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10、但是还有一小部分是不同的,是怎么回事呢? 于无疑处生疑,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过渡: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是由什么力量驱动的? 问题探究2:西风漂流、南极环流的驱动力是什么? 第一步:教师出示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 1、猜想通过读图3.4解决 2、验证运用图3.5来验证猜测 3、交流 4、结论 教师指导学习方法,让自主探究学习有方法可依。 第二步:学生分组合作寻找驱动力盛行风的吹拂下同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的分布规律不符合?3.6:西风漂流、南极环流的分布为什么与图3问题探究通过对比和分析,得出影响洋流分布的其它因素陆地形状的限制 问题探究2和3是本堂课的第二个高潮部

11、分 培养了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步:利用洋流图3.5,解决导入部分的问题 1、展示太平洋局部地图 1941年12月,日本突袭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其舰队航线没有选用自然条件较好的南航线,而是选用冬季自然条件恶劣的北航线,这是因为顺流航行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2、展示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局部地图 1991年1月爆发的海湾战争,大量的原油泄漏和燃烧,导致严重的污染,尤其是对海水污染,对周围海域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甚至危及到我国和日本沿岸的渔业生产,对虾产量锐减,贝类养殖几乎瘫痪。出事地点在印度洋,怎么对我国和日本的渔业产生影响?这是因为洋流可以加快海洋污染物的扩散,

12、但是会使污染范围扩大。 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3、展示天气图:2000年11月14日西欧、俄罗斯东部天气状况(摩尔曼斯克(MURMANSK):69N-41C;阿扬(AYAN):56N-30C),是因为洋流对沿岸气候影响很大: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前后遥相呼应,学生的疑惑得到解决。课堂结构完整。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 第二步:课件展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的分布 问题探究4: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的成因是什么? 课件展示秘鲁渔场的分布、东南信风、南太平洋中低纬度洋流的分布 问题探究5:秘鲁渔场的成因和上述2个渔场的成因相同吗?为什么? 洋流对海洋生物资

13、源分布和渔场的分布影响很大:寒暖流交汇的海域、冷海水上涌的海域特别容易吸引鱼类并形成渔场。 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认为学习的地理规律对生活是有用的。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课外问题探究:阅读“神奇的厄尔尼诺现象”,运用本堂课的归纳的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探究学习方法,分组合作探究后面的4个问题。 四、巩固学习方法 授课设计意图:整个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优势,在归纳规律、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步步启发引导下去分析、对比、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

14、充、总结,这样才能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五、教学后记 本节教材内容和以往的人教版的老教材的内容少了很多。但是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本堂课的设计和以往的上课模式、师生互动、评价方式截然不同。 (1)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在吃透教材、寻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识别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因素的基础上选择、组织教学内容。 (1)关注学生的基础、心理、思维特点、学习能力。可以通过事前与学生的谈话等方式来关注学生的知识准备状况,从而确定新的教学起点。 (3)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析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选择适合本堂课的教学方法对比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适应地理学科时空跨度大的特点。 (4)关注教学评价设计的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