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管理指南_第1页
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管理指南_第2页
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管理指南_第3页
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管理指南_第4页
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管理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解读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解读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 管理临床康复指南管理临床康复指南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SCI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 三、SCI恢复期泌尿系评估、处理与康复 四、自主神经过反射的处理(略) 五、SCI后的护理 六、SCI后预期寿命 一、概述一、概述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脊髓损伤康复专业委员会、国际脊髓学会 中国脊髓损伤学会及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尿控学组的组 织下,在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下, 制定了针对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管理与临床康复指南。 目的是为不同医疗条件下的临床医生在选择合理的诊断方法、 治疗与康复手段,以及长期随访、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提供参考

2、。 一、概述一、概述 1. 制定依据 n循证医学EBM nCNKI和PUBMED近10年的中英文文献 n美国截瘫退伍军人协会2006年的成人脊髓损伤患者膀胱管理 指南 n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EAU)2006、2008两版本的脊髓损伤相关的神经源性下尿路功 能障碍诊治指南 n所应用的名词术语遵循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 ICS)和国际脊髓学会(International Spinal Cord Society, ISCoS)推荐的标准化名词定义 一、概述一、概述 脊髓损伤(s

3、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世界各国的高发病患之一, 外伤性、医源性或血管源性等原因皆可导致脊髓损伤,呈现出 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耗费、青壮年患者居多的特点。 脊髓损伤后可产生不同类型的下尿路功能障碍,脊髓不同节段 的损伤均可对膀胱和尿道括约肌功能产生相应的影响。对下尿 路功能障碍的不当处理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上尿路损毁。 一、概述一、概述 国际尿控协会将排尿功能障碍分为储尿期和排尿期两部分进 行描述,并基于尿动力学结果,针对患者储尿期和排尿期的功 能障碍提出一个分类系统。该分类可以较好地反映膀胱、尿道 等下尿路的功能和临床症状,但没有反映上尿路功能状态。 对膀胱输尿管返流的

4、分级对膀胱输尿管返流的分级 参照国际返流分级标准参照国际返流分级标准 级:返流至不扩张的输尿管; 级:返流至不扩张的肾盂肾盏; 级:输尿管、肾盂肾盏轻中度扩张,杯口变钝; 级:中度输尿管迂曲和肾盂肾盏扩张; 级:输尿管、肾盂肾盏重度扩张,乳头消失,输尿管迂曲。 肾盂输尿管积水扩张分度标准肾盂输尿管积水扩张分度标准 1度:肾盂肾盏轻度扩张、输尿管无扩张; 2度:肾盂肾盏中度扩张、杯口变钝,输尿管轻度扩张; 3度:肾盂肾盏中度扩张和输尿管中度扩张迂曲; 4度:肾盂肾盏重度扩张、乳头消失,输尿管重度扩张迂曲。 上述肾盂输尿管积水扩张经常源自膀胱壁增厚导致的壁段输尿管狭 窄梗阻。该方法最后对肾功能的损

5、害程度进行分类。 上述分类方法有助于全面评估、了解、描述和记录脊髓损伤患者的 上尿路与下尿路的病理生理状态及其变化,为进一步制定治疗与康 复方案和随访,提供全面、科学和客观的基础。 二、二、SCI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 1. 目的 n保证患者安全,及时排除尿液、预防膀胱过度膨胀、预防泌 尿系感染、预防结石形成、预防尿道损伤。 n早期并发症的预防是下尿路功能成功康复的前提 2. 诊断 n 脊髓损伤病变诊断 n 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诊断(目前医院不能开展该 项诊断) 二、二、SCI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 急性脊髓损伤后,大部分患者出现膀胱排空障碍,需要通过适当的

6、方法安全地排空膀胱。常用的方法有经尿道留置尿管、间歇导尿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IC)、耻骨上膀胱造瘘等。 3.处理措施 3.1 经尿道留置导尿 n急性期需抢救、手术、大量输液时短期使用,可作为最初48h的急 救措施 3.2 耻骨上造瘘 n 发展中国家治疗尿潴留和尿失禁的重要方法,急性期短期使用安全 二、二、SCI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 3.3 间歇导尿 建议尽早开始,协助膀胱排空的金标准。 膀胱间歇性充盈与排空,有助于膀胱反射的恢复。对于出现排 尿功能障碍的早期脊髓损伤患者,应首先排除泌尿系器官的损 伤(如膀胱破裂、尿道损伤等),在生命体

7、征稳定后,如果不存在 间歇导尿禁忌症,应尽早开始间歇导尿。 n无菌间歇导尿 急性期推荐 n清洁间歇导尿 二、二、SCI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 间歇导尿前提条件: 有足够的膀胱容量、规律饮水利尿、保持24h最大尿量约 1500-2000ml左右; 每4-6小时导尿1次,每次导出尿量500ml; 患者病情平稳,不需要抢救或大量输液 间歇导尿禁忌症 n合并尿道或膀胱损伤(尿道出血、血尿); n合并尿道畸形、狭窄、尿道炎、尿道脓肿; n合并膀胱颈梗阻、严重前列腺增生症; n合并膀胱输尿管返流、肾积水; n盆底肌或尿道外括约肌严重痉挛; n严重自主神经过反射; n严重尿失禁 二、二、SCI

8、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 无菌间歇导尿的要点包括: 选择适当尺寸的导尿管:推荐使用1214 Fr的导管(女性可以 选用14或16 Fr); 无菌操作:尿道外口消毒后,经尿道无菌插管; 充分润滑尿道:推荐使用润滑剂以避免发生尿道损伤等并发 症; 轻柔操作:缓慢插入导尿管,避免损伤尿道黏膜; 完全引流尿液后,轻微按压耻骨上区,同时缓慢拔出导尿管, 尿管完全拔出前夹闭尿管末端,完全拔出尿管,防止尿液返流。 二、二、SCI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 3.4自发排尿 n 脊髓休克期过后,逼尿肌出现过度活动,建议尽早使用抗胆碱 能药物(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等),抑制逼尿肌收缩,

9、 保护膀胱。 n 急性期脊髓损伤患者,即使是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多不能 产生自主排尿,严禁为了诱发自主排尿而进行的挤压、叩击膀 胱等动作。 二、二、SCI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 4.泌尿系感染的处理 4.1 常见概念 n菌尿 从中分离出细菌的尿液 n无症状性菌尿 无临床感染症状的菌尿 n定植 细菌存在泌尿系腔道但未引起组织侵犯的菌尿 n泌尿系感染 细菌侵犯泌尿系任一组织 n症状性泌尿系感染 出现发热、出汗、寒战、恶心呕吐、肉眼 脓尿、膀胱痉挛、腹痛或肋脊角叩痛等症状的泌尿系感染 二、二、SCI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 4.3 泌尿系感染诊断标准(卫生部) n在临床诊断

10、基础上,仍符合以下四个条件之一 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培养革兰氏阳性球菌菌数 104CUF/ml,革兰氏阴性球菌菌数105CUF/ml 新鲜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 视野见到细菌 二、二、SCI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 4.3 泌尿系感染诊断标准 无症状性菌尿症患者虽无症状但在近期(通常为1周内)有内 镜检查或留置导尿史,尿液培养兰氏阳性球菌菌数104CUF/ml, 革兰氏阴性球菌菌数105CUF/ml应视为尿路感染 耻骨上穿刺抽吸尿液细菌培养只要发现细菌即可诊断尿路感染 n 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白菌属、金球葡萄球菌、表 皮葡萄球菌、肠球菌 二

11、、二、SCI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 4.4泌尿系感染治疗 (1)无症状性尿路感染的治疗 常规治疗:加强营养、增强自身免疫力,利尿、酸化尿液、定期 更换或尽早拔除尿管、降低膀胱内压、避免输尿管返流、减少 残余尿 一般不需要抗菌药物治疗 n 特殊情况下根据药敏结果适当治疗: 病区内特殊微生物造成的院内感染,需控制性治疗; 具有出现严重并发症风险的患者,如免疫功能缺陷; 需泌尿系手术的患者等。 二、二、SCI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 (2)症状性尿路感染的治疗 常规治疗 抗菌治疗 症状轻者口服给药,发热者静脉用药,轻症者通常治疗 7天,重症一般14天 n 无逼尿肌过度活动情

12、况下每次导尿时膀胱容积不要超过尿流动 力学检查确定的膀胱容积(通常400ml),反之需使用药物增 大膀胱容积 n 感染较重者建议留置导尿管持续引流,消除残余尿,复杂性尿 路感染要警惕膀胱压力过高,尿液返流,需定期行尿流动力学 检查。 二、二、SCI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 4.5尿路感染的预防 l尿管选择 缩短留置导尿时间,尽早开始间歇导尿 有明确的证据证明,选择合适的硅胶气囊导尿管,使用具有抗 微生物活性材料的尿管,或使用能抑制尿管表面生物膜沉积和延 缓结壳效应的特殊涂层,可减少尿管所致的尿路感染。 l利尿 保持饮水1500ml-2000ml/24小时 留置尿管期间,如无特殊禁忌

13、,建议患者保持饮水量 15002000 ml/24 h以上,利尿产生的大量尿液具有尿路冲洗作用, 能阻止细菌经尿管进入膀胱。间歇导尿期间,推荐定时定量饮水 利尿(每日饮水计划表),约15002000 ml/24 h;同时配合定时 翻身和主动锻炼,有利于排空膀胱,降低尿钙浓度,预防结石与 感染。 二、二、SCI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 l酸化尿液 降低尿液pH值,酸化尿液,可有效抑制尿液细菌繁殖。维 生素C、健康醋等 l抗生素预防 不推荐预防性使用 多数学者认为,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无症状性菌尿,但对预 防症状性尿路感染无明确作用;而且,应用抗生素预防期间,尿 液细菌耐药发生率成倍增长

14、,故不推荐使用。在局部应用方面, 使用抗生素液冲洗膀胱和引流袋来预防尿路感染无明显效果,不 推荐常规使用 二、二、SCI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急性期的泌尿系处理 l膀胱内高压及残余尿处理 降低压力,减少残余尿 脊髓损伤后如果多次出现尿路感染,首先要明确是否存在膀胱充盈期 或排尿期压力过高、残余尿过多等问题。合理地降低膀胱压力,减少残 余尿,可显著降低复发性尿路感染的机会。 l膀胱灌注或膀胱冲洗 膀胱冲洗没有预防感染作用,反而有增加感染可 能,不推荐使用 多项研究已证实,人工冲洗膀胱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有增加感染 的可能。 清洗尿道外口仅有清洁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常规冲洗膀胱可能增加输尿管返流

15、,从而引发肾功能损伤 的风险。因此,不推荐脊髓损伤急性期常规应用;但在出现脓尿、血尿、 尿液浑浊或尿管引流不畅时则可以进行膀胱冲洗。 也有部分文献支持在慢性康复期膀胱灌注黏膜保护剂可修复黏膜表面受 损的聚糖层,起到预防膀胱感染的作用。 三、三、SCI恢复期泌尿系评估、处理与康复恢复期泌尿系评估、处理与康复 1.目的 n长期目标:对患者下尿路功能障碍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分类, 发现并去除泌尿系损害的高危因素,制定恢复储尿及排尿功能 的个体化方案。 n首要目标:保护上尿路功能(保护肾脏功能),保证储尿 期和排尿前膀胱压力处于安全范围内。 n次要目标:恢复/部分恢复下尿路功能,提高控尿能力,减少 残余尿

16、量,预防泌尿系感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三、三、SCI恢复期泌尿系评估、处理与康复恢复期泌尿系评估、处理与康复 2.评估与诊断 2.1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包括: (1)导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脊髓损伤病变的诊断 (2)尿量功能障碍和泌尿系并发症的诊断 (3)其他相关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的诊断 2.2 基础评估 病史、症状、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尿液分析、 肾功能、泌尿系超声-重点了解肾脏、输尿管、膀胱形态和残余) 三、三、SCI恢复期泌尿系评估、处理与康复恢复期泌尿系评估、处理与康复 2.3专科评估 n尿液细菌学检查 泌尿系感染时的必做检查 n泌尿系平片(KUB)和静脉肾盂造影(IVP) 肾

17、、输尿管、膀 胱形态以及分肾功能状态,明确有无泌尿系结石存在 n泌尿系CT 能够明确肾脏皮质厚度、肾盂积水状态、输尿管 扩张程度、泌尿系结石和新生物等异常,了解泌尿系统临近器 官情况 n 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造影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urog- raphy, MRU) 可以清楚地显示肾盂输尿管扩张情况、输尿管走 行和迂曲状态以及膀胱形态,无需使用造影剂,不受肾功能影 响,为推荐检查项目。 三、三、SCI恢复期泌尿系评估、处理与康复恢复期泌尿系评估、处理与康复 n核素检查 包括肾图、利尿肾图或肾动态检查,可反映分肾 功能情况,明确肾脏供血状态;利尿肾图可以鉴别上尿路梗阻 性质

18、是机械性梗阻还是动力性梗阻膀胱尿道造影 n膀胱尿道镜检查 可以了解膀胱尿道形态,是否存在膀胱输 尿管返流、逼尿肌-括约肌协同性等情况,为推荐检查项目。 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时可同期行此项检查 n尿动力学检查 能对下尿路功能状态进行科学、客观和定量 的评估。 三、三、SCI恢复期泌尿系评估、处理与康复恢复期泌尿系评估、处理与康复 脊髓损伤后期泌尿系处理与康复的总体原则 现阶段脊髓损伤后下尿路功能很难达到痊愈,因此,泌尿系处 理原则为:采取各种措施保护上尿路功能,防止功能恶化,确 保患者相对正常的寿命。首先要积极治疗脊髓损伤原发病,在 脊髓损伤原发病变未稳定以前应以保守治疗为主。 尽早、定期进行影像尿

19、动力学检查,以明确下尿路病理生理状 态和改变,根据结果,制定治疗方案,选择治疗方式,调整治 疗方案。 三、三、SCI恢复期泌尿系评估、处理与康复恢复期泌尿系评估、处理与康复 完全性脊髓损伤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泌尿系处理与康复: l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及括约肌无反射(弛缓膀胱) l逼尿肌无力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 l神经源性逼尿肌、括约肌过度活动的治疗:(1)手功能正常 患者的康复治疗;(2)手功能不健全患者的治疗 四、自主神经过反射障碍的处理四、自主神经过反射障碍的处理 l自主神经反射障碍(autonomic dysreflexia, AD)常见于损伤平 面为T 6 及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 l各

20、种有害刺激均可诱发自主神经反射障碍,但最常见的有害刺 激来自膀胱。大约75%80%自主神经反射障碍是由于膀胱膨 胀或导尿而诱发,逼尿肌过度活动、DSD、大量残余尿、膀胱 结石、留置尿管和气囊刺激等均是常见诱因。 l其次,有害刺激来自胃肠道,如便秘、栓剂、灌肠和其他因素 刺激直肠等。 l自主神经反射障碍的发生率报道不一,自主神经反射障碍以突 发恶性高血压为特点,伴或不伴有搏动性头痛、大量出汗、面 色潮红、心动过缓、畏寒、焦虑等症状和体征。 五、五、SCI后的护理后的护理 五、五、SCI后的护理后的护理 间歇导尿的护理 病情稳定后应及早进行间歇导尿,有条件的应进行尿动力学检 查以确定膀胱的安全容量、顺应性、储尿期压力等,为确定间 歇导尿的每次导尿量提供依据。 间歇导尿前要对患者、家属进行相关知识普及,包括:让患 者家属了解相关的解剖知识;限制液体的摄入量:每日液体 摄入量应限制在15001800 ml之间,并要求做到均匀摄入(每 小时100150 ml,包括三餐中的摄水量,若喝汤或粥者应减少 饮水量,晚间应减少饮水量);上肢功能良好的患者尽快训 练掌握自家导尿技能。 五、五、SCI后的护理后的护理 p 耻骨上膀胱造瘘管的护理 p 尿失禁的护理 l 男性患者可使用阴茎套集尿器或纸尿裤处理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