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_第1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_第2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_第3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_第4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t is not difficult to make a decision, but the hard part is to put it into action and stick to it to the end.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 化学说课稿 篇1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下朱庄中学的化学教师,我叫杜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化学方程式专题复习。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体会四个部分来阐述对本节课的构想。一、教材分析:1. 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化学方程式的一节专题复习课。化学方程式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内容,贯穿于化学学习

2、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是中考考查的重中之重。2、学习目标: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分类。(2)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应注意的事项。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归纳分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复习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3、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分类书写4、难点: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不同的学习情境,组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在应用知识、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多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3、,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小组互助学习的和谐氛围中,快乐学习、享受学习。三、教学过程:包括创设情境导入;合作互助,分类复习;综合运用、直击中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提升五个环节。【课堂导入】利用11、12、13年中考试题中化学方程式所占比例的统计图引入本节课。目的:说明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合作互助,分类复习】1.化合反应利用常见的化合反应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化合反应的特点,并完成学案上练习。2.分解反应利用化合反应引出分解反应,引导学生分析分解反应的特点,并能够熟练应用。3.置换反应利用实验室制氢气的反应原理,引导学生分析置换反应的特点,并完成学

4、案上的练习,同时总结置换反应的类型。4.复分解反应利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引导学生分析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并且能够完成复分解反应的方程式的书写,进而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四、综合运用,适应中考1.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三年中考20题的方程式书写。2.小组合作学习模拟完成20_年中考20题的出题任务。3.完成给信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方程式有了那些认识?书写方程式你还有哪些问题?【作业】【板书设计】化学方程式一、化合反应符号表达式:二、分解反应符号表达式:三、置换反应:符号表达式:四、复分解反应符号表达式: 四、教学体会:化学说课稿 篇2各位领导、评委、各位同行

5、: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选修四 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的第一课时,我主要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一、教材内容本节课是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电解原理。教材通过“电解氯化铜”的实验展示电解原理的实质,并认识电解池的功能。“电解氯化铜”的实验是理解电解原理的突破口,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心。通过该实验将推导出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电解的一般规律,电极产物的判断方法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其中电解的一般规律,电极产物的判断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二、教材内容的重要性电解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既涉及到电化学的理论知识,又与氧化还原反应等密切相关,故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学生

6、已经学习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通过对电解池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和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和提高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有很大的作用三、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解原理,会判断电极产物2、能书写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培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利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铜的微观模拟,探究电解原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判断电极产物。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电解知识的学习,发现其在日常生活

7、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并提高他们辩证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四、教学重点理解电解原理和以电解cucl2溶液为例得出惰性电极作阳极时的电解的一般规律。五、教学难点理解电解原理,非惰性电极作阳极对电解产物的判断六、 教法通过多媒体的应用,直观形象的展示电解的过程,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并适当进行问题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体现“以问题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精神七、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练习等学习手段,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

8、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八、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复习回顾新课引入探究活动学习电解理论演示模拟实验完善电解原理课堂小结学习反馈(固化能力,形成学科思想和学科能力)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力求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1、复习回顾(2分钟)通过习题 复习回顾原电池相关知识进行热身,并与本节课建立衔接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分钟)通过名人典故引入新课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学习电解原理(20分钟)设疑我们已经知道,金属和电解质溶液都能导电,金属的导电过程是物理变化,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是否与金属的导电过程相同呢?探究活动1:(p

9、79实验4-2)活动汇报: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碳棒上有能使淀粉i溶液变蓝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cl2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碳棒上有红色物质析出cu设疑cucl2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为什么会分解生成cu和cl2呢?然后通过多媒体演示通电前后溶液里离子移动情况【小结】(1)、电解:电解质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通电时自由离子作定向移动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2)、电解池: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3)、电解池的形成条件:直流电源、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熔融电解质)、构成闭合回路(4)、电极名称: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5)、电子移动的方向:电源负极 电解池阴极 电解液

10、中的阳离子(被还原)电解池中阴离子(被氧化)电解池阳极 电源正极(6)、电解本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4、离子的放电顺序设疑阴极为什不产生氢气呢?阳极为什么不是氧气呢?通过分析讲解得出结论【小结】溶液中离子放电顺序:阴极:+ca2+na+mg2+al3+ (h+)水zn2+fe2+sn2+ pb2+(h+)酸 cu2+ fe3+ hg2+ag+阳极:1、阳极若是活泼电极,金属电极本身先于任何离子放电2、阳极为惰性电极:s2- i- br- cl- oh- 含氧酸根离子 f-5、通过例题讲解总结出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1).分析溶液中存在的所有离子(包括水的电 离)、并分

11、成阳离子组和阴离子组。(2).根据放电规律,阳离子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而阴离子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完成电极反应式。(注意得失电子守恒)(3).由阴阳两电极反应式,合并得总反应式。(弱电解质的须保持分子形式)小结: 分电极、析溶液、判流向、断粒子、书极式、写方程6、随堂练习(7分钟)1、判断(1)电解、电离均需要通电才能实现( )(2)电解池中电解质溶液导电过程即电解过程( )(3)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均发生氧化反应( )2、以石墨作电极,电解下列溶液,写出电极反应及电解总反应式。(1)agno3溶液 (2)na2so4溶液九、板书设计第一节 电解池一、电解原理1、电解原理cucl2 cu

12、2+2cl-阴极:cu2+2e=cu (还原反应)阳极:2cl 2e=cl2(氧化反应)总反应:cucl2=cucl22、电解池的形成条件:直流电源、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熔融电解质)、构成闭合回路3、电极 : 阳极:与外电源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即失去电子)阴极:与外电源负极相连,发生还原反应(即得到电子)4、电解池中的电子的移动方向: 电源负极 电解池阴极 电解液中的阳离子(被还原)电解池中阴离子(被氧化)电解池阳极 电源正极二、离子放电顺序阴极:+ca2+na+mg2+al3+ (h+)水zn2+fe2+sn2+ pb2+(h+)酸 cu2+ fe3+ hg2+ag+阳极:1、阳极若是

13、活泼电极,金属电极本身先于任何离子放电2、阳极为惰性电极:s2- i- br- cl- oh- 含氧酸根离子 f-三、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分电极、析溶液、判流向、断粒子、书极式、写方程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普通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化学说课稿 篇3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

14、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

15、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二、说教学实施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

16、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展示课

17、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三、介绍教法和学法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

18、、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

19、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

20、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化学说课稿 篇4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安排在第一册课本知识学完后讲授。本节教学内容是对课本中出现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的总结,是一节归纳复习课。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考点之一。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出现频率较高,但知识点较分散。本节课不但对整册书有关环境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对相关知识加以扩展,讲授过程中注重中考热点问题的渗透,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更轻松,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个

21、整体认识,使知识更加全面、系统。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后确定小组活动内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环境状况调查,供学生选择。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环境问题贯穿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知识内容可发展、适用年级可扩大。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这章中介绍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学了有机物的初步知识后介绍了“合成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初三学生马上就要进入高中学习,高中学生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扩展研究。他们可以在学习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后,对环境问题的有更多的、更深的了

22、解。也就是说,初中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可以为高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说本节课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学习化学已有了半年的时间,对于环境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懂得了学习化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环境问题。但掌握的知识零散,对知识缺乏整体认识,缺乏理论和实际联系的能力。因为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无时间参加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活动,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维护校园环境卫生等。针对学生合作意识较缺乏的现状,在讲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这一过程将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

23、、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难度也不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计活动形式。活动的宗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教学中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了解防治环境污染的初步知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唯一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加工整合用于实践

24、的能力。4.将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制作出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德育目标:通过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体会化学在美化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效应,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激励他们保护家园,积极投身环保,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观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的_、危害与防治,本地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难点: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网页的制作。课时安排:1课时五、学法的确定各小组根据选定的活动内容,主要从污染_、危害、和防治三方面收集有关文字、图片、视频

25、、图表等资料。在活动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地、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六、教学方法的确定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

26、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根据这一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师与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具体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也就是说本节课中教师的“教”,主要是在课外,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了学生才华展现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七、教学过程设计1设置问题,引入课题通过五幅画面的对比,提出问题:四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有何不同?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什么原因造成的?由学生思考回答,引出环境污染这个课题。2.学生讨论回答什么是

27、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类型有哪些?这些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身边有哪些环境污染?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结合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的知识各抒己见,讨论得出每小组自己的观点。教师归纳、总结、讲解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发言结束后,对同学这次活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然后按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温室效应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绿色化学的顺序对学生查阅的知识、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讲解。在教学过程中,肯定学生的成果,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28、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布置作业(1)必做题:a、每个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找出一个有关环境污染的典型社会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b、每个同学找出三到五个有关环境问题的题目,并做出相应的答案。(2)探索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环境污染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环境和我们的生活”或“邢台环境现状分析”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其中探索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八、板书设计化学说课稿 篇5教材主要介

29、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内容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同时;又为必修5中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等理论知识打下坚实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实质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本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但是在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烷烃和乙烯的知识,知道了烷烃和乙烯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在组成和结构上差异,这些都为本节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但是苯的结构的特殊性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的难点,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苯的结构和性质,难点定为苯分子的结构特征,对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并在教学中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

30、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2、 掌握苯的分子组成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3、 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并能书写出化学方程式;过程与方法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阅读书本、搭建分子模型、观看影像图片等方式学习苯分子组成及结构、性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观察、归纳、分析推理能力。2、通过引领学生对苯结构和性质的探究,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2、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制定了如

31、下教学过程:首先,展示生活中两起有关苯污染的事故的新闻,同时对苯的用途进行简单的介绍,如此一来由苯的两面性用途和毒性,引起学生的关注。自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苯。然后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首先进行自主学习,待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后,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验收:验收学生自主学习成果一苯的物理性质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苯样品以及课本内容,能容易的归纳出苯的物理性质。验收学生自主学习成果二苯的结构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借助苯的发现过程的化学史视屏以及学生自己拼出的实物模型进行讲解,这样就使得讲解更加直观形象。那么如何证明苯分子中是否存在单双键交替这样的结构呢?学生通过回忆前面所讲的烯烃的性质能想到可向苯中

32、加入酸性高锰酸钾和溴水对其验证,实验现象一出,自然否认了凯库勒式的科学性。苯分子实际结构中的碳碳键有何独特之处呢?学生根据课本图3-11苯分子的模型及我所提供的苯中的碳碳键与碳碳单键和双键之间的键长关系能得出以下结论:苯分子中六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cc与cc之间的独特的键验收学生自主学习成果三苯的化学性质学生通过比较烷烃、烯烃、苯中碳原子之间的成建特点,能够得出苯应具有部分饱和烃和不饱和烃所具有的性质能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然后借助模型及flash动画展示苯的取代和加成反应机理,并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苯还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呢?引导学生从分子组成分析得出苯属于烃,

33、则具有烃的一般性质:能燃烧。并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引导学生从含碳量角度分析苯燃烧产生浓烈的黑烟的原因。最后,我将对课堂进行小结并布置形成性练习。反思本堂课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化学说课稿 篇6化学科授课教师在拟写说课稿时,应当先充分了解研究化学学科特点,这样才能写出具有化学学科特点、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说课稿。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具体的要求:对教材的解析教材是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_。因此,教师在展开具体教学工作前比较要吃透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材内容部分要求说明讲稿内容的科目、册数及所在单元或章节;2 教材的具体内容,

34、涵盖了哪些知识点;3 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4 明确教学大纲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5 教学目标的确定,从知识目标、智能目标、德育目标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的重中之重。它的确定要遵循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习时的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而确定的。阐述教法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教师需要考虑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好学习。教法选择是否恰当往往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1 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2 具体采用了哪些教法以及为什么选用这些教法3 说明所用的教具、学具。一般来说,一堂课需选

35、用集中不同教法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增强教学效果。指导学法学法包括“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等等。在拟定说课稿时应突出书名: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学习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概说教学程序这部分内容实际就是课堂教学设计,但要与流水账式的条款罗列区别开,既要有具体步骤安排,又要把针对性的理论依据阐述融会其中。拟定时应科学地阐述:课前预习准备情况;完整的教学程序(主要是:怎样铺垫、如何导入、新课怎样进行、练习设计安排、如何小结、时间如何支配、如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

36、课堂的密度、强化认知效果);扼要说明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组织及调控反馈措施;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法指导的落实;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在撰写时应重点讲清楚每个环节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还要做到前后呼应,使前三个方面内容落实到实处。(5)教学效果分析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深广度的估计,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状况的估计。化学说课稿 篇7各位老师:大家好!经过仔细地研读教材、充分地准备分组器材、我对这节课充满了信心;经过精心授课,今天给大家呈现了一节较为精彩的科学课。现在我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节课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37、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六课,属于“物质变化”中“化学变化”的范畴。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节课主要通过总结前几课的知识,归纳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产生的一些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因此本课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二、学生学情1、学生对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层的认知状态,对于从化学变化的现象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2、本学年,我校科学小组的教师在科学教学中,着力于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勇

38、于探索、大胆质疑、团结合作的科学素养,学生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设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从化学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我们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2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

39、应,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分辩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了解化学变化伴随的一般现象”;教学难点设定为“观察并描述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变化,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四、教学模式及教学过程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多元评价”方式,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结合 “猜想假设- 实验验证-归纳结论- 拓展提升”的科学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力求以活动组织教学。以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发展为中心,着力创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效课堂

40、教学模式。(一)教学法教法:演示法、引导法。学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二)教学流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活动激趣、自主探究、对比辨析、拓展延伸四个环节。1、活动激趣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开展好科学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而著名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我们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一系列图片,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前几次试验,通过组织学生回顾各个实验里的现象,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通过质疑“硫酸铜溶液中放入铁钉,会发生哪些现象?”,激发学生探求真相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科学探究活动作好

41、铺垫。2.自主探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要让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学习科学。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们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一是“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二是“硫酸铜溶液与小苏打混合的变化”,三是“认识化学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 实验前我提出问题:“如果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什么现象?硫酸铜溶液与小苏打混合的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测,做好猜测记录,并适时用ppt出示实验要求,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实验前我自主设计了实验记录单,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记录、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鼓励学生

42、在做中学,学中思。把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镶嵌在亲历亲为的探究过程中。3.对比辨析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要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尝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虽然学生已经了解了化学变化伴随的一些现象,但是当几种生活中极其相似的物质变化现象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容易混淆,而且也缺乏用科学的语言解释的能力。因此我们通过设计相似现象的对比,揭示化学变化的本质。这样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检测,也是将科学探究与生活紧密地结合了起来,相信学生主动探求科学的兴趣也会更浓。4.拓展延伸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开头,正如影视剧的序幕一样,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

43、积极性;而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对于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领会科学的方法,发展智力,有重要的作用。结课时,组织学生观看“牛奶、颜料和洗洁精发生变化”的视频,再次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学生探究热情再次被点燃,这样,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延续到了课后,而且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五、板书设计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本节课我们采用了结构式板书,简单凝练地呈现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可以帮学生更好地梳理知识,巩固所学内容。当然,再好的一堂课,也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只有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足之处,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化学说课稿 篇8

44、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节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第二章第二节,是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就全章内容来看,既是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延伸,也是第三节化学平衡的研究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教材处理:1为了加强学生自主探究,一改教材边实验边理论的方式,采用先理论猜想后实验验证的科学发现的次序,使实验的开放性更强,方案均由学生设计。2为了使现象对比更明显,增加caco3和不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实验。二、学情分析1、已有的知识:1必修2中,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2在本册绪言中学习了碰撞理论相关知识。2、已具备的能力:1学生初

45、步具备简单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能够合作完成实验探究;2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质疑和表达能力。3、可能遇到困难:1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困惑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尤其是压强对速率的影响;2对实验方案的选择和评价,缺乏多角度的综合分析能力。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初步运用碰撞理论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2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通过“联系旧知-提出问题-理论猜想-实验验证-现实应用”的科学发现方法来学习化学反应速率;2通过设计方案-动手实验-交流讨论-自评互评,掌握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定性实验方案选择原则等科学方

46、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联系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选择与评价;压强及催化剂对化学速率的影响。四、教法学法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教具法、视频动画法学习方法:探究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对比评价法。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动画导入-讨论猜想-学生拼图-深入讲解-实验探究-自评互评-应用思考在任务驱使下,经过讨论,学生拼图思维容量很大,能带给学生一次认知飞跃,而实验验

47、证将迎来认知上的又一次飞跃,自评互评则把整堂课推向高潮,现实应用则使学生产生言犹未尽的感觉,把进一步探究留到了课后。整个过程重现了“联系旧知-提出问题-理论猜想-实验验证-现实应用”的科学发现方法。【导入】通过动画演示,复习活化分子、有效碰撞等旧知识,思考讨论:化学反应速率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总数、活化分子百分数、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有效碰撞次数之间的逻辑关系?【任务一】碰撞理论。请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完成拼图。进而思考:影响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它们(碰撞几率、内能、反应路径、搅拌、接触面积、浓度、压强、电弧、温度、超声波、放射线、光辐射、强磁场、催化剂)之间的逻辑关系?组织讨论

48、并通过完成拼图展示讨论成果。教学中预先准备好一些因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动画讲解,针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因素,有选择地进行动画演示。例如上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催化剂的影响不是太清楚,就播放了动画。又针对压强影响的多样性,我播放了压强的的影响,并借助图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启发学生得出压强对速率影响的关键所在。【任务二】实验探究任务:用实验法探究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如何影响反应速率。试剂:大理石,1mol/l盐酸,0.01mol/lkmno4,热水,冰水,0.1mol/lh2c2o4,0.2mol/lh2c2o4,0.1mol/l盐酸,0.1mol/lna2s2o3,5%h2o2,0

49、.1mol/lcuso4,0.1mol/lfecl3溶液,mno2粉末分组实验:组织各小组“明确任务了解试剂设计方案小组分工进行探究交流汇报(强调从所控制的变量、方案、依据的现象、结论、微观解释五个方面进行汇报)-自评互评”。如此开放的实验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往往能得到多种设计方案,教师再加以恰当引导,引发认知冲突,为实验方案的选择与评价提供了平台。例如:探究浓度影响时,有小组提出用硫代硫酸钠和盐酸反应,先后用0.1mol/l的盐酸和1mol/l的盐酸,对比生成沉淀所需的时间。立即就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两组同时操作,更省时间,对比性也更强。这时我对同时操作予以了肯定,并启发学生

50、思考:两只试管现象差异大吗?对比真的很明显吗?从节约时间和现象对比考虑,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案?这时有人提出,他们小组选择用大理石和浓度不同的盐酸反应,控制的变量也是盐酸的浓度。又有小组又提出质疑:变量唯一吗?如何控制两组实验大理石颗粒大小一致?应该选用kmno4和h2c2o4有小组反驳:kmno4和h2c2o4反应速率太慢,浪费时间,现象对比也不如大理石和盐酸的明显这样,学生在争辩中,掌握了知识的同时,收获了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和定性实验方案选择等科学方法。【练习】设置目的:第一题针对实验结论,第二题针对碰撞理论,第三题节选自今年新课标高考题,检验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结课】请学生谈本节课

51、的收获体会。以当地景观本溪水洞结课,有关人士建议限制日游客数量的原因何在?速率的影响因素在生产生活中还有那些重要应用?作为课后作业。六、板书设计略化学说课稿 篇9一、教材分析钠是高一化学第二章碱金属的第一节,碱金属是高中系统学习的唯一的金属族元素,通过对“钠”这种代表性元素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主要学习其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式及其用途。这一节即从这几个方面来学习钠单质的性质。二、重点.难点1.重点是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水反应2.难点是实验的观察、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学习。三、教学理念及其方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体现“

52、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教师引导、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计算机辅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将其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在多媒体使用时,尽可能使其恰到好处,能通过实际操作的就不去模拟,能学生思考得出的,就不通过多媒体简单呈现。本节课虽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课型,但传统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有许多弊端,如在下列情况下既无法解决。1.对速度较快的反应,学生还没来得及观察清楚就已经结束,观察不仔细则分析不透彻,若放慢速度,反复观察效果更好。2.原理解释,涉及微观粒子的反应原理的解释,肉眼观察不出,宏观实验不能反映其实质,可用计算机模

53、拟其反应过程,便于学生理解。3.有危险性的实验,现有条件难以实现的实验,错误操作。这些实验可操作性差,尤其是错误操作,若能采用动画模拟或插入影象,会起到理想的效果。4.对微型实验的放大观察,便于同学们同一时间,对同一现象的捕捉,观察,分析。5.由此说,实验课中恰当的便用多媒体手段有助于教学实践的高效完成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首先大屏幕展示“滴水生火”图片给学生以想象空间。“水火不相融”与“滴水生火”形成强烈反差,然后教师演示实验,果然是水能生火,学生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在此期间,教师适时点拔,学生自学、互学、分析、讨论、发言,利用大屏幕对学生的讨论结

54、果进行归纳小结,使分散的知识条理化,如na的物性小结,na与水反应现象小结。将实验中的各个结论提取出来,学生感到清晰、明确。(三)、突显重点,突破难点1. 钠与水反应钠与水反应是本节重点,需用多种形式、多角度对该反应进行分析,实必不可少的手段,我设计了五种情境下的实验。首先是在实物展台上教师亲自操作钠与水在表面皿中的反应,这样体现实验真实性,可靠性。展台上放大以后的反应现象清晰明显,大家在同一时间共同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享实验成功的喜悦。教师适时提问,说明钠的性质。常规实验。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收集和检验,是一常规实验,学生曾多次左类似的性质实验,课用模拟动画达到知识在现的目的即可,这样,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改进实验。在一废旧塑料瓶中完成。关键是对实验细节的观察能力的培养,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且在实际操作中可提高学生对钠的性质的感性认识,成功的体验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