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_第1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_第2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_第3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_第4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学习按游览顺序进 行叙述的写作方法。2.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3. 认识“浙、簇”等 6 个生字,会写“浙、罗”等 15 个字,正确读写“杜 鹃、聚集、挤压”等 15 个词语。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 清楚的。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习作单元,还记得我们这个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吗? 对了,就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

2、的方法”。在海上日出一课中我 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着时间顺序描写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变化,因为是 观察的一种自然景象,所以作者只要站立不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去描写它的 变化,条理就很清楚。如果我们要游览的一个地方,他的景物很多,我们又该 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些景物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17 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叶圣陶先生就会告诉我们这个方法。这是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没有电子教材和纸质教材的同学们,赶紧拿手 机把它拍下来吧。二、检查字词,整体感知。下面我们一边跟录音朗读,一边圈画出这一课的生字词,想想课文的哪一 句话,直接交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它也画下来吧。我们来看看这些会认字组成的词,

3、你都会读吗?跟老师一起来读一遍。 注意翘舌音“浙”和平舌音“簇”。这时候我们这一刻要学会写的字,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他们的间架结构和重 点笔画。老师重点强调“鹃、郁、肩、臀”都含有月,注意大小高低位置不同。 我们来看臀,上边是个宫殿的殿,右上角的椅子不能带勾哟。学完了会认字和会写字,我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能不能联系上下文来理 解,我们来做一个连线小练习。你知道课文哪一句话能概括主要内容吗?对的,课文第 1 句话,就交代了 文章的主要内容,浏览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涵盖其中,这可是写游记 必须交代的四要素哟。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1. 现在我们再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画出文中交代游览顺序的语句,再把

4、下 面的路线补充完整。你画完了吗?来看看张老师画了哪些语句?小结:发现了吗?这些句子大多在一个自然段的段首或者段尾,也叫过渡句,起 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了这些句子的穿针引线,我们就能够清楚的知道叶圣陶 爷爷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的路线图。2. 现在我们可以把这路线图补充完整了吧?出示作者的路线图。 作者先在路上,然后来到洞口,进入外洞穿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出洞。 小结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就是记录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一般是按照游 览的先后顺序写的,也叫移步换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它能够使游览的路线一目了然,文章的条理清清清3. 联系实际,理清思路古隆中我们应该非常熟悉了吧,它是我们襄阳的名片。

5、老师要拿这张名片, 让你初试身手哟。我们一起来理一理游览的顺序吧!出示古隆中的景点,学生按照课文那样的顺序进行排列:(老师怕同学们 时间长了,有些地方的名称记不清楚了,现在,老师把这些地名出示在下面, 请你回忆一下,你当时选取了那些景点来游览的?路线图是怎样的?请简单画 出来,然后按顺序说一说。)三顾堂 腾龙阁 隆中书院 游客中心(售票处)石牌坊 小虹桥 六角井 躬耕田 大门 滑道 老龙洞 牡丹园 诸葛草庐 月英花谷 卧龙岗 孔明琴堂 三国古村寨 草庐剧场 写好了吗?我们来展示介绍一下,大家看看他的游览顺序是否正确? 3. 小结: 当我们游览一处景点比较多的地方,就可以选取几个景点按照游览的顺

6、序 来叙述,这样可以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四、布置作业,巩固练习。1、抄写本课生字词。2、阅读习作例文颐和园,完成例文后面的练习: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 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游览的顺序写清楚的,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写游览过的一个地方,可以按游览 的顺序来写,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按游双龙洞的顺序来写的,游览经过清 楚明了。按照游览的顺序,作者写了路上的景色、洞口、外洞、孔隙到内洞的景色。 其中哪一个景色作者描写最细腻、生动,如身临其境?相信认真默读完课文, 你一定能够发现。显然,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作者重点写了外洞与内洞之间的孔

7、 隙,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呢?下面我们来细 细品味。二、详讲“孔隙”,剖其写法。什么是孔隙?“孔”就是小洞,窟窿 ; “隙”就是裂缝,“孔隙”就是指窟 窿眼,狭小的缝。作者之所以不称其为水洞而称为“孔隙”,显然是为了突出 其狭小的特点。到底有多狭小?叶圣陶先生又进一步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以容得下一 只小船进出。”读到这里,我们就对孔隙大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到底是怎 样小的小船呢?我们并不清楚。叶圣陶先生就满足我们的好奇心,继续描写到: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并排 仰卧、 再没法容”使我们对小船的“小”的程度有了清晰的了解

8、,在“小船” 的前面又加上“小”字,进一步强调了其小的程度。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 孔隙的狭小,而是用小船的小表现出了孔隙的狭小,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 种方法。接着,写了行船的方式:“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 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拿另一头绳子,船就出来。”这种行 船方式是很少见的,我们一般的小船,船夫或坐或站在船里,用船桨滑行。之 所以采取这种方式,也说明了孔隙非常狭小,容不下船夫坐在那里,更别说站 在那里了,划动船浆的水域也没有。作者叶圣陶先生,在这里又换了一个角度, 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孔隙是多么的狭小。正由于这种行船方式很独特,孔隙如何的狭小,更是引起了作者

9、叶圣陶先 生极大的好奇心。于是,叶圣陶先生坐上这样小的小船,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 也把它描述了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 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到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 ,船就 慢慢移动。”这里的“贴”能否换成“挨、靠、碰、触、放”,为什么?显然 一个“贴”字,说明了叶圣陶先生的整个身体都与船底天衣无缝,紧紧相连。 叶圣陶先生之所以小心翼翼地做着这一切准备工作,还是因为孔隙太狭小了呀。我们来看一看,做了这么充分准备工作的叶圣陶先生,在经过孔隙的时候 又有怎样的感觉?“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 我挤压过来。”“挤压”一词说明

10、了孔隙里面的山石离叶圣陶爷爷很近很近, 才会有这种压迫感。正是这种压迫感,促使作者产生这样的联想:“我又感觉 要是把头稍微抬起,总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稍微、准会”进一步突出 了孔隙四周的山石,离作者很近很近,此时的作者是多么的紧张啊,这一经历 是多么的惊险啊!之所以让作者这么紧张这么惊险,还是由于空隙的狭小。“两三丈的水程”说明了空隙很短,就是这么短的路程却让作者印象深刻c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写空隙是怎样的狭小,而是通过对“船的大 小” “行船的方式”以及“亲身的体验”的细致入微地描写,让我们真切的感 受到它的狭小,这就是写作的高明之处。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见闻和感受,才 能让读者印象

11、深刻。三、略讲其它,凸显写法。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了在路上看到的景色一片明艳,听到的溪声变换 调子,来突出路途风景的美丽。通过“像桥洞似的”突出了洞口的宽,通过“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不觉得拥挤”突出了外洞的大。同样的,内洞的漆黑, 石钟乳和石笋的化多端,颜色各异,突出其景色之神奇。用“大概有十来间房 子”来说明内洞有多么巨大。景点这么多,为什么作者选取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作为重点来写呢?那 是因为孔隙特点尤为突出,是其他景点所难得见到的,深深吸引了作者的眼球, 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在写游记的时候,当所见到的景点比较多 的时候,就要抓住印象深刻的,与众不同的,能够吸引别人的地方来重点描写。 这种重点描写可以像内洞、外洞那样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也可以像写溪水那 样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但更为巧妙的是,间接描写法,也就是不直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