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伦理道德观的艺术呈现_第1页
托尔斯泰伦理道德观的艺术呈现_第2页
托尔斯泰伦理道德观的艺术呈现_第3页
托尔斯泰伦理道德观的艺术呈现_第4页
托尔斯泰伦理道德观的艺术呈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托尔斯泰伦理道德观的艺术呈现本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研究列夫 ? ?托尔斯泰的伦理道 德观念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他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在审视俄国庄园 贵族的精神生活中得到艺术的显现。 他的早期创作用脉脉含情的 笔调赞赏贵族道德中的积极因素; 中期创作开始对庄园贵族的伦 理道德关系进行严厉的拷问, 人类的情感是他判断道德善恶观的 标准;晚期创作则愤怒地撕下了贵族阶级伪善的道德面纱, 呼唤 人间正义与平等。托尔斯泰的道德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 在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又广泛吸收了东、 西方思想文明的 成果。他的艺术创作所表现的道德倾向和道德价值是人类社会的 宝贵财富。林 宇(1971(1971

2、 ) ),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徐雪梅( ( 1 1 969969 ) ) ,女,江西余干人, 南昌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 (江 西南昌 330047)330047)文学的伦理学批评是文学研究的广阔领域。 它既代表着一种 文学观念, 又是一种文艺学批评方法。 伦理学是研究人类道德生 活的学科,涉指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诸种 系统之总和。所以伦理学又称为道德哲学。 在欧洲思想发展史上, 伦理学直接构成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文化学、教育学 等众多学科的核心体系。在当代社会,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保 持生态平衡,又被视作伦理道德现象。这些领域,无一不在文学 中被

3、艺术地描绘。 世界文学史上的许多大文豪都力图从伦理观念 去阐释他们塑造的艺术形象。 所以说, 建立文学的伦理学批评理 论体系,前景极其光明。 1919 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 斯泰,其艺术世界毕生探讨的是人类纯洁的道德感情。 本文试图 从文学的伦理学批评角度解读他的创作。一、俄国贵族阶级精神生活的艺术探险者在对“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荷马”一一列夫?托尔斯泰(1828(1828 1910)1910)的全部评价中,高尔基的言论是最切近这位作家的 实际的。 他说托尔斯泰是“一个最令人惊奇的人物”,“一个真正的巨人”,“一个完整的交响乐队”,“他是1 1 9 9世纪所有伟人中最复杂的一个”, “

4、世界上再没有一个比他更有资格被称为 天才的人,再没有一个比他更复杂、更矛盾、而且在各方面都更 了不起的人。”11托尔斯泰 6060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都贯穿着这 样一个基本主题: 如何给心地善良、 思想深沉的贵族少爷聂赫留 朵夫( (亦即作家本人的肖像 ) )在混乱不堪的俄国现实生活中找到 一个合适的位置。 6060多年来,聂赫留朵夫的步履跑遍了俄国许 多大大小小的城镇和乡村, 他那严厉而正直的呼声在呐喊, 在揭 露,在批判,在思考,他向人们描述的俄罗斯生活,几乎不亚于 全部俄国文学。托尔斯泰的思想和艺术,已被认定为是整个 1919 世纪俄国社会全部经验的结晶,而永远留存于世界文化之宝库。托尔斯

5、泰思想和艺术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样凝结在他的伦 理道德观念中。 他笔下各种类型的艺术形象和艺术环境, 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展示出广阔的社会领域和生活空间, 饱含着丰富的伦 理道德意蕴。托尔斯泰的全部创作活动都是从道德角度探讨 1919 世纪俄国贵族的精神生活, 追求对人生意义和社会正义这两个问 题的答案。托尔斯泰不仅是一位全身心都浸润着俄罗斯民族精神 和文化传统的作家, 而且是一位具有深厚的西欧文化素养的知识 分子。西欧哲学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始,就实现了从“大宇 宙”向“小宇宙”的转型, 即从研究自然规律向研究人的自身的 偏移。苏格拉底号召人们“认识你自己”, 这条思想路线贯穿着 整部西方思想

6、史。 托尔斯泰的伦理道德观在艺术中的显现, 也是 探究人自身永恒而普遍的善, 祈盼人间真正的平等和正义, 思考 人与宗教相通的道德修养途径, 提倡人生的目的在于净化自己的 灵魂,以求得在心灵的天国中实现与上帝分享神圣的德性。作为艺术家的托尔斯泰早已誉满全球。 然而, 他的艺术是表 达他的伦理道德思想的载体, 拯救人类灵魂是他倾尽毕生精力的 宏伟心愿。所以,我们又可以认为托尔斯泰是一位思想的艺术家。 他的思想和他的艺术互为依存,轩轾难分。二、对庄园贵族伦理道德关系的严厉拷问 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理论家维 ? ?什克洛夫斯基曾说过:“脱离 世界历史、 不分析历史的种种病痛, 不解决人类所走过的全部艰

7、难困苦的道路,而要理解托尔斯泰是不可能的”。22我们分析托尔斯泰艺术世界中的伦理道德现象, 也应该从人类历史和 人类现状的种种病痛入手, 去关注人性的善恶。 因为托氏的艺术世界,是由人性的环境和情势组合而成的。 托尔斯泰的思想和艺术都充满了极其尖锐复杂的矛盾, 这种 矛盾的形成要从他的人生步履来分析。 他出生在俄国旧式的贵族 地主家庭,从小接受贵族阶级的传统教育。然而,托氏的理论观 念和情感世界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贵族身份, 还深受俄罗斯式的 贫穷落后和宗法制社会的影响。他生活于其中的雅斯纳亚? ?波良纳庄园里,是一派养尊处优的贵族气氛。 而环绕在它周围的农村, 却处于原始的贫困落后状态。 随着

8、他的年事增长和阅历丰盈, 他 开始认识到自己视为珍贵的优裕生活, 恰恰是建筑在农民极度贫 困的基础之上。 托尔斯泰自己拥有 330330 名农奴和幅员辽阔的地主 庄园, 他从幼小的年岁开始就目睹了农奴的不幸命运。 这给他的 思想很大的震惊,促进了他的良心苏醒。到了青年时代,他的精 神生活就极其骚动不宁, 时时刻刻都在探索一种方式来调解富裕 的地主和贫穷的农民之间的矛盾。 这种探索不仅贯穿在他对贵族 庄园的经营中,还充分地体现在他的创作构思上。托尔斯泰最早发表的作品自传体三部曲 幼年(1852)(1852) 、 少年 (1854)(1854) 和青年 (1857)(1857) ,就以艺术形象宣示

9、了他的伦 理道德观。 他的艺术世界的突出特征和进步性精华, 都体现在其 主人公是思考型人物, 精神世界丰富, 一生都在进行道德探索和 灵魂拷问。 三部曲中的小主人公尼古林卡就是这种典型, 他狂热 地崇尚理想中的品格, 坚信人的美德会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得到 净化,走向纯真。他在一个地主的早晨 (1857)(1857) 这个中篇小说 中,描写一个善良的青年地主聂赫留朵夫试图帮助农民摆脱贫 困,但是遭致失败。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就是 青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庄园里试图进行农事改革的艺术写照。 那 时的托尔斯泰就认识到人的自身存在一个永恒的普遍的善。 多行 善事,才能使人走向完美,得到幸福。

10、这种伦理思想与苏格拉底 的伦理观念极为相似。 但此时的托尔斯泰还十分留恋贵族庄园里 那种温情脉脉的人伦关系。18631863年开始创作的战争与和平中对罗斯托夫家族的描 写,也充分印证了托尔斯泰这种道德观念。 罗斯托夫家族是以托 尔斯泰自己的家庭和伦理观念为蓝本塑造的: 生活在俄罗斯乡间 美好的大自然之中, 生活习俗保持着宗法式的淳朴古风, 精神上 却享受着西欧式的文明果实。 充满了青春活力、 洋溢着善良情怀 的美丽少女娜塔莎,就是庄园贵族幸福与欢乐的化身。尽管战 争与和平中也涉及到当时俄国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的尖锐矛 盾,但由于作家婚后陶醉在幸福的家庭生活之中, 心情无限美好, 没有更多地顾及农

11、民的苦难。所以战争与和平中充满着对庄 园地主生活光明面的抒写。 这种心境倒很切合边沁的功利主义伦 理观,即出于个人自身行为的目的, 去追求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娜塔莎 ? ?罗斯托娃、安德列 ? ?鲍尔康斯基和彼埃尔 ? ?别祖霍夫都是 向往崇高的道德生活的艺术形象。 娜塔莎在莫斯科大火中毅然决 定把搬运自家财产的马车腾空, 以便于转运前线撤下的伤员; 安 德列在奥斯特里兹战场负伤后对人生荣禄进行思考; 彼埃尔鄙弃 上流社会,向往理想的道德生活:这一系列精心描绘的情节,都 寄托着托尔斯泰对于人生意义的探求。 这些人物体现了托尔斯泰 在形成宗法制农民世界观之前的生活理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几乎与此同

12、时,托尔斯泰也在对贵族阶级灵魂中丑陋的 一面开始进行鞭挞和拷问。 18631863 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哥萨克 首次提出了在精神上与自己所属的贵族阶级决裂的问题, 发出贵 族阶级平民化的呼吁。主人公奥列宁在痛苦地思索人生意义时, 陷入了尖锐而又深刻的精神危机。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离开贵族家 庭来到了高加索, 希图在雄伟壮丽的崇山峻岭之中, 借助风光绮 丽的大自然去陶冶他的灵魂。 在神奇无比的高加索群山面前, 他 感觉到个人的渺小, 只有同大自然融为一体, 个人才能得到真正 的幸福。特别是在与高加索的“自然之子”一一耶罗施卡大叔、 哥萨克美少女玛丽雅娜、漂亮勇敢的青年鲁卡沙等人的交往中, 奥列宁深受他

13、们酷爱自由、桀骜不驯、豪放 ?G G悍、单纯自然、 象钢铁般坚强、 象水晶般纯净的品德的感染。 美丽的哥萨克姑娘 玛丽雅娜, 集中体现了青年时代托尔斯泰所追求的伦理标准。她不仅具有迷人的外形和容颜, 而且她的气质代表着高加索清新美 丽的大自然, 象征着自然之子纯洁的道德操守和净化的灵魂。 这 与忏悔贵族奥列宁的性格优柔寡断的迂腐作风, 自私与慷慨 交织的浮躁心理、 冗长繁琐的自我分析形成鲜明的对照。 奥 列宁深感自己病态的心理是精神上的失衡。 于是,一种崇高的思 想在他胸中升腾而起。 他顿悟了:一个人追求幸福是天生合理的, 但不能凭借利已的手段去满足这种需求; 而要摒弃自私之心, 去 追求更美

14、好的东西, 甚至于作出自我牺牲。 在他发现了这个真理 之后,他获得了新的生活信念: “幸福在于为别人而生活。 ”( 哥 萨克, 365365)托尔斯泰把纯朴自然的哥萨克社会,写成堪与俄国 上流社会的污秽黑暗与恶行劣迹相对抗的健康因素, 并认为这是 贵族阶级应该向往的境界。 因此可以看到托尔斯泰伦理思想中的 民主主义理想。托尔斯泰的伦理观深受卢梭的影响。他在 1919 岁时就开始阅 读卢梭的著作,从此毕生对他崇敬有加。奥列宁的灵魂自省,实 际上是卢梭的自爱心和怜悯心的伦理观念的艺术显现。卢梭在 爱弥儿中倡导自爱心,把这种情感看作人类的第一天性,并 从中引出道德上的善和正义。 自爱本身并不是邪恶,

15、 也不会导致 堕落,因为道德上的善和正义都出于自爱。 “正义和善是分不开 的,换句话说, 善是一种无穷无尽的力量和一切有感觉的存在不 可或缺的自爱之心的必然结果。” 33 奥列宁的灵魂自省也是一 种良心发现, 这与卢梭的良心道德观不谋而合。 卢梭认为人的自 爱心和爱他人的怜悯心是靠良心来调节的,良心使二者协调一 致。卢梭把“良心”视作人类道德情感的自我仲裁杠杆。他说: “为了保持我们的生存, 我们必须要爱自己, 我们爱自己要胜过 爱其他一切东西, 从这种感性中将直接产生这样一种结果: 我们 同时也爱保持我们的生存的人。” 44 良心从自爱走向爱他人, 从爱他人走向爱人类。 奥列宁发现了生活中新

16、的道理就在于“幸 福是为别人而生活”, 这种伦理思想与卢梭的观念一样, 榫合卯 眼,丝丝入扣。托尔斯泰在 18521852年 6 6月 2929日的日记中也写过: “良心是我们最好和最真实的引路人。” ( 托尔斯泰日记, 8686) 托尔斯泰在尔后的文章和日记中, 多次写到他对卢梭的敬仰, 阅读卢梭的许多篇章都感到亲切,犹如他自己亲笔所写一样。三、人类情感是判断道德善恶的是非标准进入 2020 世纪 7070 年代以后, 托尔斯泰审视俄国贵族的道德眼 光发生了变化。这期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安娜 ? ?卡列尼娜, 书中的主人公同样是庄园贵族, 但他们已经不能象罗斯托夫一家 那样无忧无虑,不能尽情享

17、受庄园生活的欢乐情趣了。托尔斯泰在描写安娜爱情悲剧的整个过程中, 都力求从伦理 道德观念这个角度揭示她心理上的冲突。 自从她爱上了渥伦斯奇 以后,爱情给她带来了迟到的幸福,让她首次体验到生之欢乐; 同时又使她陷入了不幸, 在精神上承受着莫大的痛苦。 她认为自 己有权利争取爱的欢悦和人生的自由; 然而又为自己没有尽到妻 子和母亲的责任而感到内疚。 她一方面蔑视贵族阶级假仁假义的 道德,公开与丈夫决裂;另一方面,她又为自己的越轨行为感到 自责和恐惧, 以致于常常在情人面前羞愧得满脸通红。 她本能地 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光明正大的, 但又不理解为什么不能见容于 社会和亲友。她老是想不通:这样的事情在上

18、流社会司空见惯, 而在她却是这般痛苦。 当她与渥伦斯奇开始了新的生活之后, 对 此她一点都不后悔; 同时她又觉得“这样罪孽深重, 这样咎无可辞”。在对待卡列宁的态度上,安娜一方面憎恨他,忍受不了他 的虚伪;另一方面又同情他的处境, 为他承受的痛苦而感到难过。 在与渥伦斯奇的关系上,安娜内心的矛盾冲突也是十分明显的。 一方面安娜非常害怕失去渥伦斯奇的爱情, 感激他为自己“抛弃 了锦绣前程”; 另一方面, 又把自己家庭生活中的一切痛苦都归 罪于他,因而用猜疑、妒嫉、防患的眼光去看待他,使他与自己 疏远,但又害怕失去他。她憎恶这种社会现实,力争摆脱它的桎 梏;可是又缺乏一种道义上的力量去克服这个社会

19、在自己身上烙 下的斑斑印迹。 愈是临近悲剧的结局时, 安娜心理上和性格上的 复杂性和矛盾性就表现得愈尖锐和深刻。 托尔斯泰把安娜伦理道 德观念的微妙变化写得这样纤微毕露、 楚楚动人, 充分显示出托 尔斯泰揭示人的“心灵辩证法”的艺术天才。(黎皓智,146146147147)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爱情悲剧的描写, 把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的全部 黑暗和腐朽都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面前。 安娜由于具有真挚纯洁 的灵魂而遭到不幸, 最后也因为与整个上流社会道德的偏见对抗 到底而悲惨地死去。 在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生活的道路上, 安娜 勇敢地蔑视贵族阶级设置的法律、宗教、道德等一切现行规则。 安娜与之挑战的, 是整个上

20、层社会的道德堕落, 这就使安娜的悲 剧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 使安娜的形象表现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力 量。托尔斯泰塑造安娜形象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与 1818世纪英国的启蒙思想家大卫 ? ?休谟的伦理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休谟在 研究伦理道德来源的问题时,把道德作为人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在人性论一书中,提出道德必须来自于情感的观点。在他 看来:“道德宁可以说是被人感觉到的,而不是被人判断出来 的。” 55 休谟力主伦理道德概念必须诉诸于一种人类情感,这 种情感便是同情心。 如果我们从休谟的伦理学理论出发去解读安 娜的人生悲剧, 去感受安娜人性觉醒的情感动因, 而不急于对她 的行为作出判断, 也许更能

21、理解她, 更能感受到这个艺术形象的 魅力。安娜这个形象充分反映出托氏的人类情感与宗教情感之间 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作家从人性的角度赞美安娜对幸福的追求, 又从“永恒的宗教真理”指责安娜的行为背叛了圣神的教义。 在 作家看来, 人间除了爱情这种美好的情感之外, 还有神圣的宗教 情感。安娜虽然违背了永恒的宗教真理, 但是上流社会没有资格 惩罚她, 只有上帝有权利惩罚她, 这就是小说卷首的题辞“伸冤 在我,我必报应”的含义。 从此也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的伦理道德 观的两重性。四、人间正义感制衡宗教道德的偏见1919世纪 7070年代以后,俄国资本主义势力的迅速发展猛烈地 冲击着宗法制农村。 俄国的社会关系

22、发生了急剧变化, 不仅农民 纷纷破产,许多贵族地主的庄园、土地、森林等农业资源也由于 经营不善而难以为计, 廉价地转到了新兴资产阶级手中。 托尔斯 泰眼看自己所熟悉的庄园贵族生活价值日益贬损,思想极端痛 苦。他在安娜 ? ?卡列尼娜这部作品中刻画了列文这个地主形 象,他终日冥思苦想,试图把地主与农民的利益协调起来,共同 对付资本主义巨怪的侵袭。 然而,这是俄国社会的经济制度转型, 托尔斯泰无力挽狂澜于既倒。 所以他笔下的列文也难以应对时代 的挑战,因内心苦痛难耐而常常想自杀。列文的思想和心理,实 际上是 7070 年代末期托尔斯泰本人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他对贵 族庄园生活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

23、因此宗法制农村的崩溃使他倍 觉痛心疾首, 和大多数俄罗斯农民一样, 对资本主义怀着恐惧和 仇恨的心理。 在这场“良心”的搏斗中, 托尔斯泰对贵族资产阶 级社会的新秩序,特别是对地主的土地私有制皆予以彻底否定。 他的世界观发生了突变, 从贵族地主阶级立场转到了宗法制农民 的立场。从此以后, 他的视野已经远远超越了宗法制农民的狭隘 范围, 他所关心的是人间正义与平等, 走向否定一切私有制和社 会的非正义。他在 8080 年代以后所写的散文和长篇小说复活, 深刻地表达了他世界观发生激变的伦理道德根源以及激变后的 道德哲学主张。复活是托尔斯泰历经1010年(1889(1889 1899)1899)辛勤

24、笔耕的 煌煌巨著。此时他已年届古稀,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并且形成 了一整套作为救世良方的“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的创作, 从来就是首先“有了思想才去寻找形式”, 卢那察尔斯基是这样 评论他的。 社会批判的主题在他的原始构思中不占主导地位。结构的主线索是写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生活道路的变化过程, 写他如 何从“精神的人”堕落为“动物的人”, 又从“动物的人”复归 为“精神的人”。“复活”一词本身就是取自于圣经。很显 然,作家的创作初衷是借助于宗教伦理学的观念, 宣扬人只有忍 受苦难等到未知归期的“复活日”, 灵魂才能得救。 这实际上在 宣扬托马斯 ? ?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提倡的宗教伦理学思想, 要

25、人们以人性服从神性, 人要经过上帝的拯救, 培养在对神的关 系中所必备的德性, 才能获得来世的幸福。 但由于托尔斯泰深邃 的现实主义眼光, 由于他对俄国社会的精确认识, 使他无法沿着 这种构想写下去, 不得不在写了 6 6 年之后重新定位小说的基本思 想。于是,他决定从人民的生活写起, 把女主人公卡秋莎放到中 心地位。 创作构思实现了重大的飞跃, 从思想导向上把人类社会 的不平等和非正义纳入到伦理道德哲学关注的范畴。 聂赫留朵夫 “忏悔”和“道德自我完善”的主题, 被愤怒的社会批判主题所 取代。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促使托尔斯泰克服了宗教道德偏见, 引 导他从一个软弱无力的布道者变成人民情绪的体现者

26、和沙皇专 制制度的抗议者。 人们从最后定稿的作品中读到: 不是聂赫留朵 夫真诚的忏悔和道德的复活影响到卡秋莎精神的再生和人格的 重构;而是聂赫留朵夫在为卡秋莎上诉而到处奔走的过程中无情 的揭发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腐朽本质, 认识到人民对专制制 度的愤慨情绪, 体察到俄罗斯优秀人物的心灵高洁和他们对国家 前途和民族命运担当的大义。 重新构思的结果, 作家没有把他的 主人公为一个单纯的赎罪者, 而是把人物的悲剧放在时代的黑暗 氛围中加以铺叙, 小说的主题也随之从个人的“悔罪”发展到抨 击时代的弊病,从而使复活成为了一部从伦理道德观念审视 社会的史诗性作品。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27、: 首先是从为 自己忏悔开始, 从法庭觉醒到为了赎罪而决心与卡秋莎结婚, 他 在自我“灵魂的大扫除”中,数度向上帝呼吁和求救。他感到 “精神的人”已经在他胸中苏醒了。 第二步是从悔罪发展到为人 民伸冤,不仅是为卡秋莎一人,而是为狱中所有的犯人。在伸冤 的过程中他加深了对专制制度的认识, 他的精神复活又提升到抗 议整个旧世界的高度。 他借书中人物的言论, 写了许多积压于胸 中欲一吐为快的话: 比如:“人吃人的行径并不是从原始森林里 开始的,而是从政府各部门、 各委员会、各司局里开始的”。 (复 活,569569)以杀人作为自卫和达到全民幸福这个崇高目标的手段, 是合法而正当的。” ( 复活, 5

28、13513) 托尔斯泰主义本来是主张 “不以暴力抵抗邪恶”的,但在复活中托尔斯泰表达了许多 同情和赞成暴力的思想。这种思想严格地牵引着他的艺术创造, 他的现实主义眼光超越了他所倡导的“主义”, 这是托尔斯泰晚 期创作的鲜明特点。高尔基在俄国文学史一书中明确地指出 了这个特征。 66 聂赫留朵夫精神“复活”的第三步就较为奇特 和复杂。 作者一方面写到他的“复活”是走到人民中间去了。 聂 赫留朵夫对卡秋莎的求婚虽然遭到拒绝,但他希望以此把自己 “引到另一个世界去”, “叫自已改邪归正”, “成为一个有益 的人”。他放弃了自己的庄园、田地、财产、贵族地位,一切的 一切,跟随流放犯到西伯利亚去, 并且没有登上为他准备的头等 车厢,而是与农民一起乘坐三等车厢。 远行前,他在日记里写道: “别了,旧生活,从此一刀两断了。”托尔斯泰用艺术手段再一 次描绘了他早就倡导的贵族阶级平民化理想。 另一方面, 聂赫留 朵夫的精神“复活”, 又皈依到宗教道德的范畴里去了。 他从福 音书中按照上帝的意志,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聂赫留朵 夫最终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